《《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一本由张国刚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一):我来评评王莽
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个本事,却被放在这个位子上,也是灾难。王莽就不该去当这个皇帝,他没有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能力,他在这个位子上,既是民族国家的灾难,也置个人于危险的境地。 评论:言之有理,一个人光有理想不行,还必须历经沧桑磨难,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一旦上位,做到游刃有余,应对自如,否则就会力不从心,错判形势,走向灭亡!王莽是个悲剧性人物,后世的评价过于片面,可能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生在了错误的时代!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二):评评唐玄宗李隆基
这个皇帝在位时间很长,既开创了开元盛世,又造成了安史之乱,把唐代推向高峰,又让它摔下悬崖!人生起伏最大,功过反差最明显,历史评价争议最大,也是绯闻野史最多!分析原因:用人不淑,进取之志衰,谏诤之路绝,社会情势变化,穷于应付,而了无创新,都是由盛转衰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个人认为,事物的发展,外因永远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唐玄宗是主要因素,其统治后期陶醉于文治武功,主观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懒政怠政,对回家危机四伏视而不见,掩耳盗铃,整天想着和儿媳妇莺歌燕舞,享受生活!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三):无题
原文:一个王朝的衰败,一定会伴随着这样一些现象,首先是社会矛盾尖锐。其次是用什么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统治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而不是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评论:任何时代都会有社会矛盾,因为各个利益集团或阶层阶级都有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差别!当统治者能力素质高时,能通过做大盘子或重分蛋糕的方法,把差别控制在各方能接受的范围内,这样社会才会发展进步!一旦统治者能力素质滑坡,或敏感性不强,导致差距扩大,超出任何一个阶层或集团的承受范围,就会让差别变成仇恨,发生大动荡,从而被拉下台!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四):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张国刚著,中华书局,2016年8月第1版。很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虽然绝大部分内容都知道了,但还是想看一遍。西晋末至隋唐间南北朝整整三百年未涉及,大唐也只讲了贞观与玄宗两章,内容上有些不平衡。页两边留白写那一两句摘要又有啥用?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张国刚著,中华书局,2016年8月第1版。很深入浅出,简明扼要。虽然绝大部分内容都知道了,但还是想看一遍。西晋末至隋唐间南北朝整整三百年未涉及,大唐也只讲了贞观与玄宗两章,内容上有些不平衡。页两边留白写那一两句摘要又有啥用?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五):评西汉名士樊英
原文:时人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什么大家都很失望呢?为什么“毁谤布流,应时折减”呢?“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要么你坚持不出来做官,真正成为一个名士;要么你出来就拿出一点济世安民的真知灼见来。樊英的矫激,是作为名士的表演过了头。这样徒有虚名的名士,印证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吹得越高,跌得越重。
评论:清谈误国,这些所谓清议名仕只不过是借机求名谋利的一批误国之人罢了!往往是自己不干活,站在旁边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如果真换他去干,往往是一事无成,害国害民终害己!真正的名仕应该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六):评评隋末枭雄李密
人物履历: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出身辽东李氏,为高门士族,他文武双全,志向远大。隋末群雄起义时,成为瓦岗军首领之一,自称魏公,率领瓦岗军屡败隋军,废杀瓦岗寨主翟让,接受越王杨侗招抚,率军拼杀宇文化及,终为王世充击败,率部投降李唐,封邢国公,因图谋叛唐自立,为盛彦师斩于熊耳山。
评论:反隋初期,李密率兵至少三十万,手下徐世勣、程咬金、单雄信、秦叔宝等猛将如云,与李渊,王世允等反王相比占优势,但最后却是李渊得天下,李密连命都不保。为什么呢?一是有智谋无智慧,杀害翟让简单粗暴,影响团结,内部不稳,二是多反复无战略,反隋保隋多变化,缺乏长期目标,三是心胸狭窄,不能识人容人,多名能吏勇将弃他而去!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七):评评隋文帝杨坚
原文:从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到杨坚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四百年的分裂。从入宫辅政到当上皇帝,杨坚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来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杨隋者。短短三十几年时间,杨隋就被李唐取代。罢黜高颎、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杨广,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转折点!
评论:老杨能够上位,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体现,他出身好,有背景,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他能力好,有谋略,有手段,具备改朝换代的基本素质,他善交际,有人脉,有人帮,代表着部分精英阶层的利益,他有成绩,为臣辅政期间展示了一定的治国理政水平!但隋朝为啥又是短命王朝呢,主要还是因为怕大老婆,生的孩子少,可选择余地不多,加之老来昏聩,识人不清,选错了接班人!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八):评评刘备刘皇叔
原文:刘备在江湖上的美誉度,随着他一次一次兵败而不断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发力,则是他仁厚之外坚忍、通权变的特征表现。比起曹操的雄才伟略,刘备确实甘拜下风。然而他广播恩信,“折而不挠”,最终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业。
评论:刘备是个人物,可以算个成功人士,但不是个英雄,虽有光复汉氏,中兴汉朝之志,奈何时过境迁,刘氏天命不在,气数已尽!与曹操相比,老刘的文治武功就差远啦,立功创业上还有一比,立言上就是毫无建树,立德上,应该是半斤八两!但一部《三国演义》让老刘同志成为数百年来正统正义的化身,受到了推崇和膜拜,特别是桃园结义,让他得到了两大铁杆兄弟;三顾茅庐,让他得到了一个能臣干吏;火烧连营,让他毁掉了大好形势;白帝托孤,让他留下了多少遗憾!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九):评评曹操
原文:曹操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三国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如果历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面形象,少年李隆基怎么会以阿瞒自诩呢?年轻时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准的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这使他在数次大事关头都能处理得当,未届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却也躲不过人性最低级的弱点——骄傲轻敌,他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赤壁之战惨败而回。 评论: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一个正面人物,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历史扭曲,使曹操承受了几百年的骂名!从正史上看,老曹同志的文治武功都是数一数二的,立功立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虽然说在品德上有点瑕疵,但瑕不掩瑜,这和他生活的时代有很大关系,生在乱世,如果一味去讲仁义道德,不搞点阴谋诡计,何以成大事呢!因此,评议历史人物,必须把他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去分析,去点评,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评判,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读后感(十):评评孙权孙仲谋
原文:与父兄相比,孙权不善于挺矛操戈、冲锋陷阵,他的特点是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屈身忍辱、笼络人才。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善于识人用人,能够驾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过迁善,约束权力。但在古代权力结构中,长寿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为,造成悲剧,孙权也没有逃脱这个宿命。
评论: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中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再次提升了老孙的历史知名度!作为守成之主,他能够像勾践那样屈身忍辱,笼络人才,善用计谋,对发展战略心中有数,驾驭部属,不求全责备,人尽其才,对外战略,不拘泥死板,审时度势,也算是站在父兄的肩膀上成就了一番功业!但晚年却听信谗言,昏聩骄狂,手握大权不放,疑心重而听不进劝谏,也开启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再次证明伟大的人物也难逃自然规律,难逃社会定律,心理上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行为上任性妄为,决策失误,最终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