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一本由司马光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536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06-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治通鉴》读后感(一):看到了甘露事变
文官群中不乏奸佞之人,但也看不过去宦官的专权和跋扈。他们设计诱杀所有掌权的宦官,结果实施不理反而被宦官追杀。然后文官小集团又被追杀和迫害,有人扛不住羞辱和拷打只好自诬以求速死,作为皇帝的李昂对于口供“深信不疑”。柏杨有专门的一段评论关于“深信不疑”,真的是让人再次唏嘘。
《资治通鉴》读后感(二):看完了大黑暗
最早只知道日本鬼子不是人,奸淫掳掠杀婴儿,我想想,结论是非我族类必是蛮夷;
后来看到讲明末的张献忠军粮不够人肉充,几乎杀光了四川人,我有想想,个案不能说明问题,张献忠心理看来有问题;
但看了晚唐暮景的大黑暗之后,发现尸首上撒撒盐就当军粮根本不是个案,中国人啊,让我怎么自豪的起来?
《资治通鉴》读后感(三):现在看到了狼虎谷
黄巢死在狼虎谷之后,他的妻妾侍女们被压倒成都,唐帝李俨在大玄楼受降,他问女人们,“你们都曾是皇亲国戚,高官贵爵家的女儿,世收国恩,为什么顺从盗匪?”
最前面的一个女子说,“盗匪猖狂,叛逆凶恶,我们政府出动百万雄师,结果仍被击败,连皇家祖庙都没保住,皇帝你都流亡巴蜀,如今却用‘不抵抗盗匪’的重罪来责备女人们,请问,把高官显要们置于何地?”
李俨目瞪口呆,不在多问。
《资治通鉴》读后感(四):现在看到了黄巢民变
如花似锦的一个大王朝就这样一步步走向衰败,在李枕之后就没出过一个像样的皇帝。事实上安史之乱之后,帝国仍有大把的忠臣良将和足以度过难关的经济基础。下面的一个个皇帝也无须是和太宗一样全才和贤人,他们不需要什么文治武功,只需要略微克制自己欲望和任用贤能的人才,依赖帝国已有的制度惯性和文化向心力,平稳地发展个几十代是没有问题的,可惜安史之乱之后除李枕之外就没有一个哪怕凑合的皇帝,而且一蟹不如一蟹。
帝国的权威一再被挑战,并且最终被四夷,宦官,叛军和变民踩在了脚下。刚开始挑战者们还战战兢兢,逐渐地侥幸心理占了上风,到了最后帝国的权威变成了人人可以征服的妓女。
追其衰败根源,无非腐败二字。家天下,家天下,天子一旦只考虑“家”而非天下之时,中央的臣子和宦官也就开始中饱私囊,权力也就逐渐寻租,然后地方官大幅举债贿赂中央官员以获得升迁。地方官到任之后自然立刻开始搜刮民脂和压迫士兵,也就有了叛军和变民。
而王朝的财富一旦集中到了少数个人或集团手中,帝国自然就无法实现收支的平衡,欲平四夷而无军费,欲赈灾荒而无库存。
终于在某一个临界点,黄巢们给帝国这一积重难返的骆驼放上了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