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雪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11 02:1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雪的读后感大全

  《沉雪》是一本由李晶 / 李盈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雪》读后感(一):最强烈的记忆,像一种创伤

  身处天寒地冻、环境恶劣的北大荒,物质极度匮乏,日复一日地劳作,如此钝重沉闷,由此带来的肉体上的疼痛足以摧毁人的意志。读这本书,一直被苦闷的情绪笼罩着,绝望孤独的感觉无处遁形。

  即使这样,北大荒的苦难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咬着牙饮着血一步步走,只有漫天飞舞的雪和地平线明白。

  《沉雪》读后感(二):那些去北大荒的女青年——被遗忘的时光

  在时代的浪潮面前,人犹如蝼蚁,毫无抵抗之力。

  《沉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几十年前,中国的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围绕着两个女孩儿身边所发生的事,以小见大,通过个人的境遇再次展现不为现代人所知的那段历史。

  通过查阅背景资料,我了解到作者是一对孪生姐妹作家李晶、李盈,出生于天津。李晶于 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沉雪》读后感(三):不要冷漠地遗忘

  安稳的日子过久了,很多事情就会忘记了。尽管闭口不谈,但不意味着它没发生过,比如开垦北大荒。对于当事人来说,那里有灵魂相互烙印的知己,以及不能被遗忘的时光;对于非当事人来说,我们应该记住苦难。

  《沉雪》用非常低调的口吻叙述了所有的苦难,用一个真实的、很具体的画面让我们感受那个年代的痛苦。阅读过程中,我的心被压抑地死死的,无声无息地就被扼住了,文字并不恢弘,但是连在一起就把那个不平凡的年代和知青们不平常的经历表现地淋漓尽致了。

  《沉雪》读后感(四):评《沉雪》

  “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的故事,主要是女生们,在她们还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去往几乎没有人烟的北寒之地,用身体的劳动来改造心灵(赎上一代的罪),在凛冬中熬过一日又一日,春天很短暂,根本来不及去抚慰痛苦,或者说这样的集体生活让人麻木,唯有在唱歌、看美景、吃好吃的时候才有其他的颜色和感受。

  在这样的时代,个人感受个人追求是被忽略的被不允许的,年轻的脸庞被风雪吹被烈日晒,年轻的身体被重物压被落石打,强壮健谈的舒迪,腿瘸了变瘦了话越来越少,不再乐于帮忙周围的人,除了孙小婴。一直敏感瘦弱的孙小婴,在舒迪的影响下,稍微坚强了一些,若不是舒迪,孙小婴有可能熬不过来,更不可能完成她的梦想。

  其他的女孩就没孙小婴幸运,对工作热忱的林沂蒙叶丹娆,一个因为跟男人发生关系被送到更恶劣的环境,一个被两个男人强奸怀孕,身心受创,像叶丹娆一样的女孩很多,被身在高位的男人玩弄。

  这样苦闷的故事,还是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一面,作者的用词和描写,能看出她看淡了那段日子,她没有去批判控诉,她只是真实展现那段日子。

  《沉雪》读后感(五):沉重的时代,唯有悲伤与泪水

  你所认定的事物,注定了你。假如说,生命中却有某种隶属于本质的东西,那么即便是岁月的流逝,也无从改变它。

  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忽略那个悲伤的年代,因为在那个年代,正常的人生轨迹脱离了轨道。有些下乡的女知青,有的选择嫁给了农民,潦草的度过了这一生,有的下乡的男知青,拼命的想要返乡回城,却最终不得不背朝黄土,企盼着下一代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自己——却只能任命。

  我们看过太多、太多的故事了,可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们,都不知道知青是什么。似乎上山下乡只不过是历史课本讲述的故事,可能经历过的那些老人们,不愿意向孩子们讲述他们的故事,不愿意将自己生命中最坎坷的一段展现给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电影电视剧中,谍战片远比描述知青的故事多的多,而且那些知青的故事,大多就是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沉雪》读后感(六):沉雪 读后感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人和人之间的离别,有时候真的无法选择。

  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在此之前很少接触到有关知青方面的书籍,所以看到这本书简介的时候被吸引了,文革于我而言亦是遥远陌生,但是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仿佛那个年代的变迁和人物浮现在脑海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文革时期,来自天津的知青孙小婴插队北大荒,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她遇到了另一位女知青舒迪,和孙小婴敏感柔弱相比,舒迪充满了生命活力,和孙小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她们之间的情谊照亮了孙小婴暗淡的岁月,在彼此的陪伴中,成为不可分割的知己,同时也因为舒迪的出现改变了孙小婴以后的命运。

  通过作者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北大荒艰难的生活环境,书中的每个人都想逃离,而孙小婴由于生性敏感,一直与大部队不合群,内心无法接受恶劣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劳作,她总是发牢骚,似乎没有人懂她没有人在乎她,其实一开始我是不太喜欢孙小婴的,会想着人家都能做为什么你不能,难道你特殊一些吗(笑)但是当孙小婴认识舒迪之后,好像一切发生了改变,高大健硕,积极乐观的舒迪总是无条件的帮助孙小婴,在相处的过程中她们之间的情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这一变化,孙小婴显然是感觉得到。

  或许是因为这份友情开始的过于美好,所以出现了一点污点,对于她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舒迪选择了埋头苦干于是有了提升的机会,孙小婴则去了寒冷的苇场劳动,虽然相隔遥远,但仍然阻挡住不了对彼此的思念。

  《沉雪》读后感(七):0376.生命的阳光——读李晶/李盈《沉雪》

  

我想感情的真挚,要比感情的类别,更加重要吧,无论为其如何命名、如何定性。

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是沉重的雪花,是飘着,也是砸着,是无声无息,却又重若千斤。

在这片沉雪中,人与人心中承载的情感,是漂蓬断梗、风中芦苇,也是坚于金石,固于胶漆。

富于诗意,却又直面现实。

在混沌一片的尘世,在渺无人迹的荒原,她们,是一个绝无仅有、心灵相契的伴侣。黑夜与白雪,是一个神秘的漩涡,吞没了一切苟延残喘的年轻性灵。

是的,生命不舒展,可是生命有温度。被温存击中,被盔甲庇护,再也不用怕白天的飞雪严寒,不用怕累得死去活来,这是生命的阳光,尽管此刻身旁大雪纷飞。

于是万千的生命在春风中繁茂着,飞扬着,我们能够真切地用心感悟到,甚至用手触摸到,用眼察觉到,这份生命的阳光,虚幻而璀璨。

青春了无痕迹,不论当初有过怎样的喧嚣、怎样的挣扎,今日全都倾入一派汪洋的大水中,全都剩成了一片无言的寂寞。而记忆里,似乎只存留着一条漆黑漆黑的地平线。

“你所认定的事物,注定了你”。这是女主人公之一的孙小婴曾读过的诗,她想:“加入生命中确有某种率属于本质的东西,那么即使是岁月的流逝,也无从改变它”。说来锈迹斑斑、飘零无痕的东西,其实永远是尘泥在世,又在心的。尼采说,事物的价值有时不在于一个人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一个人为它付出了多少代价。

所以我们和她们一样,一步一步徜徉在珍贵的过去之中,哦不,其实这徜徉,无所谓过去、现在。生命的阳光还在,就值得我们微笑沐浴。

  《沉雪》读后感(八):沉重的年代

  本书是由两位孪生姐妹李晶和李盈共同创作的知青题材长篇小说,这是继王小波《黄金时代》之后的又一部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奖的大陆作品,评论者大都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社会内容及其深刻的思想性。谢冕教授指出:“这部书最打动我的就是知青们经历的痛苦年代以及他们当年的外在激情,现在,这种青春的激情已不是外在的了,而是沉静下来的理性思考。”历史学者雷颐指出:“文学作品历来有真的历史记录,也有假的粉饰性文字,《沉雪》是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相信今后这部书的意义会更多地展示出来。”

  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如今人们普遍不会那么贫穷,因为整体的生活条件上来了,但是那个年代却普遍很贫穷。在北大荒那样的艰苦环境中是十分磨练人的意志的,那是最接近生活的体验,那个时候人们是为了生存而活,现在人们是为了更优质的生活而活。从书中所描写的场景就能够感受出那种穷苦,人就像虫子一样,面对炽热的太阳,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孙小婴和舒迪,两个反差十分强烈的知青女子。两人之间的感情有种说不出来的微妙,这种友谊之间仿佛又夹杂着一点爱意。

  书中的文字和语气并没有充斥任何强烈的控诉,故事仿佛平平淡淡的,就像是正常的生活一样。可是故事背后所表达的思想确实十分强烈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矛盾的,人们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更多的事,每天关心的只有眼前。在这样一个看似无情冷酷的世界,这些人竟然依旧保持内心的温暖,这不仅衬托出世界的残酷,更加展现出人类的坚强。一本小说能否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么新颖,而是它能否使读者在过后引起反思,这种情感的代入是越来越强烈的,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这种题材的小说如今已经不可能再有了,因为那个年代已经过了,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写不出这种文字的。因为作者本身经历过的事,使她们有义务将这些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这是人类与众不同的证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是一部有灵魂的作品,反映的是那一代人的故事,人类内心深处的控诉比呈现在外表的历史更能打动人。

  《沉雪》读后感(九):寒雪默梅

  直到现在,父亲还心心念念当年在东北农场的的日子,垦荒,伐木等,响应祖国的号召,投身北大荒的开垦中,用劳作的双手在零下好几度的天气中,结出厚厚的蚕茧。现在去往东北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渺无人烟到富庶的黑土地,承载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李晶和李盈这么一对姐妹花作者在《沉雪》中,描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上山下乡到北大荒的生活。本书曾获 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奖作品,也是能与《黄金时代》相媲美的一部时代著作。作者是在初中时代共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垦荒,数年后才回城,对知青生活有着深切的体会和不可遗忘的回忆。在本书当中,以小说的形式,重新演绎出来。

  在特殊年代“文革”期间,来自天津卫的小姑娘孙小婴因“反革命” 的父亲被下放劳改,插队到北大荒。她柔弱的身体和敏感的心灵在女知青的队伍中过的相当艰辛,恶劣环境的磨砺和贫瘠情感使她遭受双重的折磨。在知青的队伍中,有马房干活能手舒迪,有一心相当干部的林沂蒙,有冻掉手指的周晓珠,有失心疯的叶丹饶,整个时代和个人命运缠绕,不可分割。好在孙小婴终于通过读书,考大学,找到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在这其中舒迪的友谊给了她莫大的背后支持,就算是看不到,也会在多年以后默默的体会到。

  有人说,知青小说,描写的苦难是一个时代的伤痕。伤痕不止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在每个人的内心,在身体的疲惫,劳动改造和创造生活下,还有精神上的重压。一方面是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压抑,和大众的猜忌,你不一样就是另类,不合群。好在主人公孙小婴有舒迪的支持和鼓励,让她的知青生活,在暗淡中透露出一丝光明。

  也有人说,即便是伤痕文学,在苦难中仍就埋伏着希望,在特殊的时代,是一个不能遗忘的时代,在特殊的时期,知青生活中的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或自私自利,或舍己为人,或追求自由,或安于事世,在苦难的记忆中,是知青队伍的团结,也是人性的互助,是友谊的缔结,也是情感的羁绊。

  《沉雪》的孙小婴终于返城,结束苦难的生活,在沉重的回忆中,默默的追寻舒迪的信息,那是一段不能遗忘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知青生活的典型特征,既然时代改变不了,那就勇敢地接受。在苦难当中,也会生长着希望之花,支撑着柔弱的心灵,不断地走向光明。

  《沉雪》读后感(十):时代的记忆

  出生在新时代的我们,听着父辈祖辈念叨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或感叹艰苦,贫瘠的生活,或眼中闪烁着美好回忆的星光,北大荒怎样变成了北大仓,或许出生在都市新生活中的年轻人一瞬间不是特别的理解,但从前辈的眼睛之中,或许能隐约猜到那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那是一生中不可遗忘的时光,那些战友情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奖作品《沉雪》正是,描述了在“文革”那段不平静的时代,发生在知青身上的不平凡的故事。作者是一对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生活的女知青姐妹花,李晶和李盈,在初中时代共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垦荒,数年后回城。两人同毕业与天津师范大学,一个中文系,一个数学系,两人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以小说的形式,重新演绎出来,在主人公孙小婴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文革”期间,来自天津的小姑娘孙小婴插队北大荒,开启女知青上山下乡的生涯,其柔弱的身体和敏感的心灵与北大荒的粗粝格格不入,恶劣环境的磨砺和贫瘠情感使她遭受双重的折磨。书中另一位女知青舒迪,展现出与孙小婴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其积极乐观,干活好手,充满生命活力,然而正是这么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舒迪的阳光和乐观幽默照亮了孙小婴黯淡的青春岁月。

  曾经一度以为本书是个同性恋的小说,其实是个人肤浅了。试问,在艰苦的特定时代,在身体和心理的重压之下,有那么一个充满活力,如阳光般温暖的人出现,不论是男是女,想必都会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感动吧。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命运难免被历史洪流裹挟,孙小婴和舒迪之间的情感,由开始的友谊到触碰到孙小婴的心灵底线,再到冰释和解,默默地付出和对未来的期望,多年后想必孙小婴是惦念着舒迪的,不止是深厚的友情,更是新生的嘱托。

  在痛苦中绝望,也在绝望中重生。在《沉雪》的苦难中,在沉重的回忆中,或许有泪,或许有血,或许有汗,也在回忆中演绎出新生的花朵,在苦难中张开的双手和伟大的友谊,支撑着柔弱的心灵,坚强起来,走向黑暗中的光明。再版图书泛黄的封面,也正是不朽的回忆。

  那是一代人有关青春的回忆,时间面前人人平等,而有些人有些事是命中注定。假如生命中的宿命可以选择,是坦然面对?还是选择永远的规避它?生活里只有结果而没有如果,岁月的流逝,没有将它改变,最终留下的,随风逝去的。那个时代的那段故事,那代人的那段记忆,远去,远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雪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