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雪》是一本由李晶 / 李盈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雪》读后感(一):孤独患者
得知“舒迪”可能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导,我还特意去网上查过,自然是毫无结果。想来,“舒迪”这个年龄早该退休了。
其实我是沾ZZ、小K的光,才看到了第一版没有的“后来命运”,尤其唏嘘的是这样一个场面:二十几年后的知青聚会,孙小婴(李盈)没有来,没有和全体战友见面。其实她躲在火车站,等着舒迪那帮天津知青,“守望”着舒迪,心中百感交计,却最终未能走上前与舒迪相见。
年近五旬的女人,却还能保持着那份少女的纠结与痛楚。孙小婴就是孙小婴,当了教导主任也改不了的孙小婴。
好在李晶应该参加聚会了(不然这些事怎么知道?)而且当时《沉雪》已经出版,她可以替妹妹送给“舒迪”一本,“舒迪”也好知道那些“孙小婴”从未说出的心事……
我仅仅是个读者,我不能期望,两位主人公是否该重新走在一起?她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是阻碍,但孙小婴是蚌,她宁肯闭在壳里孤独,也忍受不了阳光(就像书中写的,一被阳光晒就成了“茄子相”)。她过于追求完美,只能选择用距离来成全完美。况且,这毕竟是经过一本艺术加工的小说,与实际的生活必有相当的差距。所以,我只能默默地淡淡地祝福她们。如果还有愿望的话,我甚至希望作者知道,有人读“懂”到了这个“程度”。当然,也许我自以为是的“读懂”在作者眼里是荒谬可笑的。
《沉雪》读后感(二):时代的悲歌
记得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知青下乡的故事。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每个人都在与环境,与社会,与自己的意志做斗争,有的人解脱了,有的人逃离了,有的人放弃了,这是时代的一首悲歌,这是不堪回首的时代。
提前北大荒,想到小学课本的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文弱的孙小婴为了脱离红卫兵的斗争,自愿申请来到黑龙江下乡改造。艰苦的生活环境,劳累的改造让孙小婴备受疲累,每天以泪洗面,消极怠日,终于,她因为受伤来到了马房,认识了无所不能的舒迪,舒迪体育好,舒迪力气大,舒迪啥都知道,舒迪很热情,压抑自卑的孙小婴和舒迪就像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互相吸引,孙小婴冷,舒迪给取暖,孙小婴干不了活儿,舒迪就帮忙。他俩在一起互相慰藉,需要,可是,舒迪因为家庭背景,父亲贴过反动标语,所以她被分到了石灰窑,开始了一段更苦日子。两人的分别也让各自承受太多的思念。孙小婴更加孤独起来。
终于机会来了,可以申请考大学了,为了这个目标,舒迪和孙小婴都在奋斗,她们来到了水利连,开始了盖房子生涯,孙小婴也被当上了排长。开始了有苦肚里咽的生涯,每天都在受累,就算做不到,也要辛苦的支撑着。舒迪说,人人都是疼的,区别在于你要没心没肺,你就不疼。是的,孙小婴成功了,终于逃离了这里去上学。
人都是有罪的,他们又有什么罪,这个时代,要做个清清白白的人,要承受这么多苦难,要有多大的勇气。要全身而退更是难以想象。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是去上学支撑着孙小婴一路走来。从砖瓦厂到马房,到苇厂,到水利连,再到蘑菇岭。每日的疲累,不同的苦活,什么都要往肩上抗。而更重要的是人内心的空虚,每日的干活,读报,重复的干活,被关在一个地方。孙小婴之口说出的孤独像是我们感受到的一样。而这柔软的心承受着苦闷,只能每夜的哭泣,这煽情动人的文笔就像一个小女孩的心理剖析,如此细腻,如此感伤,如此让人心痛。
这种沉重的感觉像雪花一样落下,这时代的悲歌,让人内心悲痛,更心软。而这场沉雪,终究也能让我们的内心寒冷,更让我们期待看到雪后的春天。
《沉雪》读后感(三):沉重的年代
本书是由两位孪生姐妹李晶和李盈共同创作的知青题材长篇小说,这是继王小波《黄金时代》之后的又一部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奖的大陆作品,评论者大都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社会内容及其深刻的思想性。谢冕教授指出:“这部书最打动我的就是知青们经历的痛苦年代以及他们当年的外在激情,现在,这种青春的激情已不是外在的了,而是沉静下来的理性思考。”历史学者雷颐指出:“文学作品历来有真的历史记录,也有假的粉饰性文字,《沉雪》是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相信今后这部书的意义会更多地展示出来。”
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如今人们普遍不会那么贫穷,因为整体的生活条件上来了,但是那个年代却普遍很贫穷。在北大荒那样的艰苦环境中是十分磨练人的意志的,那是最接近生活的体验,那个时候人们是为了生存而活,现在人们是为了更优质的生活而活。从书中所描写的场景就能够感受出那种穷苦,人就像虫子一样,面对炽热的太阳,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孙小婴和舒迪,两个反差十分强烈的知青女子。两人之间的感情有种说不出来的微妙,这种友谊之间仿佛又夹杂着一点爱意。
书中的文字和语气并没有充斥任何强烈的控诉,故事仿佛平平淡淡的,就像是正常的生活一样。可是故事背后所表达的思想确实十分强烈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矛盾的,人们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更多的事,每天关心的只有眼前。在这样一个看似无情冷酷的世界,这些人竟然依旧保持内心的温暖,这不仅衬托出世界的残酷,更加展现出人类的坚强。一本小说能否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么新颖,而是它能否使读者在过后引起反思,这种情感的代入是越来越强烈的,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这种题材的小说如今已经不可能再有了,因为那个年代已经过了,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写不出这种文字的。因为作者本身经历过的事,使她们有义务将这些真实的情感记录下来,这是人类与众不同的证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是一部有灵魂的作品,反映的是那一代人的故事,人类内心深处的控诉比呈现在外表的历史更能打动人。
《沉雪》读后感(四):时代的悲歌
《沉雪》讲述的正是上山下乡的故事,天津女孩孙小婴因为出身不好,偷偷的烧毁了父亲的档案,奔赴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北大荒,想要开始一场清清白白无有牵挂的路。孙小婴因为自己一时的勇气,暂且摆脱了出身的影响,但是在她的身边,有太多人因为出身所累。孙小婴认为这不公平,但更多的人认为这理所应当,强迫别人接受,也逼迫自己接受。
受困于出身,舒迪被分配到条件更差的劳动地点,因为出身,叶丹娆要拼了命一样的劳动去证明自己,去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然而即使她们付出千倍百倍的努力,因为出身,由一张薄薄的档案,甚至不过是上边人的一句话,她们依然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她们对此无力反抗甚至需要她们用与亲人断绝关系来证明自己。每当看到这种描写,都让人心底里发凉,人性在斗争里被毁灭,剩下的不知还有些什么。
上山下乡是在劳动中接受再教育,也因此劳动是少不了的。但在不同的作品中,这些劳动都是不同的,在血色浪漫中,学生们主要是找吃的,农活干的到不很多。在沉雪中,因为北大荒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知青们吃饭不成问题,但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也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在那个年代,没人要求防护措施和劳动保护,一句口号过后所有人都要咬紧牙关去拼命。由孙小婴的视角去看其他人的拼,你会看到一种不自然的狂热。对孙小婴自己,这样超负荷的劳动甚至让人想去死,不知在这样的劳动后,能够改造出什么样的精神。
沉雪在描写上山下乡的小说中,用女孩的视角对那个时代的工作劳动、思想教育、情感发展等等做了叙述,在留给作者疼痛回忆的小说里,我们能够见证一代青年的挣扎,也能够反思一个时代的混乱。
《沉雪》读后感(五):那些去北大荒的女青年——被遗忘的时光
在时代的浪潮面前,人犹如蝼蚁,毫无抵抗之力。
《沉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几十年前,中国的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围绕着两个女孩儿身边所发生的事,以小见大,通过个人的境遇再次展现不为现代人所知的那段历史。
通过查阅背景资料,我了解到作者是一对孪生姐妹作家李晶、李盈,出生于天津。李晶于 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沉雪》读后感(六):不要冷漠地遗忘
安稳的日子过久了,很多事情就会忘记了。尽管闭口不谈,但不意味着它没发生过,比如开垦北大荒。对于当事人来说,那里有灵魂相互烙印的知己,以及不能被遗忘的时光;对于非当事人来说,我们应该记住苦难。
《沉雪》用非常低调的口吻叙述了所有的苦难,用一个真实的、很具体的画面让我们感受那个年代的痛苦。阅读过程中,我的心被压抑地死死的,无声无息地就被扼住了,文字并不恢弘,但是连在一起就把那个不平凡的年代和知青们不平常的经历表现地淋漓尽致了。
《沉雪》读后感(七):不平静的年代,不平常的经历
读完《沉雪》,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部作品是由双胞胎姐妹李晶、李盈合著的,描写来自天津、上海的知识青年插队到北大荒参与砖瓦窑、石灰窑、水利渠道、石材开采等苦工,在那天寒地冻、物资匮乏、困厄艰险、无可奔头的孤独绝望中,主人翁孙小婴不自量力却又不甘心长期受此折磨,在开荒过程中结实好友舒迪并得到她的照顾和帮助,最终得到重返学校的机会。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冷静地在生活中进行这种对照,恰恰就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现状就是冷漠和遗忘。
在北大荒那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与时代中,孙小婴由于生性敏感脆弱,一直离群体很远,不愿融合到集体中却又总是觉得自己被群体孤立,让她不由自主总是回忆起过去的美好生活,感叹这无意义的劳动何时是个头,而在别人劳动了一天之后嬉戏玩笑释放苦累的时候,她又独自一人以泪洗脸。认识了舒迪之后,孙小婴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情感上,都对她十分依赖,以至于后面的一段日子,也好过多了。
作品中隐约提到舒迪可能是女同性恋者,但是在遭到孙小婴的拒绝之后又重新拾起她们那最纯真的友谊,知道她与别的知青不一样,于是在精神上开导她要吃苦耐劳,暗中又帮助她得到重返学校的机会。这样的知青友谊,只能发生在那个年代,因为真诚,所以难得。不管是多么艰苦的的岁月,只要有感情支撑,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总是能让人多一分盼望,多一分希望,并且日子也会好过一点,过得快一点。
今年读了很多小说,唯有《沉雪》这本小说,印象深刻,只要闲下来就会回味其中的章节,不是因为它曾得过奖,也不是因为作品得到了很多作家的肯定,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对于文中关于孙小婴的心理活动读来总是能够感同身受,也让我回忆起独来独往的求学时代。作者借孙小婴的口吻,阐述了一个道理,你所认定的事物,注定了你。补遗那一页,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假如说,生命中确有某种隶属于本质的东西,那么即使是岁月的流逝,也无从改变它。”对比我这些年的生活,确实是这样的。我从读大学就认定我的性格是合不了群的,以后最好不要去大集体工作,我要做自由职业,于是我从不跟风,也不刻意去合群,只是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学习,所以现在的我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家工作带娃两不误,也得益于我特立独行、敢想敢做的性格。
虽然我们离那个无理性的年代已久远,甚至我的父母对于知青下乡的艰难困苦也都是道听途说来的,但是《沉雪》这部作品中作者的心理描写部分非常具体,读起来完全能够体会到那种真实的苦痛,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书。正如台湾作家朱西宁的评价:最难得的是整篇作品没有歌颂、没有诅咒,没有抗议,没有伤痕,写得朴素安静。不平静的年代,不平常的经历,像沉雪一般,耐人寻味,诱人深思。
《沉雪》读后感(八):寒雪默梅
直到现在,父亲还心心念念当年在东北农场的的日子,垦荒,伐木等,响应祖国的号召,投身北大荒的开垦中,用劳作的双手在零下好几度的天气中,结出厚厚的蚕茧。现在去往东北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从渺无人烟到富庶的黑土地,承载了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有人说,知青小说,描写的苦难是一个时代的伤痕。伤痕不止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在每个人的内心,在身体的疲惫,劳动改造和创造生活下,还有精神上的重压。一方面是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压抑,和大众的猜忌,你不一样就是另类,不合群。好在主人公孙小婴有舒迪的支持和鼓励,让她的知青生活,在暗淡中透露出一丝光明。
也有人说,即便是伤痕文学,在苦难中仍就埋伏着希望,在特殊的时代,是一个不能遗忘的时代,在特殊的时期,知青生活中的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或自私自利,或舍己为人,或追求自由,或安于事世,在苦难的记忆中,是知青队伍的团结,也是人性的互助,是友谊的缔结,也是情感的羁绊。
《沉雪》的孙小婴终于返城,结束苦难的生活,在沉重的回忆中,默默的追寻舒迪的信息,那是一段不能遗忘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知青生活的典型特征,既然时代改变不了,那就勇敢地接受。在苦难当中,也会生长着希望之花,支撑着柔弱的心灵,不断地走向光明。
《沉雪》读后感(九):时代的记忆
出生在新时代的我们,听着父辈祖辈念叨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或感叹艰苦,贫瘠的生活,或眼中闪烁着美好回忆的星光,北大荒怎样变成了北大仓,或许出生在都市新生活中的年轻人一瞬间不是特别的理解,但从前辈的眼睛之中,或许能隐约猜到那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那是一生中不可遗忘的时光,那些战友情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曾经一度以为本书是个同性恋的小说,其实是个人肤浅了。试问,在艰苦的特定时代,在身体和心理的重压之下,有那么一个充满活力,如阳光般温暖的人出现,不论是男是女,想必都会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感动吧。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人命运难免被历史洪流裹挟,孙小婴和舒迪之间的情感,由开始的友谊到触碰到孙小婴的心灵底线,再到冰释和解,默默地付出和对未来的期望,多年后想必孙小婴是惦念着舒迪的,不止是深厚的友情,更是新生的嘱托。
在痛苦中绝望,也在绝望中重生。在《沉雪》的苦难中,在沉重的回忆中,或许有泪,或许有血,或许有汗,也在回忆中演绎出新生的花朵,在苦难中张开的双手和伟大的友谊,支撑着柔弱的心灵,坚强起来,走向黑暗中的光明。再版图书泛黄的封面,也正是不朽的回忆。
那是一代人有关青春的回忆,时间面前人人平等,而有些人有些事是命中注定。假如生命中的宿命可以选择,是坦然面对?还是选择永远的规避它?生活里只有结果而没有如果,岁月的流逝,没有将它改变,最终留下的,随风逝去的。那个时代的那段故事,那代人的那段记忆,远去,远去......
《沉雪》读后感(十):想起那蹉跎岁月
这是一部描写几名知青在那个特殊年代,来到北大荒垦荒的生活经历,作为故事的主线。两个大城市的女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中经受磨炼,用普普通通知青的经历来讲解一个时代的历史。 故事中有那少女之间纯净如雪的感情,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在北大荒这块荒原中经受考验,这种考验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来自天津的女知青孙小婴和另一位女知青舒迪,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她们身体虽然柔弱、心灵虽然很敏感,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充满生命活力,互相帮助,度过了那些蹉跎岁月。 当前的知青文学比较多,当代有很多作品反映当时知青上山下乡的故事,多为伤痕文学。如何去写出那个年代困苦,如何将自己心中的悲情尽情地吐露,这些都要考验着作者的写作思维。平静中能够让读者心中掀起波澜。可李晶、李莹的这本《沉雪》却很有创意,是用一种非常平静的态度,平静的语言,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正如台湾作家朱西宁评价的:这篇作品没有歌颂,没有诅咒,没有抗议,没有伤痕,写的朴素安静。低调的文字,平静的叙述却能读出激情,非常真实的存在。这本小说之所以能够斩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奖的优秀作品,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者李晶、李盈,是孪生姐妹,生于天津。69届初中毕业就共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经历数年磨难后返回天津。 李晶,回城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于1982年毕业后,曾做文学评论和小说编辑。其著作颇丰,著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的中篇小说选集 《北山无知青》,散文集《自在飞花》,非常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且还发表了译著《 为自由辨明》。李盈,考取了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数学系,在1983年毕业后,在北京市中学教学,任高级教师。著有《赢战数学》《数学活学活用》等。 作者在心理描写方面确实应该称道,故事的描写让人读起来很能体会出经历的苦难,可以看出是一种真实的苦痛来。这是一部具有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书。正如台湾作家朱西宁的评价:最难得的是整篇作品没有歌颂、没有诅咒,没有抗议,没有伤痕,写得朴素安静。不平静的年代,不平常的经历,像沉雪一般,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好小说。 读着这本小说,心生疼痛感,为那柔软的女知青的经历而叹息,愿我们永远不要再回到那种时代,而是迎接更新的时代。 虽然我们读着那个荒唐的年代的故事,感觉那个时代已经远离我们,可是却是几代人的记忆,历史的记忆。难以忘记的记忆。在《沉雪》这部作品中,我们知道了对于知青下乡的艰难困苦的青春岁月,值得纪念,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