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雪》是一本由李晶 / 李盈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页数:3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雪》精选点评:
●大一时候在图书馆
●浑浑噩噩,冰冰冷冷。
●一本被忽略的好作品,也是知青文学很重要的一部
●沉雪
●非常想读了
●惊叹作者的笔法。
●其中有个人真实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又受到历史进程的左右,所以能看到的是人生也是历史。《沉雪》很好的地方在于,“没有歌颂、没有诅咒、没有抗议、没有伤痕”(朱西宁语)。好的作品是不止于眼泪的,更重要的是,充沛感情背后冷静的内省力。一个好的作家,不应该把自己的作品视作一个倾诉的平台,把玩自己,欣赏自己的苦难和创伤;而当审慎执笔,清醒冷静地写作。《沉雪》的作者做到了这点,值得激赏。相比而言,书封面的推介“红色闹剧中女性放逐者灵肉异变的真相”毕竟是言重了。
●一个时代的印记,给那时的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压抑,在茫茫无际的北大荒,一个少女只身前往,背负着父亲的反革命,一个改造自己适应环境的故事。
●文字舒缓,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都别具一格,也穿插大量环境描写,更能体会到当时的艰苦岁月,也更明白情感的纯粹与珍贵
●“无论你怎样的拥有生活,你始终无法逃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这句话陪伴我渡过无数个孤独的日子。
《沉雪》读后感(一):说不清楚,相依为命还是刻骨的爱
其实很早就看完这本书了。
是大学时候很偶然在图书馆看到的,竟然就借了下来。
读来读去,忽然很想回到父母的那个年代,因为不知道在冰冷的北大荒,自己的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一切都是未知的,像孙小婴遇到舒迪……
我们冷静的在生活中进行这种对照,恰恰就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现状就是冷漠和遗忘。
——马塞尔 普鲁斯特
《沉雪》读后感(二):真实的人性
这是一本大学时候偶尔遇到的书,此后的好几年里只要有人问我印象深刻的书是什么,我总能想起它,很厚实也很反应真实人性的书。
貌似书里隐约有同性恋的情节,而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特殊生活背景下人性最真实的展露,读来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很让人感动。
说实话时隔七八年了,我以不记得书里的具体人名和发生的具体故事,只是那种对于看到书里真实人性展露,自己萌发的那种怜悯而又无奈又有点儿温暖的感觉,依旧在。
好书一本,难得的知青题材的让人为之共振的好书,力荐之。
《沉雪》读后感(三):幽暗的火
最让我惊异的是《沉雪》的语言。《沉雪》写的是上山下乡运动,但除了作为背景偶尔出现的口号之外,那个时代喧嚣的ZZ话术却没怎么影响到作者的词汇和文风。《沉雪》具有极其浓郁的散文诗的特质。它的语言质朴、细腻、明净,柔情款款,又不乏别致优美的意象,套用书里的一句话——“ 美得不合时代,美得有些凄茫 。”
比如书里描写舒迪的眼睛——
“又大又清亮,正像一场炎夏的骤雨之后,必然会雨过天晴一样。”
写与舒迪身体触碰时的感觉——
“海水般的手语。”
写与舒迪重逢的惶然与欣喜——
“感觉自己好像一道白光,抖抖颤颤地投向深不见底的山谷。”
我甚至觉得,哪怕仅仅为了这本书的语言,《沉雪》也值得一读。
这本书很有争议的一点是女主“孙小婴”与另一位女知青“舒迪”之间的情感牵绊。二人之间的亲密不限于感情,而是有实际的身体接触。怪不得有些人觉得这是一本百合小说。但如果读得更细致一点,不难发现孙小婴对舒迪的感情虽然浓厚深挚,但本质上还是情感和精神层面上的,几乎根本不涉及情欲。不仅如此,一开始孙小婴对舒迪肢体上的亲昵非常惊骇和抗拒。这与她同后来结识的男知青之间的温存形成鲜明对比。倒是舒迪,基本上可以判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蕾丝。从头到尾,从灵到肉,她喜欢的就只有孙小婴一个,她的付出之深之重令人动容。而且,她对追求孙小婴的男知青表现出强烈的恨意和嫉妒——如果这不是爱情,还能是什么?
《沉雪》读后感(四):沉雪
沉雪
知青小说或相关的影视作品,描述在特定的时期下,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其在当下社会的大热,一方面,勾起那个特定年代见诸时代变迁的人物记忆,另一方面在苦难的知青生活中,也演绎出不少的希望和美好。这其中不乏精品,比如,《幸福像花儿一样》《知青》《血色浪漫》《青春祭》等,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追寻幸福和美好等。这其中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以及对农民问题和人生的探讨都有独到的理解,也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组成部分。
《沉雪》作为继王小波《黄金时代》之后,另一部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将的大陆作品,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其描述在“文革”期间,这个不平静的年代,注定会发生的不平淡的人物和事迹。来自天津的女知青孙小婴插队北大荒,柔弱的身体、敏感的心灵,和粗粝旷漠的北大荒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不断遭受恶劣环境的磨砺、伤害,以及旁观者、他人的鄙夷眼光。直到遇见另一位女知青舒迪,高大健硕、积极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属于北大荒上“能干坯子”,正是这么两种性格迥然不同的少女,在一生只能有一次的邂逅中,她们的情谊照亮了孙小婴黯淡的青春岁月,成为灵魂相互烙印的知己。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的生活,身体的劳苦和精神的贫瘠,注定在孙小婴和舒迪之间友谊和情感的左右,在“石灰窑”事件之后,走向另一个心灵彼岸。
作者李晶、李盈,系孪生姐妹,生于天津。初中时代 曾共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垦荒,数年后回城。两人对知青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情感,在回忆起那段特殊时期的生活时,将所见所闻所感以小说的形式付诸笔端,其主人公孙小婴既有姐妹两人的身影,又带有大多数返城知青的人物情感特征。后来的李晶,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做文学评论和小说编辑曾做文学评论和小说编辑,李盈现在也是北京市中学高级数学教师,但在执笔回忆起当初知青的生涯时,两人颇多感慨,两人的记忆如影随形,两段彼此人生的知青生涯融合在一个叫孙小婴的女子身上,且看那段不能被遗忘的时光,演绎出怎样无法改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