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岁月》是一本由滨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岁月》读后感(一):我想住进山里,看日出日落,望云卷云舒
图片来源《山居岁月》
《山居岁月》读后感(二):山居岁月:一人食两人餐
初读《山居岁月》给人一种“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感觉。又有点像“小森林”那种清新感觉。书中很多地方都描绘的有吃的,米酒,啊等等,说的最多的也是有什么吃什么。
记得最深的一句话“不能掌控自己三餐的人,是没有未来可言的”,这个未来是什么呢,是自己对生活负责任的态度,想起自己为了减肥而避免不吃晚饭,哈哈其实正常还是什么都吃的。
也写了正常农村的割麦晒稻回归生活本真,想来也是作者的乐趣,其实我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是这样,想想也觉得很幸福。
一个人吃饭,自在随意,也容易失足沦为“随便对付”。我等凡夫,认真吃饭和睡觉,恐怕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生活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生活,不要被欲望牵制左右,与你我共勉。
《山居岁月》读后感(三):隐居不在乎隐
几年前,为了自己闲山集书店做一些明信片,起什么名字呢?查来想去,还是隐吧。闲山隐。闲山就是闲散的谐音,既然闲散人员何必不隐呢。于是闲山隐的明信片做了一批又一批,都是怀旧的题材,隐就有尚古怀旧的意向,闲山隐就更要大怀特怀了。怀了好久,并不太招人待见,因为隐了吗,好多人并不知道。好在成本有朋友赞助,就继续隐吧。
《山居岁月》这本书,一翻就很中意,原来有一本在普罗旺斯散居一年的一本美国孩子的书,看过半本,那是十来年前,书名吸引的我。不知道这次的滨斌是否也看过那个美国男孩的故事,所以用了这个颇有诗意的隽永书名。滨斌码字不多,照片真好,真实而精彩。我看了有朋友说并没有隐居,而只是种地,这就对了!真正隐居的人在做什么你怎么会知道,除非你也隐居,或者隐居人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徒有虚名。种地写书拍美图不好吗,躲开大城市的喧嚣和人与人的尔虞。清清静静地活成自己,这就是我想做的,可没有滨斌的本事,所以只好在闲山集书店里买着闲山隐明信片,幻想着在青山里乡野间独居,静待岁月流转。
《山居岁月》读后感(四):晴耕雨读,半农半写
这本没交代缘起,什么人,什么机缘,什么动机,什么规划,什么位置,都不知道,上来就是内容,
也不是隐居,主要工作是种菜,还种了田,也没有特别远离人烟,基本上还是乡居,嗯,就是普通农民的工作量。
比较贴地气,实实在在的,既不是很土很张扬也不是很艺术难理解。
种菜是门手艺啊!
有很多照片,文字量比较少,有不少关于吃的,作者单身汉,单身的时候就是比较容易做决定。
有发快递的情节,还不止一次,应该是种好的东西可以网络卖掉或者周边有朋友消化,这是经济基础吧。种菜这种事情,鲜货不容易卖,晒干的可以,粮食坚果可以,做成了点心罐头的也可以,但是各方面的成本都很高的,
但反正还是要植物,动物是更麻烦的,养鸡什么的,一个是喂,一个是可能生病,一个是运输,各方面,都增加了不可控,这本里面主要是种菜,做一些吃的,酒啊果酱啊之类,应该也是卖的。
但是一旦涉及买卖,微店这些事情, 就很麻烦,小生意就是小生意,也是一个专门行当,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的,也有其专业知识和能力。
晴耕雨读,半农半写,还是比较现实,干农活的时候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构思嘛。
《山居岁月》读后感(五):真正的喜爱是继承
书中有句话,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大致意思是说:与其对一些事物空空的怀念,还不如身体力行把它们继承下去。对我而言,这句话像是一记耳光。
一直以来,对农村,庄稼有种执念。当然也被人怀疑只是叶公好龙而已,当然自己会否认,但是慢慢的,自己终于承认,真的只是叶公好龙而已。不会去说自己也有无奈,不会去说自己没有选择,说到底,还是自己不是真的喜欢,真的喜欢会去做,去身体力行,而不是空口呻吟。是的,我就是那个空洞的说喜欢的人。但是,实际上,我对农活基本上一窍不通,倒也不是笨,而是从小被保护的很好,只被教导好好学习,虽然是农村孩子,却也是啥都不会干。除了一窍不通之外,我还怕各种田间的虫子之类,这再次说明我的喜欢如此的浅薄。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我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喜欢,是一种浸透着桃源诗意的柏拉图式的喜欢。
我对于田园生活的喜欢,确切来说只能是一种依赖。田地,大自然像是我的能量库避风港,我只是依赖它们,从它们那里汲取能量而已。我承认自己没有在田间生活的能力,不是我不行,而是我需要引导。或许不恰当,但是差不多这个意思吧。
很感谢作者这本书的,一开始看的时候还有些不屑,后来越看越对作者肃然起敬。作者是真的喜爱,真的去身体力行,真的付诸实践,真的去实践自己的喜欢和坚持。作者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会生活的人。而我远远不是。作者这本书里思考的大段哲理不多,抒发的感慨适度,对自己劳作有一些介绍,这些很感兴趣。虽然说的道理不多,但是却还是有一些重重的击在了我的心上,终于让我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喜欢田园,想做农夫,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喜欢,我所喜欢的是不存在的。这对于我的执念又是一些消解吧。
这本书和 山居七年 又是不同的。或许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吧,总觉得这本书更有烟火气一些。这两本书虽然都是山居,但是其实差别甚大。山居七年的作者住在山上是为了逃避人生活的痕迹,他自己说,如果可以,要到更深的山中,没有一丝人生活的痕迹才好。如果把那本书说成出世,而这本书也是入世。作者尽全力的去融入田间,去留下自己的痕迹,全身心的让自己浸入世俗烟火气。两本截然相反的书都带给了我很多触动,也都对我执念的消解起到了多多少少的作用。感激,感激他们的分享,并对他们都肃然起敬。
《山居岁月》读后感(六):对“守拙归田园”,我只能临渊羡鱼
近几年阅读日益减少,身体每况愈下。日常除了上班就是沉溺在玄幻小说里,某天突然醒悟,我还不到三十,这是年轻人的生活?这算哪门子梦想?遂重拾阅读。 今在网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山居岁月 余生很漫长,不如自在生活》。当看到“余生很长,不如自在生活”几字时,以为是一鸡汤读物。本着无聊,试试看的心态看了下去,其实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在书中介绍自己晴耕雨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方式。其经历着插秧、养鸡、养鸭等寻常农家日常生活,虽文笔普通、内容太少,但心态平和恬淡。如庄子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人的经历独一无二,决定了他不可能被了解,也不能够被安慰。这种意义上的孤独,是不能改变的”,当被问到一个人是否孤单寂寞无聊冷时,作者答“每个时节照顾这些不同的蔬菜之外,地里还要除草、旱时浇水、采摘、做堆肥。家务有三餐、洗碗、洗衣服、晒被子、晒干货、下山拿快递,然后喂鸡、喂鸭、清理窝圈、换干草、陪汪汪玩耍,晚上上网刷手机、看书、听音乐、练琴、写日记,不定期采茶做茶、糖渍水果、葡萄酒、捂柿子晒柿干、认野菜、野果。现在金樱子已经挂在枝头快熟了还没去采,下雨天在家做葱油饼、擀面、发馒头、蒸包子、整理种子等等。注:此处“等等”二字的确含有实质性内容。教我如何生出孤单、寂寞、无聊来?山里天气是冷,但有面团、炭盆、柴灶,还会冷吗?”,作者认为,“乡居,给了自己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下雨穿上雨鞋,去山坡上、水库边走走,湿润的空气和雨水洗过的绿叶,都是曾经一次次透过玻璃墙向往入神的。在水库边碰上钓鱼,在山坡边遇见野草,每次尽不相同,足以欢喜。现在一提到回乡、山村,都非要冠以“隐居”。真若如此,一大半人口都变成了隐藏文件。也有人说,能静下心来,在哪里都一样。此话放之四海皆准,但对我在内的大部分人来说,“静下心来”是有成本的”。当作者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接近生活的本源。不再需要总是和什么对抗着的时候,发现节省下来的精力,竟然可以做那么多曾经想做的事情。 诚然如作者所说,静下心来是有成本的,对于我这样农村出生长大的来说,十年前还拼命想要逃离的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如今羡慕类似的田园生活,显得太过矫情。多少人心中有个梭罗式的瓦尔登湖梦呢,却不是陶渊明式——那样太贫穷困顿了——倒不是嫌贫爱富,看上天眼色吃饭、孩子上不起学、生病看不起医生,又怎么可能是作者那样“每个人的主业都只有一种,就是更自在地生活”,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何谈自在的生活?不过,心中有点羡艳—有山有水,一个小院,几平米菜地,种种白菜卷心菜青菜小番茄,养几只鸡,种几棵桑树樱桃树,搭个葡萄架,架下几个草凳、一张木桌.....身体健康,自己劳动,不担心衣食住行,不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有本钱让孩子念书和兴趣爱好,生病不用拖着一天挨一天,这样的生活也很好了。
《山居岁月》读后感(七):我从不羡慕什么山居岁月
滨斌是个新农夫,因为怀着对自然田园,晴耕雨读的向往,辞职旅行后在杭州桐庐开始了山中耕作的生活,做农活,养鸡鸭,晴天种地,雨天读书会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山居岁月》这本书就是滨斌琐碎生活里日常的记录,旁观者可能看到的是那一点点的浪漫,美好以及滨斌追求“自我”的勇气,但是其中务农的辛苦是城市长大的人无法体会的。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不上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在地里干农活。
小时候农村孩子除了暑假和寒假外还有两个假期,麦假和秋假。麦假是六月份,割麦子,收麦子,晒场,垛柴火垛。秋假是九月份,收玉米,掰玉米,割棒子秸,扒玉米。大人要忙地里的活,孩子也能帮着做点力所能及的零碎小活。大一点孩子还可以帮忙做饭,我八岁就会做饭了。
每个假期大约15天左右。以前没有那么多机器,更多的农活都是靠人工,很多农活把几个家庭的感情连接在了一起。
收麦扬场如果排队排在白天,孩子可以帮着撑撑袋子,如果晚上扬场孩子就可以安心在家睡觉。秋收的时候是不可能这么幸福的,吃了晚饭一家人穿着棉袄,围坐在山一样高的玉米堆旁边开始扒玉米。
九点以后也要再扒完300个才能睡,爸妈大约要等到深夜才能睡。玉米都堆在一起,如果不快点扒完,最里面的玉米会因为不透气,太热就会烂掉。
其余零碎的时间里要去地里除草,种花生,撒化肥,夏天里要去放牛,拔草喂猪,冬天要轧草喂骡子。秋天的周末我跟哥哥都是在棉花地里度过的,扒花生扒玉米粒都是留给冬天里的运动方式。
总之一年四季都闲不住,每个季节都有它的活计要做。
只说有一年的暑假,我坐着小板凳先是在地里摘了一个月绿豆,后来又用半个月的时间坐着小板凳给几亩地的秫秸扒皮。因为家里要翻新房子,这些秫秸是要做顶棚的。
哪个孩子不愿意待在家里看电视呢,但是也知道不去不行,下地干活是伴随着长大。我娘生我的前一天还挎着柳条筐拔菜喂猪。
所以看什么《山居岁月》《小森林》我是没什么兴趣的,再美我也没有感觉。因为这都只是表象,电影镜头所呈现出来的美好。很多人的羡慕也只是在嘴上的,真让他去地里锄一天的草,他就不会再羡慕什么农夫生活了。
干农活的日子我可以回忆,但是不怎么想去过了。也许老年之后可以过一过这种种菜的悠闲生活,看植物的自我生长,以及庭前的花开花落。
父辈祖辈们的付出也不过是祈盼一个好的收成,能多赚点钱。
以前家里七八亩地,记忆里除了玉米和小麦,还种过油菜,桔梗,地瓜,花生,黄豆,小米,黍子。种地是主业,副业还养过兔子,牛,猪,鸡,鸭子,大鹅,以前想要赚点钱总是比较难的。
只是随着打工赚到的钱越来越多,家里除了玉米和小麦,其余的都不种了,嫌麻烦。最近这几年年景不好,天旱,几乎不怎么收粮食,越来越多的父辈们开始抛弃了土地。
一年辛苦的付出,化肥,种子各种机器的应用,种地的付出越来越多,但是收获越来越少。
只不过农民血液里最后的那一点延续而去种地,总不能让地闲着吧,但是心里还是盼着租出去。
也有很多像滨斌的年轻人离开嘈杂的城市,回归本真的生活,一瓢一饮完全自给自足,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他们远离浮华,顺应本心的召唤,去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得到了身心的宁静。他们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灯塔,替那些想要回归的人指明方向,给那些得不到解脱的人一些心灵上的光明。
有人离开了土地,也有人奔向土地,但是不管怎样,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心愿生活。
《山居岁月》读后感(八):退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是因为主任的推荐才看的书。
在书这件事上,我对于主任的偏好真的很迷。
大多数时候,我会诧异于以他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却常常沉迷于一些我看来毫无亮点的书籍(还会很认真地看下去,搞不好还要推荐),可少部分时候,我发现他对经典书籍的犀利眼光。以至于后来我想,或许是他太聪明吧,在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已经把感兴趣的领域的经典书籍都看完了,人生漫长,总要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看。至于深度和实用,那就不是娱乐时该考虑的事儿。
这本书,我严重怀疑是主任对自己退休生活的臆想。
图多字少,大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看完。
大多并不是我感兴趣的(毕竟我对干农活不感兴趣啊,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怕也是坐着饮茶看景吧,决然不会是拿起锄头耕地),但作者的一些话还是引发了我的思考的,比如那句“当不再需要总是和什么对抗着的时候,发现节省下来的精力,竟然可以做那么多曾经想做的事情”。把生命浪费在纠结上,真的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啊。
至于作者的状态,也确实很好地保持了入世又出世的状态,既非在深山老林不通现代设施,又远离城市中心的熙熙攘攘,比较好地兼顾了便利和清静。晴耕雨读、半农半读的状态也很好地调整了收入结构,不至于为物质所困——听上去是现实了点,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全然抛开金钱谈生活是不现实的。如果真的退隐山林与世无求,这这本书也不会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了。
是闲来无事可以翻翻的一本书,双休日也可以去近郊体验一下。若是可以舍弃一些,完全可以尝试下作者的“山居”生活。
【书摘】
1.帮手
人的经历独一无二,决定了他不可能被了解,也不能够被安慰。这种意义上的孤独,是不能改变的。
“静下心来”是有成本的,且高低不一。有人需要坐1小时公交去图书馆,有人需要慢慢挑一家心仪的咖啡馆,有人需要端出茶盘来泡上一壶。而山居,放眼山色,四季周而复始如此美好,随时可看书写稿。当不再需要总是和什么对抗着的时候,发现节省下来的精力,竟然可以做那么多曾经想做的事情。鱼、鸟各有其性,恋林思渊而已。
某天看到一段婚礼祝福词。祝福人说:“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原来我是这类“有意思的人”啊。有意思的人觉得,完美的关系只有两种。一是旅伴。某个共同目的地,搭个伴,有人给拍照,上厕所时相互照看行李;拼个车,省点钱;拼个房,床位的预算升级到双人间,大床房也行啊;一起下馆子,从只能点盖浇饭变成两菜一汤。谁也不必约定共同的旅程有多长。二是好帮手。家住离菜地10分钟,每当在地里忙活,看天欲雨还晴时,想着家里有人收晒着的被子、黄豆,该多好啊。嗯。只是需要一个帮手。
3.下雪了
我恍然明白,我也会成为他,也会是下一位山中来客安居下来的所有原因。
5.过年
身心爱着的东西会传承下去,否则只是应景而催生的念想罢了。与其年复一年追忆,不如借着红包,给平日不常联系的朋友们问个好:愿各位新年:心有良驹,人生无缰。
阅读日期:202005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
《山居岁月》读后感(九):夜忆
南方每年的三、四月,空气潮湿,地板湿漉漉的,随时抹一把,拧一下,都是一把水。
北方人初到南方,实在觉得诧异南方人的饮食。“哪来那么多凉茶,各种祛湿茶。”他们好奇南方人煲汤的讲究,赤小豆、薏米放一小把,说是祛湿。凉茶有微苦的、苦不堪言的,也有甜甜的,街边小巷或各大超市门前到处是凉茶连锁店,南方人随时喝凉茶,男女老少,人手一碗。
怎么会这样。
北方人很快也入乡随俗了。满脸痘痘。在老家吃辣椒多少都不怕。那些小菜爆炒在热锅里翻滚烫烫的下嘴也不“上火”。
“喝一碗凉茶吧。”南方人这么建议。
一方水土一方人,人是候鸟,跟着气候流转。北方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在南方,尝试落地生根。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这里的潮湿、糯软的那种空气。自然,也开始了喝凉茶。
此时南方空气最黏稠,雾气腾腾。站在家里的阳台往远里看,真的恍如仙境。
夜晚睡觉不太舒服。起来几次把抽湿机的水倒掉,重新再抽。
再睡不着,起来看书,随手取一本,挨着床头,静静的看。
《山居岁月》“有两本”。国外作者写的那本享誉盛名已久,不管是叙事的角度还是温馨的笔触,确实喜欢得紧。这本《山居岁月》的作者不知是否想向此书致敬,同名同取。
很厚的一本书,图片占据五分之四,至少。照片拍得很有感觉,很写实,很专业。
我看过好多类似这样的“隐居山林”的书。国外的,国内的。近些年另一本写得比较好的是一位喜欢画画、写诗的叫梁二冬的年轻人在终南山上“隐居”两年后写的《借山而居》。当然,现在不止隐居两年了,至少三年有多了吧。
两本书放在一起,有微妙的相似之处。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避世隐居”。作者的心态开朗活泼得很。文字里可见自得其乐的仔细描述。日常琐碎繁杂或疲累的种种,均是一笔带过。个人的选择,也许他们觉得没什么好写,写出来意义也不大。
均有独特的审美和品味。取景即取美。他俩拍出来的照片都有独特的美感和自个的个性。二冬看起来更加诗性随性一些。此书的作者是讲究细节,不能落入镜头的,一点也不取,慢待生活,讲究细致,相对要求完美。
《借山而居》的作者二冬写文颇为有趣,生动,到底是年轻,还没有真正的经历过生活里的各种真正况味。此书的作者看得出来生活经历丰富有趣,周游各国四处旅行,一是工作经历所致,人生到了一个阶段,停下来缓一缓。并非隐居或从此避世,即便住在杭州郊区的这个小山村,也是在生活的规划之内。所以行文写字,拍图做事,步步有计划,条理整齐。这种处处讲究,细致完美的生活态度被同样用在此书当中,反而少一点那种真正的遗世独立的避世,也就是我们常看《凡尔登湖》的那种书的淡泊明志的感觉。没有好不好,就个人来说,觉得这样刚刚好。
我有朋友同看过此书。“抱怨”图片太多,文字太少。
又说这书没有《借山而居》或日本人、台湾人写的那种《去山里盖座小屋吧》的“专业”的感觉。
好多年前了,看过一本台湾(画家)作家移民荷兰后写的一本书《荷兰牧歌》。说实话,那本书至今在我心目中仍然排此类书的第一,无人可以超越。那本书的好看之处在于画家邱彦名女士移民荷兰后的真正的闲适和热爱生活流露出来的那种丰富、活泼的气息。她所写的亦是闲碎之事,随手涂鸦的是淡淡的生活笔触。她不是放逐自己,而是满心欢喜的回归心心向往的田园生活,夫唱妇随。是这种感觉。
古代著名田园诗人当属陶渊明。他是身体力行,白天是个普通的农夫,晚上才回到诗人的属性。他歌颂的唱诵的来自自己做过的日常点滴,真情实感来自一一务农经历。他大约是真喜欢,也接受自己后半生自个安排的命运,做了一个彻底的真正的回归。所以他写得出那些质朴然而并非完全理想化的田园诗歌,因为那些都是他真实的生活体验。他喜欢自己的选择。
乡间独居的生活是否有过?
没有。乡镇中学的那种瓦房宿舍,左右都是同事,下不下班一样热闹。
在乡下住过的时间不长,幼小的记忆应是三岁之前,多半忘却。倒是每年清明回去扫墓或年底回去清扫“旧居”,独特的不同于城市的乡野气息迎面扑来,采摘蕨菜、躬腰寻找覆盘子,青涩的未长好的李子用衣角擦一下,放进嘴里吃……记忆很少,很特别,印象深刻。是以看到此书,细节方面,偶有感触。
曾经做过山庄。在山上独居过一夜。独栋小楼,请来做事的那家人来自广西,住在离独栋小楼距离五十多米的平房。那日朋友陪我一起上山,在水库里钓鱼不知已近黄昏。索性山上留宿,杀鸡摘菜,一壶小酒,搬张桌子到门口,对着昏暗的廊灯看似浪漫的吃了一个晚饭。
后露台吹风,再上三楼平台聊天,至夜深人静,万籁俱静,远处灯火如星光星星点点,似有若无。朋友们聊到困极在躺椅上睡去。我一人下楼烧点热水,一壶又一壶,直到盛满一桶,洗头洗澡,再上来,月色更加清澈如水。再远处一些的灯光却是一点也没有了。
坐在栏杆上,头发慢慢的干。整个世界极其安静,却似一个人独自拥有了全世界,满满的。
天色发白。被我分别盖上毯子的朋友们逐个醒来。问,下次还在山上过夜不?
都说好啊。
其实那是最后一次了。
我看此书,很厚的一本书,却像岁月般一翻就是一半。
人在尘世心在乡野,安静之处记得从前的热闹或活泼的那些气息。终究把它们都融合在一起了。此书的意义也在于此。生活不是一剖两半,一分为二。
都糅合在一起了。各种滋味。各种。
《山居岁月》读后感(十):追求内心深处的平和,才会在重复一日的平常中找到惊喜。
“身心爱着的东西会传承下去,否则只是应景而催生的念想罢了。”被这句戳到了。作者写到冬藏里介绍了很多美食,都是在腊月里出现的,这种味道的传承让我动容。吃过爷爷奶奶做的,现在自己动手做。与其让美味活在记忆力,不如动手让它出现在生活中。 文章似生活随笔,更像作者每日在这里的点滴记录。与大自然为伴。读者眼中向往的生活。我在意犹未尽时,故事戛然而止了。 摘录一些句子和文中美景。 1当不再需要总是和什么对抗着的时候,发现节省下来的精力,竟然可以做那么多曾经想做的事情。 2当对一件事,确信到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开始行动,就会只剩下身体上的劳累与汗水,精神从困惑之中解放出来,就开始变得幸福。 3在山里住,雨天就是天然假期,休息得心安理得,也没什么比在家做点吃的更暖和的事了。 4杨绛先生在她的《一百岁感言》中写道: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先生还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 5热爱就是这样的,随时随地准备着,永远 “以后再说”的再也没有以后。 6她的坚持,让我觉得日复一日的劳作有了归属于自己的意义。倘若每日有时间花在自己所爱之事上,城市或者山里,只是地点问题。 7当认定自己只是一个过客,即使气候难耐、饮食不适,也都一切安好。一旦决定在某处定居下来,缺点开始放大。 8一个人吃饭,自在随意,也容易失足沦为“随便对付”。我等凡夫,认真吃饭和睡觉,恐怕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9不能掌控自己三餐的人,是没有未来可言的。 10曾经有昆虫学家说,如果外星人来地球考察后,回去会如此向他们星球人介绍:那是一个充满昆虫的星球,还附带一些其他生物。 法布尔的十卷《昆虫记》,就最大限度描绘了这奇妙世界中的一角。他说:对所有关心昆虫的人来说,灵巧的昆虫在劳动中表现出最精妙的技能,展示出既奇怪又异常重要的场面。大自然所提供的本能被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例子令具有理智的人类惊讶不已。当我们耐心细致地观察具有最高超本能的昆虫之生命的各个细节时,我们的思想上就会更加感到惶惑了。 11山居大半年,有什么吃什么,依然很好。想起以前的每天必备水果,我有朋友说,那是“科学饲养。” 12每个时节照顾这些不同的蔬菜之外,地里还要除草、旱时浇水、采摘、做堆肥。家务有三餐、洗碗、洗衣服、晒被子、晒干货、下山拿快递,然后喂鸡、喂鸭、清理窝圈、换干草、陪汪汪玩耍,晚上上网刷手机、看书、听音乐、练琴、写日记,不定期采茶做茶、糖渍水果、葡萄酒、捂柿子晒柿干、认野菜、野果。现在金樱子已经挂在枝头快熟了还没去采,下雨天在家做葱油饼、擀面、发馒头、蒸包子、整理种子等等。注:此处“等等”二字的确含有实质性内容。教我如何生出孤单、寂寞、无聊来... 13庄子有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人的经历独一无二,决定了他不可能被了解,也不能够被安慰。这种意义上的孤独,是不能改变的。 14而山居,放眼山色,四季周而复始如此美好,随时可看书写稿。当不再需要总是和什么对抗着的时候,发现节省下来的精力,竟然可以做那么多曾经想做的事情。 15我不再执着于在什么时候找到什么地方,只想着明年春天,在哪块地种上番茄,又要把豆角架子搭在哪里。我也不再担心这里能住多久,照例煮雪水,煎饭团,炖上甜糯的萝卜热汤。 16身心爱着的东西会传承下去,否则只是应景而催生的念想罢了。与其年复一年追忆,不如借着红包,给平日不常联系的朋友们问个好:愿各位新年:心有良驹,人生无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