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是一本由高诵芬 / 徐家祯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珍藏精装版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一):我们在呐喊里说话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二):忆往昔岁月,诉百年情衷
《山居杂忆》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高诵芬出身世家,历经民国初年、抗战时期、建国鼎革、十年内乱等人生遭际,于晚年回忆生平而写就此书,其子徐家祯做了一些整理润色的工作。该书初版于1999年,十余年来,阅览者多有好评。如今,新版的《山居杂忆》装帧素净雅致,增加了100余幅珍贵老照片,3万余字注疏,在原有的文学阅读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
1.一卷冲淡平和的记叙散文
高诵芬写作本书时已逾八十,当时居所名为“红叶山庄”,乃澳洲南部一处远离闹市的旷野家园。高诵芬莳花弄田,或醉心于家常烹煮,而且有了很多时间来读书。她最喜欢看周作人、丰子恺、杨绛等人的作品,每每称誉这些散文之好,蕴含其中的况味轻易勾动她的思绪。先生徐定戡、儿子徐家祯皆通诗词、懂文墨,遂鼓励高女士将所思所想化作笔下成文。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就散文而言,确乎如此。相较其他文体,散文最能贴近生活,不是这种性情,不是这样心境,很难会有自然真切的表达,更不可能让读者感同身受。高诵芬写旧俗、写人物、写经历,文字简浅,娓娓道来,看似寻常,却耐人回味。徐家祯为本书作了序言,以“平淡、自然、闲适”六字概括,确实是极妥帖而恰当的。
高诵芬受过良好的闺阁教育,父亲延聘塾师为子女讲读,因此高诵芬自小打下的文学底子,其风格是偏于端秀小雅的。这本书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人物,这就是闺阁小姐(后来是家庭主妇)身处的环境,写写以前的吃、穿、住、行,写写周围的亲友熟人,包括仆佣、老师、家庭医生等。这一百年的时光,天地激荡、世事纷乱,但除非事情临到自己,她对外界的感触是不敏锐的。她安然居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高诵芬和家人受过一些磨难。比如鬼子进了杭城,她们匆忙躲进了“青年会”庇护下的宿舍,后来又搭乘火车逃难到了上海,但她没有亲眼目睹过残暴的场景,外界的传闻都是听来的,她的烦恼主要是发愁吃食不济,她也惊惶,但终归是有人保护、有人安排的,因而相对其他的战争时期回忆录,她其实是平顺的。六十年代晚期突然被抄家,高诵芬被绞了发,还被赶到大街上扫地,这才是以前从未料想到的人生的大拐弯,因此本书第49章、第50章写“抄家”,比起其余篇章,情绪张力比较饱满,她倾诉了自己的不满,非愤怒,而是一种委屈,她不明白:我们都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这样对我们?这里可以看出高诵芬的素养,无论什么样的境遇,她都不可能口出恶言,即使只是抱怨她也不愿意被外人发觉,她是力求要保持风骨的,不愿意被人看到不堪,那是世家的风范,浸染在骨子里,沁透灵魂的最深处。
《山居杂忆》的文字风格反映了高诵芬本人的个性。她是善的、小的、悦纳自我的、从容淡定的,关心切身事物胜过天下大事,这样一种仕宦家庭女性的价值观。表现在字里行间,如徐家祯所说,高诵芬想写出的,就是周作人提倡的“邻人在院子里吃晚饭,走过时招呼一下,顺便一看那些小菜”式的记叙体散文。
2.一阕苍凉忧伤的世家挽歌
高家居住杭州双陈衙(孩儿巷)。祖先从蒙城(今属安徽省)南迁至山阴前梅(今属钱清镇)。乾隆年间,高士桢迁杭定居于双陈衙,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在这三百年间,高家读书、经商、做官,出了不少人物,成了杭州一个世家望族。杭州曾有“高半城”的夸张说法,意思说:杭州有半个城的产业都是属于高家的。高诵芬长到十四岁时,父母做主与杭城有名的商贾徐家定下亲事,十八岁时嫁给徐定戡,琴瑟和鸣、儿女绕膝,且颇得长辈喜爱。
生活的圆满一再被外界打破,尤其是50岁之后的困窘艰难,让高诵芬体会到人生悲苦苍凉的另一面,即便是到了后来她重归于平静的家庭,心底仍然时不时泛起留恋与怅惘。
高诵芬的回忆无微不至。这本书浅淡,白描手法,但非常吸引人。最大的长处就在于细节写得特别真实、特别好。写家里的仆人,比如叶妈怎样用烘缸炖素什锦,怎样哄着少爷小姐拔掉坏牙,絮絮诉说叶妈的神情语言动作,一个忠心、细心的老仆宛然纸上,而其他仆人有些老实,有些刁滑、有些能干、有些偷懒,每个人的个性都入木三分。《吴汉槎先生》这一篇很有特色,家道破落户的子弟,到朋友家蹭吃蹭喝,编出各种借口借钱,其实主客双方都心知肚明,却都要顾着面子,这的确是有意思的描写。徐家后来落难,吴先生来看望,从前都要招待他好吃好喝,这一次要怎么办?徐定戡背后打眼色,伸出两个手指头,意思是给吴先生两毛车钱打发他回去。这段叙述算得上黑色幽默,于不动声色中藏了苦涩,“面子”之于世家如此重要,什么时候都不可以落了面子。
高诵芬能写得这样细致,这些回忆于她似乎从未褪色,或许在那些难熬的漫漫长夜里,她曾经掰碎了从前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反复咀嚼。在她写结婚的那四章里,这种感觉尤其强烈。结婚是人生大事,可忆处颇多,从定亲、成亲、圆房到归宁,每个细节的叙述都充满了场景感。其中,“准备嫁妆”笔墨最多最细。从14岁到18岁,四年时间。打造木器家具、购买棉花定弹被褥、准备瓷器银器竹器、购买文房四宝、定做礼服和首饰……整个程序繁杂琐碎。很惊讶高诵芬记得如此清楚,而且她强调每一样东西都要最好的,比如喜糖的制作,每一季都要大量收购新鲜的桂花和玫瑰。高诵芬于1936年初成亲,当日宾客盈门阖家欢闹,这样的铺陈后来都不再有了,如此一想,即便是我这样的旁观者,也恍惚兴起“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的唏嘘。它们是时间深处的依稀影像,带给我遥远的百感交集。
3.一份真实生动的民间记录
高诵芬的视野是狭窄的,被高墙大院阻隔的,但通过真实生动的叙述,高诵芬开放了她的世界,这使得“私空间”扩大成为了公众的空间。书中所谈素材具有地方志的特色,老照片均是原件扫描,涉及的人物经徐家祯的考据,补充了详细的注释,许多人是当时的地方名士,因此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份民间生活史记录。
《山居杂忆》一书,对杭州的旧时风俗、人际交往、饮食口味等,做了多角度的细致解读,期间穿插了不少有趣的人物故事,这使得我对于特定区域、特殊时代情境中百姓的朴素情感,产生了许多同情的理解。比如我上文所提的“结婚”的描述,高诵芬在成亲前只见过新郎的照片,虽然经过父母的多次观察、多方打听,都说新郎的人品是靠得住的,而她依然会忐忑不安、谨小慎微,这是人之常情。现代人不赞同盲婚哑嫁,但如果将这件事放诸于当时的氛围中去观察,那个时代讲究的“门当户对”亦有它的道理。书中提及的各种大户人家的规矩、生活禁忌,节庆礼仪,以及作者返回旧时、剥开细节的叙事方式,都为民间历史记忆与个人写作提供了研究蓝本。
“大年初一,早晨一睁开眼,不等我开口说话,保姆就会将冷冰冰的桔子和干荔子塞进我的嘴中。这是因为‘桔’和‘荔’两个字是‘吉利’的近音字。再加过年时放在果盘中的桔子是福建出产的,叫‘福桔’,当然会带来福气,那就更为吉利了。于是开年第一件事就是吃‘桔荔’,正象征着整年都会大吉大利。”从年头到年尾,每一个节气,每一个要紧的日子,人们从前都是怎么过的?且听高诵芬一一道来。这是诗意的时间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每一个节庆都要有相应的吃食,有兴趣者可以在这本书里,向高老太太“偷师”,如何做清明果、立夏乌米饭、冬至糖元宝,还有平时可以吃到的素烧鹅、甜藕粉,并了解到拜年、上坟、七夕乞巧,佛寺上香等各种礼仪。
高诵芬的家庭背景让她有资格成为一个好的记录者和阐述者。如果不是高门大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讲究;如果没有受过教育,就不可能写出动人的文字;如果不曾经历坎坷,就不会有尘埃落定、洗净铅华的心态。她写的这些文章,于她可能就只是最简单的日常生活,而我们从中读到的,关乎文化记忆和历史叙说。
如转载请先联系本人,见豆瓣主页联系方式。谢谢。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三):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山居杂忆》初版十六年前问世,深得读者欢迎,至今评论不绝。最近,又出了精装的增订版,这是很多读者所久盼的。增订版最大的特点是:
1)增加了三篇新作,其中写沪杭私人医生那篇,长达两万多字。关于49年后中国私人医生的情况,据我知道很少有写得比这篇更详尽、感性的;
2)作者增加了100多条注释,对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都作了详细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不少与正文有关的背景材料,使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更加明显了;
3)增加了100多张老照片。最老的一张摄于清末,那是一张西湖高庄主人与豢养的两只白鹤的合影。两只白鹤中一只病死后,金石家吴昌硕还题了“鹤冢”的墓碑。这些照片反映了上世纪一百年来中国的社会风貌。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此书的阅读趣味和收藏价值。
总之,这是一本近年来少有的图文并茂的好书。值得大大推荐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四):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这本书平凡,是因为它只是一位杭城居民个人生活的点滴回忆;说这本书不平凡,却是写出了杭城百年家族的人事变迁,也记录了民国往事的回忆。回忆文字,历来多是名人功勋颇受注意,然而这部朴实的个人生活的点滴,却是生动记述了他们作为普通的国人经历的世事。乌糯米饭,桂花糖,乩乱,结婚礼节,祭祖仪式,这些文字都记载了杭城世家生活以及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文字平实确有滋味令人着迷当时的杭城风土民俗。然而生活不总是波澜不起,惊涛骇浪也冲击一切:战乱逃难,文革动乱,使他们动荡不已,幸好他们的确平和心态和不放弃支撑他们经过了这一世,守得云开。几十载风雨飘摇,繁华荣辱褪尽,什么都在,什么却又飘散,剩下的只是他们个人视角下的历史。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五):下雨天的良伴
这几天到了南方的梅雨季节,窝在沙发里听着雨声还有楼下假山鱼池中的水声,喝点红茶配杏仁饼干,再加上这本好书,特别的幸福。
知道这本书是看到友邻广播推荐,一看是关于杭州故土人情的书,再看作者,是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大家族生活,这种生动的口述史最好看啦。确实厚厚一本。读罢心中有几个感想:
1、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作者高女士,虽然如她所说,因为自己父亲怕知识太多对女儿无益,她接受的教育并不多,但是她的修养,审美,品行,都很不错。一是平时父母的言行举止,大家族中各种人情往来,礼节规矩,都是对她的潜移默化。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的家庭本身家庭氛围就相对温和一点,如果是敬重知识的有钱人家,那么后人基本上人生不会有太大的差池。有能力看四方,新东西好东西,都见识的早见识得多。
2、旧时中国的规矩礼节有好有坏
旧时中国礼节规矩教多,道德方面的,有的是对人性的束缚,比如寡妇不宜再嫁,鼓励守贞。有的是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感情,君子之间的友谊之温暖高尚,比如文中沈周二人,主仆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尊重,如今现代社会已褪去许多繁文缛节,有些旧时的风俗,比如过节时的一些习惯,放在如今来看,倒是有许多仪式感,比如过节时准备哪些吃食,如何准备,十分讲究,这份讲究有时不一定是显摆排场,重要的是将节日与许多平凡的日子区分开来,让生活多一份期待,多一份纪念。
3、会吃的人会下厨
高女士自小锦衣玉食,从小就养成了对生活起居各方面的挑剔(褒义)与良好审美,美食方面尤甚,自己会吃,又喜欢观察家人和佣人怎么做菜,所以才慢慢有了一手好厨艺,也是因为这个本领,能在以后困难日子里,用几毛钱“妙手回春”,做出家人称赞的花样。老年定居澳洲的日子里,也能让家人再尝到记忆里家乡的味道。我觉得人不一定要天天做饭,但要会做饭,人生起伏莫测,有一手好厨艺,总不会让自己让家人饿肚子,我们年老的时候,孩子也容易惦记他们记忆里的味道。不过把饭做得好吃,也需要好的审美和聪明的头脑。
4、寻常的日子里需要一个温和的人生伴侣
高女士与丈夫结婚之前未曾恋爱,全凭父母做主嫁给一个陌生男子,幸运的是,门当户对,脾气相合。虽然没有过多着墨他们二人的婚姻与情感,但是从老来澳洲相伴一人树下读报一人园中种菜就可以感受这一生婚姻的平静与温柔。
5、教育与投资
书里面提到的一些回忆里友人的个人经历,也体现出受教育的水平与投资的眼光对人生何其重要。
值得再读的好书。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六):449.17.2 《山居杂忆》—高诵芬、徐家祯。
这是一本家族旧事,放在国家的背景下,很平淡也很平凡,然而这是一个人的一生。
先是杭州的四时风物,重点是各时节的吃食,也许那时她还小,出门的机会不多,所以记忆深刻的便是各种美食,把各种应季食材采买回家然后佣人们一齐动手的场面,想必在小女孩心里不亚于任何一个节日。那时的节日也隆重到一板一眼的程度,哪日做何事,几时说何话,都有一定之规,这便是今日说的仪式感。
年龄渐长,婚丧嫁娶便成了大事,结婚喜糖‘桂花糖’整整准备了四年,且能放置二十多年还可实用,真是让人咋舌。丰厚的嫁妆,从马桶家具到股票存款,让女儿在婆家可以理直气壮的做人。都说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父母百年之后遗产没有女儿的份,却都视而不见,女儿出嫁时早已带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在婆家从容度日,这比今时今日许多家庭要好上多少。
家庭生活的琐碎被集中到与各位私人医生的往来上,大户人家固然衣食无忧,然生老病死却是一概而论的,从与各位私人医生的交往上,社会变迁逐渐体现出来。
后半部分的重大变革没有满腹抱怨,反而对几个小丑似得人物描写让人会心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户大家便是一个小社会,上层是主子下层是佣人,上下都有本阶层内的龌龊也都有联合一致对其他阶层的手段,而大户之间的通婚便将一个个小社会连成了大社会,论物质他们更丰富论烦恼他们也不少,而且因为往来都是精英阶层,是以上层人家的子女深门高墙里锦衣玉食,本应只关风月,却往往对人情更精通透彻。
最后,全家人移民澳洲,带着对就是杭州的记忆,在另一个国度开始了新的家族往事。
整本书便是一张留白的国画,没有浓墨重彩和花团锦簇,却让人回味无穷。
:书里错别字太多!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七):杭城旧事
因为偶然看到友邻标记了《山居杂忆》的想读,才又想起这本一年之前读过的书。
并不是多么热门的书,甚至也没什么宣传。当时纸质书也已经绝版,各处都买不到,最后在作者儿子本人的博客上看到,硬是抱着手机一篇篇翻完。至于当时为什么非要找这本书,也实在记不起来了,但是书是切切实实看了两篇就放不下,直到今天也还能记起个大概。
主要就是高老太太对老杭州一些风土人情的回忆,书里着墨最多的都是大家族里的寻常人物和寻常小事,但是寻常的事写的鲜活又有趣,从杭州的节气变化到家族中的礼仪人情全都娓娓道来,过各种节气时有哪些规矩,平时吃的点心都该怎么做,小姐相亲的时候应该怎么见面,结婚的时候怎么置办嫁妆,嫁入夫家和做小女儿时有哪些不同,主人和仆人之间怎么相处,都由高老太太冲淡熨帖的文字里慢慢讲起。对于当时刚毕业来到杭州的自己来说,这内容即新鲜又亲切,各地游客晃荡过的西湖边上有一处景点就是她家旧宅,文革的时候被收为国有,现在又免费开放给杭州市民和各路游客,这么想想,也是觉得很奇妙。
整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
其一是吃。
常年居住在澳洲的高老太太对杭州的点心实在是心心念念无法割舍,很多段落都详细描写了杭州的各种点心的做法。大家族中也并不全是下人主厨,高老太太的外祖母就因为怕下人做的菜不干净,每年新年的时候都会监工家亲自下厨,米饭要怎么煮,青菜要怎么洗,点心要怎么蒸,老太太都讲的非常细致,我特意又从网站上找到非常喜欢的一段:
“到了夏天,朱师傅采了鲜菱、鲜藕送上门来,让主人尝鲜。庄中也有菜园,种些一年四季需用的特殊菜果,比如青精饭叶子就是一种。 拿来之后,女仆们把叶子摘下,放在竹编的大淘箩中。再用一只大木盆放满水,将叶子浸入水中,隔淘箩揉搓。渐渐叶子变碎,水变黑。然后将糯米放在大布袋里,浸入水中。次日早上,男厨师将浸了一夜的糯米取出,用大蒸笼蒸成青蓝色的糯米饭,清香可口,我们名之曰“乌糯米饭”。”
这个乌糯米饭让我馋了好久,即使现在看起来也还是“向往不已”,但是我在杭州却从来也没见过有这种做法。我曾经很想按照书里的方法做一次试试,但是连煎蛋都做不好的人。。。不提也罢。。。
书中还描写了很多杭州旧时的小吃,按时现在基本不大见得到了,有时候特意去杭州老市区晃荡,虽然也有些比较老的建筑,但是点心是只在书里有了。。。不知道杭州当地人家中是不是还会做些传统的点心呢,似乎几个杭州朋友也并没有太多讲究,真是遗憾哪。
其二是婚嫁。
婚嫁当然也是大张旗鼓啦,从相亲到见面到定亲到婚礼,婚嫁写了整整四节,嫁妆主要是六大类: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金银首饰,每一样都列了明细,详细回忆了父亲母亲怎么样用心为她置办嫁妆,这些段落似乎比点心还更让我流口水了,对于我这种穷困潦倒到没有钻戒没有婚纱没有仪式(同时也还没有老公)的女青年来说。。。商场里几千几千的衣服算什么呢?能算什么呢?人家一个柜子都塞不满。。。所以穿越回去也只能做穷人。。
好吧不瞎扯,我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咳咳怎么像自黑),时不时也会在心里怀缅曾经严苛繁琐的礼仪,大概是因为自己并未经历吧。穷人也要婚嫁,穷人也要生活,这生活本质上没有不同,但是层层的礼仪和规矩就像门槛和分界线一样,把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划开,我也只能站在街角朝高墙望上一眼,幻想不一样的人过着怎样不同的生活。尽管一百次觉得平凡又努力的生活很可贵,但是当公主们把闪着红木色泽的嫁妆们放在你面前,并不带太多炫耀的口吻和你讲述着这件富丽堂皇的事情,不可能觉得不美好啊。
当然,这些木器瓷器首饰洗后也是必然都没啦。老太太曾经舍不得用的一套碗碟也在文革时被全部打碎,老太太说,早知道这样,还是应该早点用掉啊。
其三是文革。
同样是大家闺秀,同样是没落贵族,但是与不少描述文革这件事情的作者不同,高老太太很少提及政治事件以及当时的各种名人,对过程虽然有愤慨,但却没有渲染,回忆更多的还是周边的人的遭遇,及家人在生活上的努力。因为一直反感没落贵族们充满优越感、负气和控诉的文章,看山居杂忆中这一段就觉得越发难得。我不知道是因为作者一生享用过常人无福消受的生活所以反倒对人生中各种境遇能够看淡,还是因为在其他方面有所避讳,总之这段历史用这样平淡的方式讲出来,就好像隔着很多个大院子去张望过去,平淡的色彩好像更真实。
最后。
《山居杂忆》出了新版,勤俭持家(⊙o⊙)…的自己并没有舍得买精装本。。但是这本书真是勾起自己关于杭州的很多记忆。
2014年初去杭州工作时,杭州罕见地下了很大的雪,车窗外大雪弥漫,蜿蜒地像一副很长的山水画。现在我离开杭州半年了,偶尔还是要回去和朋友小聚。现在周末和各种节假日,西湖旁边都是“人满为患”,几乎从动物园开始,到西湖的路上就已经络绎不绝全部是人了。有时走在西湖边上,走在杭州老城区的马路上,心里就会想,这就是书里描写过的地方呀,有很多人曾在这里过着很像和很不像的生活呀,而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杭州啊。
如果你想在这个城市慢慢的生活,你总是可以出门就去龙井骑骑车,去西湖散散步,去九溪爬爬山。如果周末阳光正好,大家就会纷纷出门活动,茶馆里打打牌消磨时间,草地上铺张毯子就可以坐个半晌。平日里公司的小鲜肉们四点钟就开始约着要骑行龙井,最不济钱塘江边上也在要骑个十公里吧?当然啦,也不能一直这么悠闲,骑行回来那可还是要加班码代码的,大家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我就会在心里想,杭州多好啊。
是啊,杭州多好啊,我怎么就走了呢?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八):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如果你来自江南,那么这本书要看一看,也许记忆里和当下的精致生活,都可以找寻;如果你未曾来过江南,那么这本书也要看一看,中国一百年前最后的精致生活,以及当下人们正在找寻的生活美学。
杭州是江南的代表,自宋人南渡,杭州就延续了宋人的精致与美好,当那个最令人向往的北宋被金人的铁蹄踏破,开封城只剩一铁塔镇河妖,平静与美好湮灭,杭州便成为宋人的唯一寄托,极致的的绽放。以致中国往后的一千年,最忆江南。
这本书开篇便写了四章杭州旧时风俗,婚丧嫁娶,吃喝玩乐,都有涉及,有些至今还延续。比如,乌糯米饭,去杭州和苏州玩的时候,都有吃过。很多节气和节日的习俗,《武林旧事》已经远了,这本书更近。
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文革的到来,生活已经换了模样,高诵芬也辗转沪上,但是对生活的态度和践行依然不忘初心。
这本书写的人很多,亲人,仆人,朋友等,可以看的出女主人和丈夫待人接物的随和淡然,很值得学习。同时,不同的人,并不是好坏的区分,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她盼着每个人好的人生态度,真好。
高诵芬和丈夫都来自杭州的大家,从小生活殷实,然而,字里行间,并未显露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出自旧社会,却显露的那么美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却是教人生活,教人美,教人正。只是,过去的很多已消逝,那些民国旧事,只能去书里找寻。而这本书,就有迹可循。
这不是一本文采菲菲的回忆录,却是这些年读过的最发自内心感动与开心的回忆录。
待到哪天春暖气清,至杭城,往狮峰山,泡一杯龙井,寻一寻高家旧事。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九):不是书评,就记录一下感想
本书的编辑太不用心,错别字多到严重影响观感,随便举几例:
三潭影(印)月
箫(萧)山
紫酥(苏)
还有的和得,既和即,同一段里同一个人物一会儿叫黄妈一会儿叫王妈。
百度百科,全书只有一处叫对了,剩下的地方都叫「百科百度」。
以及,竟然有一张家庭老照片在书里出现了两次,而且前后没差几页……
吐槽完毕。
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忍不住打五星。
它保留了一个生动的百年中国,而且重要的是,是以一个在经济与文化上都居于优越地位者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社会不同阶层,提供了许多平淡又重要的材料。
而这个人本身,连带她的阶级,在这百年的后半段却被打倒,成为反动的象征。
前面大半本书里介绍的那种家族结构,主仆关系,礼仪修养,甚至花非常多笔墨不厌其烦地介绍的食物做法,用具材料,在后面关于运动的两章中土崩瓦解。
这里面,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是高诵芬的弟弟高悌。
他和林黛玉同一天生日,从小有佛心,不肯杀生,同情弱者,抗战中随学校逃难至丽水,战胜后回家,家人甚至觉得他可能参加了GC党。
不过49年关键时刻,高悌头脑非常清醒,力劝家人离开大陆,可惜没有人听,他和父亲大吵一架,无奈只能一个人去国。
即使出去之后,高悌还一次次写信来,乃至画了「倦鸟归林图」给高诵芬的丈夫,劝他们勿留上海,早作打算。
不听,不敢。
后来高诵芬一家在运动中吃尽苦头。过去的佣人陈妈看到她这般光景,哀叹一句:
「小姐,你要想开点,比如你本来就生在苦人家。」
高诵芬自己当然也为没有听弟弟的劝告而后悔不已:
「我们总改不掉一动不如一静、因循保守的本性,于是耽误了四十年大好时光。」
让人想不到的是,运动过后高诵芬想再联系国外的高悌,弟弟却表现得异常冷淡。除了帮忙把高诵芬的长子徐家祯接去美国读书外,他对姐姐在国内的生活不闻不问:
「我的任务完成了。我不想跟中国大陆有任何来往。」
再后来,甚至已经在美国扎根的徐家祯也和这位舅舅失联了,全世界到处都是查无此人。
对高诵芬来说,这个弟弟就像她的天使一样,在命运的转折处降临,警醒她,拯救她,然后消失。如果不是他的帮忙,儿子徐家祯不可能出去,她和家人最后也就不可能离开伤心故地,去澳大利亚宁静地颐养天年。
高悌最后的下落书里有交代,这里不剧透了。
坦白说,高诵芬出身名门,文化程度却并不很高,语言虽然质朴,但也远远达不到她所向往的周作人的境界。跟她丈夫的旧诗文水平一比,文化上完全是两个档次的。
惊人的是,她对六七十年前的一餐一饭,一言一语,印象能够如此之深,还原得如此细致。这本书最吸引人的点,就是「临场感」。
其次,就是高诵芬的个人魅力。她待人真诚,待读者也真诚,对她的喜欢支撑我读下去,关心她和她一家人的命运。
当然,大量着墨的我杭掌故,以及也有介绍的我沪旧事,对我来说也是一股吸引力。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可能得益于本书编辑没有认真「把关」吧,文中充满了作者各种腹诽之辞,什么「变色」啦,「改朝换代」啦,完全没有一句好话,还有对某些大人物的冷嘲热讽,全都非常真实地保留了下来。。。
发现读完这本书的三天之前,正好是高诵芬的十周年忌日。
世事无常,她的文字里却始终充满对家的眷念,对平凡人、微小事的同情及理解。
愿她在天国旧梦重现。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读后感(十):语言简朴而生动,有古典名著之遗风
此书文笔极妙,尤其是描写人物的几篇,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或笔记的白描形式。用墨不多,却描写形象生动,人物特性格征和精神面貌,刻画得栩栩如生,比如:写塾师黄先生那篇、写佣人陈妈和黄妈那些篇章、写家人和亲戚的高老太太、太婆、民四嫂、昆明叔叔和弟弟宜官那几篇,还有写家庭医生孙云章、吴烈忠、汤书年、程琪诸篇,以及写奶婶婶、姨太太、寡妇那几章。很多片段的描写都很简短,但丝毫不影响人物性格的表现,比如:写孙云章医生很能揣摸病家心理并依此来治病的几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还有家庭教师丁蕙女士和塾师黄先生贫而不谄,极力维持“师道尊严”的“面子观念”也用极少的笔墨就表现得非常充分了。最妙的是寡妇和姨太太这两篇中的几个短篇,真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甚至《世说新语》的遗风,短短几百字,就把一个人物生动地描述出来了。连有的语句,风格都与那些古典佳作一摸一样,请看《尼姑庵里来的姨太太》中一段:
“大家正吃得高兴,忽然从里面出来两三位尼姑,拥着一个女人出来。尼姑口里说:‘四小姐,你坐这里。‘于是,四小姐就坐在我旁边得空座位上了。我心中想:莫非这位就是平时大家在议论的娘舅的小老婆吗?但我丈夫不和她打招呼,他娘舅也没给我们介绍,我就不好意思问,只好管自己吃菜。舅舅则对四小姐说;’你吃呀!吃呀!‘ 她吃了一点,觉得没趣,就立起,进去了。......"
这个“拥”字就用得极妙,有半推半就、不很情愿的意思在内。使人马上想到《聊斋志异》里写书生晚上到了狐仙住处看到帐后“拥”出一位天仙般的妙龄女郎的情景。而四小姐和作者丈夫娘舅两人的窘态,也在这短短一段中表现无遗了!
还有写大家商量怎么称呼作者大舅的姨太太,动足脑筋之后,最后才取得一致意见,称她为“新太太”(平辈)和“如舅母”(小辈)。这段描写在“称呼”这个细小问题上大家如何重视、如何周到的细节,大概只有《红楼梦》或者张爱玲的小说中才写得出来。
再有《寡妇》那篇中写作者表姐琴姐姐丈夫去世前后性格的变化,也是非常具体形象的。写民四嫂这位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牺牲品的性格,也只用她自己短短几句话就很生动地描述出来了。
“白描”,本来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要是有人以为,只有能用生僻华丽的辞藻、繁复冗杂的描写、引经据典的考证,才算“一流”文笔,那就像吃菜,只能欣赏鱼翅海参、蹄膀肥鱼而无法欣赏萝卜白菜、竹笋香干一样。而周作人先生身居北京,却一直念念不忘笋老头干菜汤;瞿秋白则临死还念念不忘中国豆腐天下第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