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山居杂忆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4 02:3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山居杂忆读后感摘抄

  《山居杂忆》是一本由高诵芬 / 徐家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居杂忆》精选点评:

  ●三星半,前半部分风物志很好看,特别是结婚那段,简直可以拍电影了,后半本家长里短的,可见高小姐也是好嚼人舌头的人,琐碎又心烦。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是在一个框框里写的,太琐碎太闷。但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个人历史,也很难得

  ●推荐!

  ●新版还未出的时候,旧版买不到,是黎分享给我她的旧藏。新版出了以后又收了一版。读了这本书,连杭州都益发亲近起来。

  ●大小姐备嫁妆也要四年啊,封建大家族的生活事无巨细,读完觉得也许可以读的进去红楼梦了也说不定。

  ●近代红楼

  ●先标记着。生活里的仪式感不能没有

  ●平實有溫度。也瞭解了一些那時的江浙風俗,以及文革種種。

  ●很有趣的回忆录

  《山居杂忆》读后感(一):被岁月凝练过的文字

  这不是一本让人一看就讨喜的书,因为文字很淡,没什么装饰。在书店初遇时,拿起翻翻就放下。第二次光顾时,书还在那,又翻翻再放下。临出门,这才折回架子取了书。一顾三回头,结果,当晚挑灯夜读至凌晨,掩卷叹服。这样的文字,只有饱经阅历后的静心才能得到。日子是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她,清澈如许。

  《山居杂忆》读后感(二):普通人的清末及民国往事

  好像是读高中的时候偶尔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随便一翻就被吸引住了,连夜把它读完。

  作者不算是名人,但是写出的回忆录很诚恳。

  她是出生于杭州名门的千金小姐,对家族历史和各色人物在大时代中的经历描述得很翔实。她对旧时杭州大户人家的婚嫁习俗描述得很具体。

  她的曾祖母起初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曾祖父的鼓励下也学习作诗。后来写了很多具有一定水平的诗。书中记载了一首曾祖母讽刺慈禧利用义和团攻打各国领事馆导致八国联军入侵的诗,我印象很深,至今犹记。“误将一子输全局,多少旁观冷眼人。”曾祖母虽是足不出户的女流,但却是个洞察时事的人啊!

  《山居杂忆》读后感(三):了解

  详细描写了作者小时候亲身经历的许多民间风俗。蛮有趣,开拓了眼界。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中华饮食文化太博大精深,寻常食材却能变出许多花样来。种类丰富的连让自以为对吃还算小有了解的我大吃一惊,遂而迸发出一种对生活在一世纪前的前辈深深的敬佩之情。

  不止这些,书里还描写了封建大家庭的生活,边看就边有进大观园的感受。以前一家包括佣人几十口到上百口。有大厨房,也有可以让自己开小灶的小厨房。作者出自杭州当地十大大户人家之一,家族耗时4年准备嫁妆的繁琐细致奢侈讲究让同为女性的后辈我望尘莫及。

  书里还介绍了古时中国的封建习俗,扶乩( fu ji )。看完后恍然大悟,不就是现在的笔仙么?当然现在的笔仙没那么多讲究,玩儿起来多半世不信的。但是扶乩乃古人的智慧,是万万不能小看的。扶乩乃是道家的占卜方法,多少是有点真实性的吧!不过是有多真,只能见仁见智了。

  《山居杂忆》读后感(四):听大家闺秀讲老底子的杭州故事

  很多东西的缘分是很奇妙的。

  比如这本书。

  刚开始在书店看到, 只觉得有点贵, 放下。后来, 去天津玩。 在文化街,想着是去找天津出版社的《雅舍谈吃》旧版, 无果, 却看到这本书打折。 杭州的旧事。 好吧, 因为已经在杭州定居, 就买了吧。

  想不到, 原来是这样的惊喜。

  平淡的笔调下, 是一个世家的沧桑。 从南宋开始南迁的世族, 历经千年还是名门望族, 只是敌不过最近的一次革命。 从此他们就毅然的在异乡为异客, 客死他乡。

  和梁实秋先生一样, 再没有回去过, 只能在笔下让自己沉浸在故园旧事里。

  第一次看到了大家闺秀的婚礼操办, 要历经三年准备嫁妆。

  家里的小孩, 太小, 不能穿丝绸,只能棉麻,因为怕娇惯了骨头。

  高老太太写了很多的人的生平。 读来, 唏嘘不已。

  老夫妻两人, 相濡以沫的度过了十年浩劫。 好人有好报, 总算是平安到老。

  现在封面的摄影师, 也差不多要到花甲之年了吧。

  《山居杂忆》读后感(五):旧时候

  看到这本偏门书,是源于黎戈博客里说的《月桂糖》引起的。这本书厦门图书馆没有,只能是找电子书看。夏天闷热天气里,汗粘粘的抓着手机看了两晚上。

  我是喜欢江南的,何况是杭州的生活呢。大户人家,仆人多于主子。杭州四季、饮食、风俗。最多的还是人,仆人、家庭教师、家人、亲戚......

  一小部百科全书。也许作者下笔还是温情多于往昔的痛,时光过滤了杂质。

  书里除人印象最深的是两部分,一是作者出嫁。十四岁订婚,十八岁家人。嫁妆准备花了四年,按时节制作月桂糖、请了绣娘在来家做结婚及其清明端午中秋年节的礼物、制作家具、从景德镇订制炊具、购买四时衣物等。让我等现在女子羡慕不已,但你我也该是感谢没活在那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的时候能看到一眼。倒霉的全靠媒婆一张嘴,后悔不及,结婚对方好不好全靠运气。一嫁人七大姑八大婆的住一起,现在一个婆婆就够你受。加上丈夫看不上你,娶三房四妾嘿嘿。。

  另一部分是逃难,作者也是大篇幅的书写。那时候日寇侵城,逃难是家长便饭。不过对于生活圈狭小的大家闺秀而言,逃难是另外一种旅游。既可以吃到火车上煎鱼、炒饭、各地特产,还能看风景。但最最让人痛心的却是十年革命,抄家、扫地出门、十年居于十六平方米的阁楼。还好还好,大家平安。见多了诸多嘴脸,移居澳洲。

  :现在吃着月桂糖、喝着绿茶、写着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山居杂忆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