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是一本由徐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银帝国》读后感(一):一部人物传记似的金融史
在书城拜读罢,颇多收获。民国篇尤其精彩,从袁世凯政府京钞风潮讲开去,政府失信,商人却重信,渡过难关却借力汇丰等外国银行;到民国政府统一,加强中央集权,1933推行废两改元,可谓开风气之新;美国的1935《白银收购法案》却使大洋彼岸的中国经济风雨飘摇,法币的推行实在是迫不得已,虽有后来通胀弊端,物价飞涨,政府解体灾难,然加强军事,保全国种似更为重。美国法案导致民国解体,此言虽偏颇,实颇有据。留下了江山半壁给cpc。呜呼,历史真实充满温情和诡谲,真是让人着迷。
《白银帝国》读后感(二):宏大的主旨和力不从心叙述的交织
从书名来看作者的企图心很大,但通读完本书,作者的文字显得有气无力显然配不上这么宏大的主旨。最明显的地方在于“注水”的部分太多,特别是大段引用其他学术性专著论断和史料方面。本书并无太多高论和新意,只不是包装起来贩卖一些货币史的常识。全书某些段落是跑题的,赘述一些不相干的事(在我看来写中国银行张公权那部分太冗余了),只是让作者以抒胸志之意。最不堪忍受的是竟然还有错别字这些低级失误(如P258页倒数第二行的留言应为流言,P259页的第一段中生硬插入了“段祺瑞”)。翻到后记部分,作者自豪的说自己保持一年出两本书的出版速度,我突然发现自己确实苛责了作者。薄薄一本如此质量的书竟敢标价59元,中信出版社你们是把印书当印钞嚜?
《白银帝国》读后感(三):一本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好书
总的说来是一本不错的书,书的大部分观点与黄仁宇等人的观点一致,黄的观点就已经点出了为什么中国会不断的出现朝代的循环更替但无法突破性的发展。中国的本质是维持,维持那种特殊的体制,因此必须抑制商业的发展,而且很多情况下与欧洲的做法背道而驰。本书指出了这个问题,也利用白银作为论据说明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宋开始到明清,中国的经济始终无法进行有效的突破。最主要的是还是观念,经济的发展需要信任体制的建立需要经济观念,但中国的古代始终是皇权、父子、男女这些用来维持那个古老帝国的观念,因此无法真正的发展处资本主义。其实现在的中国社会也存在着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观念或问题,人权制度仍然存在,还是依靠一个好官、好领导来进行经济的发展,这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风险的。接着古代历史的学习正好可以更加的看清现在的社会,我们还需要什么,哪些是我们不了解的,正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
《白银帝国》读后感(四):作者还没有准备好写这个主题
总而言之,作者还没有做好写这个主题的准备。作为一部宋代以后的简明货币史,差强人意;但是想探究白银本位的成因和影响,则绠短汲深。
作者大量引用他人文字,这并不是大问题,但问题是缺少自己的深入观点。比如,认为纸币相比实物货币是升维;但其实不可兑换纸币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也就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何,其实现在还实在是不可预知。又比如,一再感叹中国未能实行金本位;但金本位是否一定是更优的货币制度呢?白银产量多,因此不像黄金那样常常导致通货紧缩。大萧条时期英美诸国在内的国家都取消了金本位,而中国却因为银本位而免遭经济危机的影响。
其次,作者似乎常常追求词藻而忽视逻辑。往往写出一个观点,但后面的文字却与此观点无关。又往往同样的观点在相隔两三页处重复出现。
这也引出最后一个问题:文字太拖沓。不能不吐槽鲁迅的一段文字前后竟然引用了两次!
《白银帝国》读后感(五):白银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变迁
在群雄逐鹿的国际局势中,美国始终保持了“一超多强”中“超”的地位,且多年屹立不倒,独霸全球。究其实质,主要依靠美媒、美元和美军的支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居功至伟。美国经济史学家布拉德·德隆曾经说过:所有时代的历史都是经济史,是隐匿在政治波澜与军事表皮之下的经济血肉之躯,而金融就是其中永不停歇的血脉。当前,中国正处在赶超发展的快车道上,如何赶超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白银帝国》读后感(六):透过钱孔看历史——评《白银帝国》
作为一个哲学专业生,我的经济学知识少得可怜。如果仅凭书名来判断,这本书可能不会那么吸引我。关注此书最初是因为它的作者,我熟悉和欣赏的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
以前没事儿时我经常去逛FT中文网,无意间撞见她的专栏,从她的文字里读到了许多细节、思考和自己的影子,于是特地去查找她的资料。说实话,从那些文章的视野和格局来看,真猜不出是源自一位85后青年女作家之手。
看书名,我以为它是讲货币历程的,其内容也大体证实了我的第一印象;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不是。
《白银帝国》读后感(七):贫银国的白银诅咒
读这本书最大的冲击就是中国是一个贫银国。
明清的海外贸易大获成功,之前一直认为是因为中国瓷器和茶叶丝绸广受国外欢迎,换回了大量的白银,中国是获利方,但是作者从另一角度看,由于欧洲的金银比一直低于中国,这种贸易用现在的话就是欧洲对中国进行白银的倾销,造成的是生产力的流失。另外想想一个大国的货币是由外国输入控制并倾销的,想想就很有意思。明末外国白银输入的减少所带来的通货紧缩,也有学者认为是加速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但现在看起来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更好的办法,经历了交子和宝鈔的滥发之后引起的纸币贬值,民众使用白银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用脚投票的结果。
作者对比欧洲王室通过发型债券而中国皇帝滥发宝鈔,想说明正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无法对皇帝形成有效的约束,导致了纸币无法在中国长时间使用的结果。标题党的话就是当时的政治体制不适应纸币这种经济体制。
货币史的确是一面很有意思的镜子。
《白银帝国》读后感(八):一个难写的主题,为作者的野心点赞
这本书,是和《银的故事》一起买的。
《银的故事》相对简单清晰,以美联储(美国政府)和投机人、产银地的利益纠葛为主线,重点写了罗斯福、亨特兄弟的故事,而《白银帝国》是通俗货币史,书名吸引人,文字也优美,读完了总觉得缺点啥。
首先是史料的问题。一手的史料比较少,大部分引用了他人的研究,虽然不是问题,但是整体读完,感觉史料方面还是碎片化的,读者难以从史料中看出中外、古今白银盛衰的对比,更难以从史料的解析中得到颠覆性的认识。
其次是文体。文字是优美的,但有时枝蔓过多,枝蔓有时看作花絮也许可以增加文章可读性,问题是在于核心观点无法深刻剖析,比如为什么白银在东西方有不同的命运?另外,同样的词重复过多,比如”隐秘的红线“等。文体问题,除了作者的习惯外,我觉得根本还在于史料,以及对史料的经济学解读功底。
总结下,这是个难写的主体,优美的文字和创意,只是锦上添花;缺少了丰富的史料和经济学解读,总是感觉隔靴搔痒了。
《白银帝国》读后感(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某个物品的信用被广泛建立起来之后,它就有可能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货币。货币信用需要政府背书,货币发展和王朝兴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然是金银”。
北宋盛行“亲富论”。上到皇帝,下到士大夫,都认为贫富相安是安定之本,有产阶层对于社会的稳定其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金本位制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它也有缺陷,比如社会商品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黄金的增长幅度,如果二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依赖黄金建立起的信用体系就会发生崩溃。所以,英镑—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崩溃了。
货币发展背后,其实是帝国的皇权意志与草根民间市场的信用博弈。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并且规定宝钞不能兑换铜钱或其他任何金属货币,同时禁止民间使用金银。这实际上违背了货币的基本原理,大量发行纸币,背后又没有足额的准备金做储备和保证,宝钞从一开始就不受市场欢迎。
《白银帝国》读后感(十):货币史的比较研究
这是本货币史的启蒙本,适合我这种没受过系统的经济理论训练,但对日常经济现象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以中国货币演变经历(以货易货,贱金属到银本位)为线索,交织着与西方货币演变经历的比较研究。个人印象比较深的1)货币政策:由于贫银国,银本位后极易受海外输入白银(尤其地理大发现后的南美白银)的冲击,被输入通缩或通胀,无法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2)宋明二代的纸币试验曾有弯道超车越过金银本位直接进入信用本位的机会,但都由于没有制度约束政府的印钞冲动而失败,历史迅速关闭了机会窗口。从作者文字背后,其实是中西方文化、制度对货币演变(经济政策)影响的比较研究。历史的貌似偶然性,如果视野足够大,就会发现内在规律的必然性。
本书文笔流畅,逻辑性强,知识积累丰厚,阅读体验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