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是一本由李连利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银帝国》读后感(一):作者(本人)接受“华语之声-名家访谈”的完整采访录音
http://you.video.sina.com.cn/mengben
请收听,“华语之声:名家访谈”采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李连利,创作“评书体写作”的经历,以及如何让历史书写得更有价值(明朝何以亡国,对今天的我们和社会有何价值)。李连利原作者,曾经出版有《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IBM百年评传:大象的华尔兹》《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11月出版《晚清第一帅:左宗棠评传》
这是完整版录音,广告较长,四分多钟
《白银帝国》读后感(二):有现今借鉴价值的书
一本书的价值特别是历史书的价值,要看是否对当今社会发展有没有贡献。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让:经济第一,唯物质论的荒谬言论从历史大朝代角度进行了批驳。我们的传统教育总是在说,晚明经济多么发达,其实,那些只是幻景。
现在的经济形势和晚明非常相似:两级贫富差距过大、土地兼并严重、做官如经商、货币战争、环境问题(晚明是灾荒,现在是污染),而解决这些该怎么办?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国有经济?显然不成。因为,该书告诉我们:官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收紧自己的口袋,就是领导人最亲的亲人也会备起跑路钱。崇祯温柔的要钱抵不住刘宗敏的鞭子。
什么才是保家卫国的根基?百姓。只有对百姓好才能真正的保住江山。可惜,晚明的统治者也不爱百姓。洪武荒政体系啊有效运行了一百多年,但在最后的几十年完全失效了。前代积累的厚度,全部刮没了,这就是晚明。
尽管如此,晚明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仍然是站着死去。这一点却是晚清无法比拟的。
我们该在痛恨中对他表示尊敬。
《白银帝国》读后感(三):换个角度看明朝
本书从经济学角度讲明史,让读书有机会换一个角度了解明朝这个有无数故事的帝国。读者从中看到盐税的重要,看到朱元璋的赈灾制度、看到张居正的政策如何在执行中出现问题,看看种种故事,读起来很是有意思。我个人虽然最近1年都在研究经济,但还是看不进很多经济方面的书,一来个人功力有限,二来有些书写的实在太枯燥。
本书写得很有趣,读起来也不累,我花了两晚读完。这之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作者的写法——评书体。从商业经济、货币政策、三农政策等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入手,讲明朝如何成为“白银帝国”这一历史现象,并阐述分析了明代“白银帝国”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走向的意义。我是天津人,从小听评书长大的,看这种书自然不累。
书里我们还能学到不好知识、纠正一些错误认识。比如沈万三并不是朱元璋杀的。坊间流传沈万三跟朱朱叫劲儿,后来被流放的故事。其实沈万三在元朝时候就死了,朱杀的是他的儿子。沈家在明朝的没落是有原因的,一灭是他们曾是张士诚的的金主,朱元璋取胜之后他们自然不受待见;第二是沈家财富积累很大程度上是利益于通番,而这对朱元璋的禁海政策是个冲击;最后一个是以其商人的平民身份跟皇帝斗富,下场好不到哪儿去是可以肯定的。毕竟明朝也是抑商重农的政策,商仍然属于末流。
书里还提到一些其它信息,比如牙行(中介)被取消后灭又恢复的故事。有句话叫“车船店脚牙”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就指这个行业,中介自古好像就不怎么受人待见。再比如朱元璋因为盐税的问题杀了自己女婿,商帮之间的竞争等。
纵观历史,很多事情表面看起灭很不合理,其实背后都有其发展的过程,所谓“存在即合理”多半就是这个道理。本书则展示了很多事情的背景,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得被那时的人们所接受,继而影响经济与人们生活的。
最后还是要感谢下作者的努力,我本人也写书、出书做图书推广,深知其中的不易。想坚持下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此外,成功出版每本书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李连利以上三样都有了,希望他能继续前进给读者提供值得一读的好书!
《白银帝国》读后感(四):中国人正在上的四个大当:明朝和当代处境一样
中国目前处在高房价、高消费、高通胀、低收入、低保障、外汇大幅度入侵,人民币对内升值对外贬值。。。仿佛一切,又都回到了明朝那个时代。
这本书,是朵奇葩,真是一朵奇葩,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独到写作方向,对当今的警示意义非常大,虽然文风偏严谨,小说味道不太浓,需要深入阅读,但是内容还是超凡绝伦,没有当今一些故事书的那种口水味,相当值得一读的。
那时,也是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出口贸易,生产总值,样样增幅速度超越世界其他列强。。。但是就是在达到顶峰的时候,帝国大厦瞬间崩塌,毫无拯救办法。。。
看看明帝国社会和经济,与当今中国何其相似。。。用茶叶、瓷器等出口,换取美洲白银,而白银在国内初期不是法定货币,商人就囤积白银,用新开采的铜钱进行内部支付,与现在出口换取美元,然后针对美元多印人民币是一样的。。。最后,张居正改革,白银正是作为货币流通,突然造成国内货币流通量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加剧,农民手上的铜钱急速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明朝各地的封王就成了富二代官二代,横行地方,商人大户囤积居奇,低买高卖,对社会影响严重。。。同时底层年轻人没有出路,造反起义,匪患猖獗,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明王朝造成了最为巨大的打击。。。。
当今的人们,好好看看,对自己的借鉴也许有很大,我看完后,准备去买保值增值产品了,不然,自己破产了,还不知道怎么破的。。。
最后谈谈商人,看过“拍案惊奇”系列,提到了很多商人,感觉古代的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整日东奔西跑,为了经济利益,可以违背道德。看《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到了明代,商人地位显著提高,出现了很多大富商,比如沈万三,富可敌国,可与朱元璋斗,当然是斗不过皇帝的。作者也提到了一个案例“官斗不过商”,讲因“丁忧”回乡的顾尚书与无锡的邹百万的冲突,以顾尚书惨败退让结束。感叹现在还是如此啊!虽然有官商勾结,各取利益,但也经常听说官员为了利益而巴结甚至讨好商人的事情,比如收了别人的钱就要替别人办事,代言利益集团而甘愿违背官德、道德。。。
官与商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充满了斗争、妥协,为了各自利益可以打架也可以联姻,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例外,听说某社出版了《官德》,希望官员们多看看吧。 好书,值得推荐。
《白银帝国》读后感(五):斯时几度新凉——与《白银帝国》出版时同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一首西江月,为苏东坡作,讲的是人生之情,世事之态。然以人度世,以世推人,莫不如是。有友李兄连利,字孟锛者,新作《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出版在即,尚未全读,且一则作贺,再则同勉,以励之。
盖今人写明史,且流行于帝国制度入手,以经济暗流分析明帝国兴亡,大抵因有明一代,实为中国后一千年专制帝国王朝之模板,帝国政治与经济之兴落,皆能从中取标本分析之。自民国孟森先生作明清史讲义,至上世纪黄仁宇先生作万历十五年,各有妙处,亦各能为今世之史鉴。
虽未拜读,但多经念起,自是略知一二,《白银帝国》一书,其文表写明朝货币经济政策之来龙去脉,其后暗流涌动,自是衬映出帝国制度情势下必有与之相符的经济政策与国家政治形态,自此,白银帝国的货币政策,则绝不仅仅是金融问题,而更成为帝国体制之下不可回避之劫数。作者以货币竞争及其导致经济社会问题入手,通过今人经济学角度分析,剖划出一部明代货币战争。然而,货币问题绝不仅止于此,由此衍生经济政策、政治利益、土地兼并、外贸经济等问题,则直击明亡之要处,更自黄仁宇先生之后,提出明亡于洪武其惊人之论。故开宗明义,由先提出,经济第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其论令人作叹。
李兄其文,因循其自创“评书体”文风作之,于通俗中深蕴思辨,于字行间多藏世情,以己度人,以人度事,以事谋世,读来使人身处其中。犹考是世,盖所谓为文者,常少学而少思,凭心凭念谋一事者鲜之。自如是也,故多见跳梁现诸高台,名贤弃之草莽,名利之世,人心浮浅,又岂不映衬书中笔下明亡之故耳?探之究竟,唏嘘不已。
方才自思,为人为情为事何来?惟求心安。安心做之,则万念归于一念,斯时掩卷,如何不使人动容?
李兄新作刊印在即,作此文以励之,同勉。
《白银帝国》读后感(六):评书体写作,一种尚在路上的探索
评书体写作,一种尚在路上的探索
——评《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帐》写作风格
大爱无痕/文
用评书体解读历史,读《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这本是既像小说,又像是评书,本质上它却是经济专著,三者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了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作品中既有金戈铁马的硝烟弥散,又有宏观政策的调控,让你在读书中体验战争和经济的双重交错。
他把晦涩的历史用今天的语言习惯通通解读出来,让大家宛如坐在了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面前,听他说话、喝茶,又仿若走进了茶馆里的大评书铺子,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曾经的历史。
在电子试读稿中,有一个人冷嘲热讽“陆二烧灯草”是胡编乱造,评书体和过去的评书一样编造居多。作者立刻发出了回复,该案例出自于“周辉(1546~?),享年80余,字吉甫,号漫士,又号鸣岩山人。诸生。隐居不仕)的《金陵琐事》,并非本人胡编乱造”。
作者选择的“评书体写作”尽管是想将历史的厚重和通俗的阅读感联合起来,但因为过于新颖而造成许多人误解。要是我,恐怕早就与之争论了。也许是他过往的写作经历遭受过许多挫折已经将他的性格磨平了一样吧。
李连利喜欢写庄重的题材,而历史本质上也是沉重的、晦涩的。从那些古典文字中寻找历史的痕迹,总有一种昏昏欲睡的呵欠不时涌上眼帘。
如果是轻松的评书,则效果完全不同。他用了一个小手腕,就好像课堂上昏昏欲睡的孩子正要进入梦乡,突然,老师说“同学们,我给你们将一个故事吧!”顷刻间,学生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故事完毕之后,历史的理论再次出现,学生们刚要昏昏欲睡,老师的故事再次出现。
当然,我们是在打比喻,作者从来不敢把自己定位于老师,读者也并非是学生相反很可能是他的老师。但作者的苦心看得出:既不想因为太专业而影响人们知道另一种对历史的解读,又不想因为太过世俗而降低专业。
明史就像是一坛老酒,如今却被赋予了崭新的包装,而且还混合着现在人的口味习惯,有一种咀嚼的快感,阅读的酣畅!如果仅仅是酣畅的话,那么你就受到了作者的蒙蔽。作者在本质上是隐晦的、消沉的。随着笔端地深入,读者将随着他选取的故事而日渐心头沉重。直至潸然泪下,一声慨叹。
有人评价他的这种写作是“乱七八糟的四不像”,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似乎是新创作的必过关卡。作者需要摆脱一种心理关,唯有这样,他的创新之路还会走得更坚实、更长远。
作者是一名70后作者。儿时的教育让他有一种趋向伟大的理想,但现实又不能让伟大降临。在两难中,作者把厚重的明朝历史,经过一阵细细地咀嚼后,用故事不断击打着读者的神经,希望让一页一页的翻阅,引领着读者穿越回那个时代,从而更真切地了解历史。
作者能够做到吗?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看法。
《白银帝国》读后感(七):(转)《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16岁小读者的读后感
这几天读完此书,感慨万千。其看待,解决问题的角度,着实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就算此书臻近完美,还是有点小瑕疵:例如,文中多次提到荷兰这一国家。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对的,准确的称呼为“尼德兰”。“尼德兰”全称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大致为现金比利时,荷兰两国。因其“荷兰省”最富有,故又称其为“荷兰”。但应注意,正式名称为“尼德兰”,“荷兰”是她的小名或别名。假如称呼“荷兰”成立,那么,“上海”可以指代中国,“加利福尼亚”可以指代美国,“东京”可以指代日本。可这成立吗?因此希望作者注意。
我之所以要说这么多话来纠正作者的错误,是为了提醒读者要注意“读书不能尽信书”。不过有些人却走了极端,读了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就开始批判乃至吐槽作者。可Ta真正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观点和思想吗?同作者聊天时,他曾说过,有些读者才看几页就开始评价,批判,可他们想说的作者在后面已经说了,这令作者大呼“伤不起”。因此望诸位读者在读完此书后再做评价,或许比原先的评价更好,更客观,更引人深思。
对于此书我不敢做太多评价,因为我是略读完的,其思想内涵可能没有领悟到。但我牢记了三点:1.官员,商人不可怕,官商才是最可怕的(这点广大人民在油价中已经深刻体会到);2.中国必须保证农民的利益才会兴旺发达;3.不要对某种改革方案过于推崇,“一条鞭法”就是极好的例证。至于原因嘛,卖个关子,也为作者多搞点收入,大家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我跟作者呢,算是忘年交,他30有余,我才正值少年。不过他从不以自己学识多这一点来“欺负”我,相反,他经常教授我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使我受益良多,真不知如何报答。
之所以能交到如此好友,缘于他在百度贴吧中推广此书。他开设多贴,与众人辩论,不管是他辩论技巧之精湛,还是回答问题之客气,都给众人和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就算私底下个人聊天他也很客气,例如:我们在QQ聊天时他总是称我为“您”,弄得我不知如何应对。(他则让我称他“老孟”)
在与作者聊天时,我无不感受到“大历史观”的存在,在此书这一治史观点也是处处显现。他曾说过,如果要写明朝的经济史2,3万字就够了,不用数十万字。但“大历史观”则不同,要从多个角度来叙述,看待,解决问题,因此作者才会写下洋洋数十万字。
“大历史观”的好处在于,看问题更客观,真实,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至于“大历史观”的树立,我想是受了黄仁宇先生的影响。黄仁宇先生因《万历十五年》而享誉世界,那么希望作者因此书而扬名中国。
最后,略谈作者的治史观。别人写历史或因为兴趣爱好(如当年明月),或因为立志普及历史(如袁腾飞),或因为了却一桩心愿(如司马迁)。而作者不同,他是为了警醒世人,告诫世人才读史,学史,著史。这一观点在此书尤为鲜明。
衷心祝愿各位读者在此书寻找到各自的乐趣!也祝作者日后能成为新一代“太史公”!
听朋友介绍,据说不错,买了作者的两本书,最关心的就是这一本了。讲述今天的500年前的故事。据说2018年中国的GDP就该超过美国了,我想那个时候,中国从经济角度就改成为晚明时代的中国了。
国际环境我们虽然把外国侵略者打败了,但最终晚明还是亡国了。由此可见,内政比对外更重要。正如中正先生说的,日本人胃口再大也要不了中国,那些人则是跟我争中国的。所以,最大的稳定因素就是把国内问题搞好,可怜的就是晚明却没有把国内问题搞好。
第一:吏治。崇祯皇帝说居官有同贸易,做官跟做商人一样,一个个只要遇到自己的利益问题,全都红了眼。万历说收税,大臣们脖子一梗梗“不行”。结果国家没有赋税,没有办法救灾、建设国防。结果到了崇祯年间,一切都完蛋了。
第二: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任何时候都会有,即使我们中国人最疯狂的年代,只要当官儿就不会饿死,所以所有人都争着去当官儿、去当兵去、去当工人,结果只有农民最贫穷。人口最多却是最小的小弟。封建社会同样如此,走私贩、官商的奴才一个个地成了财富高级拥有者,托起了色情行业、戏剧等没用的行业。所谓的文化繁荣有啥用?就连莫言都说针对科学来说文学没啥用,既不管吃又不管穿。
第三:消失的进取精神。人活一辈子就要有个奔头儿,可到了晚明时期,皇帝的奔头似乎没了。北部蒙古有了互市,东部南部广袤的大海,对于熟悉土地对大海胆寒心战的人来说不考虑为好,结果把朱棣时期的大好光景给糟蹋得一干二净。致使,晚明对西方的侵略只能靠防卫反击,禁海借东风。
皇帝失去了进取心,大臣们也跟着失去了进取心。没了进取心总得干些啥吧,因此,便全都开始了为钱而奋斗。走私贩门疯狂走私,官员疯狂拿赋税,皇帝亲王们皇庄、王庄圈地急急火火,太监们也来凑热闹。本来男根都没了该老实了吧,不,这些人除了少部分像郑和等人那样有进取心的外,大部分不是吃人脑、挖人心就是一个个病态异常。
上层失去进取心就得了,全民族都失去了进取心。从城市到农村,人们都在为钱而奋斗,男的不惜铤而走险,不是反叛就是当恶棍,剩下的皆都是继承了可怜中国人的“绵羊”性格,任你是谁,随便欺负,就是刺刀扎进去了也只有挣扎的胆量。女的不用说了,晚明发达的娼妓业就是力争。
第四:体系缺失。朱元璋和朱棣父子虽然对手下大臣够狠,但对老百姓则是在中国历史上相对和善的,但你可能说他们都不让老百姓自由行动,离开家还要汇报。但朱氏父子的政策日后被延续下来,直到近年据说还有松动的可能,户口户籍制度也是继承了朱氏父子的传统。要说很要说真正对老百姓好,谁说得清楚。
但问题是朱氏父子的体系建设非常好,父子(中间还有个孙子儿)五六十年的历史,把整个体系的运转都固定下来了。正是有了体系的运转,明朝才活过了二百五,成为少有的比二百五还牛的朝代。所以说,体系的打造很好,即使它衰落下去也要有时间,建立需要时间,衰落同样需要时间。
正比如我们现在,体系刚建立,换个领导又变了,变来变去,体系永远建立不起来。体系建立不起来,结果一切总是原地打转。为此,真心希望领导人传承之间,交心交肺交理念比什么都重要。
以上就是我的朋友跟我介绍的,以及我听后所思所想,另外还有研究历史得到的,些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