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溃败》是一本由张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一):“小历史”的解读
刚读了《1644:帝国的疼痛》和《末代皇帝溥仪》。有穿插着听了百家讲坛里关于清朝的系列节目。再看这本《帝国的溃败》还真有点儿亲切感了。里面的内容是从帝制的开始,秦来讲直到民国帝制的终止。以清朝至民国的故事为主,来反思整个封建帝制的问题。
本人最不喜欢的中国史就是近现代史,尤其是清末民国这段儿,一是乱,二是憋屈,看多了容易有暴力倾向,总想把一些历史人物从坟里挖出来,胖揍一顿才解气。所以读的相关的书仅限于上面提到的和教科书。看过的前几本主要是讲史,说故事,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给你看,而真相背后的含义呢?要你,我思故我在,得捉摸。
相比作者,我的历史知识就很有局限的。看得出作者是个研究历史的,而且喜欢思考的人,本书也多少有点儿学院派,不是通俗小说的风格。我可能不会作为消遣读物来推荐给年轻朋友看,因为读完这书多半会觉得沉重,虽说不至于如我般想去鞭尸,但也一定不会有啥愉快的情绪。所以说喜欢读史的人性格会多沉稳,能克制冲动,善思考。
书中也对比了中西的制度,尤其提到英法德的体制在中国的出现。看这部分时候,我脑子总是跳出“中西医结合疗效高”的这句。体制,制度啥的本质上都没什么对于不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产关系终归要适合生产力才行。如果完全照搬西方也不见得就好。对症下药才是能除根。
这本书的出发点如作者所说是用来分享他读书后的思索,不是给你讲正史,说笑话的。作者所言的每个故事都不长,是“小历史”,关注的也是点,再以点带面,只可惜分析有点儿没展开,道理没讲透。还是说作者是要抛砖引玉?就这种风格?这个有待读作者更多的书才能知道。
在最后一章作者从历史延续的角度分析了现在人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历史的惯性不可小觑,很多表象的背后是几千年帝制留下的劣根性。的确当下是过去的衍生,是未来的孕育。所以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还是要为今所用。从作者掉书袋的功底来看,书没少读,鉴了不少人,史。博古通今的佐证就在最后一篇,讲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出了对当代教育的看法以及建议。有独到之处,但也有偏激的地方。有点儿过于贬低国学,崇尚西方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可以不同,有思考总好过没有,可以借鉴他人,但不能盲从。
要知道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成也历史败也历史,看清帝国溃败的真相,如何走下一步还是从长计议。
我们是有过溃败,但好歹也曾有过帝国的辉煌不是?当然本书主要是解决溃败的问题,不是歌颂美好的,但国家的兴衰成败不是由作者所不屑的“皇族粉丝”决定的,而且多数的“皇族粉丝”也只是口头说说,热闹热闹,真心向往之的能有几个?作者有点儿太较真了,帝国早已远去,还是向前看,看长远一些。
我不完全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但对于一本经过思考写成的集子,还是要推荐大家来读读的,好歹比故事会要高大上得多。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二):跟对领导很重要
还在修改中,所以请大家直接在企鹅或者微信上评价给我就好,谢谢~
前不久看到一篇朋友圈文章叫作 《上司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莫言最经典的十句话」,感觉很脑残,怎么办?》 ,该文原是知乎上的同名问题(一个上司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诸如“莫言最经典的十句话,读到哪一句你心碎?”、“白岩松告诉我们的十个道理”等等内容。我觉得上司很脑残,但他毕竟又是我上司,怎么克服这种心理?)的最高票回答,截止目前已有3321个赞,虽然相较于知乎上大火的问题这个数字并不算高,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大家已经习焉不察到不耐烦的问题来说,这三千多位点赞网友和这位答主在某些方面还是挺感人的。比如答主在回答的第一段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近几年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一般混的比你好的人,如果看起来比你傻,那说明只是看起来。(此加黑是答主自己加的,真不是我故意凸显给大伙的)
看完这仅有一句话的第一段,我也陷入了沉思,想起自己曾经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为何有些长得不好看证明也没有演技的演员竟然成了红星而且被称为演技派,我的一位爱看国产剧的朋友给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由,虽然她看过我举例的那位明星演过的几乎所有影视剧,仍不能举出哪怕一个例子说明他有演技而是——你管那么多干嘛?人家长得又不好看又能在影视圈混下去肯定因为别人有演技!之后又有一位集中国式逻辑大成于一身的朋友更用万能句型想要对我造成五百点的暴击效果:既然大家都说他有演技,那他肯定有,如果你觉得他没有,那就是你没看出来!这无疑与获得三千赞的答主的思路如出一辙,打动人心,在这些不管上没上知乎的答主们看来:周围的人认知水平大约都永远停留在初中时期,所以一句佛山狮子吼即便吼出来的话只有智商指数为三十的水平,别人也应立刻五体投地口吐白沫被其收服。
题目中的白岩松老师是不是真说过十个道理我们姑且不论,前阵子肃宁枪案评论事件中,倒了大霉的白老师虽然身在电视台无法获取老汉有啥苦衷的直接证据,然而人家会反推啊,自觉身负了为百姓请命感天动地义务,却又无法给出证据证明警察肯定欺负老百姓了的白老师说:然而——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
以上几位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值得信任简直有资格代替我们思考”的信息来源,三千赞的答主是名校法学博士,我的两位朋友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的普通人,白岩松老师是其他国家中极具知名度堪称政府镜鉴群众喉舌的高级别主持人。相信大部分的朋友智力正常的朋友看到这里也能明白了我想说什么,太多心理学社会学的高人都分析过这类可笑现象——强行归因与自我感动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也涉及到社会学的“区群谬误”概念,此处不做过多阐释):
虽然以我现有的知识水平明明不足以理解这事是怎么回事,但是我就是要硬给出一个看起来可以自洽的正确解释,因为我不能容忍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什么是我不能控制的,所以我要假装无所不知。武志红先生说的更为直接,这就譬如小孩子走路摔倒了,总之要赖到旁边的高桌子低板凳头上:就是你坏,就是你让我摔倒了。无论活到多大在思维上都始终是一个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巨婴”,决不能容忍有任何事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所有让我觉得受到伤害的,包括我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事必须要立即的、马上的归罪到至少一个人的头上。如此围绕我而运转的世界轨道才能重新恢复正常。那些老头子老太太走路摔倒就赶紧拉住一个过路的显得最好欺负的人诬陷之也是如此,讹诈金钱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摔倒——必须有人对这个事故负责,而且一定不是我!
就事论事的说,如果我们碰上的是前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尽管他们几乎无处不存在与这个社会,但如果我们在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环境,身为一个聪明又善良的人自可以赚够了钱远离这些自我感动的蠢货或坏人。然而问题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会不会任由或者真蠢或者真坏的群体如此得意洋洋的当众忽悠别人呢,对吧,如果政权在聪明人手中,蠢货怎么会大当其道呢?这就让我想起来前阵子读《帝国的溃败》时看到的一篇:
《老佛爷的脾气:欺君的照相术》
看到题目,熟读近代史的人便知晓说的是慈禧太后和岑春煊的事,事情梗概是这样:
庚子逃难的时候,慈禧算是吃了生平最大的苦,又惊又怕,宫里的护军七零八落不顶用,路上餐风露宿,乱兵几乎打到驾前,第一个前来护驾的是时任甘肃按察使的岑春煊,虽说千把人真碰上八国联军上来了也未必顶啥用,但是慈禧太后咔擦一下给感动的不行,因此岑春煊一跃成为慈禧太后眼前的大红人,跻身于晚清重臣行列。
回銮后慈禧突然对照相很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特别来劲的程度,但凡打算照相便要选黄道吉日、换中意的衣裳,不但李莲英,还捎上各家格格们积极化妆cosplay摆pose作陪衬,忙的鸡飞狗跳。然而大领导就是领导,虽然爱拍照,照相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才不想知道,被伺候着玩就对了。正受宠的岑春煊大人就被人利用了慈禧的不了解倒了大霉。
岑大人身为官二代(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又是老佛爷面前一等一的红人,做事哪里有一路攀爬上去的大员们那种前想三后想四的习惯,走到哪里都要整肃官场,对贪腐人员是一撸到底的收拾。人送外号“官屠”。尤其是碰上针对庆亲王和袁世凯的事就更加起劲。于是在不扳倒岑春煊,大家就都很难做的情况下,老佛爷的案头多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上有两个人,一个是康有为,一个是岑春煊,两人相对而坐,似乎在谈着什么。
慈禧对于康梁的态度不论原因如何,深恶痛绝是板上钉钉子的,决不能容忍朝臣跟这俩货中任何一个有丝毫勾搭,谁敢这事上拎不清楚就不要混了,以岑春煊的政治觉悟当然不敢作这种大死,按理说以当时的照片伪造技术两个人影像洗到一张底片上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爱照相的老佛爷哪懂这个,但人家强行归因啊,可能当时还是有人建议调查一下,毕竟岑大人一向忠心耿耿。老佛爷说铁证如山照片在这哪你什么意思说我傻啊,而且她还自我感动——我这么个知恩图报又大人有大量为了给小岑你最后的面子都不去核实了。直接把岑春煊开缺,再不见这个昔日的宠臣了。
岑春煊自此懵逼,等明白过来的时候慈禧已经死透透的了,无论后来查清此事就是庆亲王和袁世凯主使,还是把具体操办的蔡乃煌借广东军阀龙济光之手给咔擦了——然并卵~
回首一百多年前挂掉的慈禧和宠臣的往事,且不说岑春煊以及其他曾受到重用的宠臣们究竟是好官还是坏官,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清的,也是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我们尚且不是岑春煊而是这个社会的芸芸众生之一,都不用提大环境如何,那极少能碰的上顶顶开明又事物通达的幸运儿就不说了,摊上业务能力不错,其它事情虽然不懂但也不瞎指挥的人们也不必多说。当你碰上的是1)业务尚可但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到处给下属当人生导师的;2)利用历史,身家怎么发达都不可多说在如今环境中侥幸还没倒闭但还洋洋自得等几类的领导时,工作已经足够糟心,偏偏还有些学历高所以被默认有文化的、掌握了社会舆论的坏人和蠢人忽视一切条件,以偏概全的要给你脑子里下蛆——他是你的领导,所以哪怕是领导拉的屎,都一定馥郁芬芳营养丰富(某种程度上粪便确实是富含氨基酸的),你一定要识好歹吞下去时。请回忆下《帝国的溃败》中这桩公案,想想自己建功和背景可抵得上岑春煊,想想你的上司是不是还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洞察一切,并且自我感动觉得已经宽容了你罄竹难书的大奸大恶……你还要干了这杯翔继续跟下去么?
【本来也确实不是书评,没人欢迎你来逼逼做人生导师和帝师哈】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三):副刊历史
知道张鸣教授很久,却没有真正读过张老师的作品。读这本书算是慕名而来。然而,并没有给我太惊喜的感觉。总体觉得非常像报纸的副刊部分,从历史的某一个点切入,谈作者的体会,最后经常点一点对当世的借鉴意义。
个人还是对更深刻的历史书籍更感兴趣,觉得此书还是面向最广泛读者的杂文集结,和我的预期并不很一致。无论是对历史本身,还是作者的思考,都点得不够深透。在历史部分,感觉作者写的时候是认为有些内容作者天然已知,然而并不是,还是很多东西希望能够在此学习了解的。在抒意部分,感觉作者还是专一门类的学者,对其他领域的了解稍有偏颇,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准确,有些想法是不了解具体情况而说的。
总之,作为在飞机上的伴读物还是很合适。大块的时间可以再选更精深的著作去耕读。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四):“人”之溃败
初识张鸣,始于《重说中国近代史》,此次阅读《帝国的溃败》却已然是3年之后再次相遇。然而,即便过了这么许久,还是记得张鸣说史的风格,以史带论,论而简单,并没有太深入探讨更多,也许跟篇幅有关,也许是作者认为点到为止即可。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多出看到这种点到为止的做法,要么以问句结尾,要么谈论事实结束作为结尾,两种写史的方式在笔者看来,作者似乎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或者阐述一个论点而已,并不想就此获得更多,铺开更多。这样的写史方式,能够让读者完整接受一个事实,却很难得到更多的东西。比如文《联省与自治:士绅和丘八的平衡》说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政体制度的更改尝试,从起初到结尾,然而,说到底,却没有说更多之前为何会走向如此的深层缘故,以及之后此次尝试没有发生的影响等等。
张鸣自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畅销书作者,而是一个读书人。诚言,张鸣不仅仅是一个读书人,同时也是一个畅销书作者,这没有什么需要避讳的。这本《帝国的溃败》的历史时间跨度其实不仅仅是晚清到民国,而是延伸到了今天,这也是为什么张鸣这个读书人写的历史如此受欢迎。以史为镜的传统虽然被虚假的历史和传说所击碎,然而还是有人能够用历史这块镜子来照射今天的林林种种病态,而张鸣则是其中之一。帝国的溃败的缘故,张鸣将其归结为两个原因,其一为对内的养人官僚制度,其二为对外怀柔的天下体系。而这两个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帝国中的“人”的能耐与眼界。从马嘎尔尼的访华到甲午战役失利,从洋务派登场改革到辛亥革命革掉清朝,终究是因为人的缘故。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由于为外族统治,贵族和贫民之间的距离近似乎为满汉之间的距离,而当这一切改变,李鸿章之辈,袁世凯之辈控制权利的时候,他们反而是感受到了威胁,是他们自己养坏了八旗,养肥了臣子;当英格兰人展示先进的事物在面前的时候,满朝文武的不屑,目中无天下的时候,清朝已经腐烂在高高在上的自以为是了。然而,即便清军有着亚洲第一的水军实力的时候,日本军依然轻而易举地将其蹂躏,这是对国的侮辱,更是对将大清支撑的人的侮辱。而民国的到来,用战乱取代了看上去的腐败,而人之争夺与利益博弈并没有消失。
张鸣并没有终止于告诉我们晚清的人有多么的失败或者上进改革,而是跳到当下,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忧虑,为什么我们会浮躁,为什么这个社会变成这么不堪一击。教育一只都是张鸣所关心的所在,他在这本书中同样给予了教育足够的位置。他的眼光触及到学校的领导,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出名靠校花等等事情之上。他或者有些失落了,也有些愤怒了,只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他似乎并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将其改变。或许我们会佩服那个在微博上每日一呼要求正义的张鸣,或许我们也同样在支持着教育之上的不正义。
如这本《帝国的溃败》一般,或许我们也将在这样的帝国惯性之中走向社会的某些部门的溃败,或者是教育,或者是商业,或者是道德,然而,面对历史的溃败,我们观望着,但是没有想起,原来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帝国之中,一个我们自己用惯常的眼光建造起来的帝国。张鸣用历史提醒了我们当下的事,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仅仅是一个读书人,更是一个畅销书作者的缘故吧。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五):大帝国的小历史
不知道为什么,一眼望去,总感觉《帝国的溃败》(以下简称《帝国》)应该是从大清讲起;粗略翻看之后才明白原来标题中的帝国其实指的是帝制的中国。
“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起于秦皇,经过唐宗木祖、一代天骄直至宣统,一乱一治构成了帝制时代的中国。
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抗战正酣,黄炎培访问延安。黄的延安行让这一规律,更让历史周期律这名头被人熟知。这一情节也在《帝国》的前言中提及。
在谈及事物的关联的时候,经常用来作喻的就是“蝴蝶效应”一词。对比“四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帝国》一书所竭取的都是小事件,“小历史”。从这些非典型性的小事件中,见微知著,串起众生百态,解读帝国之脉。
也因为这些小事件,《帝国》一书非常好读。书中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有趣;每个故事的篇幅又都短小精悍,有点像一个短篇;各个短篇又能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集子。
“灭秦者,秦也。”这话套在任何一个朝代中都是适用的。有果必有因,每个朝代的崩溃其实在建立之初就是注定的。而溃败的根源,在作者看来,就是“养人的制度”。这种制度构成了维持帝国运转的机器。即便是有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贤者明君出现,比如康熙乾隆,帝国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溃败的命运。很难说他们能认识到帝国崩溃的根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架机器的一环,他们所能做只是延缓溃败的进度。
无论是同光中兴,还是洋枪洋炮,“道不变,天亦不变”。八旗,绿营,湘淮,北洋,这些都没有逃脱。每朝每代,处处都在呼唤圣明贤达,就像周期律一样,如出一辙。
一洼死水,扔个石头进去,溅出一段水花,荡起层层水波,直至消散,但臭味依旧。
武昌城头枪响,旋即末帝退位。帝制也从此终结。但是脑后的辫子剪起来容易,可脑袋里面的“辫子”剪起来难。各色贤达,纷纷争做新派文章。新瓶装旧酒。就像袁世凯,虽然能够练新军,倡女德,但是指婚的观念仍颠扑不破。诲淫诲盗的夏斗寅,与他那念念的短发,更是让人感慨万千。要想指望旧伦理中出新思想,只有一个字“难”。
看看帝国溃败之后的局面,就会更让人感慨前进之难。而再看到书中描写的当前的图景,越读就会越感觉到帝国的惯性之大。国破山河在;帝国虽然溃败了,帝国仍然存在着,不仅仅是山河。
或如唐德刚所说处在历史三峡之中,激流险滩,暗礁密布。不过此峡,不见大海。或许有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高峡出平湖。这种情况似乎从没有人说起过,摸着石头或许能趟过去吧。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六):帝国溃败的原因及其他
这几年,张鸣教授是火了!他的说历史系列的书籍,他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出了不少,诸如《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辛亥:摇晃的中国》,《共和中的帝制》等,每一本书出来以后,都有引起一定的关注。这些书不能算是深刻的史学学术研究著作,但雅俗共赏,是颇有见地的大众历史读物,对于普及中国近代史大有裨益。有些人说张教授已经从一个学者成了畅销书作家。张教授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读书人。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书的畅销是客观存在的,说明张教授的书大家是比较喜欢读的。
这本书中,张教授把所有的文章归在五个篇章中。第一篇的标题就是《帝国的溃败》,也做了这本书了书名,可见这一辑中的文章的重要性。张教授的文章以描述历史的细节见长。这次张教授却推出了几篇颇有理论价值的文章。这是张教授在整理自己的一些文章后浮出来的主题:“帝国的溃败”。张教授把中华帝国的溃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原因:对内的养人官僚制度,对外怀柔的天下体系。在张教授的这套理论解说中,帝王、皇帝是核心内容。在张教授看来,自秦汉之后,中国就是一个官僚帝国。封建制自春秋时期后就基本上结束了。这样的帝国,无论大一统还是南北分治,或者多国共存,每个政权都是官僚型的帝制。帝王与官僚共天下,皇帝借助官僚治理国家,成为制度的本质属性。很明显,皇帝和官僚体系是这个制度的两个最核心要素。皇帝的统治能力和官僚机器,以及制度的有效性,一般来说,是帝国兴衰的关键。但这套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体制,这种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我修复能力。如果要修补,必须要改变体制。中国历史上很多变法,都是针对官僚体系的问题。可惜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都过不了养人难题这个关。张教授的这套说辞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第二篇《清末新政:最后的挣扎》、第三篇《民国硝烟》中的文章,依然可以继续领略张教授描述“小历史”的风采。张教授对历史细微处的观察是细致的、到位的。如果一些读者觉得不够过瘾,还可以读读张教授的其他著作。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帝国的惯性》中,张教授谈到了大学教育制度。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还是值得推崇的制度,我对张的说法深以为然。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七):面对近代史的第四种心态
我们知道,历史虽然只会有一个真相,但却可能有成百上千种扮相,每个人因自己学识、经历、立场、利益乃至心境的不同而看到她各个不同的方面,或妩媚,或刚强,或阴险,或正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说,哪怕再从历史那里任取所需,也还是要对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也即上文所说的第四种心态——贤妇的心态。事实上,张鸣先生在研究和解读历史时候秉持的也正是这种态度,公正而客观——只不过偶尔会有所摇摆,或左或右的。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八):中国说:自来有王朝而无帝国
就算古典的统治下‘治人’从来都是剥削民众,以奉养满足少数上层阶级者的欲望,直到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使得人们不必再因为生产资源被捆缚在固定的土地上,才产生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但“家天下”与“国天下”也是不会一样的。作为前者的王朝,只会是永远的压迫者,而作为后者的帝国则不同,需要为它的治下子民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于是,“天下体系的传统在延续,优待外人、苛待自己民众的传统,也在延续。天下体系的温柔上面,有天朝民众的血和汗。”(P.046)这话是够尖刻的,但是这种贯彻了我们整个王朝历史的内残而外忍的传统统治模式,不值得我们好好尖刻一下吗?
作者的逻辑缜密,言辞审慎,洗练的文字,加之拔高的文章立意。令人读来不觉精神一振。书中的内容除了作者的读史有感的阐发之余,一小半的内容倒是与历史无关的,该分类到更多关注当下社会问题的时评中去。当然,大概是身为过去(文革)的受害者的关系,和许多的人一样,有许多隐痛无法释怀之下,自觉不自觉的对外面的世界报有过高的期待值。
说真的,外国人转型期的阵痛就一点没见比国人小了,不说英国“羊吃人”那会儿民众的焦虑感比现在只多不少,也不提美国“镀金时代”上层人士纸醉金迷那会儿下层民众的无以为继,就说荷兰的郁金香骗局一夕破灭后为此倾家荡产的想不开的人又有多少呢?作者还说国内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可是想必不清楚西式的“磅蛋糕”的来历折射出的当时食品安全的问题,又或者是没太注意到当年的雾都伦敦因为空气污染每年的死亡人数了。
可是,一忽儿都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人都转型完了,阵痛也不痛了,才拿出来作比较,早干什么去了!大抵全书的重点就是放在这句“不受约束的权利是灾难”上了吧。无论是官还是吏,是上位者还是普通人,……甚至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是有权利的,哪怕是如何微小的权利,滥用了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古今莫不如是。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九):读书破万卷,双眼如有神
像张鸣一样,读书读多了,各种问题就看得透彻了。
比如帝国的溃败这一章,《养人制度的梦魇》,非常有见地。撇开意识形态不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只需看养多少闲人就行了。历史上王朝的更迭,大都是因为衙门安插的闲人越来越多,农民不堪重负。又比如现在的欧美,高福利养了太多的闲人,政府运行艰难。要知道,欧美当年的崛起,就是因为共和、自由,极大的保障了努力奋斗的企业家、商人的利益,以免被“闲人”“恶人”剥夺。今天广东、浙江,吸纳了大量的外来的年轻人,这样就稀释了闲人、吃财政饭的人口比例,所以这些地区经济繁荣,而东北失去了大量年轻人,财政养活的人口相对来说就重了,所以当地的企业已经举步维艰。
对租界问题,张鸣正反两方面,都说得很清楚,不偏不倚。
对汉奸问题、卧式合作者、伪教授、伪大学生,说得很公道。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跟着老蒋跑到重庆去,剩下的百姓总要过日子吧。
老蒋在抗日胜利后,把沦陷区百姓的货币稀释700倍。内战时又搞出金圆券,可见老蒋真是丢尽民心。
帝国的惯性这一章,令人读罢忧心忡忡,如果不能根治教育界的乱象,一定要努力把孩子送国外去,太可怕了。这样的教育环境,会把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子?
作者回忆父亲的文章,真是令人动容、泪落。
历史这个东西,没耐性的人读一读张鸣,有耐性的人读一读唐德刚,就明白个差不多了。不必读太多,用处不大,历史主要还是猴子打架。还是要多读思想家、文化人的书。
《帝国的溃败》读后感(十):“帝国”溃败的渊薮
“帝国”溃败的渊薮
历史上的皇权王朝,无论是由多么英明的帝王开创,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腐败,这是历史铁定的规律。纵观历史,靠个人威望或崇拜建立起来的廉政终究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纵然有短暂的中兴盛世,终归都无法扭转走向溃败的宿命。既然无力回天,“及时行乐”“权力通吃”“官商勾结”等“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就成了“游戏规则”,或部分掌权者的信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鸣教授在其历史随笔《帝国的溃败》中认为,这就是“帝国溃败的根源”,“在旧式的帝制结构中,官僚体系原本是王朝的支柱,但这个体系却有自己运行轨迹和性格……慢慢从支柱变成蛀虫和赘疣”。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楚也。”一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张鸣以鲜活、详实的史实再次全面地解读了帝国“成败”。秦“因奢而亡”绝非偶然,简单残酷的执政思维早已注定秦帝国溃败、灭亡的历史命运。
“秦亡于奢”的“奢”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生活奢侈,而应该放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来理解,而应泛指执政团体骄傲自大、专制独裁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行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有机统一,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规律性和必然性。“秦亡于奢”像一面镜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不断战胜“自己”,并清除自身的“病菌”和“毒瘤”,才能促进组织肌体的青春和活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两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但专制制度的本质,注定了专制的帝国只能依靠暴力与谎言来维持统治,而暴力和谎言非但无法抑制腐败,而且加剧了民众与统治阶层的矛盾。以清帝国溃败为例,即便李鸿章、袁世凯、康梁二公燃着“洋务运动”“清末新军”“戊戌变法”等维新变革之火,但只要体制不改,收获的只能是甲午战败。即便“励精图治”使时政一时“气象万千”,但依靠暴力与谎言粉饰的“太平盛世”,本质上只是掩盖了帝国内在的危机,或短暂地拖延了帝国崩溃时限,并不能挽救帝国溃败的宿命。
历史变革中的帝国政府似乎认为,通过将最优秀的人才——即便他们并不都有最纯良的品性——安置在政府部门,可以最有效地确保政权的稳定。但,不少不具有纯良品性的官员“从来都有对自己视力之外的事情存在不论的本事,它们不来,就假装它们不存在”。张鸣认为,这样的惰性不消解,换成什么样的制度都无济于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帝国的溃败》主要以清廷覆灭为例,用近在咫尺的历史剖析帝国溃败的根由,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当代史中重要事件的剖析,解释历史的规律——帝国溃败的原因是养人的官僚制度、怀柔的天下体系。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
9月11日检察日报 第六版
9月12日乐清日报第四版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