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感医不能自医
日期:2022-05-21 17:22:25 作者:周喜根 来源:一步到胃推荐 阅读:

  医生自己很清楚自己生病了,所有的过程以及用药,为啥不自己医呢,首先就是因为自己知道才会医,医自己需要很大的耐力和毅力!为啥不能医自己的家人,首先第一点就是情绪容易激动,可能会造成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或因担心而遗漏重要病因,第二点医治自己人可能触碰到别人的利益!

  明·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 “孙时有绵疾,吾医之立愈。谚曰:‘医不自医。’诚自医之,黄岐扁佗至今何可也, 一句古语足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渡人不渡己,医者不自医”是医生在给陌生的患者诊治的时候,因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顾虑和负担减少,而更能心无旁骛地迅速做出各种医疗决策,并对症下药,而在给自已或亲人看病时,反而因为过份的关注,往往会出现很多误判及各种忧柔寡断,变得不会看病。医生有一种博爱奉献,舍己为人精神,这都是崇高而神圣的济世为怀的行善美德,宁牺牲自己,本着圣贤的救济援助他人的精神, 医不自医是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 元·施惠《幽闺记》:“犯了些腰头病,你何不自医?自古道:卢医不自医。”中医把脉的时候,节律、力度等也是要靠病人和自己的数据比较的,这种也是没办法自己诊断的。 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开起药方来,小心翼翼地把药味换了又换,把药调了又调。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战斗力锐减;其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差一些,大都以为“医不自医”是这种“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决定的,其实,这也未必是唯一的原因。

有感医不能自医

  “医不自医”是这种“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决定的,其实,这也未必是唯一的原因。中医诊视疾病要四诊合参,而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望色、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虽有镜鉴可以借助,但终难得准确的信息;痛苦之中,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高明的医生,肯定比平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好调理自身。例如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等。这些名医哪个不是活了60年以上?在古代60岁上的人就相比如今90以上的人,他们能活这么久,很明显与其高超的医术脱不了关系。而一个平时十分注重调理身体的医生,他一旦得病,就必定是大病急病,严重的病症加上高龄的身体,纵使再高超的医术,怕也无力回天啊。所以,这也是“医不自医”的原因,渡人不渡己,医者不自医的意思是医生在给陌生的患者诊治的时候,因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顾虑和负担减少,而更能心无旁骛地迅速做出各种医疗决策,并对症下药,而在给自已或亲人看病时,反而因为过份的关注,往往会出现很多误判及各种忧柔寡断,变得不会看病。

  其实一般的小病,人都有免疫系统,可每次去医院,医生都会给你开一堆药,作为病患是不知道这药到底管不管用!比如感冒,一般控制一种药就能吃好,但不去医院还是药店,医生起码都会给你拿3种以上,其中只有一种是治病的,而其他两种以上基本上属于抗生素,医生是不会给自己家人开抗生素的 ,抗生素吃多了会降低自然免疫力,比如以前感冒自然就好了,现在感冒吃药不行,打针不行,一定要输液才能好,就是免疫力弱了!小病只要不严重,或者没有并发症,都不用担心!但作为患者,去医院,医生不给你开一堆药,你就不高兴,还说医院不负责!这是不好的心理!去看病,正常的程序不要省,毕竟现在的人都是花钱买安心,花多了医生黑心,不让你花钱,说医生没良心,医生太难,请调整好自己心态最重要!

  “旁观者清”。 因为在医治别人的时候,不容易带进感情因素,因此能够很好的保持客观、冷静、理智的态度,而当自己生病时,医生可能就不能站在一个医生的角度看待自己了,当医生的身份和患者的身份同时具有时,医生往往不能很理智的处理,所以医者不自医……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感医不能自医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