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话艾叶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相传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的由来虽然有多种说法,但最被认可的还是与诗人屈原有关。围绕端午节有各种纪念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与神奇的草药—艾有关。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或将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悬于空中,或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用以辟邪驱瘴。
端午节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由古老的图腾祭祀活动演变而来。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以为,“艾”者,谐音“爱”也。它和《诗经》里的芫荽、荇菜和卷耳一样,都是情的起兴,爱的牵念。又至端午,当你闻到艾香,这股清冽、爽净的味道又会勾起你的哪些回忆, 时间真不经用,思绪还在春天的花朵里荡漾,耳边就传来亲切久违的叫卖声。风儿轻轻吹过,一股熟悉的清凉药味,从小贩的背篓里飘洒过来,沁人心脾,神清气爽!我忽然意识到,又到一年“端午”时,这是艾草的味道。今天让我们 一起听“艾”、品“艾”、感受“艾”.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为何是三年艾?一两年的艾不可以用吗 ? , 因端午时节,天气逐渐炎热,蝇虫滋生,病疫萌发。所以有了喝雄黄酒,插艾草,挂香包等习俗, 五月的粽子,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且它是一个民族最温馨的回忆。吃粽子是在咀嚼遥远,鲜活的记忆里, 关于艾草,很多人都是因为端午节才知道的。因为这一天,很多人都会在自家的门口插上几枝艾草。对于门口插艾草,这是流传了百年的习俗。相传,只要在端午节在门口插艾草,不仅可以驱除疾病,还是驱邪。其实,关于艾草,民间留下了很多的俗语。 俗语:家中有艾草,病虫无打扰,这句俗语其实有两层的意思。其一,家中有了艾草,经常食用一些艾草,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二,家中有艾草,由于艾草有特殊的气味,可以驱赶一些病虫,也是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农谚:“养鸡喂艾草,不把兽医找”,为何有此一说呢?原来艾草不仅对人有很大的好处。即使是家禽也有好处。比方说,如果家中准备一些艾草,提供给鸡。鸡吃了以后,不仅可以防止疾病发生,还可以杀死体内的寄生虫,所以才有了这句俗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这里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三年艾,为何不是一年或者两年呢?甚至有的人认为,一年两年的艾草不能用。其实,不是一两年的艾不能用,而是这样的艾效果并不好。因为艾叶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其效果并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只有放置了3-7年的艾叶,等挥发油全部挥发了以后,然后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艾叶效果才更好。另外比如说一旦受了风寒,人出现了感冒咳嗽的症状,就用艾叶煎汤洗脚,或者用艾叶加上点葱姜,一起来煎汤温服,出汗了就能治愈疾病。另外我们还把艾绒加上棉花,一起制成兜肚、药枕和药垫子,特别对老年人的丹田气弱,或者是妇女痛经、腹痛导致的腹泻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古代对艾叶避邪的认识是经历漫长的社会实践而积累的。远古时代到奴隶制社会,火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东西,火的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例如火能用来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体、驱走猛兽、保护安全等。人们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逐步学会了用火,同时也逐渐掌握了取火技术。古代人们发现了艾绒是一种很好的易燃物,因而用其做取火材料,所以古代的钻木取火、钻石去火等取火物料用的就是艾绒,因为艾绒的燃点低,容易着火。用冰取火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体现,在冬天里,把结成的大冰块磨成椭圆形的冰块(类似凹凸镜),对着太阳进行聚光,并用艾绒作为取火物取火,所以,艾在古代还有一个别名“冰台”(《尔雅》),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又名“冰台”, 艾叶,除了有辛散、芳香的气味,艾灸产生的热还能够与人体的气产生共鸣、共振,起到非常好的通经活络的效果。熟艾叶配合其他药物内服,有很好的温通气血、驱逐寒湿作用,还有安胎效果。《伤寒论》中常用的“胶艾四物汤”,就是用在妇女产后、出血不止的时候。里面有阿胶和艾叶,配合生地等其他的药物。另外,还有一种药物,大家也熟知,叫“艾附暖宫丸”,里面就有艾叶和香附一起使用,治疗人体的寒证,特别是妇女的小肚子冰凉、不能怀孕等等这些疾病。
今天,我们在瘟疫流行的季节里,不仅要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挂艾叶、熏艾烟、洗艾澡、做艾灸的优良习俗,来应用于瘟疫的预防,而且更应该深入研究艾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和机理,研究艾叶在防治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小儿手足口病以及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当代重大传染性疾病上的作用和效果,并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使用方便、高效、无毒的艾叶预防及治疗制剂,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