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语言学》是一本由[美]任韶堂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一):没在西方国家呆的很熟悉的话不太容看的明白
书中为了解释食物的流转的变化应用涉及了大量西方文化和外语词汇,如果对西方不是很了解个别的章节会变得特变晦涩难懂,像在第六章中对火鸡名称解释全篇引用了大量的外文我看了几页实在是看不明白。 不过可以看出作者的确是对吃的文化有很深刻的了解前几章对于食物的间接也很让人新奇,如果是对西方文化有深度了结见过吃过可以去买英文原版看看,像我也就是外行看个热闹。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二):期望太高
也是看了陈晓卿的推荐期待太高。但是看到后面觉得很难看进去 。唯一get到的点也就是没有文化的孤岛 以及菜命的长短和价格的关系。很多内容都想跳过 写得太琐碎了 失去了趣味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三):你要是不谈中国菜我就以为你很牛了
读中文版不太好读,反正就有一种读翻译书的感觉,有点蜡。整本书结合地域、历史、语言来谈食物或者说一道道菜的传播和变迁,中间穿插各种有趣的知识点,零零散散的。基本上每章都可以独立阅读,有些地方挺有启发性,比如前元音和后元音,我就拿五岁小孩做了实验。作者有个香港老婆就以为自己对中国菜很了解了,谈中国菜的篇章时作者在我看来就没有了作者的权威了,俨然转变成了"鬼佬懂个啥"。谈其它菜系就姑且让他忽悠吧,反正咱不懂。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四):食物语言学 - 菜单
“其实并非我们所想,全球化进程是近期才开始的。早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它就开始了,起因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追求:找到好吃的。” 可以说作者是非常诚实了。 刚看完第一章,作者讨论了菜单里面的用词,其中有那些故意用两种及以上语言来写菜名的菜单,特意用花里胡哨的复杂词汇来描述的菜式,写入了食材来源的菜单,再到用“真的”这个词汇来为自己食材真实性辩护的餐厅,以及这些词汇和最终价格的关联。
作者研究的时候用了65万道菜,想来,研究的时候不会饿吗。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五):你知道食物名字的由来嘛?
不知道看哪本书的时候微信读书自动推荐了这本,打开一看,发现,嗯?好像以前真没想过这些问题?
比如番茄酱瓶身通常都印着 tomato ketchup,都知道其实ketchup指的就是吃薯条时候沾的那个酸甜味的番茄酱了,那为什么前面还非要加一个tomato呢?这样看起来不就是“番茄番茄酱”了么?(有次在意大利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六):冲着封面
粗略看完了,食谱做法那块基本都是快速扫过,其中一段介绍如何做醋香炖肉,看到“拆解一只鸡”的描述,总觉得有点怪。改成类似整鸡分解或分割的说法会不会好一些?拆解好像更适合用于电子产品。
有些章节内容还挺有趣,提供了一个思考语言文字的视角。比如高端和一般餐馆在餐单用词上的明显差异。前者会强调原材料来源地,并且不会像后者那样堆叠使用主观形容词。语言原来还具有声音象征,scream冰淇淋会给人一种浓稠的感觉,而crisp炸薯片会给人一种嘎嘣脆的感觉。试想一下,把冰淇淋叫做crisp,薯片叫scream,会不会觉得味道变了?另外一篇讲述祝酒为啥是Toast,吐司怎么就演变成祝酒的呢?原来17世纪以前,吐司往往用作调味搭配葡萄酒,类似我们喝酒的下酒菜吧。虽然后来这一传统渐渐消失,英国却兴起一整桌人喝酒祝福某位女士身体健康的仪式,这时被祝福的女士,就像搭配葡萄酒一饮而下的吐司一样,为整个喝酒祝福聚会添加了风味,渐渐被称为吐司。
书中还有不少其他有趣的内容,如番茄酱的说法最初来自中国,不少食谱原来发源于波斯文化的萨珊王朝和阿拉伯,饮食的变迁也是航海大时代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当时大国的饮食文化。整本书像它的封面一样,有趣有料,还算通俗易懂,读完仿佛是参加了一场时间比较久的讲座。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七):食文化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介绍的是餐桌文化,一些食物的发源和演化,同时也是文化驱动的内动力所在。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亚洲的新奇食物,很能满足欧洲人的味蕾,从而使得欧洲人在那一时期积极地谋求在亚洲的贸易,甚至不惜以战争作为代价,强行撬开亚洲的通商大门。不得不说这个视角很新颖,但必须承认的是有利可图才是行动的基本原因。
通过食谱也能探究人类群体行动,炸鱼也好,酱油也好,都是群体行动留下的足迹。蕃茄酱的雏形是鱼露,一种鱼肉的腌制调料,当初的主产区来自东南亚,起源来源于福建,是由秦朝驱赶至南下定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探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东南亚的华人会如此之多,祖祖辈辈的群体迁徙往往都携带着他们最主要的饮食习惯,发展成如今的番茄酱是传播更广以后,人们在不同调试的过程中找到了更符合的口感,美国人将番茄加入其中,增加更多的酸甜味,再有就是厚实的口感使得更使得消费者有满足感,改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然也存在着背后文化的强势,使得其他的文化屈服。曾看过一部纪录片,讲述的就是国内改革开放的前期,一些海外的品牌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当时引起巨大轰动的就是第一家肯德基进入上海,为了能吃上炸鸡可乐,很多人甚至需要赚钱,够份儿了才能兑得上一次消费,更有甚者喝可口可乐都可以觉得是一种荣耀……。也就200多年,原本争先恐后地抢中国货,到如今接连稀嗨海外货,没有雄厚地背景文化是做不到的。
食文化是之一,是最能显现的一种力量,文化自信和底气就是体现在餐桌上的那一道道菜肴上。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八):食物里的文字游戏
这是本娱乐性大于科普性的读物。
书中以食物为起源,介绍了与食物相关的语言,文化,历史,社会习惯。比如,第一章,作者通过餐厅中的菜单,得出结论,菜品描述中单词的平均长度每增加1各字母,这道菜的价格就会上升18美分!这就意味着如果餐厅使用比平均长度多3各字母的单词,你就要为眼前这道烤鸡或者意面多付54美分。
“食物的来源不是做孤岛”这是作者在书中的观点之一,拿美国常用食材番茄酱来说,它其实来源于中国。最早起源中国福建和广东的“鱼露”,这种“鱼露”的发酵方法广泛流传,甚至流传至日本,后来,在印度尼西亚开设了中国酱汁工厂,专门发酵制作酱油和鱼露,这种调味料由英国水手带到了欧洲,成为了英国人食谱中的一员,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人制造商根据本国人的口味,修改成了如今的酸甜配方,最终我们终于看到了今日的番茄酱。
这是很有趣的一段故事,也说明了,世界的文化与交流从来都不会是一个闭环,而是不断的变化流动。
由于该书是美国作者撰写,书中不可避免的有着那种以欧美为中心的观念,比如第十三章,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甜点。书中固执的认为,只有在用餐流程的最后一步吃到的点心,才能叫甜点,而中国人没有这道流程,所以中国没有甜点。
如果单从甜点本身来讲,中国在商周时期已有冰饮,唐代已有商人在冰块中加糖,到了宋代中国已有与当今类似的点心小食-定胜糕,而中国传统甜食月饼更是从唐代开始流传。如果说,中餐与西餐饮食结构与用餐顺序不同,我认可。但如果凭借此,就说中国人没有甜品甜食,就太狭隘了。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英语单词来说明各种食物来源,虽然有其逻辑性,但依然只能作为观点之一,缺乏明确史料支撑,借鉴阅读而已。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九):其实没啥用。。。
1、本书涵盖的语言学知识在汉语语境中基本没用,譬如作者说贵价餐厅爱取生僻高逼格的菜名,而廉价餐厅往往就直抒胸臆了。就拿红烧肉来说吧,照书里的说法,米其林三星的菜单上这道菜应该叫“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大排档叫“红烧肉”,可无论在哪儿这玩意儿好像都叫红烧肉来着,最多附一个土豆、萝卜、梅菜之类的BUFF...额,也可能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和行动力,从来没有光顾过真正高档的餐厅...
2、发散:禁海令和海盗。“明朝虽然禁止私人海上贸易,但是....福建船员都不把它当回事,继续从事违法的航海贸易而且规模很大,每个国家的海港中都挤满了塞满货物的中国船只...直到17世纪末,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葡萄牙、英国和荷兰人急于到达亚洲:大部分的世界贸易在那儿进行”——只要有需求,再严苛的法令也无法彻底禁止,增加交易成本,产生地下经济。——毒品贸易。
3、语义漂白:指一些词由于被(夸张地)泛用和滥用,失去了它原本深度和涵义。举个栗子,帅哥和美女,如果1990年有人这么称呼你,你肯定飘飘然了,可今天你在菜市场招呼大妈也是:美女,白菜怎么卖。这两个词失去了它(美丽)的内涵,当下的意思已经接近男人和女人了。
4、鬼佬来中国发现鱼露能耐赤道高温不易变质,中世纪远洋航行漫长无聊,船员每日饮酒解闷囤积的酒瓶刚好可以作为运输容器,还有最重要的,这玩意英国没有啊...自古以来土特产就是销售爆款,即使它又臭又腥...反正第一批满载鱼露回国的船队赚的盆满钵满。时间一久大家开始嘀咕了,中国人脑子有坑吗用这么臭的原料做酱,于是有人模仿鱼露的工艺做出了核桃酱苹果酱番茄酱。是的,番茄酱的祖宗居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鱼露...
《食物语言学》读后感(十):关于nlp的期待满足与西餐奇妙知识
评分7.8/10
还记得是去年十一月初在muji吃饭看到了台湾版,非常感兴趣,于是顺其自然地就在双十一购入了,但它排到的档期还是比较迟的,基于新年消耗主义作祟还是决定不能囤货,要刷完本书,豆瓣上本书的英文原版→台版→大陆版评分简直是阶梯式下降,但是基于对斯坦福语言学+计算机双料教授作者的兴趣和信赖,还是决定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有不少牛皮纸装帧的书,比如之前的法国浪漫,不一定是一个丛书系列,但是都是以比较浅显的叙述话语和清晰的历史轨迹来交待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知识”,读人文社科的书越多,越发现最终都走向了“历史”,希望自己能多读一些突破性的作品吧,同时也苦于对历史技能的某种习得性无助,上海文艺这个系列机会会多挖掘一下,是非常适合作为读完费脑作品的休息缓冲的读物。
关于美食之前也读过一本偏学术的大部头《食物:味道的历史》那本也是历史性地梳理,与这本一样都缺少对中国佳肴的全面认知,可能这就是中文版无论繁简都打分偏低的原因吧。好在这本专题性足够强所以总体而言符合我的阅读期待,当然也得益于之前看了大量西餐的纪录片和真人秀还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如果你完全对西餐不感兴趣最好就不要阅读了~
意外之喜是收获了Google ngram语料库,以及进一步搜索之后了解到与nlp相关的N-gram算法(详见http://t.cn/E5cydMs)感谢这本书给我的旧研究方法带去新工具,之前的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一直觉得太过于市井和狭窄了,当然这些认同都并非出于数据的依赖和对个体性的抹杀,而是个人理解的进入一个新名词、系统了解一个小领域的不错方法,似乎某种意义上也是历史性的……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