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05 04:2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经典读后感有感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是一本由[英] 萨曼·鲁西迪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一):拉什迪还是鲁西迪?

  我的新译作《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刚刚推出,欢迎大家关注。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二):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作者笔下的环境,是凶险的,既有大环境因素,也有人心因素——大、小人物阴暗的心理,这些人作祟世道人心,就使本来不确定的因素一味向着恶的方向走去。这意味着,世道、世态、世相,都是人为的,虽然天意希望世界和美,人却为了自己舒适,使世界凶险,自己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凶险之中。作者捕捉人物的潜意识,捕捉人物言不由衷的话语,让读者置身人际复杂的斗智之中。作家展示的所有阴谋,都让人真假难辨,需动脑筋鉴别人物话语的真假,以及为什么假——这是小说耐读的原因。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三):魅力所在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萨曼·鲁西迪,北京燕山出版社。与《百年孤独》的家族史有相似之处,从家族的最初说起,第一人称随时在变,第一视角随着人物在转,读起来有时困惑,确是蛮有趣的,一些作者喜欢故弄玄虚,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重叠起来。故事有一定真实基础,写印度一家族发家致富路,中间充斥着人性的丑恶,社会的腐朽。故事注释颇多(似乎一定要与某些大事件放在一起),时间线在印度独立前后。没怎么了解印度历史的可以看看,读起来没味道,但有些什么东西牵着你继续把它读完,魅力所在吧。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四):读后感+勘误

  1. 自己水平太低没法把握鲁西迪的大作 2. 所以看起来鲁西迪的话唠风格简直神烦 3: 所以感觉里面的人物脑回路都像是抽风了 4. 不过里面孟买MA党的菲尔丁不就是准法西斯组织出身的摩的老仙嘛…印度教民粹准军事组织+右翼政党 5. 提到了不少英印精英对宗主国的膜拜、印巴分治时延续至今的宗教与种族仇杀、印度教沙文主义、典型的第三世界混乱的经济政治法制社会图景 6. 如果光看他的家庭出身,特别是奥罗拉认识这个怼过那个的,还以为是杰克苏… 7. 不过这也是鲁西迪本人对印度次大陆的真实体会吧 勘误: 1. P290 Para2 Line7 “普什图族”应为“普什图语” 2. P380 Para3 Line2 “小说”应为“小时”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五):希望工匠能认识到自己是工匠

  我真是好久都没读过这种正文前要用彩页介绍作者的书了,上一本好像还是我爸战友自费出的散文集。

  我不喜欢鲁西迪,但书并不难看,尤其那种磅礴的叙事能力带给我的画面感,陷进去还挺难以自拔的。

  这就让我很为难了,就像张翰或杨洋拍了部好片,我到底要不要为他打call?

  读到最后,米兰达身体里的那根针也有了交代,我真是随着摩尔人一起叹了口气——

  替作者累得慌,我几乎能从每一个标点符号后面看到鲁西迪大师的洋洋自得——“

  老子牛逼吧?老子编织庞大的族谱和故事线,每一处都留下伏笔,每一处我都没忘,你们学不来!”

  好作品是混沌的,让你看不到背后的创作过程,全身心体验纸上的表达,往下一级,便是匠气之作,比如这本书。

  我不讨厌匠气,认真的人、认真的作品总有可取之处,只希望,工匠能认识到自己是工匠。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六):一声叹息

  萨曼·鲁西迪让我想起同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看他笔下文字和故事,让我对他本人的出身和经历也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鲁西迪出身印度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但是他本人从小不信仰宗教,14岁移民英国读书,他以英语为写作语言,小说素材大多来自印度,其代表作为《午夜之子》,并获得1981年的布克奖。1988年,他的作品《撒旦诗篇》因以穆罕默德为原型触怒了穆斯林,被伊朗宗教首领霍梅尼公开谴责并悬赏600万美元追杀他,鲁西迪被迫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活。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七):论《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晨读鸟巢”成立第49天,完成了第三本书目《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带着一份“使命感”,我看完了这部对于我来说有些晦涩的作品。

  它很难。难在冗长的名字;难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难在庞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是鲁西迪受追杀隐匿七年后的首部作品,他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故事,他的作品始终透映出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一部气势宏大、文笔汹涌、内容博杂的作品,是一部深沉的反思之作:关于家国的反思、文化的反思、宗教信仰的反思、阶级地位的反思、政治政体政务的反思、艺术与思想的反思、财富与人生的反思、男人和女人的反思、父母与子女的反思……所有的反思都是思考、都是悬念、都是故事。(来自豆瓣读书简介)

  文中的“我”——“摩尔人”,是一个顶着不吉姓氏“佐格意比”的名叫莫奈斯的青年人的绰号,他的父母及祖上血统并不纯粹,因此莫奈斯•佐格意比,意味着混杂、不纯,他既没有成为真正的天主教徒,也背叛了犹太教。这样的家族和身份,注定了混乱和复杂的一生。

  这部叫人看的眼花缭乱的作品,若非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断然是很难触碰到精髓的。而我,仅仅是在大门口闲逛了一圈,或许有一天,我能真正走进这片伊甸园。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八):I AM THAT I AM

  其实我是抱着看看这本书哪里触到敏感点要被禁才来看的……

  书里讲了在一个葡萄牙和英国混杂的孟买的土地上一个天主教徒和一个犹太人生出的摩尔人观察自己家族四代,从盛兴到衰落,摩尔人发出了最后的叹息。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种《百年孤独》的恍惚感,但后来作者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互文我特别喜欢,一种文字游戏,虽然有些地方囿于我读的书不多没发现,但发现的几处都觉得特别巧妙。

  作者讲故事的能力也非常强,刚开始时间线有点跳跃,加上名字又都很长,读着有点恍惚但是故事本身非常奇特又吸引人。不管是摩尔人母亲奥罗拉的线还是摩尔人自己的线,都非常吸引人,其中不乏那种细思极恐的有趣。

  非常喜欢摩尔人家所有人,都在有限的生命尽情地燃烧,用力地生活,噼里啪啦散发出香料的味道。

  摩尔人的家族是混杂的,不管是宗教还是国籍,是富裕的,是上流的,是散发着香料好闻气息的。然后到了摩尔人这一代,香料味开始转变,散发出尸体腐烂的恶臭。

  V•米兰达这个人也很特别,不属于摩尔人一家,却参与到了摩尔人家族中不少事件,是个冷静的旁观者还是参与其中的醉汉?不知。

  奥罗拉,不羁又被社会拘束。

  亚伯拉罕,永远不知道他的账本上此刻写下的是谁的名字。

  乌玛,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假亦真,真亦假。

  这本书真的太神奇了,决定带着结尾重新再看一遍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九):我觉得它超越了《百年孤独》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作者是出生在印度穆斯林家庭的英国籍作家萨曼·鲁西迪。之前我没想到萨曼·鲁西迪竟然这么棒。最初知道他是因为 1988 年那本著名的《撒旦诗篇》——因为书里有“冒犯伊斯兰教”的内容,导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布“追杀令”,要取鲁西迪的首级;结果是,英国在沟通不成的情况下和伊朗断交,鲁西迪本人也过了好几年东躲西藏的生活。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出版于 1995 年,22 年后才被翻译为中文。不要被标题所迷惑了,书的内容和北非的摩尔人之间的联系仅仅是精神上的;这本书讲的是纯粹的印度故事。印度——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22 门官方语言、超过 9 种宗教信仰,被葡萄牙、法国、英国殖民过,又经历了独立斗争、民主思潮、史无前例且影响深远的印巴分治和不断上演惨烈的宗教仇杀的国家——是不可能缺少故事的。这本书讲述的是在这样一个印度的背景下,一个葡萄牙–印度家族的起起落落。嗯,这不是一个好写的题材,也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但鲁西迪的文学才华和知识储备让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请允许我喊一声:简直太棒了吧!

  打开这本书后,我是一直憋着一口气在读的,就像是被历史的巨浪裹挟着不断往前、无法呼吸而又不愿停下来的那种感觉。有时浪没那么强了,你会因此搁浅下来,陷入到和沙石风暴的缠斗中,要不断地看注释甚至上网查找资料才能理清头绪;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在你意识到之前,另一波巨浪又要袭来了。并非时时刻刻都是如此激情澎湃——有的时候,你会漂浮在水面上,看着月光静静地照耀河边毗湿奴或者象头神的雕像。像《百年孤独》吗?我会说像。很像。但那并不代表这是对《百年孤独》的拙劣模仿,远远不是。带点刚读完的偏见来说,我觉得它超越了马尔克斯的书。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读后感(十):有内容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

  摩尔人的父亲亚伯拉汗在孟买从事色情业,他的货源来自于南印度供奉卡纳塔克女神凯拉玛的神殿,祭司们缺乏道德,于是就把穷人托付的女儿们一次一次的卖出去,并且在孟买这样一个开放的城市向更加堕落的道德滑去

  他以后晚辈后生的身份拜见沙逊-这个巴格达犹太家族的族长、曾经与英国国王谈笑风生,与罗斯柴尔德家族通婚,统治孟买城近一个世纪的族长。

  沙逊和塔塔,比尔拉,莱迪马尼,吉吉皮,卡马,瓦迪亚,粑粑,歌库尔达斯,瓦查、卡西昂帝力弗里,这些门阀世家牢牢主宰着孟买的贵金属和工业金属化学品纺织品和香料。他们冰冷而严肃的警告他不可染指这些行业。

  他发现1860年代棉花投机导致大量破产户,使得世家大族的交易更加保守。1950年代中期,他能够做出反收购卡西昂帝力弗里家族企业的惊人之举。他们最初是放债公司,在一个世纪时间内成长为庞大的企业,在银行地产船舶化学和渔业都有大量股权,但现在这个帕西家族的核心处于衰败的晚期,他们在欧洲欠下巨额赌债!

  Cash-on-delivery 我的意思是货到付款,整个一条街都得名字19世纪帕西人权贵和冷酷无情的放债人肚里·杜丽季或伊一卡西昂帝力弗里爵士。

  塔塔家族是印度的实业与慈善豪门世家,涉足钢铁纺织电力等行业,他们是来自伊朗的帕西家族,始祖贾母谢特吉·塔塔,1839-1904,被誉为印度工业之父。塔塔集团目前仍然是以孟买为基地的跨国大集团。

  比尔拉,是印度商业豪门。

  莱迪马尼,孟买巨头,帕西人Readymoney莱迪马尼就是英语中的现款,这原本是他们家的绰号,后来干脆用作姓氏。

  吉吉皮家族也是孟买巨头,帕西人,在19世纪对中国的鸦片贸易中发财。

  瓦迪亚家族是孟买的造船业大亨,与巴基斯坦国父真納有亲戚关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摩尔人的最后叹息》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