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房子》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房子》精选点评:
●只有福克纳和这本略萨能让我心里淌血,在教室第一排看这本的几个上午,是痛哭流涕找不着纸的几个上午,我想不到第二天看也要痛哭流涕,想不到第三天看还要痛哭流涕,想不到每次看都痛哭流涕,所以我每天都找不着纸,我的衣服要全洗
●文明的野蛮,野蛮的文明。时间带走的,时间赋予的。略萨很会玩技巧玩结构,读过他两本书再看这本时会觉得难以融入,基本都是打乱时空的多线叙事,但不可否认看到结局我还是流泪了。说鲍的眼睛像“两只小兽”,好爱这个形容。
●看完《押沙龙!押沙龙!》之后才想起来,安塞尔莫来皮乌拉修建绿房子跟萨德本到杰弗生镇扎根有异曲同工之妙。略萨是个老福克纳粉了
●过于庞杂了些,结构掩盖了很多可更加详细叙述的东西,体量还是可以大一点吧
●像是拼图一样,不同故事线,不同时间线,交叉进行讲述。同一段描写的同一个人物可能距离十几年之远,同一章的不同人物出现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地点。结局早于起点,过程早于结局,起点最后发生。 除去这么个性的写法,故事本身没有大起大落,几个主人公都是些小人物,透露着野蛮 。警长,二流子,原住民,走私犯,妓女,领水员,男男女女做着顺从本能的事情。同一时代下,白人,黑人,“野蛮人”,男人,女人之间的“鄙视链”
●完美的小说,不亚于《百年孤独》。 如同拼图一般打乱的情节,却总有些微秒的联系把几条主线不断穿插交织在一起,最终将一个庞大复杂前后维持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完美地讲述出来。
●眼花缭乱的技巧
●这本书让我之前读过的小说都仿佛变成了屎一样
●几条线同时讲述。伏屋一条,老琴师安塞尔莫一条,鲍妮法西娅一条,警长利杜马一条。其中人物穿插重叠,把几条线又穿在了一起。比如伏屋的女人拉达丽后来跟领水员跑了,再后来又跟警察讨厌鬼过了。警长和鲍妮法西娅结婚了,但她又和警长的一个死党纠缠在一起。鲍妮法西娅和拉丽达和领水员生活了一段时间。事件发生在两个地方,现代的皮乌拉和原始的涅瓦镇,有印第安人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叙述结构独特,大量的回忆穿插在正发生的事中间,而且毫无过渡和提示,稍微不集中精神就看不懂这是现在还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环境描写非常细腻,小到几个苍蝇和太阳初升照在人脸上的光斑都不吝笔墨去描绘,真的是沉浸在作者塑造的那个世界中。
●时间前进的思量中存在可判寻的自我价值与意义 绝望的是来自环境干扰下发生的异化让前进的方向脱离轨迹 最终遗失自我。#略萨的小说真的高级!#
《绿房子》读后感(一):《绿房子》:既定命运带来的个体悲剧
开始读这本的时候我一直不自觉地在把它和《百年孤独》以及《万火归一》相比较,这里提到的两本的叙事手法不一样但是都形成了各部分间的互文(《百年孤独》的每一代以及《万火归一》的双线),但是后来才慢慢意识到《绿房子》并不是我起初认为的为了构建每一条线的互文才选择这种叙事结构,而且发现大多数时候我对于信息给出来的顺序是感到困惑的,直到看到尾声我才明白为什么略萨要这么写。
如果说《百年孤独》写的是既定命运带来的无法逃避的轮回,那么《绿房子》则是既定命运带来的个体的纯粹悲剧。在最后一部分以及尾声,所有时间线都给出了结局,它们的结局是悲情又沧桑的:精明要强的伏屋蜷缩成一团,身上早已分不清哪块是皮肤哪块是脓包;拉丽达被长大成人的小阿基里诺唤起了尘封的记忆;坎坷一生的安塞莫尔先生去世了,神父到最终都没能真正和解;鲍妮法西娅身份的迷失和追寻;二流子们永远不会结束的玩乐时光。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每一个人物在这本书里都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不同时间线的并列像是预示着命运的既定,悲剧即是我们的轨道,我们沿着轨道满怀希望或绝望地走下去。当我们读到每个人物的最后,当我们知晓了他们最开始最真挚的地方,也知晓了每个人的欲望和牺牲,再一下子读到每一个人物被预示着的结局,那种命运的既定且无法改变会让我们感到无比无奈。那双受到惊吓的绿色眼睛和后来放走孤儿们的鲍妮法西娅,以及后来迷失自己的塞尔瓦蒂卡,她三个身份的转变对我来说就是她不断走向她的个体悲剧的过程,而三线并列叙述正好体现了结果的既定。
略萨的叙事实在迷人,不仅体现在整体结构上,也体现在细枝末节上,比如说两条时间线/对话交织在一起(像是《酒吧长谈》里用多种视角去完善叙事内容),两件结果相反的事情或象征意义相反的事情衔接在一起等。略萨这本《绿房子》不仅是献给他的记忆,他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它是献给叙事的一首情诗。
《绿房子》读后感(二):那些围绕绿房子走在命运上的人
在《绿房子》之前,我读过的略萨小说有《城市与狗》、《利图马在安第斯山》。本以为那两部作品的技巧已经足够让初读者有眼花缭乱之感,没想《绿房子》才是真正彰显“结构现实主义”特点的。
说到“结构现实主义”,从字面上来看是“结构”加“现实主义”,实际上“结构现实主义”就是“结构现实主义”本身。在这个词里隐含有两重意思:结构立体(多线、时间打乱)的叙事,对应现实历史背景的内容。在我的观念中,部分当代中国作家对拉美作家如马尔克斯、鲁尔福的汲取并不算少。似乎说起共同点,历史框架下的个体叙事从不缺席。然而略萨略高一筹的地方就在这了。我想可以拿《活着》和《绿房子》进行对比。《活着》自然有其荒谬的设计,却不见得十分高明,福贵穿梭于各大历史事件中,他的位置与其说像一个闯入者,更不如说他更像个旁观者。历史的大潮以它最能致使人类悲惨的姿势,向福贵席卷而来,真的就是一种荒谬、深沉吗?我怀疑这一点。
《绿房子》没有《活着》、《百年孤独》里的战争或其他的惨烈。可以将主故事线概括为鲍妮法西亚线、利杜马线、伏屋线、安塞尔莫线,再据小说开头细分,鲍妮法西亚线可以分为土著胡姆和白人的争端、鲍妮法西亚在传教所放走土著女孩,利图马线可分为随队调查土著村庄、在皮乌拉的流氓,伏屋线可分为伏屋和拉丽达、拉丽达和聂威斯,安塞尔莫线可分为早年修筑绿房子、中年被神父鼓动火烧房子、晚年受雇于女儿各处演奏。其中的故事线作为碎片,在前后不同的时间点产生交集。跨越半个世纪的群体画像,没有轰轰烈烈的为某种观念或人而死,亦没有历史的集中轰炸。只是生活。生活,驱使他们做出选择,遭遇虚伪的文明和腐朽的土著文化的冲突,遭遇不同的爱情和漂泊,遭遇酒醉的冲动和禁果的诱惑。我想说的是,他们简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从头到尾都在为自己而活,所以有反抗、自私、贪婪,也有认命、唏嘘。
我承认我爱略萨胜过马尔克斯或科塔萨尔或其他。
《绿房子》读后感(三):《绿房子》时空线索大致梳理
自己看完全书后出于强迫症整理出来的,没有读完、不想被剧透的别看。。。
森林地区·圣玛丽亚德聂瓦镇 ·领水员聂威斯被抓丁到博尔哈警备队当兵。 ·警备队的军官德尔加多班长告假回乡,聂威斯和一个用人随行。班长去土著部落乌腊库萨村搜刮橡胶等物品,被酋长胡姆打伤。聂威斯趁机逃跑。 ·伊基托斯来的生意人列阿德基通过中间人从聂瓦镇的土著手中低价买入橡胶,再运回伊基托斯高价卖出。被当地商人们推举为聂瓦镇镇长。 ·两个从首都利马来的教师向乌腊库萨村人宣传合作社理念,酋长胡姆知道自己吃亏上当,不再把货物卖给中间人。 ·列阿德基带领德尔加多班长等人来到乌腊库萨村,班长报复了胡姆,列阿德基把胡姆和一个土著女孩带回聂瓦镇。胡姆被拷打,剔去头发,绑在树上示众。 ·列阿德基辞去镇长职位,回伊基托斯经商。他把土著女孩送到传教所,嬷嬷们为她取名鲍妮法西娅。 ·法毕奥先生经列阿德基推荐,任下一任镇长,警察局设立(后利杜马离开家乡皮乌拉,到这里当了警长)。 ·传教所的两位嬷嬷、利杜马警长及众警察们、聂威斯到琼丘部落奇凯斯村,将两个土著女孩抓回传教所(全书第一节)。 ·鲍妮法西娅同情土著女孩,放走了她们,传教所的其他孤儿一并逃跑了。 ·聂威斯和拉丽达从小岛逃回聂瓦镇,收留了被传教所驱逐的鲍妮法西娅。聂威斯被警察局雇用,继续当领水员。 ·警长和聂威斯做了朋友,拉丽达介绍鲍妮法西娅和警长认识,两人结婚。 ·继任中尉、警长、中士一行人来到小岛捉拿土匪伏屋,伏屋早已抛弃潘达恰和汪毕萨人悄悄逃跑了,岛上只剩毫不知情的潘达恰。 ·聂威斯逃兵身份暴露,将要被捕。警长想帮他逃跑,但他拒绝,被送往伊基托斯服刑多年。 ·拉丽达失去依靠,来到传教所伺候嬷嬷们,后和警察讨厌鬼结婚,又生下众多儿女。 森林地区·伊基托斯 ·巴西大坎普出生的日本后彝伏屋被雇主冤枉,越狱逃亡,来到秘鲁亚马孙地区的伊基托斯。 ·伏屋靠骗取当地人法毕奥先生的钱财,开始做起买卖。 ·列阿德基从聂瓦镇回到伊基托斯,雇佣伏屋做橡胶走私生意,伏屋被告发,携情人拉丽达逃到乌恰玛拉,伏屋想把拉丽达卖给列阿德基,拿到钱远走高飞,拉丽达不愿意,两人逃至圣地亚哥河上游的一个小岛上。 ·很多年后,伏屋和拉丽达的儿子小阿基里诺长大成人,拉丽达带讨厌鬼回到故乡,得知聂威斯终于出狱,去了巴西。 森林地区·其他地方 ·伏屋骗取法毕奥先生钱财后,在莫约潘巴结识忠诚的卖水老头阿基里诺,两人合作,阿基里诺开始了在河流上做买卖谋生的生活。 ·伏屋和拉丽达带领土著汪毕萨人在小岛开辟茅屋,做起了土匪,利用潘达恰和汪毕萨人骗取土著人的橡胶和皮货,抢掠土著妇女。 ·聂威斯从乌腊库萨村逃离至小岛,跟随伏屋做生意。 ·阿基里诺为拉丽达接生,伏屋将儿子取名为小阿基里诺。 ·伏屋感染麻风病,聂威斯和拉丽达日久生情。 ·伏屋被军队和警队搜捕,聂威斯带拉丽达逃回聂瓦镇,伏屋抛弃潘达恰和汪毕萨人逃跑,遇到阿基里诺,阿基里诺将伏屋送到圣巴勃罗的疗养院,经常乘船来看望他。 ·阿基里诺垂垂老矣,最后一次探望伏屋。 沿海城市·皮乌拉 ·庄园主基加罗夫妇收养孤儿安东妮娅,夫妇惨死沙漠,洗衣妇胡安娜·保拉收养安东妮娅。 ·外地人安塞尔莫先生来到皮乌拉,受到当地人热烈欢迎,在此立足。安塞尔莫在城市边缘的荒漠中建造了绿房子,将其打造成第一所妓院,自己在妓院中担任乐师演奏三角琴。 ·绿房子规模逐渐扩大,声明远播,荒凉的皮乌拉热闹起来。男人们耽于享乐,日夜涌向绿房子,引起加西亚神父和当地妇女的愤恨。 ·安塞尔莫先生拐走少女安东妮娅,和她在绿房子同居。 ·安东妮娅难产而死,生下婴儿琼加。加西亚神父和妇女们闯入绿房子,殴打妓女,烧毁绿房子,厨娘安赫利卡救出小琼加。 ·安塞尔莫和女儿琼加来到贫穷的曼加切利亚区,潦倒地生活。 ·安塞尔莫和“年轻人““圆球”组成乐队,在曼加切利亚区大受欢迎。 ·琼加长大后在曼加切利亚区重建绿房子,雇用父亲和他的乐队在此演奏,绿房子重新兴隆起来。 ·利杜马、何塞费诺、猴子、何塞四个二流子成为绿房子常客。 ·利杜马离开家乡去聂瓦镇。 ·十年后,利杜马带妻子鲍妮法西娅回到皮乌拉。 ·四个二流子在绿房子和傲慢的塞米纳里奥发生冲突,利杜马醉酒之下和塞米纳里奥玩俄式轮盘赌,失手将其打死。之后被押送到利马坐牢,此时鲍妮法西娅已怀孕。 ·二流子何塞费诺占有鲍妮法西娅,逼迫其堕胎。鲍妮法西娅为生活所迫,进入绿房子做了妓女。 ·利杜马回到皮乌拉,重遇鲍妮法西娅,知道真情后和其他两个二流子暴打何塞费诺,与其绝交。 ·皮乌拉备受拥戴的安塞尔莫先生去世,众人为他送葬守灵,包括已放下仇恨的加西亚神父(最后一节)。
《绿房子》读后感(四):绿房子和有关它的一切
《绿房子》是一部结构复杂、犹如拼图的小说。线索完全打散,时间、空间、人物快速变换,场景纷繁,悬念迭出。一开始进入它颇不容易,心中疑问重重,阅读了近一百页才有一点点头绪。对于我这种脑回路较短的读者来说,看完全书最后一个字,也仍然需要花费大力气把所有的人物和情节拼凑起来,捋顺事件的先后次序和人物之间的联系。
我在另一篇评论里,以故事的发生地森林地区·圣玛丽亚德聂瓦镇—森林地区·伊基托斯—森林地区·其他地方—沿海城市·皮乌拉为纲,列举了各个地点下众多人物的活动轨迹。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只是为了让自己心中有数,无关宏旨,小说深层次的意味还要靠对细节的综合把握。
叙事创新
小说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明显特点:靠两组或多组人物对话共同呈现一个事件。也就是说本来是甲和乙在对话,在讲述着一个事件,但是不停插入丙和丁的对话,从另一侧面补足事实,如小说开头伏屋向阿基里诺讲述自己离开大坎普来到伊基托斯后骗取法毕奥先生钱财的经历,就穿插了法毕奥先生与其朋友列阿德基的对话。这是一种紧凑型的多角度叙事,不知灵感是否来源于福克纳《喧哗与躁动》,如果是,那也说明略萨是一个聪明的模仿者,懂得活学活用。
作为一部400多页的大体量长篇小说,《绿房子》在叙事上滔滔不绝,时空切换迅疾频繁,但统一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几乎贯穿了全书,作者很少停下来细致描摹人物的内心。有一处例外,即第四部中安塞尔莫先生对恋情的回忆。关于这一点,很妙的是略萨没有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铺陈安塞尔莫和安东妮娅的恋爱过程,而是用了第二人称的“你”,仿佛有一个隐蔽着的他者在操纵和窥探,很有兴味。在这几节中,意识流式的内视角叙述节奏平稳,不疾不徐,而又处处涌动着情感的激流,安塞尔莫先生恋上安东妮娅后的狂喜、渴望、兴奋、躁动与千万百计接触到安东妮娅,将她带回绿房子同居后的百般甜蜜,如在目前。
顺便说一句,那段两人亲密的描写读起来叫人心潮澎湃。男作家能写出这样毫不机械粗俗、让女性沉醉不已的性,令人佩服。对比我们的男作家,尤其是年长的那一代男作家,如贾平凹笔下的性描写……联想到略萨本人长相英俊,即使年老了也很有样子,叫人怎能不喜欢他呢。
爱 情
安塞尔莫和安东妮娅的秘密恋情为世俗不容,年龄差距仅是最次要的原因。安塞尔莫没有洛丽塔情结,一个证据是,他把同样十五六岁的厨娘安赫利卡当成女儿般爱护,不准嫖客们对她染指。作为绿房子的建立者,私德已为皮乌拉城的神父、修士、妇女们指摘。他秘密带走身世可怜的安东妮娅,与清纯无辜的少女在绿房子这个放荡的中心秘密同居,安东妮娅又意外难产而死,这才造成人们的义愤如火山爆发,捣毁了他倾心打造的绿房子。安塞尔莫对安东妮娅视若珍宝,着魔一般迷恋;安东妮娅是个盲人,但她体会到了安塞尔莫的温柔痴恋,她对安塞尔莫是完全的依赖和信任。这两个人,男人或许极端偏执、占有欲过强,少女或许太幼稚、未经世事、不懂得真正的心动,他们的爱情有种完全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而任何极致的美和灿烂,都太容易被摧折。
鲍妮法西娅和利杜马是普通人的爱情,有情投意合的许多时刻,有裂痕和龃龉,也有风刀霜剑的考验。鲍妮法西娅最初是一个见到男人就瑟瑟发抖的弱小土著少女,一旦确认了利杜马是值得爱的人,就对他死心塌地起来。可她命苦,利杜马冲动使气,杀死恶少坐牢多年,她被何塞费诺逼迫堕胎,又为了生存成为妓女。利杜马出狱后对她颇不谅解,可她依然不离不弃,养活着他,就连加西亚神父都为她抱不平。利杜马不是一个好爱人,但他对爱专一,虽然粗暴,但他不是不心疼和珍惜鲍妮法西娅的。
拉丽达的爱情实在坎坷。三个男人,伏屋对她根本不是爱,他贪恋、利用拉丽达的美色,大部分时间都在伤害她。讨厌鬼尽管娶了她,和她生下很多儿女,也很难说是爱。这个臭警察好色得惊人,小说中他的发言十句有八句带有颜色,满脑子都是女人和上床,可鄙又可笑。只有在聂威斯那里,她才得到了真正的爱惜与尊重,偏偏她与聂威斯在一起的时间最短。聂威斯如果不那么天真,认为自己虽然当了逃兵但始终是个好人,妄想会被轻判,他和拉丽达的人生该多么美好。
命运与人性
《绿房子》呈现出的多样人生让人感叹。沿海小城的妓院里,人们夜夜笙歌;苍莽的热带从林中,野心家杀人越货,奸商巧取豪夺,土著印第安人被歧视被剥夺,失去橡胶、毛皮,失去尊严和归属,不同部落却还在自相残杀。
安塞尔莫的事业和爱情随烧掉的绿房子一起埋葬在荒沙中。安塞尔莫死了,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不再热情奔放、兴致勃勃,不再讲体面、爱奋斗,不再是人群的中心。他成了一个不修边幅、穷困潦倒的醉汉,歪斜在曼加切利亚区的街头,人们从他身上跨过从不回头再看他一眼。“在他的过去和他本人中间隔着一个皮乌拉城。”幸好音乐拯救了他,和“年轻人”阿历杭德罗、“圆球”的相识使安塞尔莫重燃生活的希望,三人乐队在所有的庆典上免费演出,他又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安塞尔莫也在用整个后半生忏悔——他绝口不提绿房子及其被烧毁的过往,任何人前来询问他都坚称那是没有的事。在圣女多米迪拉·雅腊的葬礼上,面对加西亚神父的挑衅,他忍辱退让,卑微谦恭得令人心疼。他一生有名望,有高潮,有跌落,有整座城市所有人民的爱戴,有柔肠百转、刻骨铭心的爱情,有承袭他少时志向的女儿琼加。这是安塞尔莫的一生——“伟大的艺术家,皮乌拉的荣光,最好的人”。
伏屋是少数让我流下同情泪的坏人,阿基里诺对他不离不弃的友谊更是令人感佩之至。杀人、越狱、骗钱、走私、几乎是空手套白狼式的抢劫,伏屋全都干过了。每一次失败,他都迅速地东山再起。他不缺雄心壮志,不缺精明头脑和狠辣手段,但他偏偏患上了麻风病,在军警两方的合力追捕下,他终于没有了回天之力。如果不是阿基里诺全力帮他逃跑,将他送至远处的疗养院,他恐怕早已被列阿德基剁成肉酱。阿基里诺永远不忘是伏屋将他从狗一般的生活中救出来,所以他死也要报答这份恩情。伏屋的一生犹如他曾纵横其上的亚马孙河的惊涛骇浪,生命最后留在身边唯一的人,是这个瘦小孱弱的老头阿基里诺,他唯一的伙伴和真朋友。看到伏屋自述每天在墙上画线等待阿基里诺的探望,我潸然泪下,两人分别的情景简直令人心碎。垂暮而不忘旧情的老者,浑身烂疮、生不如死却痴痴等待朋友来临的末路强盗,人世间两个等死的人,一对相依但不得不分离的孤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伏屋说:“我既不是巴西人,也不是秘鲁人,我不过是一堆可怜的粪土,一块垃圾。”阿基里诺说:“你不会成为富翁,我也不会。我们两个快要到头了,但还是像刚从娘胎里出来一样一无所有。”生命是多么无主,多么短暂,任人如何跳跃腾转,它都通向无尽的虚空。伏屋的悲剧和友情将小说的情感提升至崇高悲怆。
然而也有人没有被毁灭,而是在命运的淬炼下变得成熟坚强。鲍妮法西娅的命运同样一波三折:原本是土著少女,还是个孤儿,被列阿德基带到聂瓦镇,在传教所放走孤儿被嬷嬷们驱逐。遇到利杜马和他结婚,总算是见到了曙光,但利杜马这个二流子自己把自己送到了监狱里,她怀着身孕,被何塞费诺强奸、逼迫堕胎,又不得已坠入风尘。利杜马出狱后,还得一边忍受着他的伤害和不谅解,一边养活他。鲍妮法西娅从未伤害过任何人啊。小说结尾,始终逆来顺受的鲍妮法西娅终于懂得反击利杜马,“我是让人捡来的,可你喜欢我的钱,你不会认为我的钱也是捡来的吧?”机灵俏皮又击中要害,让人莞尔。吃了这么多苦,她终于不再是那个只会瑟瑟发抖的小女孩了。
结 语
直到小说的最后我们才得知为什么安塞尔莫先生会将沙漠中的房子涂成绿色,原来他和鲍妮法西娅一样,来自森林地区。“大森林确实美极了,那里的一切我都忘了,只有那颜色还没忘,所以我连三角琴也涂上了绿色。”浪漫迷人,笑中带泪,这是这所绿房子和有关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