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房子》是一本由[秘] 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房子》精选点评:
●略萨的文字(尤其是对话)中存在着交叠的时空感。在那些时空的褶皱当中,我们看到所有生命——毫无尊严与生存的生命。他们从不期待“文明”——哦,文明本身所带来的改变与手段在如此的前提之下更加恐怖。 就这样一代一代以更加黑暗的方式——以猪狗的方式存在于所谓的民族之上。
●真好奇略萨的大脑是什么构造,能写出这么复杂的作品。读他的小说,开初聚精会神,准备学两手,慢慢就发现跟不上,傻眼看他炫技。这本书的对话有些用引号,有些没用,我花了时间琢磨,觉得大概只为调整文体。福克纳32岁写成《喧哗与骚动》,略萨29岁写成《绿房子》,历史级的种子选手让人气短。
●读到181页。叙事太过于破碎,先搁置一旁,留待以后继续阅读。
●要理清逻辑需要看的很仔细且很有耐心。喜欢每个人物的悲哀。
●形式很有意思
●南美洲的作家写的书都是这样,很长的人物名字,不停的变换着场景和人物进行叙事,你的记忆力要非常好,第一记住名字,第二根据不同场景的叙事把它们组装起来,那样你才能得到应有的享受,像《百年孤独》一样,但看完真的很累
●早闻略萨大名,第一次读。混乱又破碎的叙事结构会让人觉得在阅读过程中像是在梦境中一般,支离破碎。完全打破了时间线的叙事方式也更加本质地给南美的题材多加了层魔幻的外衣。某种程度上讲,这不是小说的本质,而是现实的本质。没有逻辑,故事松散,支离破碎,就是现实。
●记不住名字,理不清时间线。不分段,阅读体验太恶心了。老实说我没太看懂。非常不推荐阅读。
●最近读的小说都是这样,跳出时间线,跳出人物关系,同时叙述许多人。也许一个时代,就是这样去展现的吧。不同于以前的四世同堂,穆斯林的葬礼之类。充满一种失败和无助的疏离感。20161008。
●太精彩了!
《绿房子》读后感(一):要有足够的耐心,才可看清的人生
若对《绿房子》来个最简短的评乱,“混乱”是比较贴切的一个词。
结构、时间、人物间的关系,人的命运,文明与野蛮的世界,无疑是各种交错行进于全文。
要想理清,就得足够的专注与耐心。
而到最后,你才能看出各人物的人生路径。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真正生活的样子呢?又有谁能一眼看清我们所处的人世呢?
整个世界,我们混乱于其中,也许,最终,你才能辨出什么是什么吧......
《绿房子》读后感(二):多条主线糅合的酝酿
10《绿房子》略萨成名作品之一。绿房子是由一个喜欢弹三弦琴的外地人建造在一片沙漠之上的妓院。绿房子及其主人虽然受到了旅行者生意人及镇上男人的热爱,却也遭到女人和教堂的反对。加加西神父甚至在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房子。妓院主人一无所有,流浪在各个酒馆弹琴为生。而神父也被小孩称做纵火犯受到羞辱。后来琴师的女儿又开了一间妓院,顾客同样络绎不绝,房屋外面同样刷上绿漆。略萨的小说有个特色就是把开头不相关的人物,在故事结局终会团圆。人物的发展是一条弯弯细细的曲线,七八个主要人物前后颠倒阴差阳错的糅合在一起。有人说这是后乔伊斯派的意识流,一种碎片化的写作。相较于《城市与狗》《酒吧长谈》本书略显生稚,但也能代表了略萨的写作风格。此书与金芭芭拉的《毒木圣经》配合起来,相当有味道。
《绿房子》读后感(三):全新体验
没错终于看完了,这么些年来,写作技巧最为虐人的一本书了!
全书用伏屋和安塞尔莫推动着圣玛丽亚德聂瓦镇和皮乌拉市两个城市各自的故事线,再用警长利杜马和塞尔瓦迪卡把这两个城市串联起来
各个故事和人物又被揉成了碎片,用着倒述的方式和第一、二、三视角交迭的跨时空镜像对话,碎片化的回忆和当下又被胶合在了一起
就像编麻花辫一样,原本三股平面织,接着加入立体感,变成三维立体麻花辫……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加入新的人物角色,继续混编
这样的故事,如果用大家熟悉的手法来写,坦白说是不太吸引人的,现如今反而是刻骨铭心的阅读体验让人有了更多记忆点,对于作者想要描述的二战背景下,走私橡胶的秘鲁商人,想要发财成功的亡命土匪,森林里被打劫的土著、外来的传教士、土生白人警察、医生等构成的秘鲁社会的人生百态也有了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冲突,外来文化对原始部落的冲击等等,大部分人都只能随波逐流而丝毫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人生轨迹被外来力量随便的改变而如同浮萍一样
《绿房子》读后感(四):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在小长假里,花了三个晚上和一个下午读完了巴尔加斯·略萨的《绿房子》。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强度的阅读体验。
小说一开始即信息量巨大,我不得不一边读一遍在纸上记下人名。在这之前,还没有哪一本书从第一页起就阻碍我的阅读。
然而,从第一页到第十四页只有一个自然段。
简直让人想撕书。
叙事节奏
我们可以看到略萨对故事节奏的控制。
想到这样一个比喻,就像伐木。一开始是慢吞吞的往复机械运动——似乎没有什么成效,直至最后一刻——树木轰然倒塌。
以第三部利杜马的部分为例。
第三部前面几小节的叙述,节奏非常慢,几乎全部是人物对话,到最后一节,略萨突然加速,矛盾集中爆发,情节如水银泻地,叙述被压缩至底,读者原本置身于平原大地,而后忽然发现自己身处山巅。
不是不敢呼吸,是不能呼吸。
就像是炎炎夏日里一口气喝掉的一杯冰啤酒。
嗯。
结构
拉丁美洲的西语作家们都喜欢玩结构,相比科塔萨尔《跳房子》和著名的《佩德罗·巴拉莫》,略萨的《绿房子》不遑多让。
作者打乱了叙述顺序,全书分成四部及结尾。
结尾是唯一正常的部分。
前四部中,每一部分成若干小节,每一小节又被分成了若干段故事,这些故事互相串联交叉,形成了一种网络状的叙述。读一个小节,事实上是读了若干个小故事的一小段。
好像很乱的样子。
然而,正真的阅读困难并不在于此——略萨把叙述过程本身也打乱了。
请看下面一段摘录:
“他们会对他这么低声下气?”赛尔瓦蒂卡说到,“他们会这样,我从来没想到。”A
“你们怕我了,”塞米纳里奥笑着说,气也消了,“拍我马屁了。”B
“男人们到了关键的时刻就不逞强了。”琼加说道。A
A和B显然是我加上去的。A是作者叙述的故事,B是故事A中人物正在叙述的故事。作者未加任何提示,当故事A和故事B中出现同一个人物时——如上文中的小琼加,在故事B的后续发展中也有戏份——读者们早已在风中凌乱。不幸的是,这种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
这种写法,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很奇妙的效果。
这样的叙述通常会是相同的人物,甚至相同的场景在不同时间线上的再现,或者是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
简单讲,就是一种叙事的交错,一种对比,在这种不间断的、穿插的对比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线性叙事中所看不到的视野。在线性叙事中,不管是第几人称,不可避免地,我们终将受到主视角——即主人公的影响,而《绿房子》并没有一个主人公。略萨想让我们看到一种全貌,尽管它看上去混乱不堪。
解决了这个问题,对这部小说的阅读一下子简单了。
至于连续写十四页不分段,理解不能。
秘鲁与屁鲁
有人说,略萨写了五个故事,实际上只有一个。
在这如蛛网般平滑、黏腻的叙事中,试图发觉作者的意图,绝非易事。书的最后有一篇不知道是谁(反正我不知道)写的研究文章,除非是文学专业的读者,建议直接省略。在这篇味同嚼蜡的文章里,有一个形容词倒是不错,碎片化。
书中绿房子指妓院。可《绿房子》有一半多的篇幅并没有写妓院。甚至写到妓院的章节,也并没有对妓院中的故事多加笔墨。在书中,我们反复看到如下场景:暴涨的河水,阴沉连绵的雨天,独木舟,茅屋,圣玛利亚德聂瓦镇泥泞不堪的道路,绿房子的绿色,皮乌拉黄昏漫天的沙尘……反正,略萨写了不少东西。
皮乌拉城和圣玛利亚德聂瓦镇,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两个场景。
皮乌拉从一个和谐的沿海小城镇慢慢发展成了现代化的大都市,这是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远在森林地区的圣玛利亚德聂瓦镇仍旧是大贵族、冒险家和土匪们的乐园,土著人备受剥削,贵族们享受着掠夺来的资源和当地“文明人”的尊重,而一个歹毒的日本人靠着一批杀人越货的土著可以占山为王……
然而,这些并没有直接反映出略萨要表达的东西。
在全书的结尾,绿房子的缔造者安塞尔莫先生死了,其他人仍旧活着,尽管,是不那么快乐、不那么体面然而平静地活着。
鲍妮法西娅,全书中最无辜的角色,即便最后失掉了整个人生,还是那么热心肠,还是那么无所谓。为什么?因为她本来就没有自己的生活。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一惊——事实不就是如此吗?从她被带到教管所开始,她的生活就已经写满了不幸。
利马杜,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
伏屋,让人恻隐。
聂威斯,让人心疼。
还有安塞尔莫、拉丽达、阿基里诺、“讨厌鬼”……
然而,这也不是重点。
这些人甚至都不算中心人物。
他并没有说,这个人怎样怎样,那个人又怎样怎样,我要写的是谁谁谁……这些不是重点。
重点是变化。
绿房子代表着变化。
皮乌拉在变,整个秘鲁在变,原本没有绿房子,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车,也没有富人居住区——也没有白人。
现在一切都有了。
从无到有就是变化。
加西亚神甫是变化的坚决抵抗者,他抵抗了一生,结局又怎样呢?在人生暮年被整个街区的小孩骂做放火犯。同塞瓦约斯医生一样,他深知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只是无力改变。
改变不一定是坏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好的。
略萨要讲的整个故事,好像书中不断出现的什锦拼盘,他把故乡的原材料摘洗干净(并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洗净”),做好,组合成盘,端到苍蝇飞舞的可疑餐桌上,这味道,他自己是知道的,至于我们知不知道,喜不喜欢,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是这样吗?
就是这样。
最后
手头还有一本更厚的《酒吧长谈》,只能留到国庆假期再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