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24 03:1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摘抄

  《我的抑郁症》是一本由[美]伊丽莎白•斯瓦多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一):感性的一本书

  非常感性描述了抑郁症的状态,可以理解,但是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许同病相怜的人更能理解。

  “在黑洞的边缘,被一片恐惧之云追逐。”

  推荐抑郁症患者看一下,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出自身,或许能感受到再这个世界上自己不是唯一和孤独的。

  从绘画的角度上,能感受到作者的对表达事情的激情。而我恰恰缺少这份激情,平淡似水,毫无吸力。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二):希望世界可以温柔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花了不长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它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灵描述我觉得蛮写实的。我也经历过抑郁,那条黑狗,不分白天黑夜一直追赶这我。幸运的是现在好多了。 只是有一点,我觉得很不能理解,总有人对抑郁症患者的呼救忽视,不屑,嘲讽,反讽。我觉得不很好,为什么要放任自己的无知和肤浅去伤害一个脆弱的人呢? 如果有一天,我抑郁症的朋友像我发出求救信号,我一定要带他吃(我知道的)最好吃的肉和鱼汤;他如果喜欢我任何的小宝贝,我一定都借他;如果他对我发脾气,我一定笑着听完。 我总觉得报复社会是一件我无法赞成的事,我希望世界对我的恶,或者说不好吧,都是我前进和发光的动力。而我走过的不那么好的路,总还是希望,自己可以修好一点,就修好一点。渺小不是没有力量。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三):超字数了´_>`

  

我迫切想要了解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状态下是如何的,倒不是因为想要寻找情绪上的共鸣也不是想自我诊断,而是急于知道大家在抑郁情绪下到底要怎么办,怎么才能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怎么起床,怎么去做每一件理应是很简单的事情,怎么逃出情绪的黑洞……一位友邻和我说过,“每当觉得抑郁的时候真想有一个人可以抓住”,当时我就觉得我真他妈幸运,我还能爱着谁,有谁也还爱着我,但是到最后我消耗了这位我爱的爱我的人太多太多了,就好像是我非得让爱我的人对我感到失望,以至最终离我而去……“你原谅了吗,爱你又把你伤害”,最近脑子里总是响起朴树唱的这句歌词。好几个月前以及更久以前,我以为我能给予我能把自己的能量给别人,但最近才发现实际上我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什么都给予不了。我有时又不懂爱是什么了,即使我十分清楚我爱着谁……“我不时就感觉到:有两个我”是我从这本书里最能感到共鸣的一句话——确实是两个我,两个不能互相理解的我。今天终于决定了要重新学会爱自己,不想再有伤害自己的念头也不想再伤害爱我的人了,可是我还是很害怕,害怕自己,害怕情绪压来,害怕失去控制…… (本来只是要写个书的短评,结果絮絮叨叨了这么多没有逻辑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些是来自脑内碎语,就当…一个脑内活跃状态下的表达练习吧。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四):这个世界是很美好的,多去发现它

  无意间在书店翻到这本书,出于对名字的好奇,就打开看了看。全文主要是大篇幅漫画组成,伴着一些文字,仔细品读 一个小时就够了。

  作者伊丽莎白·斯瓦多 将自己十三年来 抑郁初始,到遇到的事情,抑郁逐渐强烈以及自己不断的尝试走出来。用漫画表达出来。也是很多抑郁人经常碰到的情况。 在手笔和表达上,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的懂。

  现在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也变得更加焦虑,有抑郁情绪。我们发现自己有这种倾向的时候,更要向外界发出求助信息。自己也不能随意自己陷入这种坏情绪,去听音乐,做运动,和身边人交流等方式让自己尽可能的离开这种情绪。希望大家都能身心健康,每天快乐!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五):我的抑郁症

  昨天刚到的书,花了一二十分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好像是去年发现自己有一点点抑郁,抑郁的原因搞不清楚,但看作者的这本书,很能感受到作者和我一样,像是陷入一个黑洞,可能因为别人的拒绝、否定,也可能没有任何原因,就这么陷入一个黑洞。

  抑郁症到不像感冒之类的疾病,是一个确定的症状,有特定的应对方法。我看过很多书,描述的抑郁症状态都不太一样,当我看到这本书,发现和我极其的相似。说实话,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人真的很难理解这是怎样一个状态,无法描述。我尝试过很多次去向人描述这种状态,和朋友诉说,和心理咨询师诉说,但好像没人能理解我说的是什么,慢慢的我不愿意和别人说了。

  看到这本书真的能引起一丝共鸣,语言没办法描述出来,作者给画出来了,就像陷入这个黑洞,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像是感到十分孤独,但又不仅仅是孤独,每次持续大概一两个小时,最长一次大概三四个小时,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但却非常难受,这段时间任何平时感兴趣的事都索然无味,好似这个世界失去了色彩,甚至想到了自杀,唯一支撑我没有自杀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已经年迈,我真的于心不忍。

  我不懂写这么多有人明白我在写些什么吗?后面我也想到了去医院治疗,到省脑科医院,心理科医生没有电影里那么神秘,开了个单子,让我去验血、脑ct、核磁共振、脑电图等等一系列检查,然后填写各种心理测试题,最后得出没有任何器质病变,心理测试结果是中度抑郁。没有电影里的心理解剖、催眠,而是像治疗感冒一样给我开了几盒药。

  服药期间果然黑洞没再出现,第一次拿的药是三个月的剂量,我只吃了一个月,因为吃药严重影响精神状态,让我变得非常嗜睡,即使清醒时也没办集中精力,工作上出了很多错。于是我开始不再服药,到现在停药已经四个月了,黑洞还是没有出现,饭那朵乌云还在头顶飘浮,越来越大,我知道黑洞迟早有一天会重来,我也一直在寻找能够对付他的办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

  这本书让我感到一丝共,但却不知道作者最终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六):我的抑郁症

  2019年4月医生诊断我是抑郁症,还记得当时还没进诊室,我便红了眼眶,与医生述说一句不到就开始止不住哭泣。往后长达一年,我来来回回乘着地上铁,看着风景,走过那片大榕树,到医院复诊,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熟悉的安全感,每一次与医生的再见,每一次走出医院的大门穿过大榕树,心情都更美丽了一些。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发现那些黑暗的日子好像突然远去,甚至遥远到不敢相信是自己的经历。我想我是开始好转了。我很努力地热爱生活,尽管可能是假的,但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成真呢?在抑郁的日子,有太多的感受和故事,在某个洗澡的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海子,明白了他为什么会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抑郁的过程是很难有人能理解的,每个阶段都像一道关卡,如果把每一次的疗程当作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自己感受都不一样。关于我生病的事,只有2个朋友知道,一个能理解我,一个觉得我是小病。找一个能感同身受的人真的很难,也许你天真地以为敏感的对方也能痛你所痛,不,太傻了。我试探过身边很多朋友亲人,他们对于我平时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表示反感,觉得我不够坚强,觉得我太弱了,有的是对抑郁症患者表示抗拒,认为是遗传病,是精神病,要远离这种人。听到看到他们的表现,我选择把自己藏起来,隐藏我抑郁症的身份。但无可奈何,竟然还是被公司的人事和领导知道了。还好的是,她知道了也没有特殊照顾我,我希望大家把我当正常人,因为我害怕大家过分的关心,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可怜被同情,是个病人。但有时候我又很渴望别人的关心,疼爱,特别是我又陷入抑郁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够多给我一点爱,但我还是忍住了。我怕我承受不住被大家知道我是抑郁症,大家的目光。2020年清明节前,我一年的治疗期到了,由于疫情我没有去医院检查,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停药了,现在的我恢复了对生活的积极性,我不再躲在几十平的小房间,蹲在地上大哭,不吃不喝,毫无兴趣,我脑子里不再有另一个声音在吵架,不再在脑子里演戏。黑暗的时候,仿佛是掉进了深渊,幸好自己感谢自己坚持熬过来了,靠自己走出来真的太难了,感谢自己关注身体愿意去医院,让科学走进我的抑郁症,才有现在的我。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七):这绝不是三年级小朋友出的书

  我之所以给这篇书评写这个题目是有原因的:我那不知道还不知羞耻的老公把书送回来,就开始了对我的嘲笑,他说“这是本三年级小朋友写的书,你看的是什么呀,画的这么差,原来你也就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哈哈……”我被他说的摸不着头脑,接过书来,一看,《我的抑郁症》。粗粗的翻翻,是一本全是画的书,字很少,目测不会超过三千个字。那些画,大眼看上去真的像三年级的学生画的。这是怎么回事啊?接下来,我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作者伊丽莎白·斯瓦多根据自己与抑郁症抗争多年的经历,是作者与抑郁症斗争的心路历程。全书用了大量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和独特个性的语言,讲述了抑郁症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经历。全书真情流露,又不失幽默。

  抑郁症这个词走进我的生活还是从一个明星的死引起的。有人说:抑郁症就是是矫情、你的拖延症是懒、你的强迫症是闲得蛋疼、你的失眠是根本不困、你的选择恐惧症是因为穷。当时我看到这些也是笑笑,又不痛不痒,不是癌症肿瘤的,有什么好失落,好自杀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对患有抑郁症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

  正如书中主人公,她原本生活很棒,作曲,写书,编剧,养了两只巨大的巧克力色贵宾犬和一只娇小的白色比熊犬,有敬重的同仁,忠诚可爱的朋友和一班天才学生和演员,然而当作者陷入抑郁症后,一切都变了……

  作者一生中数次与抑郁症做抗争时,觉得有两个自己,在被拒绝或者羞辱,收到退稿信时,失去家人或朋友时,都会觉得自己笼罩在阴影里,甚至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无缘无故情绪低落。作者随后用了夸张的,不拘形式的,具有表现力的画去描绘了在抑郁症阴影笼罩下的自己。刚开始心情低落,甚至为喜剧写了悲伤的歌曲,写的文字荒诞不经晦涩难懂,说话难听,讽刺他人,感觉无法做任何事,做什么事都不对,总之是糟糕透了。

  值得庆幸的是,作者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希望自己强大起来,战胜抑郁,通过各种治疗(虽然那些治疗有点怪),甚至有些药对身体有副作用。就是这样作者渐渐地,一点一点的行动,最终通过自己的积极态度走出了抑郁症。

  就像作者所说:抑郁症就像一朵云随时伴你左右,你能走出一次,就能走出下一次。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八):做最棒的自己

  当我翻开《我的抑郁症》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它不同于别的关于抑郁症的书是以一些文字来表达一种或压抑,或沉闷,或讽刺的一种现状。相反,它以一种诙谐的漫画风格来写了平常生活里的发生的一些很普通却让人有共鸣的一些事情。它在这本书的中间部分向大家介绍了抑郁症是如何产生的,并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让人有强烈的共鸣。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国人对抑郁症总是抱有一种,有色的看法,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社会越来越开放,我觉得人们也应该更加认清了解自己。抑郁症并不可怕,或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抑郁。《我的抑郁症》来自美国作家伊丽莎白.斯瓦多,这是一本让你认清自己,并且教你怎样解救自己的暖心小漫画。

  患有抑郁症的人其实很辛苦,他们对世界所有人的好意都持有一种拒绝的态度,而且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担心别人发现自己有抑郁症,然后来嘲笑自己,小看自己,疏远自己,会觉得别人把自己当怪物看待,感觉自己和全世界都不一样,尤其是他的脑海中的会有一个模拟的法院,全世界VS丽兹,这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

  但是即使在不见天日的深渊,也仍会有悦耳的音调和欢笑声穿透进来,即使短暂性地脱离了抑郁症的深渊,但是或迟或早,抑郁症还是会卷土重来,全线逼近。

  有人一直坚持这种说法:根本不存在心理或者情绪疾病这回事。有各个领域的人都这么认为,但其实并不然,他们不懂在极度抑郁之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会有去伤害别人的念头,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不如意的事情,他们都会失去活下去的信念,他们会在心里列下一长串的自杀的方式,然后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演练”。但这确实只是一种想法,来自深渊的最底部,很少有人会执行。

  如若他们可以抵抗这种念头的产生,他们就已经非常棒了,但是,若是想要彻底痊愈,就一定要接受专业的帮助,找一个信任的医生来进行治疗,他们就会学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宽容他人,更会乐于与别人相处,并享受他们的陪伴,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爱自己。生活会更加美好。

  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力量,来感受世界的善意,来走出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来克服自己的恐惧,用乐观来填满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你就会比一般人更加强大,比一般人更珍惜阳光。

  看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但是这本书也许是因为美国作者写的,其中有些部分写的不是很懂,不能确切地将作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准确完整的传达给读者。

  总体来说,《我的抑郁症》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一本漫画,前半部分虽然读起来略有些压抑,但是有些地方还是有莫名的笑点,后半部分给人一种正能量,让人感觉动力满满,笑容都明媚了很多呢。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九):有一颗向上的心最重要

  对这本书感兴趣是源于曾经对抑郁症患者的了解,加上身边听闻的接触过的一些抑郁症患者,本来以为是本科普性极强的书,理论知识众多,会看得比较吃力,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纸张非常好,文字是像手写字的那种字体,而不是常见的宋体黑体等,映入眼帘最多的是图画,让人特别有兴致看下去。

  先说说个人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吧,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隐性的,一种是显性的。举个例子,都是真实的故事,隐性就是只要有其他人在场,比如客人来家拜访,那么一切行为举止都很正常,端茶倒水,;阿姨叔叔地喊着。可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一下子觉得失落,或者烦躁,我没体会过,可能有很多种感觉,总之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不想思考,不想行动,觉得人生无望。 显性就是能够在你面前表露出来的,比如悲伤,很容易哭,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的遭遇,一般都是让人扼腕叹息的,然后说自己之所以还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还有责任,或者说有想做的事,有牵挂的人,不然早就见上帝了。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容易激动,别人说的话不论积极还是消极都起不了作用,还是觉得环境压抑。 这几年我所知道的明星里面,也有抑郁症很严重的,通常是用药或住院治疗,有的已逝,有的健在。逝者我就不打扰他了,不说名字,当时新闻一出来,周围很多人都了问那是谁,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对他印象还是蛮深刻的,很阳光开朗的一个大男孩。他在《百变大咖秀》上的那首《粉红色的回忆》,让人眼前一亮,没想到一个男生装扮成女生还是挺好看的,唱得也好。 不过,也有正面的例子,比如小斐,以前是贾玲的搭档,喜欢做插你眼睛那个动作,后来自己做编剧,现在还接拍广告。得知她有抑郁症也是意料之外,不过她说现在好很多了,我想是因为对喜剧的热爱,想要给观众呈现好的作品,想要让世界多一些欢笑声,所以才一路走来,坚持不懈。现在总算是事业有起色,越来越多人喜欢,生活中的阳光多一些了吧。 其实作者也是一样,三十多年来,不断和抑郁症作斗争,走进去,走出来,再走进去,又走出来。为了帮助更多人,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用绘画的方式,文字也选用了很可爱的字体,真的是很特别。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跟他人讲,生怕别人把他们当成异类,能够做出这个决定,正视自己的过去,用过去去帮助他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书中描绘了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想法,行为,比如拒绝亲近的人靠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什么也不做,就那样一天一天过去,看不到希望。一直到有天,作者想要改变这一切,去尝试很多新的东西,乐器,画画,健身等,一天天付诸行动,一天天看见自己的改变,最后成功走出来。这是一个勇敢、励志的故事,也希望更多人能够看了这本书获得帮助。 对了,大家都知道的张国荣哥哥,生前让香港词神林夕给他写了不少歌,比如《我》。林夕和哥哥是很好的朋友,他一直很自责,因为当时没有很坚持写阳光的歌,为哥哥写的歌都比较负面,即便是哥哥的要求。所以后来他为陈奕迅写了一首《黑择明》,意思是身处黑暗中的人们,你们依然有选择的权利,带着勇敢的心,向往光明的心,去行动,去尝试,去改变,就能看到真正的光明。 如果觉得这篇书评对你有帮助,或者觉得还不错,你愿意把这些故事分享给需要的人吗?或者推荐一下这本书,或者推荐一下这首歌。谢谢!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十):抑郁症是一个黑洞,但是一定要加油爬出来。

  入这本书并不是我患有抑郁症,而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想来,对我这样一个不怎么亲近的朋友开口询问这个问题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她问我的问题正是关于自己的抑郁症。她说,可能自己活不长了,因为自己得了抑郁症,分分钟想杀了自己。很害怕自己在“那股劲儿”上来的时候把自己给弄死了。经常看我在朋友圈推荐书,觉得可能会在我这里得到答案。她自己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并不奏效。而心理医生似乎也只是在骗她的诊疗费。

  于是我答应她我来想办法给她一些建议,而这本书就是我的众多办法之一。

  诚然,这并不是一本专门研究的抑郁症的学术著作。也没有确实“科学”的治疗途径,但是这本随笔绘本真的有助于我们了解抑郁症患者的心理世界。这也能够弥补了那些关于抑郁症学术专著感性描述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上的不足。

  在这本书里,作者这样写道:

当我陷入抑郁,世界上的一些都在阴谋和我过不去,我无法把任何事情做对!

一塌糊涂的生活

  对于抑郁症患者,这个疾病会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作者在书中也完整表达了自己在抑郁之后无法写出以往一样优秀的作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害怕朋友们的帮助,无法正常社交,更恐怖的是绝望,似乎一些坏的事情都没有出路,都无法变得更好。

  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抑郁症患者的盲区是积极的能力。当一个人认为生活毫无希望的时候,她一定是没有办法鼓起勇气反抗生活的。当然这个盲区在正常人看来似乎是极其可笑的。抑郁症患者会因为做砸了一件事陷入很深的自我责备甚至是自我否定中,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因此觉得事情不可弥补。

  作者在书中多次把抑郁症比喻为“黑洞”,可能她认为一旦跌进去就绝无出来的可能。所以我才十分佩服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在这样绝望的时候能够鼓起勇气想办法解决。能够迈出第一步来解决这个问题真的非常不错。

抑郁终究是一次性的

  很高兴,在书的后半段。作者终于写到了还是走出了抑郁的时光。她很幸运的碰到了一个临床治疗师。给了她很多建议,把她一点一点从抑郁症的“黑洞”里拉出来。

  医生的建议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想办法尽量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哪怕是微小的乐趣也好。比如尝一尝番茄酱,嗅一嗅新的发胶,对着镜子微笑,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无论你是否真的积极,假装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真的弄假成真呢?

  抑郁终究是一次性的事情,当他们发现了生活很多细小的事情是值得去珍惜或者享受的,发现并不是所有人所有事都对我们充满恶意,那就距离治愈抑郁症不远了。

  我相信苦难会让我们心灵强大。当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的时候,他们会比一般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抑郁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