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是一本由吕思勉 / 张荫麟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一):有趣、有料、长知识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
有趣、有料、长知识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二):大师作品混编版
这本书算作是吕思勉大师《中国简史》&《中国通史》精简版 + 张荫麟经典篇目补足。
吕思勉老先生的学术地位不容置疑,他的作品偏于现代风格,同时也保留考据学的特色。他的著作总会有把历史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倾向。吕思勉著作之富,同样少有其匹,《全集》达二十六卷,超过二陈,而与钱穆相颉颃。严耕望在《治史三书》中提到:“吕氏史学应属撰史,不是考史”。所谓“考史”,即章学诚所说的“考索之功”;而所谓“撰史”,应即章氏推许的“独断之学”,也即严氏表彰的“建立新史规模”。
这本书基本以《中国简史》&《中国通史》为纲,插入几篇其他名家的内容。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张荫麟的文章。
张荫麟,广东东莞人,1905年生于官宦之家。1923年进入清华学校,仅半年时间就在《学衡》上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批评时任清华国学导师梁启超对老子事迹所作的考证,并且在文章发表之后还得到了梁启超本人的赏识和学术界的注目。清华毕业后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并相继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学贯中西,兼通文史哲,成就瞩目。可惜天妒英才,因患肾炎、缺医少药,张荫麟于1942年在遵义病逝,年仅37岁,钱锺书陈寅恪均为他写了悼词。
张荫麟的作品,除去几篇论文,遗留下来的只剩十一章半的、仅仅写到汉朝末年的《中国史纲》。这本书就从采用了6篇:《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周朝的兴起》《晋楚争霸》《秦的变法》《吕不韦与嬴政》《项羽与巨鹿之战》。
对比吕思勉,张荫麟的文采明显更抓人眼球,适合入门:
“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能从如此锦绣隽永的文笔写历史,实属难得。或许最近央视的历史纪录片正式参考这样的文风。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三):跟着国学大师了解历史——《细说中国史》
这本《细说中国史》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本历史类著作。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都是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对他们的一些历史文章的收录和整理,的确很有价值。
封面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包括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吴晗和金毓黻。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是“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与陈寅恪齐名。他著述颇丰,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现在,还设有吕思勉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他的学术思想。 傅斯年是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是新潮社的组织者之一,主办了《新潮》杂志。《新潮》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他在史语研究、文献整理、考古研究和教育事业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缪凤林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史论丛》、《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要义》。 金毓黻是辽宁人,他是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人,也是主要研究者。同时,他也是古文献学家。他对东北史的研究,是因为他对边疆危机很敏感。他出版的《东北丛镌》,就是针对各种边疆问题和外国的歪曲言论。 关于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九辑,分别讲述了先秦、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明、清等九个历史时期。这种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线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条理,逻辑性也很清晰。 因为是民国时期的学术论文,所以大部分文章半文半白,语言简略,需要细细品读,慢慢体悟。有些文章的文言文色彩更明显,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言功底。 大师们的文章,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历史类书籍和读物那样注重科普、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的读者应该首先有这样的基础,而他们的文章有助于读者在此基础上继续拔高。这些文章中,既有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点,也有详细的考证。读他们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四):跟着国学大师了解历史——《细说中国史》
这本《细说中国史》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本历史类著作。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都是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对他们的一些历史文章的收录和整理,的确很有价值。
封面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包括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吴晗和金毓黻。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是“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与陈寅恪齐名。他著述颇丰,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现在,还设有吕思勉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他的学术思想。 傅斯年是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是新潮社的组织者之一,主办了《新潮》杂志。《新潮》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他在史语研究、文献整理、考古研究和教育事业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缪凤林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史论丛》、《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要义》。 金毓黻是辽宁人,他是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人,也是主要研究者。同时,他也是古文献学家。他对东北史的研究,是因为他对边疆危机很敏感。他出版的《东北丛镌》,就是针对各种边疆问题和外国的歪曲言论。 关于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九辑,分别讲述了先秦、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明、清等九个历史时期。这种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线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条理,逻辑性也很清晰。 因为是民国时期的学术论文,所以大部分文章半文半白,语言简略,需要细细品读,慢慢体悟。有些文章的文言文色彩更明显,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言功底。 大师们的文章,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历史类书籍和读物那样注重科普、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的读者应该首先有这样的基础,而他们的文章有助于读者在此基础上继续拔高。这些文章中,既有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点,也有详细的考证。读他们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五):《细说中国史》读史可以提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细说中国史
说到历史,我一直都觉得历史是很厚重的,尤其是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经历了那么多朝代的更迭,一步步才发展到现在的模样。我们对历史知识掌握的越多,也越有利于我们参照过去,了解现在,着眼未来,是很有研究学习意义的一件事。
很多人对历史的了解很浅显,就像当初的我一样,以为历史就像影视剧呈现出来的那样,色彩斑斓,家国情仇。影视剧更多的是根据某些历史事件进行美化加工,着重于某一个方面来体现。很多细节不那么考究,而真实的历史却要沉重压抑许多。历史车轮前进的每一步,都有着它自己厚重的脚印,有时代的推动,也有一些勇于变革的先驱在推动。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就很适合我这种入门级选手,薄薄的一本书只有200多页,却是精选了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金毓黻、吴晗等名家的文章,优中选优,提炼出阅读价值极高的篇章编成此书。说到历史,绝离不开时间的划分和朝代的更迭。此书也是如此,顺应历史的发展,以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为基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简单清晰的叙述了朝代的兴替更迭,制度的改变和完善,帮助我们增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我们对历史的判断力,有趣有料,值得一读。
阅读《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一书,主要靠悟,短短200页内容说不尽历史的全部,选取每个朝代的关键节点和一些关键人物,从中感悟出历史的更迭从来都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和制度也是在更迭中不断变化不断完善,每个朝代的兴盛和走向衰弱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精选的文章语言都是半白话半文言文,方便读者理解。而且本书分类比较细致,也方便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细化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跟着各位历史学家来读历史,更能深刻的领会到大师们对历史的喜爱和文学底蕴之深,无形中也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阅读历史也能大大修正我们曾经被影视所带偏的认知,认识到真实的历史。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六):历史入门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吕思勉细说中国史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性的书籍。对于吕思勉先生,我也没有一定的了解,是朋友的推荐。但读完之后还是收获颇多,认识的历史的丰富多彩。书中记载了从我国的民族起源到夏商周的开始以及到最后的清朝覆亡。吕思勉先生和张荫麟先生以及其他大家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编著。来让我们对于中国的历史有很好的理解以不至于读起来那么枯燥。 但在阅读之前,由于从来没有读过历史方面的书籍,所以还是对两位主要的作者进行了一些了解。经过查询才知道吕思勉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而张荫麟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和学者。所以这本细说中国史还是很有学术性的。 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那为什么还会还要读历史?有什么用途?历史是前车之鉴,这句话我很是喜欢,的确,现在的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但就是这样,我们才需要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中有很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历史可以明智,他虽然离我们很远,但他还是会教会我们很多,我们现在走的“路”,所思所想,以前的人也想过。历史是一面镜子,他可以参照过去,了解当代,透视未来。 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中曾经也很系统的讲过中国的历史,我们也对于中国的历史有很清晰大概的认识。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甚至为了方便记忆,还背起了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但在这本书中,我们会了解很多我们不那么清晰的历史片段,原来在这个时期还有这样的一面。很有意思。可是在读这本书中,你也会遇到一些苦难,对于我一个从来没读过历史作品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文章虽然是全篇白话文,可能因为这些国史大家都出自民国,所以从文体和笔法来看,都有点古风古意,读起来并不是那么通畅,至少对我而言,手中需要配合译本字典来查阅生僻字,和文言文的含义,虽然前期很辛苦,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读一遍是就理解还是有些困难的。但不可否认吕思勉先生和其他学者们的文学功底和历史考究,对此,不失为一门很好的入门历史书。本书虽说不上每一章节都讲得很详细,但是也做到了面面俱到,没有哪一章是作者们敷衍完成的,有许多有趣的人物和小故事,让我们在阅读时不那么乏味。 终上所述,还是很值得入门读起的,虽然是书不厚,但是不要小看它,它会给予你颇多。会再读的,历史方面的书籍读一遍还是不够的。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七):读好中国史,走更远的道路去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典籍,读中国史,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优秀经典,处处有料。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和张荫麟择揣重陋,编就了这本“细史”。中国史,我觉得应该让每个本国受教育者都至少读一遍的。它是文化的土壤,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了解本国历史,并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的人,以史为鉴,洞察当下。 吕思勉,字诚子,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被历史学界誉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治学严谨,著作宏富,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经典著作传世。
跟大师悟历史张荫麟,自号素疾,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是清华才子,与钱钟书齐名。 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籍多以时间或者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为轴,将一个个时代的传奇经典,串联而下(以重大事件为主线)。《细说中国式史》精选了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金毓黻、金敏瑞,吴晗名家的文章,简单趣味地叙述了从夏商到清末的中国历史。按章节分为先秦、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明史、清史等九个专题。 细说中国式到底细在哪里呢?它可以细到从地理位置上解释中国人的故乡昆仑——阗河上源之山。太古的衣食住行,社会起源讲起,安和的社会,农耕之民,从生食进化到熟食,住房土木二者结合,皮衣到丝麻等等……如此种种,使得我们对种种文化的变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不是对古始之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飘忽感,简直是深切至极。
细说先秦历史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来源于历史,而历史也并不遥远。历史意韵,享受历史知识的愉悦,开阔了视野,更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状态和变革。历史是一门食用用的门科,在于照见了过去和未来的样子,读史的真正意义不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去赴一场考试,也不是为了牢记历史里的某个经典故事,而是为了探讨藏在历史的背后的诸多逻辑。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会启发,会收获,会感叹,会升华。 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了解历史,透视过去,才能站立根基上更上一层去望更远的未来,乃至世界。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八):因为这本书,想看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了
吕思勉的大名,早已耳闻。得知他是“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也得知他通读二十四史至少3遍,而且非常勤奋,写过的著作加起来有500多万字。
以至于看到这本《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的时候,心中无比雀跃,感觉离大师更近了一步。也的确是离大师近了一步,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不说,同时也被大师的才气和文笔所折服。
吕思勉讲中国史既旁征博引,又充满了思辨力,纠正了各种扭曲的,不合史实的记载。比如他讲昆仑,既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明确了昆仑的大致位置,又指出昆仑之说源头的由来郑注,其实是出自纬书,而纬书的可信度并不高,也就导致了还有待考究的现状。
相比于很多学者的信誓旦旦,这样的有一说一,其实更中肯,不至于误导读者。但这对作者的要求极高,也就吕思勉这种大师级别,知识面广博又能在历史领域深耕的作者,能够写得出来。
与此同时,吕思勉的语言又是简洁而极富张力的,丝毫不会出现拖泥带水、节奏拖沓的情况,能一句话讲完的,绝无第二句话。以至于读《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的时候,有种读简史的感觉。比如讲春秋的霸业,西周的威严渐衰,齐桓公的诸侯所归向,宋襄公的有名无实,都在寥寥数笔间,落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样简明的文字记录,其实就很适合碎片化阅读、记忆,毕竟罗里吧嗦一大堆的,虽然是具体详尽,但对大脑而言确实是很大的负担。而且这也可以用来当做大纲,先于脑海中勾勒出框架和思维导图,日后再慢慢填充,倒也很是受益。
除此之外,吕思勉在文中夹叙夹议表述的一些个人看法,也很值得深思。比如书中提到梁太祖的时候,他就指出了过去的批评家其实对梁太祖太过苛刻,因为他虽然也有些不好的私德,但对他的评价,说到底还是应该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再来进行综合判断。
由此不难看出吕思勉看历史的眼光其实更加公允、公正、不偏颇,也是胸中有丘壑,有格局,才让他的文字如此宏富深邃,目光长远。
当然,除了吕思勉,书中也收录了不少张荫麟的文章。张荫麟也是才华横溢,据说他在清华上大学的时候,名气和钱钟书不相上下。而张荫麟编写《中国史纲》当时是为了做教材用的,为此,他还向学校请了两年假,专门用来写这本书。
相比吕思勉的简洁,张荫麟的风格更偏向于通俗生动一类。比如他写晋楚争霸,会写晋国开辟的路径,会写晋献公为宏图霸业做出的各种努力,会写春秋战国看起来混乱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格局的循环,其实有着井然的条理。
读张荫麟的文章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真相的豁然之感,也许读完,你就会觉得,历史原来这么有意思。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九):推开历史的门
有的人可能会说,读历史看到的是时代兴衰,读出来的是人性的复杂和幽暗。
读史明智,以史为鉴,这是一种正统的读法。但是有时候,读史书也不必如此的正经和学究。如果换个角度,读史书就像是读一本纪实体的小说,就像看一部写实的电视剧,剧本就是各位史学家的笔,通过历史的眼睛,你可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主角人物。你可以把历史书的任何人当做你心目中的主角,看他如何在时间的长河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从这个人出发,从别的史书中找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就像是玩一个名为寻找历史中的某某的乐高拼装玩具。就像史学家傅斯年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关于读历史的原则:“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本以上的历史书。在不断的完善的过程中,你可能发现你对主角的期待和你的想象之间的差距,你也会发现,人物命运或许在很早之前就被埋下了伏笔。你可能像《心灵奇旅》里的被埋下执念的人突然被唤醒。这些可能就是你为什么要读历史的原因。
所谓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想要培养自己读历史的兴趣和习惯,不妨跟着民国大师读历史,就算是历史小白,跟着大师的脚步,站前前人的肩膀上,或许可以更加容易的一窥历史的奥秘。
民国时期的大师,对历史熟稔,对史料熟读,研究深入,深入浅出,写出来的历史往往引人入胜,读起来也入得了俗,细说不是戏说,他们所写的历史既正统,也见解深刻;既忠实历史,又显得易读,为读者打开一扇历史的大门。今天这本《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精选了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吴晗等名家的文章,原滋原味,生动简明的叙述了夏商到清末的中国历史。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严耕望称其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
吕思勉张荫麟(1905-1942),无字,号素痴,代表作有《中国史纲》。张荫麟可以算是个悲剧天才,去世的时候年仅37岁。他的早逝,有感情生活的不顺遂,但是更有文章经常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原因。他的代表作《中国史纲》,虽是一部未完成的通史,却可以让他在名家辈出的20世纪史学领域独树一帜。由此可见张荫麟自身才学的渊博和深邃。
张荫麟这本《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所选的都是此类学者文章,可以作为史学学习的入门书籍,常看常新,省去自己总结和翻找的不便,内容简单却不单薄,可以一读。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十):跟着名家大师一起领悟千年历史
吕思勉先生说:“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
.
最近我入了历史的坑,收获了好多历史书籍,之前看过《西南联大国史课》认识了张荫麟先生。
然后发现这本《细说中国史》中也收录了张荫麟先生的文章。除了张先生关于历史研究的文学记录以外,还收录了吕思勉、傅斯年、缪凤林等诸位大师的作品。
张荫麟在清华求学, 与钱钟书 、 吴晗 、 夏鼐 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与 钱穆 、陈垣、 陈寅恪 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 史学家 ”。
缪凤林是著名的史学家 、教育家, 学衡派 代表人物之一。
傅斯年生于举人之家, 响应 胡适 的《 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 白话文, 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
以前对于历史的了解,除了学校课本中学到的以外,更多的是来源于电视,关于古代历史的电视剧有很多,比如说最近热播的《大秦赋》,还有小时候的记忆《寻秦记》。那时候印象中的秦始皇就是一个十足的暴君,除此之外忽略了他统一六国的功绩,抹掉了他为中国统一所做的一切贡献。
但是如今接触到了很多历史书籍以后才发现,当时对于一个电视角色的认知是多么的浅显,甚至都没有好好去了解历史,就凭借一个角色的性格来决定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好恶,缺少了对于历史的严谨态度。
《细说中国史》这本书中简单明了的介绍了从夏商开始到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
因为书中是按照时间来说明历史事件的,所以读起来比较清楚,记忆起来更加有连贯性。
本书分为九辑,每部分大概有四到六章的讲解,每辑开始会先简单总结一下作者的思想,看过之后更加方便我们理解。
中国历史悠久,学习起来很难,有时候甚至有些枯燥。不是一时一刻能看懂,吃透的学问。
有时候看到一些历史书,很厚,很重,立刻就会将我劝退。但是这本书只有264页,惊叹于大家们的文笔之余,更佩服他们的学识。
这些大家们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概括出每一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读者只需要读进去,跟着大师们的节奏,然后汇入自己的思想,认真参悟历史的奥秘即可。
正是因为本书章节清晰,读的时候并不一定需要按照顺序来看,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朝代自由阅读。
比如我对秦朝很感兴趣,但是对先秦并不了解,就可以跳过先秦,先读秦汉风云。
当然对于历史了解很清楚的小伙伴,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更简单一些,因为里面收录了大师们的原文,其中会有一些当时使用的文字和说法,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大师们的文笔更是值得细细品味,描写引人入胜,仿佛回到了当初那个年代。
.
“细说”中国史,用最精华的语言,最独特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本书不是历史的堆叠,而是历史的提炼,看似薄,但是实际上需要我们细细品,慢慢悟。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看透过往,才能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