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一):“美”是深入浅出的自觉
世人知余光中,多源自于他的《乡愁》。诉说着一生的足迹,尤其是海峡两岸的分离,游子情怀,故乡之诗。却不曾晓得,他亦是为多栖者。对美的领悟,对诗的评论,皆能深入浅出,入木三分。
《美得刚好》即是这样一本关于美的评论集。其从逢人、看画、诗人、读诗四个方面,来阐述美的历程,告诉人们对美的领悟,在读者、学者、艺人之间铺陈开来,似乎进入到一个艺术美的境界里,走出来,走进入,已然是位文墨初懂的人。
关于美,李泽厚《美的历程》、朱光潜《谈美书简》均在告诉人们,对于美的感悟因人而异,因区域而异,因国别而异。却也有关于美的普世价值。这种美,存在于视觉感受里,更蕴含在文艺作品中,让人觉得精神迸发。
人与人的遇见,多是冥冥之中安排,宿命使然。当身居台湾的余光中,遇到那些颇有意思的人,对大陆的读者却又是陌生至极的。林文月、林海音、夏志清、夏志安、钟怡雯,对这些名字以及名字背后的作品渐渐变得清晰起来,算是文学的一次普及和洗礼。
当面对一幅画,谁不会想到画的作者呢?梵高、莫奈、毕加索……当这些蜚声世界的画家成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一生,他们对画的沿袭,到底是怎样的历程?透过《美得刚好》中的文字描述,无疑又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向着他们画家的视野里更宽广、更辽阔。
诗,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从唐诗开始,早就浸润许久。而对国外的那些诗人呢?又熟悉多少,又能够吟诵多少,至多不过几句经典的吧!叶芝、艾略特、托马斯……一串串名字的背后,是他们才华横溢的诗篇,也是他们透过诗篇对美的感悟,句句入心。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中外诗篇的对比,透过对比,感受到其中美的气势,这也是作者用心良苦所在。尤其是徐志摩的那几首,《偶然》《再别康桥》已然成为诵读的经典,也在余光中的解析里有了新的生命。
美到底是什么?文艺之美又是什么?当带着这些问号,阅读完《美得刚好》,答案已经徐徐展开。没就是深入浅出的自觉,也是入木三分的刻画,是不经意间的表达,是饱含岁月的回赠。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二):此情此景此人此文美得刚好
在我看来《美得刚好》是承载着余光中先生怀人之情、描景之乐、忆物之感的纯真文字的汇成本。此情之深、景之美、人之挚与文之实均在先生一篇又一篇文章中展现得淋漓精致。 本书共分“逢人”、“看画”、“诗人”、“读诗”四大部分,各大部分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能使得余先生的形象更加丰富,因为在了解文章不同内容的人或物的同时,读者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余老的丰富性情与高雅兴趣。文如其人,读此漫谈之书不失为了解余老的佳径。 此书带我们领略梁秋实先生的儒雅与机智,秀气与豪气;引我们走进林海音作家的爽朗率真与宽厚果决;和我们分享他对张晓风作者散文的钦佩推赞(他颇为欣赏张散闻轶事串成的写作手法,且认为张的作品多带有不可磨的英伟之气)。 余光中先生不仅爱写文他也看画,而且懂画也解画。他熟知梵高的生平往事,懂得其画作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时的深意。在这本书中余老择选了梵高的《食薯者》、《老唐基》、《夜间咖啡座》、《星光夜》等些幅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或梵高经历进行精妙赏析,向读者呈现出疯狂又冷静的梵高形象。至于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他用平实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毕加索的现代艺术地位、精通领域与不变气质,向我们传递了余老对毕加索的独到见解。让我们也能意识到毕华丽,凝重又带有悲剧性的气质。此外,余老非常可爱,他给莎士比亚写了封有趣的回信。从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了解莎翁创作的特色和对后世文学不衰的深远影响。 对画余老了解得颇为专业,对诗他的赏析也很是优秀。他自己待诗是求尽兴也负责的, 他不只是纯读者、他是一个诗的学问者、更是个自娱自乐也“做出名堂”的诗人。在他的生活中,诗不再是单纯的学问或者乐趣,诗成了一门艺术充满意蕴。 余老也爱诗,他读诗也读诗人。懂得不是一切好诗都深入浅出 ,许多佳作不免要下一些准备功夫。他懂得不是所有的“好风景”都要追溯出处,不是所有的“黄鹂”都要被扭解成小人,他知道诗里很多的意向的存在其实不必深究 ,只需大致领略就好 。他探求诗中无我之境,也懂拜伦的浪漫、杜牧的高明和杨万里的敏感与博感和,还感叹托马斯作品的深刻与沉稳、李商隐的才华、李白的豪迈和苏轼的豁达,对大家吹捧的闻一多先生的诗作给出中肯评价。 本书中还有很多亮点值得读者去阅读发现,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了。透过文字不难发现余光中先生成就之多与大,承担角色之广与趣。他的确是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多产的好作家,务实的好学者和有趣的诗人,实属文字领域的全才。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三):借余光中的评论感知更多美
余光中称自己的写作生命包含“四度空间”,即诗、散文、评论和翻译,《美得刚好》是其“四度空间”之一评论的选集,收录了余光中有关文学、诗歌、绘画等文艺评论方面的文章二十五篇,分为“逢人”、“看画”、“诗人”、“读诗”等四辑。
在“逢人”一辑中,选入了余光中关于梁实秋、林海音、张晓风、张爱玲、夏济安、钟怡雯等作家的文学评论及人物评述的作品。梁实秋是余光中的前辈,他的人格和文学思想让余光中钦佩。梁实秋始终标举的“作家应该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其全貌”,无论对当时的学者作家,还是对当代的写作者来说,都是一种值得铭记的警示。
“一位杰出的评论家不但要有学问,还要有见解,才能慧眼独具,识天才于未显。更可贵的是在识才之余,还有胆识把他的发现昭告天下:这就是道德的勇气、艺术的良心了。”余光中在《何曾千里共婵娟》中对夏志清智勇双全将张爱玲在学术论著中经典化的高度评价。这对于如今的评论家来说,也是一种期待和寄托。而余光中在评论文学艺术及文学家和艺术家时也有着和夏志清一样的境界。
在“看画”一辑中,余光中对梵高、毕加索、莎士比亚、劳伦斯、卡莱尔等世界级大师做了评述。余光中的学识之广博,艺术见解之深刻,在这些篇章里可见一斑。通过梵高的画和信,余光中将梵高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将毕加索一生按时期划分,我们从新的层面了解了毕加索作品的风格转变。
在“诗人”和“读诗”两辑中,我们看到了同样有着诗人身份的余光中对诗的解读和诠释。在评述中,余光中不是一味地讴歌或称颂,他有着自己的审美和艺术内涵,带领着读者进行了一场有关诗的修行。对于读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读诗视角。诗迷读的是感觉,完全主观,随性而为,享受诗中的意境足矣。而学者读诗,除了读出意境效果,还要识别技巧,所谓的“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诗人读诗,有着诗迷读书的随性和享受其中,更在读诗时有着惊醒,活师前人。余光中在读诗方面,可以说既是一流的学者,又是一流的诗人。他将读过的诗及诗人鉴析得深入透彻,并用干练通达的文字向普通读者大众传达开来。
正如余光中所说:“我写评论,在文体上有点以文为论。在精神上,却像是探险的船长在写航海日志,不是海洋学家在发表研究报告。”这正是一流的评论家的气质,让广大读者受益。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四):美得变化
翻看余光中先生的一生,自从成年以来便一直在教书育人,应该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中外都有他的学生,他的崇拜者,就像他推崇敬佩梁秋实先生一样。
教书育人写的更多的会是教案,会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生。而余光中先生,他对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多方面研究,便满足了这一特点。而他的文字中,给我的感觉,也就更带来那份循循善诱的耐心和育人的良苦用心。
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这是编者对这边《美得刚好》的评价,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老师的一本教学材料大全,关于那些在文化历史上不可跨过的那些人的,一点教学素材的整理。
《美得刚好》一书分作四篇,分别是逢人,看画、诗人、读诗;编者没有简单的根据余光中先生的自称“四度空间”来分类,相反,他是从世人对他的评价来寻找其中的规律,从他的交友,从他对艺术画作的喜爱,从他海外学习的经历,从他对中国近现代新诗的了解……漫谈文艺之美,不如说是,从这种种中,去探索余光中先生的兴路历程,去学习下他的伟大。在文集之中,看不到余光中先生确定或者否定的态度,看到的只是娓娓道来的谈论。
逢人篇中与友人的之间的相处,从相处中看人品,从交流中谈词文。在看画篇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对文艺名人的研究,从了解他的生平开始,从阅读与他相关的传记史料开始,之后才一步步的推进,去了解人,品读作品。作为一个在教育界的新人,能被推荐到海外学习,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责任,一个将海外的新知识,新变化带回到国内的责任,所以在诗人篇中,他更多的是学习,学习海外诗词的魅力,学习他们的直白阔达,从文字中出现的诗歌的举例,引用,让我们看到和国内,和当时不一样的诗歌体系和内容。读诗,不同的人读诗有不同的标准,有为朗朗上口,有为意义深远,有为行文严谨,而作为一个活跃在教育界的诗人,他就更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为我们解惑,诗好在何处。
在文集中,看到的是余光中先生,一直坚持在教育的岗位上,他用自身的经历,不仅教我们如何读书写作,也教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感知美的事物,不论是诗还是画。
文集中的文字,是对余光中一生写作的挑选和归纳,其中,当然也夹杂着他对事物的一点点看法和希望。
逢人篇中,在评价张晓风的文笔之时,他便说,“笔下的题材常有日趋狭窄之病,不是耽于山水之写景,就是囿于家事之琐细,旧闻之陈腐,酬酢之空虚,旅游之肤浅,久之也就难以为继”,使初始被人惊艳的散文家一点点再无佳作。而张晓风能做到不同,将理性提升到感性,将小我拓展到大我,这才是一流的散文家。
看画中,他写到“对于梵高,黄色属于土地,既生万物,亦葬众生。这位超凡入圣的大画家,从教会的传道者变成艺术的传道者者,最后更慷慨成仁,做了艺术的殉道者。”他将梵高的画,与宗教相结合,将画中满目的黄,看做宗教的象征,带着文森特·梵高所希望的带给世界的变化。
一种新思路的出现,而能被世人接受,被时代所包容,这大概也是余光中先生的希望吧!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五):欣赏文艺美的余式角度
在任何谈论文学的场合,当提及“对你影响最深的作家”或者“你最喜欢的作家”时,我的回答一定是余光中。我非常庆幸自己在有意识地自我选择阅读时,所选的第一本作品就是余老的《左手的掌纹》,他几乎奠定了我对文学最基础的美的认识,在文学作品中对美的欣赏方向,以及在写作中对美的基本要求。
余老可以说是引我走入文学世界的人,他同样也是诗歌,散文,翻译三栖的作家,尽管我之后读过他不少的诗歌和散文,但却没有真正受他所教,一切不过是通过我对他作品的阅读所得的模糊感悟,也许其中不少还会因为我的浅薄而与他的本意背道而驰。
《美得刚好》这本书是余老的幼女余幼姗女士,在他所作的文艺作品评论中所选的众多文章中筛选成集,这本书对我来说,几乎等于是余老亲自对我指教,应该如何欣赏美。不再是我个人相对单一的阅读体验,而是在全网无从查找余老所授公开课的背景下,为我这个读者开了一扇窗子,让我有机会成为他的学生,跟随他的指导,一步步学会欣赏他所衷爱的美。因此我对此书除了极度的喜爱之外,更有一份感激在。
在他众多的身份中,他最为看重,同时也最为人知的便是诗人。本书中更有两辑是他对诗人和读诗的评论,占全书一半篇幅之多。
此书本就是余老的评论选集,我在这里对这本书进行评论,简直是班门弄斧,天真可笑,但我想以他对学生的亲和宽容,一定会原谅我的这次冒昧。
以他在谈诗的篇论为例,余老将诗的受众分为纯读者,学者和诗人三类,他指出纯读者无需知晓诗之所以然,全然可以凭感性阅读。而某些文学圈子中的阅读鄙视链却并非如此,可见大师往往宽容,狭隘者往往持有偏见。另外,他将需要研究诗之所以然的学者也划分为以下几类,纯读者可以引以为鉴:穿凿附会的考据党,将文学沦为政治脚注的泛政治主义,弗洛伊德拥趸者的泛性主义,以及抒情古典的印象主义。这些学者往往在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无法对读者产生帮助,甚至会误导读者。余老主张,研究型学者在充分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环境,理解并分析诗的技巧,并在诗歌多种要素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即可。当然他还提及,纯读者也可以通过翻阅作者全集来获得自己对于作者的系统了解,无需借助他人引导,另外,爱抬杠的人则“是不可喻于诗的”。
本书另对绘画设有一辑,从篇幅大小的不同可以看出余老尤其欣赏梵高。他在解读梵高时,除谈及梵高作品中强烈的宗教宿命感之外,还分析到他以线条流畅构成画作的气势,和色彩的层叠过度相得益彰。如果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相通的话,我大胆揣测一下余老之所以会如此热爱梵高,大约是他们的作品给观者所传递的感受极为相似。在读余老描写景物的散文时,我也屡屡被他文字所构成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而因为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通,他的散文又极富韵律感,我读他的散文和他看梵高的画作的感受如此惊人的相似,阅读到此篇时,我不由得激动十分。
此外,在第一辑中,还记录了他和多位故人的往事,他们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作家。在宋琪编选的《美国诗选》中,他和张爱玲同为译者。我对这两位作者都十分喜爱,但这一条信息却是我以往所没听闻的。余老在翻译时力求流畅,还在书中诧异以鲁迅如此的文笔,其译作却显得别扭。张爱玲的翻译也有此缺点,但他却完全没有提及,想来他是非常肯定张爱玲的才华并且懂她的。
除名家外,余老还介绍了不少台湾文学新秀。他所写众多,在此无法完全详尽写出每一篇的介绍,只好诚挚推荐诸位阅读。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六):余式文艺评论——字里行间都是美
手捧余光中《美的刚好》,会让读者有一种谈情说爱般的心动感。品读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会联想起醇酒美人,令人感到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封面上的黄色菊花和余光中既传统又现代的文人气质刚好适配,让我联想起李世民《赋得残菊》这首诗:“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曦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张晓风评价余光中:“他既是诗人,创作之余在学术上也有其成就;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中英文、古今中外文化修养都非常好;用字、炼字之精致别人很难企及,他是文字方面的全才。”
《美的刚好》是余光中的文艺回忆录和诗画评论集。它分为四个部分:逢人,看画,诗人,读诗。逢人这个部分讲了梁实秋、林海音、张晓风、张爱玲、夏济安、钟怡雯这些著名台湾文人。看画看的是梵高和毕加索,这一部分中还收录了我最喜欢的“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以及劳伦斯和卡莱尔两个小说家的评论。诗人这一部分包括弗罗斯特、艾略特、叶芝、卡明斯、拜伦、汤默斯这些西方诗人。读诗则解析了李白、杜甫、闻一多、徐志摩这些中国古代和现代著名诗人的诗,以及中西方诗歌的对比。
“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余光中辛辣地讽刺了中国学术界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方。学术界重理轻文、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轻创作、对文学的评价标准陈旧又单一。在这种情况下,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没有学历、没有学术著作、作品意识形态又不甚正确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被邀请来讲学的。余光中在文章最后写道:“不过我相信您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的。您所要争取的,是千古,不是目前,是全人类的崇敬,不是几伙外行的喋喋不休,对吗?”哈姆雷特鸡眼考和瞎说猪炸(学术著作)这两个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文本之中,显得无比荒诞和幽默。
余光中的文艺回忆录着重于书写自己和文人交往的经历。他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文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将自己的记忆和文人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梁实秋“的水准始终在那里,像他的前额一样高超。”林海音“天生丽质的音色,流利而且透彻,水珠滚荷叶一般畅快圆满。”弗罗斯特拥有“挟有19世纪之风沙的声音”。夏济安“学贯中西,但滔滔雄辩却非所长,加以久抱独身,又不修边幅,乃有名士风貌。”
关于文艺评论,艾布拉姆说过:“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一般文艺评论分为“创作者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三种形式,余光中的文艺评论则基本会将作者生平、作品风格和观者感受融为一体,但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品文,只着重写了某一方面。余光中对梵高画作的评论,三个要素表现的最为均衡;卡莱尔的故居这篇着重写出了作家的生平;对毕加索的评论侧重于画家绘画风格的变迁;卡明斯这一篇注重于分析诗歌的文本和特色;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写出了中西方地理、观念、语言的差异,简单写出了诗歌翻译的难点所在。
余光中所在的二十年代中期,中国才刚刚开始接受西方文化。诗人一直都处于文艺界的最前沿,理念也最为先锋。因此,和余光中类似的诗人们率先吸纳了西方众多诗歌中的结构、美学、用词和意象,同时也没有抛弃自家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汉语诗歌进行了一番重塑和改造,中国现代新诗就这样诞生了。余光中的这本《美的刚好》,对推动中国文学和诗歌的中西融合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引入了一种隶属于西方的文艺审美观和鉴赏方式,也对当时的中西方文艺界,尤其是诗坛有了一个直观性的反映和概括。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七):美学不仅限于艺术
梵高留给后世的两样东西,一是画,二是信。——《美得刚好》
读《美得刚好》前,我恰好读完了余光中先生的文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余光中先生的文笔美到了极致,令人赞叹不已。《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部分内容阐述了余光中先生对诗和散文的比较,也谈了他对梵高的喜爱之情。在读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后,我也因此对文艺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好《美得刚好》这本书对美学,诗歌、散文、绘画进行了入门式的分析,让我在美学探索之旅上更进一步。
《美得刚好》既谈文学,又谈友谊。
余光中先生谈友人时,情感收放自如,既有怀念,又有评价。写梁实秋与自己的交情时,对方亦师亦友,余光中先生既不溜须拍马,也不以多年前的一篇“千字书评”大放厥词,他对梁实秋的评价所言句句中肯,不愧是大师与大师之间的友谊。当他谈到林海音时,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对好友的思念。
《美得刚好》既谈散文,又谈诗歌。
关于诗,他谈到李白、苏轼、艾略特、叶芝、拜伦……谈到散文时,作为批评家,他非常欣赏张晓风、钟怡雯的散文。同样,他也简短而全面地评论了张爱玲的作品。
余光中先生曾写过《缪斯的左右手——诗和散文的比较》(收录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他眼里,“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诗,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由此可见,诗和散文在本质上不是矛盾体。
《美得刚好》既评诗,又评诗人。
诗人,诗,人,诗和人是难以分割的共同体。本书收录的文章既谈诗,又谈诗人。
中文诗和英文诗有个非常大的差异——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一直觉得诗是不可被翻译的,更别说将不同语系的作品进行对比了。但余光中先生对中文诗和英文诗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美得刚好》既谈画,又谈人生。
“看画篇”中关于梵高和毕加索的两篇漫谈是截然不同的。
评梵高——叙述了梵高的生平、书信、绘画以及身后事。多方位地为读者介绍这位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此篇有趣的是其内容不局限于画作,梵高的书信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从文字中看画,若未看过画作也无妨,细腻的描写辅以详实的历史,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彩色的故事。毕竟梵高的一生是奇迹一般的。画是masterpiece,人生更是带有悲剧色彩的legendary.在另一本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中,他写了一篇《凡·高的向日葵》,在他眼里,太阳、向日葵、梵高是三位一体的,梵高如太阳般炽热。
毕加索篇则按照不同时期,循序渐进地进行介绍:蓝色时期、玫瑰时期、原始时期……毕竟毕加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艺术界的一个时代。
对于每一位大师,他不拘泥于绘画本身,而是通过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多风格的笔触,表达了他对大师的喜爱。也将一位有血有肉的画家展现在读者面前。从画中窥探人生,同时通过画看时代。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美学不仅限于艺术,还可以包括人文之美,这一切,都美得刚好。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八):时光美好,该读一些美的文。
冬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暖阳和煦却不刺眼,这时候,最适合来读一读一些关乎美的作品。余光中曾给孩子们说:“最严酷的冬天,也不忘玫瑰的芳香”,而我却觉得,最寒冷的冬天,可用墨香来增添生活之美。我恰好选择的就是余光中先生的艺术评论文集——《美的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
选择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余先生的这本作品文集,收录了他文艺评论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评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与前额并高>、有写林海音先生的<另一段城南旧事>、更有<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等经典作品。全书共四揖,以“逢人”、“绘画”、“诗人”、“读诗”为每揖名。
“逢人”讲述着余先生对于中国台湾文坛上的文人作家梁实秋、林海音、张晓风、张爱玲、夏济安、钟怡雯等人过往事迹、文章风格、生活情操等等的内容;“绘画”讲述着是梵高、毕加索等绘画名家的个人事迹、绘画时代以及余先生对于绘画艺术的评论,但“绘画”不仅仅讲着与画相关,更是收录着余先生对于劳伦斯和卡莱尔的评论以及<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诗人”和“读诗”部分,我是一起读完的,这两部分则是从古至今,从外到内,讲述着弗罗斯特、艾略特、叶芝、卡明斯、拜伦、汤默斯等西方诗人的诗评,李白、杜甫、闻一多、徐志摩等中国古今诗人的诗评,并将中外、古今诗作进行对比评价,这才有了这本融汇了中西、绘画艺术、文学艺术、诗歌艺术等文艺评论文集。
伴着窗边暖洋洋的光,翻开书页,徜徉在余先生的美的文章中,一字一句都透着余先生真切的情感。身上被阳光晒得暖暖的,心里也被余先生书里的字句填得满满的,与其说是被字句填满,倒不如说是被余先生的文学气魄、艺术知性、生活感性等影响着。全书读下来,我最为喜欢“逢人”部分。这一部分,不仅仅讲述着中国台湾文坛上文人学者的生活、艺术过往,更是讲述着很多作为“外人”所无处得知的文人趣事。比如讲述着余先生的先生梁实秋这篇,以<文章与前额并高>来做为文章名,我原是不懂为何用前额与文章并列,读完后发现这是余光中对梁实秋崇高文章的评价,我猜想,也许梁实秋先生晚年真就是成为了秃头的迟暮老人,而他的文章造诣之高,比之秃头的额头来说,是一样的哈哈哈~
余先生写的文艺评论作品,读下来和我以往读过的文艺评论有所不同,以往读的那些文艺评论,在我这个小白看来晦涩难懂,字句难读,我要想读懂评论文,却要去了解更多关于文中提到的作品以及作者提到的名句。但余光中的不同,他的作品宛若在读他的日记,浅显易懂,字句上口,读来就好似余先生用口述在缓缓道来他与文人、艺术家之间的故事,余光中在文中也说:“我写评论,在文体上有点以文为论。在精神上,却像是探险的船长在写航海日志,不是海洋学家在发表研究报告。”,也唯有这样的艺术评论,才是适合我这种小白品读,且还读得懂的。
早在上周,我就读了余先生的《赤子》散文集,现在再读艺术文集,又再次发现了余先生更多的底蕴,他真的是那种眉眼间均是墨香的文人,他也真的不仅仅只有《乡愁》这一首经典诗,他更不应该被《乡愁》掩盖了其他的成就,他该是那颗在中国文坛上最闪亮的星之一。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九):余光中眼中的文艺之美,原来是这样的!
在读《美得刚好》前,上周刚读完余光中的精选诗集《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读完感觉余老的作品都像把感情揉进了文字里,不矫揉造作,也不故意诗化每一个文字,从每一个作品中都能看出余老是个内心细腻的人。
不同的经历填满了他的一生,而他也总是在困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不管人间多么繁杂,他总能让自己内心获得平静与满足,这大概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文士才有的儒雅,他真的符合我对文人的所有想象.....
作家张晓风曾这样评价余老:“他既是诗人,创作之余在学术上也有其成就;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中英文、古今中外文化修养都非常好;用字、炼字之精致别人很难企及,他是文字方面的全才。”
而《美得刚好》这本作品是余老的女儿余幼姗,在余老众多文艺评论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精品,整理成了文学大师余光中的文艺评论文集,这也是一本文艺美学入门之作,阅读这本书,像在看教材一样,此刻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读者,而是先生坐下的学生,读完受益匪浅。
全书共分为四辑:逢人;看画;诗人;读诗;收录《文章与前额并高》、《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等多篇经典作品,内容也横贯文学、诗歌、绘画等多个领域。
余老在逢人这部分不仅谈及文学,还谈及他与友人的交往,与梁秋实亦师亦友的友情,林海音、张爱玲、夏济安等这些著名作家余老笔下都有写到,这一辑不难看出余老是个情感丰富且真诚的人。
余老一生专注于诗歌、散文的创作,他对诗的感知异于常人,在《美得刚好》中也有大部分都在写关于诗的文字,谈及弗罗斯特、艾略特、叶芝、卡明斯、拜伦、汤默斯这些西方诗人,也聊到中文诗与英文诗的差异在哪里......
很多人觉得文化存在差异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在余老的笔下,每一个差异点都被分析得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文中还有关于余老对诗的见解,他鉴赏了李白、杜甫、闻一多、徐志摩这些中国古代和现代著名诗人的诗,
在《李白与爱伦·坡的时差》这一小篇中,余老摸索了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以及提到怎样去真正欣赏英文诗,提出了自己的观念,并分析了案例,让读者更清晰到他摸索的方法,这确实很像,高中时语文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给我们举例说明的情景。
余老除了在诗歌散文方面有着独特的爱好,对书画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对梵高与毕加索不同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了这两位画家,阐述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的事迹,以及从他们的的作品中联想到人生。
大概余老眼中的文艺之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还有对艺术家自身的一种解读......
《美得刚好:余光中漫谈文艺之美》读后感(十):《美的刚好》:借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得刚好》这个书名就透漏出一种智慧的禅意,蕴藏着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其中,乐而不浮,哀而不伤,以一种刚刚好的姿态去欣赏,这样看到的东西,自然是美的。
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余光中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本文艺评论集,书里面收录了先生对于诸多文艺作品的解读与思考,读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收获中感叹作者的眼界与视角确实非常独到。
很多人认识余光中,是源于那首出名的《乡愁》。但其实在《乡愁》之外,先生还有诸多其他的作品,涉及的领域众多,这本评论集就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更加全面的余光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本书收录了余光中评论李白,莎士比亚,张晓风、夏济安、梵高等众多文艺大家的文章,范围涉及散文、诗歌、绘画等多个领域,足可见作者是一位学贯东西见识广博的文艺大家。
看过了书里面的文艺评论之后,我们会发现作者的评述不仅聚焦在文字或者是画作本身,评论里还有很多对于文艺作品背后故事的介绍,这是我们很多人阅读时难以注意,或者是无缘得窥的地方,同样也是这本书的珍贵之处。
作为一个喜好阅读的人,我越来越觉得,背景对于作品的作用远比我们以为得更深远,我们看书的时候看到的是书里面的故事,然而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能将自己的想法与深意悉数借文字表达出来。
每一个故事,每一幅画,乃至每一首诗,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之下创作出来的,失去了环境和背景,哪怕是作者自身,恐怕也无法再现自己那转瞬即逝的神思妙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文艺创作确实是需要一丝运气和侥幸的,错的时间,错的环境,我们可能就要错过很多伟大的作品。
可偏偏,环境和背景是创作者无法告诉我们的,甚至就连他们自身都不清楚自己身处何境,有时候不是人创造了作品,而是作品恰逢其时地选择了作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事,这种感觉恐怕也只有创作者自身才能领会,无法为外人道也。
无论是作者当局者迷,还是读者时移世易,总之我们在看到那些伟大的作品之时,往往都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通过别人的文字来读懂些什么。文字确实能让我们明白很多,但我们所读到的,事实上并不是作者的故事,而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将自己的经历与遭遇融入到了所看到的作品当中,从这种角度而言,作品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看到它的人。见识、阅历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绝对不会一样,因此一千个人当中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属于莎士比亚。
但我相信,绝大多数创作者都是想要借助作品来表达自己,希望传递些什么,来让人读懂自己。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都没我们想得那么伟大,词不达意总是常态。
但幸运的是,借助《美的刚好》这本评论集,我们能看到很多作家,诗人,画家背后的故事,看到他们的生活,看到他们的人生历程,这些背景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作品,也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明白他们想告诉我们什么。
梵高《向日葵》就比如书里面对于梵高生活经历的描写,这位举世闻名的画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画作。但坦白地说,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读懂画作背后的深意呢?很难。画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再加上读者与作者间的文化和精神壁垒,这让审美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而《美的刚好》里面的评论就好像是架在读者与作者间的桥梁,余光中先生用自己经年的审美观和文化积累借给了读者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距离梵高的距离似乎变得近了,距离那些创作者的距离也变得近了,于是我们更有可能看清那些作品的真实面貌。
但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本书里的所有观点,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余光中先生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以读者的身份来审视那些文艺作品,只不过先生所站的高度比我们寻常读者要高得多,可即便如此,书里面的观点距离原作恐怕也相去甚远。换句话说,余光中先生恐怕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自己读懂了李白,读懂了梵高,他看到的只是他眼中的李白和梵高,正如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眼中的李白和梵高。我们都无法看到真实的李白,真实的梵高,这是交流的悲伤之处,也是艺术的遗憾所在。
于是书里面会说,“客观的批评并不存在,正如客观的艺术并不存在。”许知远说,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没有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没有看待方式。
我们的成见让我们读懂了这个世界,但也从根本上让我们对世界产生了偏见。艺术也是这样,书里面是余光中先生对艺术的观点,但我们能说这就是艺术的本来面貌吗?
正如先生所说,客观的艺术并不存在。艺术存在于每个人的眼睛当中,而人永远是主观的。
因此,这本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见识,可以帮我们看懂很多文艺作品背后的美,但最终,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那些美,而不是一直看别人眼中的美。
艺术无定论,我们只需要有所收获就已经很满足了,企图真正读懂作者是一种妄想,我们永远没有机会真正读懂另一个人。
但这又如何呢?艺术之所以美,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是多元的,艺术不仅属于作者,还属于每一个看到它,并为它感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