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过得刚好》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9 05:1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过得刚好》读后感10篇

  《过得刚好》是一本由郭德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过得刚好》读后感(一):过的刚好

  每每在机场车站,都会惦记去书店看看。里面没有什么奇珍异宝,也没有颜如玉黄金屋,却是一颗赤诚的心。

  《过的刚好》是我见过文娱人士写的最厚重的一本书,我想王宝强、冯小刚、李冰冰、刘德华、林夕等等这些人的传记中大多是感性文字感情,很少有一些复杂的记叙与深入思考的有深度阐述。而这本《过的刚好》里面的典故需要一本字典词典解释(一般人不查资料很难搞懂),他的故事是一本社会全书,什么关于个人本质天性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关于社会、团体群体关系的,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故事,不一而足,是一本不错的传记。虽然他还年轻,有很多很多发展空间,但看完这本书我才算清楚的知道了一些小知识:读书,画画,写字与说相声,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过的刚好》是我看过的第一百本书,2年来记录的、读过的书大约就这一百本。而《过的刚好》刚好是是这样的第一百本,而我现在的生活,似乎也就”过的刚好“(不好不坏,不美不差…),这似乎有点命中注定(It is written!)。古人不喜欢十全十美谦虚&含蓄),却异常喜欢九九归一(异常完满)。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郭德纲是个粗人,在书中看到的郭德纲是个文人,而想象中的郭德纲是个说相声的…多种巧合却发现郭德纲是个内向的人(如我曾经那般内向),他写的吊念词真不比真正的文人差多少,不信你看——

  “吾师一生,金车之富,侯门之贵;簪缨之华,紫藻之懋;雅流倜傥王者之风。徒以潦倒之身等下之才,蒙先生青目,而得立雪侯门,荣幸之至。今高山犹在,流水无情,纸鸢断线,舶落惊涛,白云深处,黄鹤杳然。怒问苍天,何夺我良师,而存粗材于世?伏地泣血,心痛无声!——悼念亡师词”。

  这词有多美,这典故有多深刻,这用心有多良苦,让读者潸然,让阅者悲恸

  这算是一个最小的,最完美的人物传记了(悼念侯宝林)。从人生品性到郭德纲从师学艺,再到稍有成就的今天,非常之贴切完整。郭德纲的这首词让我半夜睡不着觉,关闭电脑后再打开,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到电脑里面去(当然还有好几个词不会写,要百度之后才知道簪缨zānyīng)

  再看一首悼念张文顺先生的词:

  “荒郊土内,无有人陪。阴阳相阻,飘渺烟飞。衰草萋萋迷人泪,几点寒鸦带悲回。望断天涯憔悴,盼穿秋水意何为。当日里,观菊赏雪夜话围炉堪如醉,叹今朝,苦柳霜击月被云遮起风雷。落叶飘摇金阶碎,燕来雁往对斜晖。先生此去瑶池会,免论江湖是与非,歪看小腊梅。”

  ——且分析这首吊念词,典故之久远,用心之真切,祝盼只良苦,可见一斑

  张文顺先生和郭德纲之间的交情,在书中已详细叙述,但这种托妻寄子的仗义情怀现代人谈何容易?这悼词真挚语言婉转,让人感叹世风日下中的温润犹存!

  且再赏挽联词

  “东海风起悲公一去空余恨,西山日落哀哉两字不堪闻。横批:氍毹英豪”。

  这样的大气皓然,你能想象郭德纲看似一个粗人,却精细的不一样!他的文字里面常有特别的字,在康熙字典里才能找得到最远古的纯真含义,如“氍毹”、“簪缨”。从郭德纲的笑里面看不出来他北京大三的窘迫,现如今我也大三了,却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呢?与人比,幸福百倍矣!

  在郭德纲四十的时候,写的那首纪念词,让人刮目相看

  “不惑但从今日始,韬光氍毹正当年。忍忍忍,难难难。身处池畔,自浊自清自安然。若不登高看,怎知海天蓝。人到用时仁义少,事无经过不知烦。静坐思过观花谢,三省吾身饮清泉。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偷笑钓鱼船。"

  我的四十呢?我们四十怎么办?是否能”韬光氍毹正当年“?又是否能”忍忍忍,难难难“?又是否能”身处池畔,自浊自清自安然“?又是否能”若不登高看,怎知海天蓝“?又是否能”静坐思过观花谢,三省吾身饮清泉“?又是否能”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偷笑钓鱼船“?……

  王明夫先生说过”年轻人不要谈境界“,但以我现在的理解,郭德纲这四十纪念词的境界,实在是比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要更加完善和深入啊。古人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而郭德纲这纪念词的境界和期望,不比孔老夫子的期望低啊!

  郭德纲大三的时候,很穷困潦倒。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记得,还没有忘记;这一点很重要

  今年刚好也大三,与他比起来我是多么幸福啊!

  《过得刚好》读后感(二):过得刚刚好,就好。

  这本书就是老郭通知的一场单口相声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穷尽老郭之能事啊。那俏皮话说起来,就跟说书似得,张口就来啊。尤其是骂人的时候,那可真是骂死你都不用带一个脏字的,这就是本事

  在我看来,老郭这人行!行在哪儿?行在他不用旁人说他行或者不行,他自己就知道自己要干嘛,而且,不管你旁人说啥风凉话也好、赞美词也好,他头脑清醒,该干嘛干嘛。这样的心理素质,那的确是杠杠的。这样的人生智慧,那一看就是经过一番历练的。

  其实也是,人生一世,短短数十载,哪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关心别人希望你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呢?有这些心思的人,都是闲的蛋疼的。正儿八经的活透了的角儿,心里都能够拎得清楚孰轻孰重,自个儿把自个儿能够安排妥当了,这是人生的基本功。这绝对不叫自私,自己都顾不住自己个儿,还得啃老,你就是再心疼爹娘,那也叫自私。

  所以,莫管旁人,自己活得滋润些、再滋些。让自己身边的亲人,都能够感受到你的这份滋润,那就是更大的福祉了。

  所以,能过做到过得刚刚好,这就挺不容易的,老郭,好样的!

  《过得刚好》读后感(三):最近唯一一本使劲读也读不进去的书

  喜欢郭德纲的相生,确实让我捧腹大笑,好东西

  郭先生的书嘛,实在是读不进去。通篇一个暗线就是相声同行要整死自己,但是自己还是挺过来了而且还过的不错。

  从贫苦到现在出名了确实不容易,而且郭先生确实是个有才的人物。既然已经到了这个过得刚好的时候了,有些东西个人感觉还是应该看淡、看开一些。毕竟谁都不是谁,毕竟先生现在已经过的不错了,套句老话是冤冤相骂何时了。

  摘几个让我笑的书中的段子: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上炕认识娘们,下炕认识鞋。我觉得人生有两朋友足够了,一个张三,一个李四,张三可以借钱给你,张三要敢要就让李四打他。

  《过得刚好》读后感(四):处处刚刚好

  《过得刚好》是郭德纲郭老板的一本自传吧,姑且算之,通篇下来,无不见对自身品德的赞美,对中国相声界的批斥。污浊的中国相声界诞生出郭德纲这朵荷花也确实有些违和,所以不好意思不相信。以郭老板今时今日的班主地位,为恩师侯耀文讨个公道其实应当不难,但是说到底也未见其有什么动作。但见其人和北京卫视闹翻后又开始抱着东方卫视的大腿。老郭的文学修养没的说,确实不愧其自称的读书万卷,但是老郭也确实在各种各样场合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状态,就是一个俗人,也是一个真小人,有仇不隔夜,不过老郭重义不好说。未见其的动作,不过真是来讲,除了一些污浊事之外,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郭最开始的那两句话,真放肆何必饮酒放荡,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用以自勉,慎之慎之!老郭,一江湖人也,为物喜,为己悲,酸甜苦辣吃遍,看一眼世事炎凉有高有低,有苦有乐,德云班主郭德纲。

  《过得刚好》读后感(五):为相声而生

  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几场郭德纲的相声,从此便喜欢上了老郭抖的包袱互联网上的东西免费看、免费下,我也从老郭的相声中免费得到了许多笑声。上个月逛书店,看到热销书堆中的这本《过得刚好》,于是也没免俗地掏了银子买了本,一来是为为我白听的相声补张票,二来是想从书找点新的乐子,因为我觉得这么给大家天天带来乐子的人一定生活中充满了乐子。买回来看了前言后悔了。这不是说相声逗乐子的书,也没有高深的知识和思想,连老郭的人生自传都算不上。书中文章部分源自老郭自己的博客,整理后出了一本文集而已。老郭在自序里摆明了:这是一本拒绝传递任何价值观的闲书。不过后悔归后悔,细细读完,还是发现老郭在隐隐传递着一种的正能量,蛮有收获

  一是很真实,有人味。论荧幕形象,老郭算不上“优质偶像”。除了不管什么样的国际大牌穿在他身上总是有一直很浓郁土豪气质外,很重要的就是老郭很真实,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就像邻家大叔一样,《人生》中打油诗云:“豆腐白菜大葱爆肥羊。懒问兴衰事,饭罢测血糖。”。他算一个江湖中人,《江湖》里他写道“万事一线,江湖好相见”。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也有自己的脾气,对看不惯的人和事从不藏着掖着,不搞一团和气,很接地气。《骂人》中写到:“平生四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人情如纸,四恨小人猖狂。”、“在人群中生活,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狼性”。他是在别人的质疑和指责成长的,《你是“黑社会》、《角色》、《友人来访》、《聊天》几篇文章中,都是写他人抨击自己的事,老郭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处理倒也显得精明:对无聊之骂,他一笑了之;对无耻之人,他针锋相对;对无理之事,他“端起茶杯小饮一口,又放在桌上,长叹一声。”老郭对无理咒骂自己的人一点也不“姑息”, 遇骂必回敬之。《“骂人”指南》中整理收录了他骂人的段子,不带一个脏子,果然是文艺范儿的骂法;遇网上骂的就拉黑,《拉黑秘语》中,他对新浪微博的拉黑功能是颇有心得;《旧事》中,老郭更是将44件自己看不惯的人及事不点名地一一道出,尽揭小人之丑、晾世态炎凉

  二是懂感恩,有温暖。老郭虽然“对敌人秋风扫落叶那样冷酷无情”,但他“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是懂得感恩的人。对父母,他扇枕温席。在《戏语》中,老郭“为父母购置新宅,装修停当,迎二老入住。着光极好,室暖如春,父母大喜。”他自己则“余心亦安”他认为“为人子之乐不过如此,不亦快哉!”对师长,他敬爱有加。在《我与我师》中,老郭尽表哀思之情。赋诗道:“花经夜雨香犹在,月被云遮光怎迷。先生浩气垂千古,南北山头猎猎旗。三尺土埋师徒义,两段情缘死不渝。冷观宵小空嘁喊,羞与他人共典仪。”在《前辈》中,他对侯宝林、刘宝瑞、马季等相声大师如数家珍、一一细说,对已故的大师更是敬重如初。对徒弟,他关怀备至。在《师徒》中,他写道:“师徒如父子一句话流传千载,也更好地解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难得清闲,从弟子纷纷携妻带子登门聚会。恰巧后院菜地旁新垒一锅台,熬鱼头贴花卷大快朵颐……师徒之乐如父子一般,人生不过如此”。对路人,他拔刀相助。《戏语》中他“某日外出,遇恶翁毒打老妻,拳脚相向,血流妻面。余停车相劝,翁污言不逊,余之助理武林中人,遂掌击翁面。翁之三子闻讯而来,疆场大战。少顷,父子四人皆带伤。调停后,余以万元赔偿,虽破财,然心甚喜,不亦快哉!”对老天,他也心怀感恩。《北京》中写到,“坐车外出,隔窗望去,行人风雨中蹒跚。霎时,满心中充满感恩。身不饥寒,老天未曾亏我。寸功未有,我又何以对天?且记,且记。”

  三是知刻苦,有追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艺人》中他总结“论艺人成名,无非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步步血泪声声吟叹,待行至峰顶,又高处不胜寒了。”说白了命运、风水、阴功非人力之所及,唯读书是不二法门。老郭也确实爱读书,特别爱读史书。他在《读书》中写道:“我喜欢看书,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我看史为了丰富自己的头脑,会让我了解人生是怎么回事”。他常常“夜读乾隆御批”、“夜难成寐,翻看南唐旧史”、“夜读明史”等等。老郭现在也可以称得上是位相声大师了,从九岁第一次说相声,他在这个台子上下功夫,也有三十年了。在《男人四十》里,老郭说“我没有别的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相声……直到今天,我不会抽烟、不会喝酒、不会打扑克、不会跳舞,也没有应酬。台上说相声,台下琢磨相声。”《自序》里,老郭更是说“如果说我还有什么追求和愿望的话,那就是我希望能说一辈子的相声,等到八十多岁还能跟于谦老师站在小茶馆的舞台给大家说相声。那时候,估计我的头发都掉光了,于老师的头发也白了,一脑袋的白毛,还烫头,跟喜羊羊似的。”网上有一则“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按照这个计算法,这三十年里老郭每天花上1个小时琢磨相声就已经是超凡了,更何况一门心思不停地琢磨。当然,说好相声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传统》中他讲到:“百年来无数艺人的心血,不能眼睁睁看着失传。我整理了一份工作计划,首批抢救复排评剧传统剧目一百出。任重而道远。我需要演员,我需要乐队,我需要演评剧的剧场。资金我自己出,但我更需要一个宽松的空间。我不知道这个计划能走到哪里,努力吧……”

  老郭绝对是为相声而生的。希望老郭能在他坚持的相声之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过得更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过得刚好》读后感(六):书如其人,说的刚好!!!

  内容上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郭德纲的相声集,说学逗唱灌输在字里行间,在读书的期间,最好能想想郭德纲说相声时的语气,你会觉得自己在欣赏德云社专场。

  形式上,这本书最多就是郭德纲日常后台与台前的再现,最多也是他对过去生活和相声生活的反思和小小的爆料。就像他在书中说的那样——我不想让你在我的书中学到什么,就像相声从来都不是用来教育别人一样!

  其实郭德纲写作和他演电影拍戏一样,水平都不高一样。当然,他不是作家,充其量就是写作者。诚然他的书不好,但是其间的生活感悟和行业现象确实可以品一品,个中滋味让你了解的也是“刚刚好!”

  告诉一下你,如果你没有对一些事件背景的了解,书中的某高管,某位艺术家、某人将会大量的出现,以至你读起来朦朦然!!!

  对了,这类型的书,也就这样了!!!

  《过得刚好》读后感(七):看郭德纲的书让我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

  首先声明,我喜欢看相声,我也不讨厌郭德纲,这篇文章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到之处,就当看个笑话。

  郭德纲的《过得刚好》我是囫囵着看完的,看完一遍之后我又回头翻了一遍。看完之后我有很强的不适感。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逻辑性比较强的、体系化完整的书,不知道是因为我是理工科出身,还是因为强迫症每本书都想做出一个思维导图。当然我并不排除段子式的书,一本好的段子锦集给人的感觉必定是隽永深刻,耐人回味。

  《过的刚好》这本书就很有意思,看着目录很有章法和逻辑,再往后慢慢翻突然就变成了微博和段子的集锦,让人静不下心去回味和思考,给人的感觉就是你在吃火锅,麻辣的汤刚煮热,你把牛肉羊肉全都投进去,捞出来准备吃呢,结果上来的全是一盘盘的凉菜,总有一种续不上力的感觉。这是不适感来源之一,体系化不够明显,前后行文的风格略有差异。

  看这本书,我真的相信郭德纲说的,自己是一个喜欢待在书房看书,并且对中国古典文学是有很深造诣的人,辞藻极华丽,诗词歌赋、调侃逗乐骈俪有秩,通文都能感受到先生极强的文采,但是这正是不适感来源的第二个方面,个人觉得不够接地气,有一种卖弄风骚的感觉,当然我更愿意相信可能是自己的深度不够。

  第三个方面,也是最不适的地方,就是整本书很多地方都散发这极强的负能量。郭先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确实经历过很多的痛苦和压力,并且收到同行的压力和迫害比较多,所以我是可以理解那种欲撕之而后快的感觉,但是整本书大半部分都是用极重的笔墨去写了这些心情和对某些人的挖苦、讽刺,有的书评说这个叫辛辣犀利,原谅我不能苟同。我觉得看书一是要汲取书里的知识,或者是吸收某种对自身成长有帮助的情怀或者是能量,通篇都是对某些同行的讽刺,对行业现状的挖苦,让我看书的时候就觉得是祥林嫂在对着我喋喋不休。

  以上是不适感,这本书也有可取之处。

  一是对相声界的发展,和前辈的介绍确实让爱好相声的人,对这种语言艺术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二是书中某些轶事野史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三是对郭德纲,对德云社都能够有基本的了解,最后书中某些段子和笑话确实可以博君一乐。

  言尽于此,下一本书。

  《过得刚好》读后感(八):诗词范儿的郭德纲

  前一段看过于谦的《玩儿》,现又看郭德纲的《过得刚好》,喜欢他的相声和主持的节目,至于他私下的事我不太关心,一些事真实与否对我也不重要。这本书还算不错,内容很丰富,看了一些郭的精彩段子,了解了他的一些早年艰苦的境遇,特别是他对人生的一些感悟,有的的确让人深有体会。对待同行的讥讽,人们的夸和骂,郭的心态都很好,也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而令我惊叹的是他的诗词能力堪称一流,这本书让我更全面的了解郭德纲这个人,科班出身,的确有料。现摘录书中的一些文字,权且感悟和收获。

  人生苦短,活一百岁的没有多少人,开心就笑,不开心待会儿再笑。高高兴兴比什么都强,跟谁较劲都是跟自己较劲。

  可以没文凭,不可以没文化;可以不上学,不可以不读书,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学校不读,在家一定要读。我给我儿子最近留的功课就是读一读《二十四史》,读《清史稿》,读完这些东西,我给不了他文凭,但是这些东西我儿子会受用终生的。

  德云社不是最了不起的团队,但有一些值得肯定,我们是一家子,过的是日子。相声界某团体,演出结束了,一后台的人上对面锅贴店吃饭,八个人坐八个桌子,谁也不跟谁坐一桌,怕给人结账,这还好得了吗?人有多大,艺有多大,心窄道不宽。

  人不能跟人性作斗争。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此万祸之源也。

  俗云: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绝。立身立世,得有一技之长。像咱们这样的民间闲散艺人,可不就的好好干呗。贵人相助,高人指点,个人努力,家人支持,小人监督。有这五人,齐了。

  古人言:观人于忽略,酒后,临财,临难。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不受点儿委屈,不被人冤枉,不被人误会,你这一生不完美。张文顺先生说过:一辈子没个仇人,活不下来。

  如果你认为人人身上皆有善,那你还没有遇到所有人。

  最后想说,还是郭德纲的相声可乐。

  《过得刚好》读后感(九):《过得刚好》——读后

  几个月之前的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郭德纲再一次频繁的出现在了电视上。他不是以一个相声艺人的身份,而是主持、评委。郭德纲不再说相声了吗?我想大概不会,相声是郭德纲的立身之本,一个不再说相声,不再为观众带来欢乐的郭德纲是不会太有吸引力的。正如他反复说的,“他是一个很内向的人”,谁会对他一个无聊的人的一天感兴趣呢?陪他一起”沉默“吗?

  《过得刚好》并不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书,里面似乎也很少涉及到我们所好奇的八卦与不为人知的内幕。它更多的类似于一部博客或者微博的集合,文章前后之间并没有很严谨的逻辑链。排序上也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好像只是按照内容大致分了几类,每一大章节之内显得有些杂乱。

  作者提到了他发迹之前的坎坷,但是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这很不容易。从担忧衣食到今天的大红大紫,作者经历的艰辛与心理上的压力或许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寥寥数语,现实的辛酸绝不是文字的轻描淡写。所以,我很愿意想信,这就是对相声的真爱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感情,也许会认为这不过是充门面的华丽说辞。这样的想法,可有可无。其一,即使这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与内心的情感无关,又有何不可?相声这一职业,首先要能够是从业者自给自足,否则会有多少人因为温饱离开这个行业。“干一行,爱一行”说的容易,做到者几人?其二,相声艺人众多,佼佼者为数太少,能够红遍大江南北,让人积极主动去买票的更算的上是这一行业中的顶尖高手。如果不是真的有情感,背后付出的心血无异于对内心的折磨。刀,开刃容易,然屠龙刀只有一把。退一万步来讲,作者所言皆是伪言,也不过一笑了之,我们看的还是台上的郭德纲。舞台上的嬉笑怒骂,引众人欢欣之感。谁快乐,谁知道。真爱,假情,关卿底事。

  过得刚好?郭德纲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起名字,或者打广告。文字就差一点点,但那一点点的分寸,确实最难拿捏。大红还是粉红,你说哪个好?人红是非多,郭德纲也是不能免俗之人。来自各方的质疑之声从未停歇。这是一个媒体与娱乐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攻击别人和被攻击中度过。各种内幕,众口异词,真相早已埋进了岁月。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一些老的艺术家,如马季先生对德云社的支持,认为德云社在做一些对相声有益处的事情。我想,德云社最少是对传播相声,让更多的人愿意听相声,愿意关注相声起了很大的帮助。否则,越来越多的新一代,会把这门语言的艺术遗忘。书内,写过很多“同行”对德云社的“伤害”,认为其有三俗倾向,认为它不够“高大上”。诚如作者所说,观众并不需要跑到茶馆里买票接受教育,否则他应该去专业的教育机构。说的粗糙点,大伙儿干嘛要花钱让两个说相声的教育自己,还挺贵的票。这当然不是说,相声就可以三俗,就可以传播恶劣的内容,而是不必把相声架到庙堂之高。第一,它骨子里就不是,第二,受众也不一定认可。之前的一些相声作品,的确寓教于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你不能苛求所有的相声段子都达到那样的水平。有时一段相声的好坏,有善意的批评,也有恶意的挑衅。语言就是一张嘴,看你怎么说。

  书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有很多作者的一些小的“作文”,这算是个意外惊喜。都说“演员的肚是杂货铺”,书中的文章确实可以佐证一二。写南唐后主李煜一段,下笔的味道,很符合有一段时间学校里用的作文范例,用语优美华丽,带着淡淡的古风。这和一直以来作者的舞台形象反差实在太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簇簇,台下的郭德纲倒像是个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人生百味,皆在笑谈中。张牙舞爪可也,娓娓道来可也,胸中自有沟壑,宝宝知道,但宝宝不说。

  由于时间的关系,可能文中集合都是某一段时间作者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有重复性。超脱了那段时间再看,就会觉得有些冗叠。但主旨却一贯的秉承了作者对于相声和自己的看法。当然,这很有可能是作者的一面之词,捍卫自己立场的回击。想想也不难理解,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总不能打完左脸还把右脸贴上去。不过有些部分暗讽的意味太重,言语过于辛辣了。

  为功利记,为公益记,为己记,为他人记,都可。台上也罢,台下也罢,真也罢,假也罢。我们既看不到全部的真实,也只愿意看到想看到的真实。到底什么样子才是一个真正的郭德纲,与观众来讲难道是件顶要紧的事吗?

  《过得刚好》读后感(十):我看郭德纲

  这本书通篇已经大致浏览了一遍,觉得郭德纲写得很实,有一说一。众所周知,郭德纲现在是中国相声界的大梁,除他之外,我也想不到还有哪个人在相声界是比较活跃的。姜昆,大兵,奇志等等等等的相声演员现在还有多少出新段子,每年也就是在春晚上亮亮面,露露脸。郭德纲近来的相声段子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是最为活跃的。郭德纲在本书中也说了,他没有在书中讲什么人生道理,如果有所领悟,那是你自己的联想。在书中见到郭德纲的一些经历,一些感悟,觉得确实很有启发。人生嘛,不外乎是笑笑别人,再被别人笑笑而已。这是老郭在经历种种打击,非难后得出的人生哲理。笑要有胸襟,无疑,郭德纲心中已经有了这种磅礴大气,更为内敛成熟。老郭在书中写得很杂,什么都有,堪称大杂烩。出乎我意料的是,老郭的诗词倒是不少。联想到老郭在相声中所说的,我偷偷摸摸也算个文人,不禁会心一笑。我觉得 ,老郭的书很轻松,一如他的相声,看完以后可以一乐也就够了。书中有一段介绍相声前辈侯宝林先生的话,我觉得蛮有意思。老郭觉得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有洁癖,他很佩服。我个人以为,如果不是因为侯宝林先生与侯耀文先生的绕不开的关系的话,老郭恐怕会避开侯宝林先生,毕竟多多少少会有些尴尬。

  本来嘛,我也有些纠结,到底是给个3星还是给个4星?后来一想,老郭也不容易,给个4星,让更多的人了解下老郭,也算为中国的非主流相声界做些贡献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过得刚好》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