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一):他随风而去,留下了温柔与浪漫,还有乡愁
不得不承认,知道余光中,确实是因教科书中那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乡愁》。尤其最后那段,站在岛屿上,隔着海峡,望着大陆,似浅实深的乡愁,它代表着老一辈人心中的遗憾,也成了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对岸的入口,更重要的是,余光中用《乡愁》告诉我们,心中那股无法表达、无以言说的抽象的家国情怀,原来是这样。
没经历过战争和漂泊的我们,少年时读这样的情感,自然无法融入与理解其中,亦不懂为何要将家国情怀与母亲、妻子同一而论。有意思的是,余光中一直以来将大陆比作母亲,美国比作情人,岛屿比作妻子,抽象的情感总是与具象的女性形象密切相关。这与余光中人生经历有关。余自述与母亲关系较父亲亲密一些,儿时的“回乡”也常是“母乡”“妻乡”,由此而生的熟悉又细腻情感自然也化作余光中表达内心的独特语言,依赖与漂泊相对,缠绵与辗转相应,何曾想,自己竟有一天,与乡国之间,有着“爱而不得”的遗憾与忧愁。
这自然不是少年余光中能想到或者会想到的。那时的他,站在交通不便的四川盆地某处,想象的却是火车能到达的世界各个角落。他爱地图,地图能满足他对外界的知识欲,也能让他熟悉自己要行走的痕迹。他当然深知,那一张张的地图,都有其背后的种种原因与内涵,并非完全准确,但他始终能在其中找寻到自己的乐趣。后来的他也有机会踏足三十几个国家的土地,常与妻子浅游各处,大概是少了对未知世界的神往,老时对地图的热情不再如少年时那般。少年时对海外的热切追逐,也因在当地的生活以及与家国的隔离而消去。
成年的余光中,到底多了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加之战时随母到处逃亡的经历,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较少年时深刻了些。成年的余光中自然比少年余光中更容易摆脱他想摆脱的环境与“平凡的中国”,可他也认识到,有些烙印在自己血液里的符号,不管走到哪都是无法消失的,就比如,在国内或许我们可以愤斥自己国家种种不是,但我们一旦漂游在外,这些“不是”也成为海外钉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成为与海外的隔阂,无法在当地形成身份认同,又无法回到祖国怀抱,进而使我们淤积着对乡国的思念与眷恋……他说,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不在中国。
终究不是归属,“情人”,大概也如此罢。
《余光中都是你》这本书收录的都是余的旧文。需要强调的是,书中并不讲乡愁,收录的皆或多或少与其相关的散文。我曾试图要替他挣脱“乡愁”的标签,他的好并不只是那首乡愁,但在这本书里,他惦念的乡情无处不在,反而使读者更懂那首乡愁是他在内心酝酿几十年的情感,而非传说中二十分钟一蹴而就的“灵感”。今日再读,个中甜酸苦辣之滋味依旧新鲜浓烈——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悟,又如何能用文字真切又形象地表达出能引起共鸣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余光中对文字的品味与其翻译工作相辅相成。没有对中文字词及其语境的琢磨,哪里能用中文构造出一个可让余光中任意遨游其中的无限天地?私以为散文更能凸显作者的真实想法,因此,通过这本书,透过书中的文,我们与余光中的距离,更近了些。当然,时而还得接得住他抛过来的狗粮。
只是,斯人已去,留下了温柔与浪漫,还有乡愁。
只是,只是……
时至今日,乡愁是什么?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二):余光中的爱与恋
2017年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一时间海内外华人,都表达了对这位诗人的哀思。记得,在当日众多文艺爱好者,争相传颂余光中先生的经典作品《乡愁》等。余先生诗文写作颇丰,作为一般读者往往只关注于,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其实余先生在西方文学研究、散文写作、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也独具建树。
《余光中都是你》收录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作品,内容涵盖相当丰富,为了让读者了解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余光中,书中最后还收录了余先生四个子女的追忆文章。不同于另一位台湾作家林清玄的禅修文笔,余先生在散文中,勾勒的更多是平凡生活中朴素的情感点,在加上他爽朗幽默的天性,读来更加有洒脱之感,其散文的艺术特点也愈加明显。
余先生对日常生活投入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他文笔下的日常是幽默和超脱的,是看透了人生本底后的返璞归真。就此而言,和梁实秋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虽然也写日常,可是他的日常是日常中的经典桥段,而余光中的日常,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概括。
在《假如我有九条命》的散文中,余光中想象自己有九条命,对自己所承担的生命角色,一一负责。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所以感觉余先生的“九条命”之说,确实道出了中年人的不易和心酸。
余先生写自己喜欢驾驶汽车,确实有别于很多作家,因为就我所阅读过的中外名家,将开汽车这等凡事,写成文章,还写的这么好的也只有余先生这一家了。余先生总结开车的好处,一时自由的感觉,路过的风景,操纵的快感,所以就算是路上堵车,他也不会烦躁“路怒”,权当驻足观景了。
余先生的《乡愁四韵》、《乡愁》等诗,将对故乡的眷恋写的入木三分。余先生的前半生在兵荒马乱中,到处流走,出生于福建南安,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后来到了海南,最后落脚在台湾。改革开放以后,他数此寻乡愁与大陆,将每次的回乡之旅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起来情真意切。
回到出生地,乡亲们围拢过来,祖屋犹在,他写道“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儿时的伙伴闻声而来,说起小时候一起比赛爬树的趣事来,余光中打趣的说道:要不再比一比。
因为时代的原因,余先生经历过五所大学,就读过其中三所,他对于金陵大学,印象颇深,在散文中记录了上学的趣事。在校期间,他留恋于文学的世界,可见兴趣对于成就的重要性。
本书还写到了他的读书感悟,也很能启发人。对于喜欢阅读,追寻生活真谛的朋友,这本书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就像是书名一样,《余光中都是你》,放弃了那些人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侧目而视,生活中也可见爱与恋,能够驻足的地方。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三):余光中的浪漫主义:假如能有九条命
提起余光中,就是那首叫做《乡愁》的诗歌,虽然也是老师强制要求背诵的一首,或是因为美妙的比喻和平仄抑扬的韵律,对它抱有难以言喻的喜爱。等有一天拿起余光中的文集,才明白,这是余光中文字中特有的温柔。
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睛里有你。知更说,春从空中来。鲈鱼说,春从海底捞。土拔鼠说,春是土底冒出来的,不信我掘给你看。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中学时代,几乎全在四川度过。记忆里,那峰连岭接的山城,北有剑阁的拉链锁头,冬有巫峡的钥匙留孔,把我围绕在一个大盆地里,不管战争在外面有多狞恶,里面却想母亲的子宫一样安全。余光中的一生充满了漂泊,生于乱世难怪他自嘲上个大学都考了三次。但传奇的经历,让他的笔下充满了别具一格的浪漫主义。诵读文字丝毫感觉不到沉重,轻快的活泼的有趣的对生活的热爱扑面而来。开篇便是《假如我有九条命》,假如你和那猫儿一样有了九条命,你会选择做什么呢?
余光中写道一条用于应付生活的现实,一条留在台北陪伴父母和岳父母;再拿出一条做丈夫和爸爸,因为这世上父亲多是“不称职的兼职”,还有一条要拿出来做朋友,余光中自言虽向往友情可多为俗世所扰、交往便变成了应付;还有一条要用来读书、一条完全用来写作、一条专门用来旅行;剩下一条要轻轻松松生活,看云卷云舒。
平实有趣的文字读下来从吃惊到惊喜,人生苦短,不论男女只有一条命却要做好这几件事,实在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能专门做一件事,无论是于父母承欢膝下还是成为妻子的好伴侣,都不是容易的事,平平淡淡的生活要舍弃很多很多。假如能有九条命,平衡好现在的生活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但假如我有九条命,就想要更浪漫大胆一些。一条做猫咪,绝不是家养的那种宠物,而要做城市间流浪的夜行者,从百姓的窗户跳窜到学校的楼梯间、从容穿过警卫趴在行政大楼打盹,也许能窥探到不少有趣的秘密,就再也不会对人性的变化莫测失望又绝望;假如我还有一条命,那要做一个自然探索者,潜入海底听蓝鲸唱歌看小丑鱼变性交配,观察企鹅如何生活狮子如何捕猎,抛却人类的道德准则探索自然的规律;假如我有一条命,·····可惜现实里,仅仅只能做一个普通人,还要分出八瓣身,用于应付生活应付人情,即使分身乏术。余光中的文字,便是匆忙中供你停歇的报亭,喘息间用温柔的文字抚平焦躁的情绪,当你开始读,就是治愈的开始。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四):《余光中都是你》:一代乡愁文人的真性情
作为乡愁诗人中最有力的代表,毋庸置疑是余光中先生了。但碍于传统的义务教育只将余光中定位一个诗人,而忽略其他身份,致使我们读者或者学生对他的了解,尤其是文艺空间的了解就是显得狭隘了。要知道他可是有四个女儿的父亲,他的财产只靠诗人的收入是分不够的,于是他就还有散文、评论、翻译,加上诗人,就是构造他的四维空间,以此来才能将他的财产分配的均衡的。
上述关于财产的问题,自然是戏话。但可以肯定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生都是交给了文学艺术,他四个维度的成就,使得他成为我们华语文坛一颗璀璨的文曲星。最近有幸拜读由时代华语国际联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的精选散文集《余光中都是你》,就让我从一个散文家的角度去更为了解一代乡愁文人的真性情。
该书一共分四部分,另外附录四篇余光中先生的女儿描写父亲的文章。第一部分写的是“好日常在”,讲述的是作者日常的小事和趣事,从这小事也可窥探作者的人生观,和对生命的思考,如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中,作者就从有限的生命拓展到九条命,但哪怕有了九条命对于作为大忙人的作者而言,想必也是不够的。君不见,作者就是拿一条命来应付现实生活。其余分别是尽孝,尽父亲责任,尽仗义,读书、教书、写作、旅游,还有最有一条就是从容过日子。从这样的假设话题开展而成章,都让我们知道作者三观,就有忠孝义的美德,也有为自己心爱的事业而燃烧殆尽的无私精神,也更有追求个体自由,享受生活中每一分钟的活在当下的自由洒脱脾性。
而除了哲学上的思考,该部分中,我们还有可以一略作者出色的文采,而事实上,作为散文家的作者,读者最爱看到的就是那种隽永平静,既有电影既视感的画面美,也有生活的志趣,情感的丰硕厚感,都是让人在阅读中感知有一种炽热的光和力量力透纸张的。如在《高速的联想》中就有这么一段“风沙雨露和冰雪,烈日和冷月,沙漠的飞蓬,草原夏夜密密麻麻的虫尸,扑面踹来大卡车轮隙踢起的卵石”这样既有诗情画意,也有开车的快感,这是最代表作者当时的驾驶愉悦心情的了。而在《地图》的比喻也非常形象,如“蛛网一样的铁路,麦穗一样的山峦,雀斑一样的村落和市镇。”
第二部分就是讲到了作者对生活中一些社会事的联想了,如在《男厕所的聊想》中也说出, 公厕的干净与否,直接就体现一个国家或者一座城市的国民素质的高低。而随着近年来,就国家领导对旅游系统推进了“厕所革命”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而言,相信时下的本国国民的素质是有了很大提高的,而有趣的是,作者就厕所文明的话题上,说出了古代石崇的豪华厕所轶事,作者也借古讽今,讽刺如今台湾那些富豪生活腐败,用金做浴缸的低级趣味和暴殄珍物的生活。另外作者也作文说明粉丝多,知音少的现象;也说了一些关于出租车的打车难的社会问题;也写了关于作者喜欢披头士乐队音乐的散文随笔。这个部分是作者与社会发生关系所写的文章。
来到第三部分,就是写作者的乡愁散文了。读着书中小书签上作者的《乡愁》小诗,是很有小时候在课堂上背诵诗歌的韵味的,而这次能够“课外”阅读作者关于乡愁的散文也是另外一种风味。在这个部分,我们既可以读到作者在四川度过的岁月,那里有世界的脸谱,有描写作者重游故土的眉山三苏祠,和重游乐山等景色,在四川之行中,作者不但回忆了一些童年趣事,都充满满满的乡愁回忆之情。此外,作者也不忘写画家林风眠,足以见他涉及广泛,对绘画也颇有心得。此外也写了作者在南京的求学岁月。
其中值得令读者驻步凝思的是,在他的《八闽归人》中就写了回乡十天的记录。文中写了武夷山、泉州、南安县等,最后写到他真正的故乡永春,尤其喜欢写永春的那段描写“此刻那绿荫深密,正庇着江海和我。他告诉外地的众多来宾,当年就和我一同爬树,到高处去找鸟蛋”多好的拟人手法,去体现一种朗朗乾坤的爽朗而充满童真的乡愁啊。还有“越过灰瓦层叠的屋顶,透过荔枝交接的翠叶,玳瑁和铁甲的双峰迢迢可见”这是岁月精美之诗。
第四部分,就是写作者的读书乐事。这种乐事其实有点尴尬的,其中在《书斋,书灾》中就写了作者因为嗜书如命,也有借书迟迟不还的不道义的事,尽管最后的书的主人说将书送给作者就了事了,但作者一直内心深表歉意。另外也写了作者与书店的互相赖皮的事情,因为书店迟迟不给卖了作者的书的利润给作者,于是作者到书店买书也赊账,这可谓是“小商站场”上的斗智斗勇啊,这也看出了作者真性情的一面,那就是不吃亏,也有点贪小便宜的不光彩的小习惯。事实上,这是读书人的不光彩的乐事,试问读书人谁不想将好书归化啊,毕竟出发点就是嗜书如命。此外,我们听到了作者抱怨书斋小,这是体现一个读书人的真性情,也体现读书人爱书的尤高的追求和境界。
教书、读书和写作是作者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作者最擅长的事情,于是在这部分,我们既读到了他深入浅出地说明对成语和格言妙用于文章的重要性,教导我们每一个写作者要做到活用成语和格言,做到既不能滥,也不可以用,方可见文章做好。另外作为一个教授,作者认为写文艺批评,也不太喜欢过于“学术化”,而是追求一种“写成一篇清畅可读的散文”,因此传递的信息是写批评文章,也应该注重文笔,方可有自己的风格。另外对于从事文艺批评者而言,作者在《专业读者》一文中也强调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那种评论家必须见多时过,才能更全面做好文艺批评工作。以上如斯等等,都是作者以专业的态度,也以一种轻松的长者口吻教导我们这些后浪在自己的专业上提点了很多建议,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消化。这里头,就可见作者那种在课堂外,与读者活动,这是一种推己及读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最后就是一部分就是写了作者旅游志趣的部分了,这里就写了美国纽约郊外的“萤火山庄”。其中短短一句“夏木含雨,风景绿得饱和而滋润”就体现了萤火山庄值之自然美。之后就写了台湾的高岛和沙岸,喜欢那句“海风像冷血的蛇,窜入了衣袖和裤脚管,令人不安。”如此就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不安和内心恐惧。另外在在《片瓦渡海》就写了重庆的游记和回忆。此外也写作者深入加拿大的赫巴德冰河去游览,向读者展现了那一段段关于那个地方的一片片,一瓣瓣,一波波的冰雪奇缘。而在《故国神游》既写了西安的游记和演讲,从中也表达了对陕西作家于右任先生的仰慕和深切的追思之情。最后的最后是作者四个女儿为作者所写的追思文,文字清畅,情感真挚,都体现了一个白发苍苍而依旧充满热情生活写作的诗人和作家,兼父亲的高大形象。
余光中,都是余光中先生您为我们每一个读者留下了这些难以忘怀的绮丽诗文,而在这本《余光中都是你》的散文中,我们也读出了您是一位代表着那一代的乡愁文人,您的真性情也就在这些文章中错落有致地璀璨着,熠熠生辉着。这里的真性情就是秉承儒家的忠孝义,也有为自己心爱的教书读书写作事业而燃烧殆尽的无私精神,以及推己及人的精神。也更有追求个体自由,享受旅游生活中每一分钟的活在当下的自由洒脱,和充满不吃亏和志趣的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