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31 01:5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100字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一):余光皆是你

  相较于汪曾祺、梁实秋的清浅闲适的文字,余光中的文字更多了一种美,他的文字在发光,给人热切之感。

  《余光中都是你》书名真的好吸引人。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从封皮上短短几行小字,可见文字之美。

  书分为五部分:好日常在、无聊趣想、历历万乡、读书乐事及奇妙世界。每部分收录不同时期的散文,文笔优美流畅可见功底之深远。

  好在日常是余光中对从容日子的追求,从从容容过日子,花开花落,人来人往,无所谓特别追求,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现代社会及其忙碌,世界不可能按下快捷键,停止三秒。在纷杂中,心灵宁静足矣。

  小时候的辗转,余光中遇见更多的人,心中总是多出几丝乡愁。

  “四度空间”对余光中形容恰为其当,是为"乡愁"的诗人、是惬意的散文家、是理性的批评家、是老道的翻译家。

  作为四维超人的他,依旧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多处探访,给他的文字增光加彩。世界千奇百怪、长短不一,在他笔下,更多几丝奇妙。

  余光中的文字外敛内溢,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在有限的生命中珍重对待一人一事,活出自己的色彩。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二):愿你愿我愿他,好日常在

  

事先申明,这不算是严格的书评,只能算是“喋喋”一则。

刚翻开书,一眼就能看出余光中先生是个爱极了生活的人,他洋洋洒洒的文字有股说不清的魅力,读到了也会有种原来生活这般美好的幸福感,拥有如此有趣灵魂的人注定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更何况是个同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一颗有趣的灵魂的人。别人写时间规划枯燥无味,无非是准备花多少时间做个什么事儿,准备在什么事上用多少时间诸如此类,先生偏不,他说自己有九条命,并分别用在应付现实生活,用在家人朋友,用在工作爱好,还有专门一条命用在从从容容过日子,哎呀!我甚至没想过要留多少时间用来过日子,仿佛不是在选择时间而是被时间选择。我们若是说“汽车”会想到什么?风驰电掣、现代文明还是小甲壳虫,先生表达自己爱开车是这么说的“他爱操纵一架马力强劲反应灵敏野蛮又温驯的机器”,被他这么一说仿佛汽车不是汽车,是个什么阿猫阿狗阿马俏皮又可爱,无聊的开车时光也不是那么无聊了,可以操纵这一个代表速度,运行时劈向前面的风景。他养花养鸟,发表男厕所的聊想,赞美发明阳台的人,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感受他对生活的热爱,仿佛一切都是新奇有趣,随便一抓都是奇思妙想。

正当你以为的先生是个从容淡定、悠然自得的人,却没想到他讲情讲爱也讲得人热血沸腾,他说人生一世,贪嗔兼痴,姻缘千般,种种难舍,爱着要用唇,用臂,用床,用全身的毛孔和血管,未关乎情长情短,那股热烈的爱让人心向往之,无数次无意有意提起妻子我存,那种自然而然对妻子说起情话的神情着实被喂了一大口狗粮。

越读越会发现先生热爱的不仅只是生活,更是对生命。七十多岁时写的文章中没有一点倚老卖老老态龙钟的感觉,能感受到很多的是阅历的沉淀,而沉淀下来的都是精华,他说自己不敢贸然回顾漫长的一生,殊不知他的一生又让多少人惊叹不已,爱妻爱生活遇到一生相伴的知己,半生游历三十多个国家,诗文评译皆是成就非凡,写这篇不是书评的书评时 ,觉得自己真是无知极了惭愧极了,做了一堆的人生规划,还是“苟且”生活,真想读一读傅孟丽小姐的《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了解下这位主角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

未读此书前也未了解过如此立体的余光中先生,从容而又谦逊,深沉而又热忱,风趣而又内涵,能说得清情深,又能道得明深情,文字中有景、有理、有想象、也有故事。我想要后半生与知己相伴与挚爱相守,知己亦是挚爱,我想要我的余光中都是你,愿你我他,好日皆常在。

(第一次写长评,不足之处颇多,希望大家可以批评指正)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三):读书好

  

读《余光中都是你》有感

文章的开头,请允许我引用余先生的几句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之所以引用余老先生的这首诗,是因余先生所著《余光中都是你》的情感基调,难免透漏出那种隐隐的忧伤,或许是我由此诗入文,自带忧伤;或是余老先生的“乡愁”已溶于骨子里难以轻轻抹去。

《余光中都是你》有六个板块,最后一则板块是附录,乃是余先生的子女所著,虽非余先生亲著,仍值得仔细阅读,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几篇文章,更是子女对父亲的崇敬与爱意,还有思念。此书收录了余先生的很多散文,但我建议读者先大概了解余先生的生平在来仔细读这一本书,这样的话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余先生的文章和感情基调。希望大家听我一言,因为我便是对余先生毫无了解去阅读,初读时十分疑惑,越往后才越释然,因为我悄悄做了功课。

余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读《成语和格言》时,可见余先生对成语和格言的见解,从中可短暂悟出翻译的“窍门”;读《不流之星》,与其共赏漫天星景、共叹永恒不过如此;读《假如我有九条命》,感慨时光飞逝,一生竟也如此短暂;读《高速的联想》,人类不断突破体能,与神争夺,由此获得自由……

余先生的文章,我认为是很值得大家去看的。虽然我并未阅读余先生的其他文章,但就此书,的的确确可以看见余先生的知识渊博,尤其是对于诗以及翻译。我能感觉得到文章里余先生词藻的优美,至于看完这一本书,我最大的感触便是本身的才疏学浅。我曾看过那么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在阅读每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取决于你的文化背景,你的知识结构,你的全部的人生经历,而当中获得的,他会建构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你对另一半的想象,你的对未来的憧憬。当我执笔,像一个无知的孩童,脑中空白竟不知所想所欲,唯有阅读他人文章汲取他人养分时,才觉心中满当。而这载满宝藏的书,却是我娱乐最不愿意选择的项目。当我在余先生的书中看到一片片书目却都只熟悉名字回忆内容却一无所知,想回忆自己所读书名却屈指可数,想测腹中诗书却空空如也,原来我也是书盲人。

每读一本他人的书,都是在经历一遍作者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完整本书只觉得空空荡荡,毫无头绪。《余光中都是你》收纳了很多余先生的文章,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出余先生的“乡愁”,对于噪音的憎恨与无奈,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我竟也感受到茫茫世界自己的无知,在“书籍为什么存在的”背景下,我带着反思读完此书写完此文,只愿各位读者切守住心中净土,为书籍腾出空间。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四):他随风而去,留下了温柔与浪漫,还有乡愁

  

不得不承认,知道余光中,确实是因教科书中那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乡愁》。尤其最后那段,站在岛屿上,隔着海峡,望着大陆,似浅实深的乡愁,它代表着老一辈人心中的遗憾,也成了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对岸的入口,更重要的是,余光中用《乡愁》告诉我们,心中那股无法表达、无以言说的抽象的家国情怀,原来是这样。

没经历过战争和漂泊的我们,少年时读这样的情感,自然无法融入与理解其中,亦不懂为何要将家国情怀与母亲、妻子同一而论。有意思的是,余光中一直以来将大陆比作母亲,美国比作情人,岛屿比作妻子,抽象的情感总是与具象的女性形象密切相关。这与余光中人生经历有关。余自述与母亲关系较父亲亲密一些,儿时的“回乡”也常是“母乡”“妻乡”,由此而生的熟悉又细腻情感自然也化作余光中表达内心的独特语言,依赖与漂泊相对,缠绵与辗转相应,何曾想,自己竟有一天,与乡国之间,有着“爱而不得”的遗憾与忧愁。

这自然不是少年余光中能想到或者会想到的。那时的他,站在交通不便的四川盆地某处,想象的却是火车能到达的世界各个角落。他爱地图,地图能满足他对外界的知识欲,也能让他熟悉自己要行走的痕迹。他当然深知,那一张张的地图,都有其背后的种种原因与内涵,并非完全准确,但他始终能在其中找寻到自己的乐趣。后来的他也有机会踏足三十几个国家的土地,常与妻子浅游各处,大概是少了对未知世界的神往,老时对地图的热情不再如少年时那般。少年时对海外的热切追逐,也因在当地的生活以及与家国的隔离而消去。

成年的余光中,到底多了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加之战时随母到处逃亡的经历,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较少年时深刻了些。成年的余光中自然比少年余光中更容易摆脱他想摆脱的环境与“平凡的中国”,可他也认识到,有些烙印在自己血液里的符号,不管走到哪都是无法消失的,就比如,在国内或许我们可以愤斥自己国家种种不是,但我们一旦漂游在外,这些“不是”也成为海外钉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成为与海外的隔阂,无法在当地形成身份认同,又无法回到祖国怀抱,进而使我们淤积着对乡国的思念与眷恋……他说,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不在中国。

终究不是归属,“情人”,大概也如此罢。

《余光中都是你》这本书收录的都是余的旧文。需要强调的是,书中并不讲乡愁,收录的皆或多或少与其相关的散文。我曾试图要替他挣脱“乡愁”的标签,他的好并不只是那首乡愁,但在这本书里,他惦念的乡情无处不在,反而使读者更懂那首乡愁是他在内心酝酿几十年的情感,而非传说中二十分钟一蹴而就的“灵感”。今日再读,个中甜酸苦辣之滋味依旧新鲜浓烈——没有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悟,又如何能用文字真切又形象地表达出能引起共鸣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余光中对文字的品味与其翻译工作相辅相成。没有对中文字词及其语境的琢磨,哪里能用中文构造出一个可让余光中任意遨游其中的无限天地?私以为散文更能凸显作者的真实想法,因此,通过这本书,透过书中的文,我们与余光中的距离,更近了些。当然,时而还得接得住他抛过来的狗粮。

只是,斯人已去,留下了温柔与浪漫,还有乡愁。

只是,只是……

时至今日,乡愁是什么?

答案啊答案,在茫茫的风里。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五):余光中的爱与恋

2017年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一时间海内外华人,都表达了对这位诗人的哀思。记得,在当日众多文艺爱好者,争相传颂余光中先生的经典作品《乡愁》等。余先生诗文写作颇丰,作为一般读者往往只关注于,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其实余先生在西方文学研究、散文写作、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也独具建树。

《余光中都是你》收录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作品,内容涵盖相当丰富,为了让读者了解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余光中,书中最后还收录了余先生四个子女的追忆文章。不同于另一位台湾作家林清玄的禅修文笔,余先生在散文中,勾勒的更多是平凡生活中朴素的情感点,在加上他爽朗幽默的天性,读来更加有洒脱之感,其散文的艺术特点也愈加明显。

余光中皆是生活之美

余先生对日常生活投入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他文笔下的日常是幽默和超脱的,是看透了人生本底后的返璞归真。就此而言,和梁实秋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虽然也写日常,可是他的日常是日常中的经典桥段,而余光中的日常,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概括。

在《假如我有九条命》的散文中,余光中想象自己有九条命,对自己所承担的生命角色,一一负责。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所以感觉余先生的“九条命”之说,确实道出了中年人的不易和心酸。

余先生写自己喜欢驾驶汽车,确实有别于很多作家,因为就我所阅读过的中外名家,将开汽车这等凡事,写成文章,还写的这么好的也只有余先生这一家了。余先生总结开车的好处,一时自由的感觉,路过的风景,操纵的快感,所以就算是路上堵车,他也不会烦躁“路怒”,权当驻足观景了。

不忘的只有乡愁

余先生的《乡愁四韵》、《乡愁》等诗,将对故乡的眷恋写的入木三分。余先生的前半生在兵荒马乱中,到处流走,出生于福建南安,中学时代在四川度过,后来到了海南,最后落脚在台湾。改革开放以后,他数此寻乡愁与大陆,将每次的回乡之旅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起来情真意切。

回到出生地,乡亲们围拢过来,祖屋犹在,他写道“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儿时的伙伴闻声而来,说起小时候一起比赛爬树的趣事来,余光中打趣的说道:要不再比一比。

因为时代的原因,余先生经历过五所大学,就读过其中三所,他对于金陵大学,印象颇深,在散文中记录了上学的趣事。在校期间,他留恋于文学的世界,可见兴趣对于成就的重要性。

本书还写到了他的读书感悟,也很能启发人。对于喜欢阅读,追寻生活真谛的朋友,这本书应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就像是书名一样,《余光中都是你》,放弃了那些人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侧目而视,生活中也可见爱与恋,能够驻足的地方。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六):文学“回忆录”——读《余光中都是你》有感

  

谈到余光中先生,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那首《乡愁》。由于从小在水边长大的关系,记得小学时候第一次在课本中读到这首诗,关于其中涉及到的“邮票”、“船票”等意象感到很亲切,但是对于“坟墓”和“海峡”,只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对老师口中讲述的悠悠思乡之情并无切身的体会。但随着年纪稍长,经历愈多,现在再次读到这首印在书签上的小诗,一股穿越时间和地域的感动蓦然从心底漾起,久久徘徊不去。

《乡愁》

余先生不光诗写得好,散文、评论和翻译也是毫不逊色。有意思的是,余先生一再表示自己不写自传。诚然,抛去教学、文章及翻译的工作,忙碌生活之外,基本已无闲暇时间。不过,尽管余先生本人未留下一部回忆录以飨后人,但其实他已将自己整个人生均匀的散布在了自己的作品中,需要读者从中细细体味。

余先生爱好旅行,甚至扬言如果自己有九条命,还要在写作之后拿出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他一生越过两岸海峡,横跨东西半球,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一直未曾停歇。他三度赴美,在横贯新大陆的超级公路上驰骤生风;他也曾迢迢归来,手捧芦柑留下一抹故乡的思念。他的旅行不是遍赏风景般的浅尝辄止,而是运用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东西方文化。通过对比查茨华斯庄宅的厕所和石崇的香厕,可以感受到品味的高低与财富多少并无绝对关系;考察台北和英德等国计程车的噪音大小,便可知晓热闹和繁荣并非孪生兄弟。从他的旅行见闻里,我们不光领略到了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花鸟,同时也收获了对于社会、文化的思考。

同时,这本书还让我领略了余先生在生活中的另一面。隔着文字,我们通常认为余先生是严肃认真,富有书生气的。哪成想,他居然是活脱脱的摇滚乐迷,对于恰克·贝瑞和披头士等歌者如数家珍。对于厕所这等极不“文雅”的场所,他居然也能洋洋洒洒的“排”出一篇文章。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但其实也正因此,我们才得以更进一步的去认识了解一个更真实的余光中。

我余光中都是你

总之,他的文字富于灵性,在提供丰富数据和知识的同时又绵里藏针,对于眼下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他总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令读者不禁莞尔,但之后亦无法停止思考的空间。对于家国,他依然保持着心底最浓厚的爱,身处异国,仍梦想在西北古驿道上驰骋;隔海相望,将情怀融入地图中的山岳和江河。他曾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赤子,呕心沥血地在守望我们的中国文化?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是的,虽然余先生已经逝去,但他的文字,他的深情,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陪伴我们。美无处不在,余光中哪里都在。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七):余光中的浪漫主义:假如能有九条命

  

提起余光中,就是那首叫做《乡愁》的诗歌,虽然也是老师强制要求背诵的一首,或是因为美妙的比喻和平仄抑扬的韵律,对它抱有难以言喻的喜爱。等有一天拿起余光中的文集,才明白,这是余光中文字中特有的温柔。

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山川、江河、云雾、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睛里有你。知更说,春从空中来。鲈鱼说,春从海底捞。土拔鼠说,春是土底冒出来的,不信我掘给你看。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中学时代,几乎全在四川度过。记忆里,那峰连岭接的山城,北有剑阁的拉链锁头,冬有巫峡的钥匙留孔,把我围绕在一个大盆地里,不管战争在外面有多狞恶,里面却想母亲的子宫一样安全。

余光中的一生充满了漂泊,生于乱世难怪他自嘲上个大学都考了三次。但传奇的经历,让他的笔下充满了别具一格的浪漫主义。诵读文字丝毫感觉不到沉重,轻快的活泼的有趣的对生活的热爱扑面而来。开篇便是《假如我有九条命》,假如你和那猫儿一样有了九条命,你会选择做什么呢?

余光中写道一条用于应付生活的现实,一条留在台北陪伴父母和岳父母;再拿出一条做丈夫和爸爸,因为这世上父亲多是“不称职的兼职”,还有一条要拿出来做朋友,余光中自言虽向往友情可多为俗世所扰、交往便变成了应付;还有一条要用来读书、一条完全用来写作、一条专门用来旅行;剩下一条要轻轻松松生活,看云卷云舒。

平实有趣的文字读下来从吃惊到惊喜,人生苦短,不论男女只有一条命却要做好这几件事,实在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能专门做一件事,无论是于父母承欢膝下还是成为妻子的好伴侣,都不是容易的事,平平淡淡的生活要舍弃很多很多。假如能有九条命,平衡好现在的生活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但假如我有九条命,就想要更浪漫大胆一些。一条做猫咪,绝不是家养的那种宠物,而要做城市间流浪的夜行者,从百姓的窗户跳窜到学校的楼梯间、从容穿过警卫趴在行政大楼打盹,也许能窥探到不少有趣的秘密,就再也不会对人性的变化莫测失望又绝望;假如我还有一条命,那要做一个自然探索者,潜入海底听蓝鲸唱歌看小丑鱼变性交配,观察企鹅如何生活狮子如何捕猎,抛却人类的道德准则探索自然的规律;假如我有一条命,·····可惜现实里,仅仅只能做一个普通人,还要分出八瓣身,用于应付生活应付人情,即使分身乏术。余光中的文字,便是匆忙中供你停歇的报亭,喘息间用温柔的文字抚平焦躁的情绪,当你开始读,就是治愈的开始。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八):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余光中都是你

  对于余光中先生印象最为深刻是他的那首《乡愁》,这首诗道尽了余先生对故土的眷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借助邮票、船票、海峡等倾述了先生对祖国大陆对故乡的恋恋不舍、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渴望。

  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工作,梁实秋大师曾评论他说:

  “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先生写诗写散文感情都很细腻,既真挚又强烈,看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读先生的作品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酒香更能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回味许久不能散去。

  《余光中都是你》中共收录了先生五辑30篇佳作,先生写寻常日子,写生活趣事,写读书乐事,写奇妙世界,他说:

  “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来人往。”

  《假如我有九条命》中,余光中先生写道:假如我有九条命,一条专门应付生活的现实,承受与生俱来的惊扰;一条留在台北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一条做丈夫和爸爸,他称自己是个兼差、合照上元首;一条拿来做朋友,不论是身边的朋友还是隔海越州的远方朋友;一条要用来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另一条完全用来写作,因为艺术需要全神投入;一条专门用来旅行认识和感知世界;最后剩下的一条命用来从容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来人往。

  人说猫有九条命,吾辈虽为人类,但也苦于分身无术,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先生在《书斋,书灾》中说物以类聚,他的朋友大半也是书呆子,大半的时间都是与书为伍,“把自己关在六叠之上、四壁之中,制造氮气,做白日梦。”

  读书人都是爱书的,嗜书如命。

  先生谦逊的说自己的藏书不多,一千册左右,但苦于整理,因为理书是带一点回忆的哀愁的,每一本旧书都伴随着旧时的感想,有谁能把自己的回忆整理清楚呢?

  人们都说“书非借不能读”,先生也有一些“雅盗”朋友,一些好书绝版书被朋友久借不还,“我愤怒得考虑写一篇文章,声讨这批雅贼”,却发现自己也未能尽免“雅盗”的作风。

  先生称不满意自己书斋,太小,但读完的藏书不及十分之三;书斋中一直闹着书灾,漫山遍野、满坑满谷,但这间书斋令朋友们流连,在这间艺术的冷宫中,回忆是炽热的,这是一个文人的真性情。

  很早之前看过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篇,文中写尽了雨的缠绵,雨的凄冷。春寒料峭乍暖还寒,雨淅淅沥沥的“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冷雨中的思念,冷雨中的哀伤,无不给人以深深的感叹。一场听雨,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以及前尘隔海、沧海桑田的忧伤。

  先生的散文,阳刚与阴柔并工,知性与感性并济。先生的作品有乡愁,有文学,也有生活。

  作为一名游子,期盼的是能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

  “你的眼睛可真好看, 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 江河、云雾、花鸟, 但我的眼睛更好看, 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九):走进更真实的暖情诗人——余光中

  

知道余光中先生源于课本上的一首诗《乡愁》,当时只感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他都是片面的,读了《余光中都是你》这本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之后,一切都变得立体而真实了。余光中,诗人、作家,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代表作有《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九岁以前都在南京生活,后来又到四川生活了七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京,并且于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考取金陵大学。他的祖籍福建永春,只在五六岁时回祖籍住过一年半载。1949年内战加剧,又随母亲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再去香港,最后到达台湾。1952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被多个大学聘请担任讲师、教授,住所随工作地点而动。从余光中先生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很多的时段都是在不断的奔波之中,看似处处都是他的家,但处处又都只是临时的寄居,我猜想,正因为这种长久的落差,才使得作者非常渴望一个温暖开阔的胸怀去接纳他,而这种渴望就转化成了浓浓的思乡与爱国情怀。

这本书主要包括描述余先生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想的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另加附录四篇,附录里是四篇余光中女儿描写父亲的文章。这里面包括了对汽车(速度)、地图、摇滚乐的偏爱,包括几篇回乡回忆录、以及对于如何读书的探讨和建议等等。

关于速度,作者这样说:“时速超过七十五英里,八十英里,九十英里,全世界轰然向你扑来,发交给风,肺交给激湍洪波的气流”。这样写的速度,言辞明快,张劲十足,一个轰然,似乎读者的脸上都能感觉到那种快速与势不可挡。

作者解释了很独特的中国意义,我觉得很有意思。

在中国,你仅现七万万分之一的中国,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军阀,汉奸,政客,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你可以一个挨一个地骂下去,直骂到你的老师,父亲,母亲。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来,所有的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于是你不能再推诿,不能不站出来,站出来,而且说:“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

作者向我们巧妙形象的解释了内地人和不在内地的人的两种心理,读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似乎就是诗了,充满了浓情与号召力。最后的那句中国的痛楚就是作者的痛楚,中国的耻辱就是作者的耻辱,蕴含了多么深沉的爱国之情啊。所以说作者不愧是做诗人的,感情的调度充沛激昂,层层梯进,让读的人都感同身受、浑身战栗啊。

关于摄影,作者也有很新颖的解释,他说摄影是神做一半,人做一半。就是说美景都是已有之景,已然之情,这些是本来就有的,是神创造出来的。但是要捕永恒于刹那,擒光影于恰好,还有待把握相机的高手,这是人要做的一半。听作者一说,想来确实如此。

从《余光中都是你》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温文儒雅、谈吐风趣的余光中,他爱好广泛,喜欢开快车,喜欢摇滚乐,也喜欢画地图,他对于如何演讲、如何读书、如何写出好文章有独到的体会。他的文字节奏鲜明、激情洋溢,又因为充满叠音的韵律而朗朗上口。我发现他常会旧词重组而造出一种新意,而且这些词不是一个一个出来,是一出来就是一片,很有意思也很需要功力,也许学问到一定境界,很多都会脱口而出。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十):《余光中都是你》:一代乡愁文人的真性情

  

作为乡愁诗人中最有力的代表,毋庸置疑是余光中先生了。但碍于传统的义务教育只将余光中定位一个诗人,而忽略其他身份,致使我们读者或者学生对他的了解,尤其是文艺空间的了解就是显得狭隘了。要知道他可是有四个女儿的父亲,他的财产只靠诗人的收入是分不够的,于是他就还有散文、评论、翻译,加上诗人,就是构造他的四维空间,以此来才能将他的财产分配的均衡的。

上述关于财产的问题,自然是戏话。但可以肯定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生都是交给了文学艺术,他四个维度的成就,使得他成为我们华语文坛一颗璀璨的文曲星。最近有幸拜读由时代华语国际联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的精选散文集《余光中都是你》,就让我从一个散文家的角度去更为了解一代乡愁文人的真性情。

该书一共分四部分,另外附录四篇余光中先生的女儿描写父亲的文章。第一部分写的是“好日常在”,讲述的是作者日常的小事和趣事,从这小事也可窥探作者的人生观,和对生命的思考,如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中,作者就从有限的生命拓展到九条命,但哪怕有了九条命对于作为大忙人的作者而言,想必也是不够的。君不见,作者就是拿一条命来应付现实生活。其余分别是尽孝,尽父亲责任,尽仗义,读书、教书、写作、旅游,还有最有一条就是从容过日子。从这样的假设话题开展而成章,都让我们知道作者三观,就有忠孝义的美德,也有为自己心爱的事业而燃烧殆尽的无私精神,也更有追求个体自由,享受生活中每一分钟的活在当下的自由洒脱脾性。

而除了哲学上的思考,该部分中,我们还有可以一略作者出色的文采,而事实上,作为散文家的作者,读者最爱看到的就是那种隽永平静,既有电影既视感的画面美,也有生活的志趣,情感的丰硕厚感,都是让人在阅读中感知有一种炽热的光和力量力透纸张的。如在《高速的联想》中就有这么一段“风沙雨露和冰雪,烈日和冷月,沙漠的飞蓬,草原夏夜密密麻麻的虫尸,扑面踹来大卡车轮隙踢起的卵石”这样既有诗情画意,也有开车的快感,这是最代表作者当时的驾驶愉悦心情的了。而在《地图》的比喻也非常形象,如“蛛网一样的铁路,麦穗一样的山峦,雀斑一样的村落和市镇。”

第二部分就是讲到了作者对生活中一些社会事的联想了,如在《男厕所的聊想》中也说出, 公厕的干净与否,直接就体现一个国家或者一座城市的国民素质的高低。而随着近年来,就国家领导对旅游系统推进了“厕所革命”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而言,相信时下的本国国民的素质是有了很大提高的,而有趣的是,作者就厕所文明的话题上,说出了古代石崇的豪华厕所轶事,作者也借古讽今,讽刺如今台湾那些富豪生活腐败,用金做浴缸的低级趣味和暴殄珍物的生活。另外作者也作文说明粉丝多,知音少的现象;也说了一些关于出租车的打车难的社会问题;也写了关于作者喜欢披头士乐队音乐的散文随笔。这个部分是作者与社会发生关系所写的文章。

来到第三部分,就是写作者的乡愁散文了。读着书中小书签上作者的《乡愁》小诗,是很有小时候在课堂上背诵诗歌的韵味的,而这次能够“课外”阅读作者关于乡愁的散文也是另外一种风味。在这个部分,我们既可以读到作者在四川度过的岁月,那里有世界的脸谱,有描写作者重游故土的眉山三苏祠,和重游乐山等景色,在四川之行中,作者不但回忆了一些童年趣事,都充满满满的乡愁回忆之情。此外,作者也不忘写画家林风眠,足以见他涉及广泛,对绘画也颇有心得。此外也写了作者在南京的求学岁月。

其中值得令读者驻步凝思的是,在他的《八闽归人》中就写了回乡十天的记录。文中写了武夷山、泉州、南安县等,最后写到他真正的故乡永春,尤其喜欢写永春的那段描写“此刻那绿荫深密,正庇着江海和我。他告诉外地的众多来宾,当年就和我一同爬树,到高处去找鸟蛋”多好的拟人手法,去体现一种朗朗乾坤的爽朗而充满童真的乡愁啊。还有“越过灰瓦层叠的屋顶,透过荔枝交接的翠叶,玳瑁和铁甲的双峰迢迢可见”这是岁月精美之诗。

第四部分,就是写作者的读书乐事。这种乐事其实有点尴尬的,其中在《书斋,书灾》中就写了作者因为嗜书如命,也有借书迟迟不还的不道义的事,尽管最后的书的主人说将书送给作者就了事了,但作者一直内心深表歉意。另外也写了作者与书店的互相赖皮的事情,因为书店迟迟不给卖了作者的书的利润给作者,于是作者到书店买书也赊账,这可谓是“小商站场”上的斗智斗勇啊,这也看出了作者真性情的一面,那就是不吃亏,也有点贪小便宜的不光彩的小习惯。事实上,这是读书人的不光彩的乐事,试问读书人谁不想将好书归化啊,毕竟出发点就是嗜书如命。此外,我们听到了作者抱怨书斋小,这是体现一个读书人的真性情,也体现读书人爱书的尤高的追求和境界。

教书、读书和写作是作者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作者最擅长的事情,于是在这部分,我们既读到了他深入浅出地说明对成语和格言妙用于文章的重要性,教导我们每一个写作者要做到活用成语和格言,做到既不能滥,也不可以用,方可见文章做好。另外作为一个教授,作者认为写文艺批评,也不太喜欢过于“学术化”,而是追求一种“写成一篇清畅可读的散文”,因此传递的信息是写批评文章,也应该注重文笔,方可有自己的风格。另外对于从事文艺批评者而言,作者在《专业读者》一文中也强调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那种评论家必须见多时过,才能更全面做好文艺批评工作。以上如斯等等,都是作者以专业的态度,也以一种轻松的长者口吻教导我们这些后浪在自己的专业上提点了很多建议,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消化。这里头,就可见作者那种在课堂外,与读者活动,这是一种推己及读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最后就是一部分就是写了作者旅游志趣的部分了,这里就写了美国纽约郊外的“萤火山庄”。其中短短一句“夏木含雨,风景绿得饱和而滋润”就体现了萤火山庄值之自然美。之后就写了台湾的高岛和沙岸,喜欢那句“海风像冷血的蛇,窜入了衣袖和裤脚管,令人不安。”如此就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寒冷不安和内心恐惧。另外在在《片瓦渡海》就写了重庆的游记和回忆。此外也写作者深入加拿大的赫巴德冰河去游览,向读者展现了那一段段关于那个地方的一片片,一瓣瓣,一波波的冰雪奇缘。而在《故国神游》既写了西安的游记和演讲,从中也表达了对陕西作家于右任先生的仰慕和深切的追思之情。最后的最后是作者四个女儿为作者所写的追思文,文字清畅,情感真挚,都体现了一个白发苍苍而依旧充满热情生活写作的诗人和作家,兼父亲的高大形象。

余光中,都是余光中先生您为我们每一个读者留下了这些难以忘怀的绮丽诗文,而在这本《余光中都是你》的散文中,我们也读出了您是一位代表着那一代的乡愁文人,您的真性情也就在这些文章中错落有致地璀璨着,熠熠生辉着。这里的真性情就是秉承儒家的忠孝义,也有为自己心爱的教书读书写作事业而燃烧殆尽的无私精神,以及推己及人的精神。也更有追求个体自由,享受旅游生活中每一分钟的活在当下的自由洒脱,和充满不吃亏和志趣的脾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选)》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