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是一本由蔡志忠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70,页数:1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祖坛经》精选点评:
●最爱这本!诡异之极!
●懂了,懂了,说不出,我想是“无所谓”吧,我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词了
●每次读都有新的体味.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傲娇的禅师们。
●启蒙的漫画
●佛教公案都看不懂的对吧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慧根对吧对的
●啥子在动?
●小时候的记忆~
●喜爱至极。很有意思,虽然是很早以前读的了
《六祖坛经》读后感(一):吾本来东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
本书记录了惠能和尚的生平事迹和语录,是中国人的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更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惠能主张人生来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只要自我体认自性就能够达到解脱。
惠能一生颇为传奇,生于獦狫(不教化)岭南,被五祖传道时竟未出家。在寺中修行时日不多,竟然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悟性。得法后传法几十年,竟不识一字。
释迦袈裟传几千年,而至六祖不在续传,始将禅宗发扬广大。
《六祖坛经》读后感(二):人人有佛性
月印千江,一念思量,千江月影化身佛。以前有一个比喻,世界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网点是人是一颗水晶珠,每个人只能由周围的水晶周围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像,水晶玲珑剔透,每个角度每个光影产生的影像都不同化刹增减,这就是人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角色,每个都是自己又不全是自己,有亦非实 观音持珠自度 定慧双修,想起稻盛和夫的活着目的,提升心智,磨练灵魂,六祖对王阳明也有影响,念头如何能止,只是要正,六祖也说正念自度 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大隐隐于市,人本身清净佛,是空中朗朗日月,欲念思量就是云雾迷障,佛性常在,只是被隐蔽 人人有佛性,悉达多,石头本质和人一样,都是佛.至今不敢看他的荒原狼,我还是修行不够吧,善恶总会在心里长吁短叹
《六祖坛经》读后感(三):缅怀 圣严法师
——读序有感
拒绝换肾的圣严法师是在今年即2009年仙逝的,而我却是因此而得知此君的存在。据说他在台湾的政界非常有影响力,而弟子亦不乏名人。但是,这些与我是无关的,我想了解他的佛教思想。
这次突然有机会在这本书上读到了他所写的一篇小序,感觉非常不错。他能用语言讲明那种奇怪的状态,非常有哲学的意味。总想先知道楼上有什么,判断之后才肯上楼去,这是人们的通常的选择。但是,能说明白吗?就像师傅所说的那样,你能说明白芒果的颜色味道形状吗?跟一个失明的人你能说清白色是什么吗?只会越说让他越迷糊。
《碧岩录》的例子也恰当。你问,你能教给我什么呢?可我想了想我有什么能说的,猛然间真没什么能说出口的,那你什么也就别想听到了。世间的许多事都是自己去试一下才知道多难,多美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光用语言无法满足你的期望。总想等别人说,实际就是依赖别人,就是抹煞自己吧。
这就是禅的世界,入禅者说不清的世界,另一片崭新的美好的世界。
《六祖坛经》读后感(四):国际著名灵性大师锡 玛塔吉谈禅宗修练
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mind)。我已说过,思维只是个神话;而我们却总是常常活在思维层面,因此才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它们都是来自思维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维,就不会有问题要问,因为你己到达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会发问。你总是到达那境界一段短暂时间,就再掉下来。因此,我要告诉你怎去停留在那境界久一点。我没有那问题。我时常都超越思维。对你们来说,我要找个方法让你们维持着超越思维的状态。我时常告诉人们的,且效果极佳的方法是:无时无刻,正在入静与否也好,起立也好──去看看你的思维正在想什么。你是己得到自觉的灵。你必須先达到「连接」的状态。若你不是「有连接的」, 你就是做不成这功课。但若你看着思维正在想什么,静观着思维,且向思维发问:「呀!你想要什么啊?」 「你想思考什么啊?」 你会很惊讶,看着看着便会突然到达一点,变成无思虑。因此,要时刻静观着思维,它在做什么?它在想什么?思维自会停止思想。因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个己得自觉的灵回答。不过,你得先要超越思维。你要把自己与思维分开。你向思维发问:「思维先生,你在想要什么呢?」 「你在哪?」对着镜子也可以,你不必患自恋狂。当然不会。不过,要做的就是这样发问。......要进入无思虑,最好是看着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维会立刻有反应。你就看看它在说什么。「不!我不想听!我不想听!」 只要说:「不,我什么也不想听,只想观看!」就这样,它自会渐渐消失。这原本就是禅宗想修练的功课。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
《六祖坛经》读后感(五):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有《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禅宗代表著作之一,简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由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惠能大师指导禅者修行实践的核心方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动念;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知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
于修行的次第上,一般说法认为惠能大师主张顿悟,其实是误解。惠能大师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是指佛与众生的差异只在迷悟之间,但同时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明确指出了由迷转悟有量变积累的过程,客观地分析了顿悟与渐悟的关系。《坛经》还主张“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大师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坛经》的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