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是一本由张其成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读后感(一):与其执着,不如放下
最近看到王路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禅定是用来干嘛的》,我总结了一下,大意说禅定的目的是解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佛教的目的。
曾经的我很忧郁,每天大概都是类似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自然总是给身边人带来负能量,而且那时我的口头禅经常是“好累啊”、“怎么办”、“好烦啊”,终于有一次我的同桌受不了了:“你能不能不要老是说这些话,太负能量了!”。我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那是我高三的同桌,终究忍受不了我的负能量,我原本以为“负能量”只是情绪比较低落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是“顾影自怜”的一种表现,不会对身边人造成什么伤害,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负能量,是指一个人释放出负面的能量,低频率的的电波,它跟流感病毒一样,是会传染的。一个孤僻自闭的人,是没人能靠近的,因为他释放的负能量太多,将爱与自己隔绝开来。
我痛定思痛当初忧郁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点:对过去种种表现的懊悔、对现状无所事事毫无进步的愤懑、对未来不可知的迷茫与焦虑。我们人焦虑的原因,或多或少离不开这几点。但是当初我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去变得更好,我焦虑导致失眠,影响第二天学习与生活状态,成绩自然总是提不起来,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使我痛苦不堪,在几多挣扎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美国作家潘.格鲁特的《能量》一书,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能量吸引法则,之后,又逐渐接触到佛经,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能渐渐平静下来,抄诵心经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焦虑,这其实也与能量吸引法则相通,因为一心向善,也能吸引到正能量,运气也会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地,我决定好好学习佛经,期望涅槃的那天早日来临。正如王路那篇文章所说,禅定、学佛是为了解脱。我之所以决定学佛经,自然也是奔着这个目的。当然了,学佛经不是出家,更不是世俗所误解的避世,而是在当对过去、现在与未来充满执念时,能学会放下,对烦恼不挂心,而且恰恰与避世相反,是一种真正的“大隐隐于市”,终究是能到达彼岸。
作为只接触过《心经》的佛经入门者,对于佛学的精髓其实并没有作太过深入的了解,一则各类经文浩如烟海,不知如何下手,二则虽然常常念诵《心经》,对《心经》经文已能倒背如流,但对于经文的释义却仍有些不解,虽不求甚解,但还是希望能更透彻地理解经文,而张其成老师的《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着实解我燃眉之急。
张其成,自幼习儒研医,易医并进,佛道双修,章黄一脉,为北京大学专攻易经的哲学博士,第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由他编著的《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这本作品,从“禅的定义”,到列由品、波若品乃至付嘱品,都做了详尽的解读,而且是面向大众的,没有与当今社会脱节,而是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和核心价值主张,通俗易懂地解读《六祖坛经》,特别适合作为佛经入门的小白,称这本书为教科书也不为过。
此书分十品:
第一品,行由品。作为此书的开篇,介绍了慧能大师在曹溪宝林寺为众人讲述自己的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种种历程。要入门佛经,要理解《六祖坛经》这部经典,我认为有必要了解慧能大师,即六祖这个称谓的来龙去脉,而事实上,这段故事也相当精彩,慧能大师,即六祖,当初能当上六祖,也是历经曲折。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五祖惊识慧能的慧根,因为这一偈子,已经充分表明了慧能见性了,即能识得本心,见得本性了。也是只有见得本性的人,才有资格为“天人师”、为“佛”,于是五祖把“及衣钵”传给慧能。从此慧能成为六祖,带着他的“及衣钵”去普度六道,即普度众生。这就是慧能之所以成为六祖的原因。
第二品,般若品。这是《六祖坛经》最重要的一品,因为开始讲佛法了,将禅的价值、意义发挥得极为透彻。这一品,是真正解我燃眉之急的一品。因为我在前文已经说了,我学佛经,目的是为忘却烦恼,放下执念。在这一品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我们人的自性是空的,能包罗万象。对人的善恶,没有取舍之心,能不受其影响,能不执着。而有些人,迷而不悟,整天在那里静坐,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以为这就是性空,殊不知,真正的学佛修道,不是只在那里静坐就够了,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体会“尽虚空,遍法界”,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须执着。非但要在生活中处处体会,还要明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精进。精进,大乘六度之一、谓坚持修善法,断恶法,不懈怠。世俗意义上的精进可以理解为:努力专注于从事的事业。它是股强大的驱动力。精进容易与执着混淆,但是两者是由区别的:执着注重的是事物的“结果”,其特点是“抓取”,不但抓快乐,也会抓痛苦,抓取一切触手可得的东西,并且抓住就不肯放手。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像无头苍蝇一样,永远找不到方向,所以内心常常会焦灼痛苦。殊不知所有事物都是刹那生灭,转瞬即逝,而“精进”则不同,“精进”是以解脱为目的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般若品”对我极为有用的一点,因为我知道了我以前所经历痛苦的原因是因为过于执着,而解决此问题的唯一方式是“精进”。同理,前面所说的只“静坐”而无为,是执着,而非“精进”。虽然“精进”的过程也需要“抓取”,但这种“抓取”只是顺应情况需要。不以占有为目的,不是“抓住不放”,而是不断“拿起,再放下”,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悉达多太子,曾经为了救拔三界受缚苦恼众生,亲身苦行六年,独自在树下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任凭风雨,直到最后不饮食,骨瘦如柴。六年中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生死的思考,发现肉体受难不能解脱人生的烦恼 原因是心地不净,这是执着,非“精进”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悉达多太子究竟涅槃,成为释迦牟尼。
在念诵《心经》的时候,我对于“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句话不甚理解,最终到达彼岸,这个“彼岸”,抽象意义上理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而且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所谓的境界呢?我很是迷惘。
般若品中有这么一段对“波罗蜜”的解释:“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用“水”来比喻“此岸”和“彼岸”,好比水起了波浪,是“此岸”;水在那里流动,这就叫到了“彼岸”。通俗说,如果你的心中起了波浪,就好像心里还在浮动,无法性空,不能心量广大,这样就还是在“此岸”。而如果你的心中非常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性了了,不起波动,不再浮动,那就意味着你到达“彼岸”了。所以到达“彼岸”,达到的境界是断绝生灭,如流水畅达无障碍。张其成举了个例子,更加生动地解释了什么事“彼岸”:当我们人处于波浪中的生理反应是头晕不舒服,恶心难受,这也意味着“此岸”的世界是险恶的,坎坷的,谁都不愿意待在这里。“彼岸”的水流非常缓慢,人在上面非常舒适,所以人人都希望能达到“彼岸”,幸福的彼岸。因为那是圆满的,快乐的。
以上内容是我根据《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这本书主要阐述的十经中的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整理而成的内容。这本书中剩下的八章中,给我感触很多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这篇文章仅仅粗枝大叶地讲述了我对心经的一些看法,就不一一论述,如有兴趣,可以参照《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原书。
《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读后感(二):那些笑容
犹记得高中上学时,那时候讲顿悟,班主任给我们找来了台湾的漫画大师朱德庸的讲禅宗的动画,我现在还能清晰的回忆出那时的场景,阳光洒在桌子上,留下碎屑般飘摇不定的光圈,投影板上闪烁出绿草青青,阡陌人家,一两句简单的对话,仿若当头棒喝,突然间,旁白轻描淡写地说出一句:“某某禅师顿悟了”这些动画很多很多,看了也不会忘,顿悟的旁白也绕房梁不散,很多同学都会在听到这句话时跟着说出来,然后嘻嘻的笑声此起彼伏,那一刻,放佛也能在旁边说上一句,这些人已经顿悟了。可惜身在福中不知福,那时候压力很大,现在想想却是美的。
尽管那时候看了这些动画,也能随着笑,但说实话,依旧是不懂的,不知道为什么顿悟,怎么顿悟了,顿悟出了什么。这些都是疑问,但在高考的背景下,着实很难思索出什么,只是偶尔会在埋头苦读的间隙,会想想,雨滴掉落,被门挤压,任人敲打......这些场景,竟就让人把这人世间看明白了,竟就让人大彻大悟了,我有些羡慕,有些迷惑。
现在看了这本书,看着这些讲解,知道了前因后果,才发觉他们之所以能顿悟,点睛的那一下很重要,但是那些苦苦思索的日子,那些困顿的积累,才能促使他顿悟,像我们日常不修行的人,任他大雨倾盆,也不懂那一滴雨的执念的消散。但是这不妨碍我去观看,去揣摩,去思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那时候还只是一个火头僧,看到神秀大师兄写下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诗句,央求别人在这首诗旁写下自己所做的诗,慧能那时并不识字。但是他的禅心却已经纯粹若琉璃了。弘忍法师知道谁可继承衣钵,但为了保护慧能,便在让他继承衣钵之后,让他连夜逃走了。后来慧能创造了南宗。世间事,多复杂。当你怀着一颗期待的心,你也就失了缘分。勤擦拭的只是自己的负担,自在的却是那无虑的活佛。孰人能辫,孰人能做呢!只走自己的路,让心告诉自己尔。
看这本书,无不被修行人的坚韧不拔所感叹,那是一种向着大道前进的无悔决心,但也是秉持生活真意的潇洒独行,让我频频感叹,不能自拔。张其成老师解释的极好,原文看不懂还有译文,译文不懂还有解释,让人对六祖慧能的大智慧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秉持,都让人醍醐灌顶。现在再回想起高中时那些充满笑容的上课时光,也会觉得,这是我们每个人的顿悟时刻,或许即将老去的那时候,会觉得这一生都是我们的顿悟时刻。
《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读后感(三):要想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一次读到上面的这两句话,是在郑渊洁所著的《舒克和贝塔历险记》中。在这部著名长篇童话中,舒克和贝塔就是读到这两句话后开始悟道人生(鼠生)的真谛的。不过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
多年之后,漫画家朱德庸的漫画作品为我补上了这一课。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佛偈出自《六祖坛经》,乃是禅宗六祖惠能所作。禅宗的五祖弘忍就是因为看到了这首偈子才认定惠能为传人,将衣钵传授与他承继。
《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惠能一生的事迹以及其启发教导门徒的言行,是唯一的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并称作是“经”的佛教典籍。其中主张不拘泥文字,要用心去把握文字背后的东西,摆脱其束缚,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当中,速度与效率几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的全部标准。快、要快、要更快,我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一旦松懈下来便会被别人超越。脚步再沉重也只能硬着头皮,拖着疲惫的身子强迫自己向前。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感觉到自己很累,这种疲惫不仅仅来自于身体上的劳累,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压抑。
抑郁、焦躁、悲伤、不安……种种的不良情绪时时侵袭着我们,弄得人好像是一个装满了火药的炸药包,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被引燃爆炸,仿佛一触即发。在这种的状况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开解自己,明确生命的追求,感悟人生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六祖坛经》已经超越了佛学宗教范围,他更像是一部给予人们人生启迪的智慧之书,引导着人们走出烦恼的困境,获得一片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确立一种积极且智慧的人生态度。
虽然《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其字面上的意思,一般人都能够看得明白,但是想要读的透彻,悟的明白,懂的迅速,最好还是要有人来讲解指点一下的。
张其成先生知名国学专家、易学专家,之前已经对多部流传下来的知名中国国学典籍进行过讲解,此次他又将结合当下的社会状况以及现代人的心态来为读者解读这部《六祖坛经》。在此书中,他不仅将《六祖坛经》原著中的语句进行了释义,并且还对其进行了了一番新的解读,并且将其中的一些与禅宗佛法有关的故事与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内容更加的丰富。
其实无论是读何种典籍,旁人的解释指引做的再好,也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启发的作用。就像《六祖坛经》中所主张的那样,文字所表达的东西,只是一种表象,关键在于如何去思索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要学会自修自悟。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其实就是灵光乍现的那一瞬间,当那一刻真正来临时,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说要想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读后感(四):听禅净心
很多年前,就知道六祖慧能的故事了,他作的那首佛偈在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深影响着我。每逢迷茫,不知所措,每当思绪烦乱,不知如何自处,只要默念一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觉内心澄澈。
当时对前两句话不是很理解,似懂非懂,只是觉得第三句犹如一声棒喝,突然之间明白,世间很多烦恼本就不存在,是自己想太多。很多事,不由你的思想决定,是本就存在,且会继续存在的,思考固有裨益,可太过执着,反而着相了。 随着见闻的丰富,对佛教,对它所宣扬的理念也有一些了解,只是终究觉得深奥,难参透。遍观周边参佛之人,无不是日日食素,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且深居简出,颇有远离尘世之意,更觉佛门难入。一直到看完作者对佛教的解说,才明白那都是表象,心中有佛,一切行止便都不重要了。 看一本书先了解作者,好比我们与人相处,先是互相熟悉。一开始不作任何评论,客观看待,看到的才真实,之后做的判断才会相对准确。和很多人的简介一样,张其成有很多身份,我们可以理解为标签,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致力于中华国学,讲授国学五经。 我们就权当他是发扬国学经典的学者之一吧。他的所思所想,对于佛教,对于禅的理解,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比如,“心”和“性”是不同的含义,前者譬如土地,后者譬如君王,两者的关系是,君王治理土地。他可以和你以文论文,就字面意思给出详尽的解释。对于一些佛教专用语,故事的背景等,也都能由此及彼,扩充很多内容。 又如,五祖弘忍第一次见六祖慧能,称其为“獦獠”,这个词相当于“蛮夷”,都是指未开化的人,文明落后地方的人。当时,六祖慧能就回应说,人有南北之别,可是佛哪里分南北呢?《坛经》里也有说到,下等人也有大智慧,上等人也有没开智的,不能以貌取人。 这就好比心理学所说的,一个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两回事。两个看上去经济基础相差很大的人走到一起,大家觉得很不可思议,可知道他们内在的心理之后,就能很好理解了。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道家,易学,其实精研一门,到最后会发现,都是通的,所谓万法归一。 我觉得很好的一点就是,作者在编纂本书时,导读和引言写得很用心,系统介绍了佛教的传承、发扬、派别等。即便是没有功底的人,也能有个大概了解,期间多有故事,使人印象深刻。之后的十篇中,第一篇是讲六祖慧能的故事,相当于温习一遍,只是讲得更详细。 而后的九篇就真的是要精心研习了,不是看一遍就能有所收获的。不过没关系,中心思想和重点前面都反复提及了,只要把握好这个就行。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你看见了自己,就看见了他人。用佛教的话讲就是,明白了本心、本性,其他都会了悟。 这是种境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开智就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有的人领悟得慢,有的人领悟得快,可是只要开悟了,之后的事情就比较容易,也就是我们说的水到渠成,关键在于要有水。对于普通人来说,明白这点就够了。它就像一粒种子,会在心中发芽成长。
《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读后感(五):《拈花微笑》
《六祖坛经》这本经典其实我在大学图书馆就曾拜读过,那个时候也许心比天高,看这种淡泊出世的书都会心潮澎湃,而今已快而立之年,再读一次张其成先生的解读《坛经》,入眼皆是秋风萧瑟,自有一股超脱气韵油然而生,说不明道不破,存乎于心。
《坛经》本身就是经典,而对于这种经典的解读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看到的得到的自然也不同。而经文晦涩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深埋其中的理念,如果不给你逐字逐句的剖析来讲,也许我们只能看一个热闹,认识一点皮毛,这也意味着解读本身的重要性。
张其成先生在书中先是从禅的由来讲起,讲其传承、讲其拈花微笑、讲其理念、讲其流传、讲其故事、讲其公案。而对于禅宗的公案大多数我们都能耳熟能详,但是同样的公案在张先生讲解之后又能有新的感悟,了解一些公案背后的故事,也更能深刻的理解禅宗文化。在对禅宗的全面介绍之后,开始对《坛经》的全面剖析与讲解,可以说做到了逐字逐句,很多晦涩的文字不看讲解真的很容易理解偏,而像经文这种,也许误解了一个字一个词,可能就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看这本书其实关键不在于《坛经》其经文自身,更在于张先生的释义,这才是你理解经文的重要之处。
除了对于经文本身的释义之外,我更欣赏张先生对于禅宗文化的延伸,在经文之外对于一些公案及典故的讲解在极大的丰富了本书的同时,也让很多一知半解的人全方位的感受禅文化,一些容易忽略或者注意不到的地方也被张先生多次提及并重点标注,如棒喝这里的解读,很多书对禅宗的棒喝要么说不明白,要么就讳莫如深,而张先生自然而然的就把棒喝的几种公案及成因讲的明明白白。
看这本《坛经》全解其实我们会发现,禅宗文化很符合中国人的内在气质,不论是达天下还是穷其身都有可取之处,而禅宗讲的既不是让人放下,也不是让人追求,是在这过程中随心随性,自然而然。
禅宗另外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还在于各种神神秘秘的偈语,很多都似是而非,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很看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私下我认为这也是禅宗在中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你会发现这些偈语怎么说的就这么对呢!特别是禅宗达摩祖师的预言性偈语,“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再回头看看历史,然后钦佩及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本书对于《坛经》的解读很有深度及广度,语言也通俗易懂,对于喜欢研究经文的朋友,这本书是必需要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