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才的拓荒者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4 01:1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天才的拓荒者读后感100字

  《天才的拓荒者》是一本由诺曼·麦克雷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的拓荒者》精选点评:

  ●作为冯·诺伊曼的崇拜者,作者基本上把他当做神来写了。不过许多历史故事倒是很有意思。另外满篇的“约翰尼”实在看着蛋疼,觉得是音节问题。英文是Johnny,读起来双音节,用于比较亲密的称呼是很合适的,中文里一般也是,比如小明这样。但是变成三个汉字就立马多了一份正式感,与文风语言又十分不贴合了,还不如就翻译成约翰。

  ●学术方面有欠缺,由于作者的身份,书关注的核心在其晚年的政治与计算机。

  ●看了8章,要出门先停一下,晚上看完。基本的感觉是振奋人心、令人绝望

  ●这本书写得并不出色。因为书的主人公名气太大了,所以,写这位科学家的书一定畅销。我觉得作者写的动机主要是从商业利益考虑的。好的冯诺依曼,麦克斯韦和狄拉克传记目前都没有看到。

  ●有启发

  ●他并非生在匈牙利,他其实来自火星,使命是统治美国科学。

  ●除了爱因斯坦,这是我知道的第二个天才。

  ●嗯,受不了“约翰尼”先生了。 您到底跟冯诺依曼同学有啥关系? 愿这本书(的这个译本)在地球上消失吧,不要再祸害别人了! 阿门~

  ●天才冯诺依曼

  ●写得挺有意思

  《天才的拓荒者》读后感(一):天才之路教育先行

  约翰尼的一生短暂而传奇,20世纪初匈牙利的精英教育无疑给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的正是欧洲学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量子力学界的奠基人大都生在这个时代,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凯洛夫的填鸭式教育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利大于弊,这也是当今教育的失败之处。没有良好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大家从何而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战争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原子弹的发明即是最好的佐证。

  初次写书评,小鸟之见,还望请各位指点。

  《天才的拓荒者》读后感(二):看最聪明的人

  当一个人极度的聪明的时候,他会去做什么呢。诺依曼在他的时代,就参与发明计算机、原子弹、博弈论。

  从中我有看到了可悲的一点,就是我总是陶醉在自己的某些时候的小聪明中,如果想想诺依曼,就知道自己的所谓小聪明都是用别人的东西拼凑一下而已,而这些先行者才都是有核心竞争力的。而我们所谓的技术活,不过是好大喜功罢了。

  看到了有益的一点,其中诺依曼的爸爸培养的他的方式。能够找到当地的各路名人到家里吃饭,能让诺依曼小的时候就接触到这种人,接触到各种大师、高手,也是为他能够在很多广阔空间发挥自己才智的一个原因。看来,那个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了。

  我也要拼了?我也当爹了。。。

  《天才的拓荒者》读后感(三):天才之旅

  20世纪初的匈牙利的确诞生了好几位世界级的天才人物,本书传主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尤金维格纳,特勒等,正所谓“小科学时代有大师”啊!冯•诺伊曼最为我们所知的应该是“计算机之父”的称号,但其实,他自己并不喜欢大家这么称呼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冯•诺伊曼的记忆力,只能用天才来描述他了;而且他很和气,很少和人有正面的冲突。呵呵,他有很多的荤段子可以在一些比较紧张严肃的场合来缓和气氛(当然,若有女士在场,他是不会说的)。

  在美国1941-1943年战争阶段,他是常规炸药方面的顶级专家。他对天气预报研究有独特的见解,看看我们现在天气预报多么的不准确(前几天上海天气预报早上时报大雨,中午时又报中雨,一直到晚上这雨也没下),如果冯•诺伊曼多活几年,或许能有些不同的进展。前段时间朱棣文提出各国应该制定新的住房建设规则,规定所有屋顶平台应该被刷成白色及冷色调油漆,其实冯•诺伊曼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在冰的表面或上方大气层喷洒一层层有色的微小物质就可以阻止反射—辐射过程。另外,在冷战时期,冯•诺伊曼和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对待苏联和原子弹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被指控为一个战争贩子、军事权威的马屁精;看过本书,你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妻子历史学家劳拉•费米写道:当年在如何避免毁灭世界的这场争论中,参与的科学家没有几个不挨骂的,“冯•诺伊曼博士是我没有听到过任何批评的极少数人之一。那么多沉着冷静的人、那么多知识分子会聚集在一个并无突出外表的人周围,这是令人惊讶的。”

  为冯•诺伊曼作传是IBM在冯•诺伊曼去世后,拨款给一个基金会以纪念这位IBM公司最有价值产品的真正发明者的。但因冯•诺伊曼的工作领域宽泛而深奥,几经人手却总不能令人满意。本书作者在1989年开始着手这一项目,采访了冯•诺伊曼的前妻、唯一的女儿、胞兄、校友以及当时尚在人世的后期辉煌岁月中的自身同仁,资料丰富、权威,值得一读。

  《天才的拓荒者》读后感(四):没人吐槽一下中文翻译吗?

  一般来说翻译文笔的问题都还能忍,国内中译本大环境毕竟大家都懂的,但这本中文版看了几十页就有点读不下去了,明显的错误太多了!

  先来看这段话:

  对比一下:

  首先,没有“犹太语”这个称呼,犹太人使用的语言一般多为希伯来语(外加Yiddish意第绪语或拉迪诺语Latino等)

  其次,Goim这个词属于翻译错误,德语Goim翻译成英文是Goy,这个词就是指“非犹太人”/“异教徒”,结合上下文也能看出来这个玩笑开的是关于非犹太人的,和什么“上帝”并无关系,译者很有可能是把Goy看成God于是想当然了~

  这一页下面还有一句译文值得商榷:

  乍一看,最后一句的him好像是和前面“The reader”呼应,所以中文版翻译成“让(读者)在接下来十三章思索”,但再往前看一句并结合上下文,这个him呼应的其实是Jonny(冯诺依曼),毕竟是他要在这些年通过思考最终做出一个关于宗教的决定~

  另外一处严重翻译错误:

  把recalled后面这个宾语从句单独拿出来看看:

  “Johnny not only clearly enjoyed those classes but also was in his own fashion working to learn from them, although what he was learning was not what the courses were designed to teach.” 这里的“not only…but also”句型想必初中生都明白是“不但…而且”的意思吧?所以原句的意思是冯诺依曼不但很享受这些课程,而且以自己的方式从中有所收获。可是到了译者这里却被翻译成他“不喜欢”这类课程了……

  (看到这里你还不赶紧回去学英语吗?学不好就得吃别人嚼过的馍被这种中文版欺负啊啊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才的拓荒者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