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是一本由(美)薇拉·凯瑟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页数:4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精选点评:
●所有的家具都卖完了,那个俄罗斯人坐在地板上,一个人吃掉了准备过冬的西瓜。胡子上的西瓜汁直滴。
●《我的安东尼娅》塑造了更多形象鲜明的人物,虽然与《啊,拓荒者》侧重点不同,但也足以与之媲美了,它们是两颗不同颜色的珍珠,粗浅地说,前者是怀人,后者是怀地吧。但都很好看。
●很好看
●大量的景物描述,不同的主角视角,刻画出两个同样自强不息的女主人公。虽然生在城市,我还是能想象出田野里的夜空,金黄色的麦田和被冻住的池塘,只是读多了不免昏昏欲睡。
●女子勤业记
●深情款款的笔墨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移民艰辛的、多姿多彩的垦荒生活。《我的安东尼亚》尤为出色。文字生动活泼、情谊浓浓,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场景画面流畅、精致,生鲜之气扑面而来,显示出了美国蓬勃的生机和蕴藏的巨大力量。萧红的《呼兰河传》可与之媲美。
●凯瑟的怀旧情绪是反思型的怀旧,特别是她拿了专门的一章来叙述莉娜,一度认为这部小说的主角是莉娜和安东尼娅,一个与过去完全割裂关系,一个受尽苦难再次返回并不丢失美好,吉姆是一个冷静过头的叙事者,他将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引向美好的安东尼娅,却让莉娜出现打破我们的田园幻想并展示了另一条道路,吉姆不断想要回去,但他实际上站在遥远的距离来审视内布拉斯加时,已经明白了永不可能回去的事实,令我奇怪的是莉娜的表白,这是一种诱惑还是反过来代表对土地的痴情?原版营造的氛围也很好地翻译过来了, “I wish I could be a little boy again, and that my way could end there.”这种令人走向死亡的思乡之情在文中是安东尼娅父亲的幽灵,也是我个人的梦魇。
●原本以为会很无聊,出乎意料挺有趣的。
●=。=老师让看的o pioneers实在无能为力就只能看 啊拓荒者 了。唉,很久没一口气看中长篇了,不容易。最后两章令人唏嘘啊,虽然结局什么的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不过也算是happy ending了吧...[btw,这和什么女孩成长必看小说有什么关系啊。。。]
●只读了《啊!拓荒者》,结局太顺理成章,不太符合我这个悲观主义者的审美。对土地的感情描写细腻真挚,一遍一遍写那古老的故事的话格外打动人,让人想起《飘》里父亲说的那一句“天底下只有土地才是经久不变的”。喜欢树是因为它们比别的东西都更能随遇而安,必须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下去。喜欢这样呈现出的一种人与自然的相处状态,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之心。
《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读后感(一):野性,或者说生命力
整本书极美,不带一点造作。结构美、意向美、价值美。小说化的西方田园诗,美国乡村音乐开始的地方。
女主角原始生命力旺盛,以家庭美满为最高追求,并不带丝毫的委屈求全和逆来顺受。不是社会归化下的贤妻良母,更类似于自然界里的母性形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像矫健的母豹。张爱玲诠释的西方大地女神的形象,全世界都是她的小宝贝们。
莉莉这样的,美、浪漫又疯疯癫癫的形象让我想起了老友记的那个女按摩师、哈利波特里的卢娜。
隐隐的感到作者对城市、现代化的抵触。
《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读后感(二):信、望、美的追求
自始至终弥漫于全书的是一股蓬勃朝气,向上、向善、充满希望。这希望来自劳动,来自创造,来自人的自信。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人、马、草、木、庄稼、乃至野鸭、秋虫都是健康的,生机勃勃。对于大自然的严酷和人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生存条件,作者尽情描写,毫不留情,但是,看不见任何潦倒相。要么咬紧牙关坚持奋斗,直到战胜自然;要么对土地失望,远走他乡,另谋出路。却没有那种懒懒散散,“凑合着”活下去,以无病呻吟、怨天尤人打发日子的景象。
柏格森太太,一个最平凡不过的家庭妇女,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保持一个整洁的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得这个家没有在精神上解体,就体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书中主人公,成功的女农场主亚历山德拉自己更是不止一次从宗教中求得安慰:坚强如她,总也有心力交瘁,渴望有所依靠的时候。..
无论是对法国教堂周围的年轻人,还是对亚历山德拉而言,宗教只是缓解剂、净化剂,它为在为生存的斗争中身心俱疲,伤痕累累的人们提供一个修葺和愈合创伤的场所,而不是吸引人们去逃避现实。它绝不能代替尘世的绚丽多彩的生活和对现世幸福的追求。总之,它给予的启示是入世的而不是避世的。
洋溢于字里行间的青春活力给人以“满园春色关不住”之感,但是出墙来的并不是一枝红杏,而是像火焰般怒放的红色野玫瑰。
《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读后感(三):啊拓荒者
看到弗兰克开枪打死那2两条黑影,我知道这本书就要结束了。我还以为这两个为爱煎熬的灵魂真的从此会走向新生,走向俗套的平静。
但他们也确实得到了新生,两个互相牵挂的人偎依着死去,这个结果,比任何一个都好。只留给了他的姐姐,她的挚友无穷尽的难过和想念。当然或许还留给了他的两个哥哥很大的烦扰---因为别人可能的闲话。
而开枪的弗兰克,可怜的弗兰克,曾迷倒无数漂亮姑娘的弗兰克,她曾经那么爱过的丈夫,似乎变成了那个村子最可怜的人。当然他的可怜,从始至终都是他自己选择的。虽然是他自己选择的,但我猜那个可怜的家伙,从始至终---即使等他出狱了,都活在他那狭小到只装得下自己最后可以预见连自己也不会装得下的世界里。虽然书只写到这里,但那个可怜的家伙,将继续可怜下去,直到孤独的死去。
后一篇我的安东尼娅,安东尼娅的命运的的确确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换做戴高戴斯太太、换做雪默尔达太太、换做她的哥哥安布罗西,来经历她经历的一切,都不可想象。
然而她是安东尼亚,她阿爸的“自杀”、她阿妈的唠叨狭隘、她阿哥的自私,她是人见人爱富有感染力的安东尼娅,
哈林太太家,跳舞的帐篷里,黑心放债人卡特家,她是处处受欢迎的帮工姑娘,是事事有主见的安东尼娅,
受了羞辱回到学摩尔达家,嫁给矮个子的库特,她还是不抱怨不放弃生生不息的安东尼娅,
她不仅身体强壮,她更有一颗热爱生活、生生不息的心,滋润着她自己、照亮着他人。
除开人之外的部分,美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现如今那么强大富丽,他也是从农耕社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至于为什么他在建国后短短的三四百年间便成了如今的霸主,确实很不一般。
但是如果想想为什么中国的江浙两广一带为什么比内地富裕那么多,似乎有相似之处,
都是移民---其实是开拓者集中的地方。
也并非移民就先人一等,亚历珊德拉、罗、奥斯卡、艾米,同一爹妈所生,都如此不同,更何况来自整个欧洲大陆不同国家的老的小的人。
这两部小说读起来,都很平淡,但读完感觉很值得,而且很值得反复读。
《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读后感(四):徽拉.凯瑟 -《我的安东尼亚》
我差不多每隔两年,就要把徽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拿出来,重新读一遍,这本并不怎么厚的书,可以耗去三个晚上,不知怎的,冬天读似乎最好,大概冬天是回忆的季节,有时候你读一本书,会不知不觉插进自己的回忆。从第一次读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书也有了两个版本,都是曹明伦先生的译笔。我特别喜爱里面描写西部风光的部分,从夏天,到春天,刚好写完四个季节,那简直就是一个人在童年对土地和亲情所有感受的总和,幼时西部生活经历,让我最喜欢其中的夏天,有一些厚扑扑的温暖煦良的感觉,当然,书中“我”的感觉会有不同,因为“我”还是个孩子,刚刚失去父母,被祖父接到这边,唯一的伙伴就是安东尼亚,一个欧洲移民的女儿,她有着与这里的生活十分相称的笑容,使她成为整个家庭唯一的亮色。
接下来的零零散散的故事,使一个人的阅读就象火炉旁始终丰盛的食物,在西部,生活中最大的热情似乎总和食物有关,这里并没有贬义,祖父和安东尼亚一家的关系,很多是靠赠送食物维系,“我”们给这个贫穷的家庭极大的关怀,然而,那个最寒冷的冬天,安东尼亚的父亲,一个清瘦,善良,带着艺术家和绅士气质的人,被乡愁和自己的猎枪夺去了生命。失去了最疼爱的父亲的安东尼亚,同时也开始失去一种与生俱来优雅,她被土地的粗砺,被贫穷与家人的冷酷磨去了颜色,她象男人那样干活,皮肤晒得又粗又黑,“我”们再也没有时间一起到野外散步,捕捉小动物,或者谈论那些有趣的话题。成年后,安东尼亚去小镇打工,“我”去城里读大学,是个忧郁的年轻人,除了拼命读书,剩下的时光多数在闷闷不乐中度过,这或许恰好源自对童年时光中不可把握的亲情,命运,美与怅惘的怀念,而更多是来自安东尼亚。徽拉.凯瑟没有点明“我”与安东尼亚的爱情,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远远超过了爱情,很多年以后,“我”对安东尼亚说,“我曾经希望你是我的母亲,姐妹或者情人,总之,一个和我这样的男子有着某种亲密关系的人。”
《我的安东尼亚》自始至终流露出对家乡与亲情的眷恋和对爱的怅惘,就是,爱伴随着成长,融进生活的所有细节,因为熟视无睹,所以几乎不会故意去想它的存在,但现实中的爱却是截然不同的面目,其实,“我”最终还是吐露了自己的真情,向安东尼亚的孩子们,那时的安东尼亚已经经历过一次不幸的而短暂的爱情,又经历了婚姻,有一个她认为满意的家,但每次读完这本书,我总觉得安东尼亚的幸福只是对时光,对命运的妥协,她的幸福早在她父亲用最温和的波西米亚嗓音喊“我的安东尼亚”时,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