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3 02:56: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读后感1000字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是一本由[美]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读后感(一):即便有一种生活不是你要的,你也可以好好活下去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大体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十七岁少女埃德莉安在毕业致辞时因言获罪,被从2039年的“北美合众国”流放到1959年的第九区:威斯康星州,就读于韦恩斯科舍大学,学习心理学。根据流放指令,她不能与人交朋友,不能提及未来知识,不能寻找亲属,不能与人发生亲密关系,不能生育。她想念父母,一个人在学校与世隔绝,深感寂寞凄凉。她渐渐明白:即便有一种生活不是你要的,你也可以好好活下去。在日复一日的流放生涯中,她不知不觉爱上了自己的心理学老师沃尔夫曼,并坚信他和自己一样,都是被流放到这里的人。沃尔夫曼老师行事严谨,似乎有所计划。一天,老师突然决定带着她私奔,逃离这里。他们逃亡了六个小时,却只是绕了一个圈,最终又回到原点。此时老师突然被树上的蝙蝠袭击,瞬间蒸发,似乎是被“北美合众国流放训导局”执行了“删除”指令。埃德莉安晕倒在地,被当地人误认为是遭雷击受伤,送到医院治疗。在医院里,埃德莉安见到了自己早已被“删除”的叔叔,叔叔如今是一名医生,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埃德莉安出院后嫁给了学校的雕塑老师杰米,在杰米的工作室过上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尽管她的记忆还没有完全恢复。有一天埃德莉安跑到老师的叔叔沙洛姆上尉的房间里找书看,却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所有的书都是无字或是模糊的。 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个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无所适从,即便你拥有对过去的全知视角,也无法消除背后“老大哥”冷酷的眼神,只能接受未知的审判。这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却令我们感同身受,无比熟悉。我相信埃德莉安已经和沃尔夫曼老师一起死掉,至于在医院看到叔叔,后来嫁给杰米,只是她灵魂的自由。否则叔叔怎么可能结婚生孩子?她怎么可能嫁给杰米?这都是严格违反流放指令的。还有结尾的无字图书,似乎表明这些美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梦。 类似的图书还有《使女的故事》,以及永城的《复苏人》,都值得一读。好的科幻故事一定是在讲述“当下”,从对未来的想象中反观自身的生活,你会对“当下”有全新的理解和认知。如果中国不能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那将是这个时代的愚昧和耻辱。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读后感(二):言者与观者

  

2020年底, 在美国总统选举几近结束的关头, 读到奥兹的这本书, 有种读神谕的微妙感觉。

美国往何处去?

小说的情节发生在2039年,美国并吞了加拿大与墨西哥,成了“北美合众联合国”,一个庞大的、不可描述的、写出来就会被豆瓣夹出去的世界。

女主是一个聪颖好学的高中毕业生,被选作毕业生代表致辞,彩排时候问了不该问的问题,被流放到了1960年的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大学,也就是作者奥茨当年读书的地方。

所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颇为有趣的。读者、女主、作者三者构成了对称结构。女主身处的现实,是作者隔了时空玻璃眺望的未来,也是读者现实所在的不可描述之地。而读者隔着时空玻璃所眺望的未来,是女主的流放之地,也是作者浓墨重彩剖析反思的现实故乡。

但奥茨是那种更愿意描绘一朵紫罗兰而不是整座森林的作者。如1984一样故事主干是个纯纯的爱情故事,课堂、宿舍、图书馆、小花园。把罗伯特.帕丁森代入男主毫不违和。事实上男主在现实世界原型的名字也呼之欲出。不过男主离约翰.高尔特的唐僧功夫还是差老鼻子,设定中他们也不是什么勇猛的改革先锋,只是楚门世界中卑微求生的末路鸳鸯。欲做题而不得的读者看着女主以熟练的做题家的口吻吐槽整个做题家的大世界,一面吐槽一面洒狗粮。

很多段落像是行为心理学的阅读札记,最后都熨贴地融入情节,丝丝相扣,层层递进,就像大师的随笔,没有野心给出解决方案,只是尽责的记录超级大国滑向沼泽,所有科技大佬的努力就是加快下滑速度。这本书是一种声音,不是狮子吼只是悄然耳语。

在咖啡馆里等人时读,体验是最好的。在人潮中抬起头,有今夕何夕的茫然,只是掩卷之时,身处不可描述之地的读者只有苦笑了,呐,五彩斑斓的黑不是酱的哦,你隔了时空的玻璃是感觉不到浓浊的颜色与消音的嘶吼的哦。别人不知道,我们知道哦。

——作者大人,你是在现实,同时也是在梦中呢。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读后感(三):随便说几句

  

匆匆看完,颇多感触,在这里随便写几句。

欧茨的书总像多汁的水果,色泽光鲜,质地丰满,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种质素都给得充足。些许匠气也是水准线之上的品质保证。对作者对读者,都无需太多的艰难滞涩,是居家旅行之良伴。

这本书既有“北美合众国”的极权,有“流放到过去”的高科技,也有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冷战年代的核威慑,有女性的孤独与决绝,有情有性,有爱有死,相当丰富了。多视角的叙事变幻,法规、公告等多种文本嵌入,随处可见的意识流,女性立场的底色,诸如此类,也都是似曾相识的欧茨。

想多说几句的是美国格外流行的反乌托邦故事。这类小说、电影都看过不少,觉得还没有超越奥威尔的。我想原因也许是,奥威尔是左翼革命的亲历者,看来精炼克制的文风,其实字字血声声泪。甚至,高度抽象后的故事,仍然不乏值得反复品读的多义性,不妨成为CIA的反G文宣,放到迪克那里,也不妨理解为“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必要。而在今日美国,缺少体验的“史后之人”,对反乌托邦的想象,也就变成了截取标签式的碎片的堆砌。反乌托邦流行似乎是因其作为强大的“美国共识”的反面,是一种“镜像”。而因为“正派”在美国语境下过于强大,反派就总是显得乖张、暴戾,又虚弱、怪异。当然美国读者或许不那么在意。

在这本书里,“北美合众国”的诞生来自911,来自富豪的推动,但何以治术近乎苏俄,看不出美利坚特色,就不得而知了。国家机器的冷酷程序和恩威并用的心理SM,都有生动的勾勒。这里还讲了许多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我想大概因为和苏俄治术的逻辑有相通之处,也相当于巴甫洛夫之在苏联。只是作为中国人,总觉得事情还要复杂微妙得多。

科幻的部分设置了几个有趣的转折。结尾看到无字书的时候,也感觉一身凉气冒上来。不过细想似乎也不尽合情理,我在梦里读书还是常有的情形,故事里女主毕竟也是在大学里读书的。据说,中国人验证是不是做梦,是要掐大腿的,我要牢牢记住,希望未来某个梦里能记起亲测一番。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读后感(四):所有人每次只能过一天

  

喜欢上一本书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你知道并喜爱这个作家,他的作品一般而言在及格线以上,去哪里都能带上它,不会让你失望;另一种是你并不知晓这个人,却偶尔得到这本书,一开始有点失落,却不知为何把它读完,越读越感觉到有趣,仿佛总会发现一点新东西,经过了一整段长跑,发现作者竟站在终点,带着最后的秘密捧着鲜花等你。与我而言,欧茨的这本《漂流在时间里的人》,显然是后一种。

我偶然得到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介绍里提到的“肤色、种姓”等一些个人关心的社会议题,而让我满足地走出这本书时,是一种在宏大叙事里头紧密关注的个体命运,尽管书本依旧探讨了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反乌托邦、自由意志和极权主义等等话题,不过那都是附着于一个鲜明的女性之上的探讨,它只是背景——即使它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或多或少影射了某些国情的现实成分。

从文字上来说,欧茨的这篇小说一开始是让我有所持疑的,因为这并不是我阅读视野中的文学,其一开始大段的心理描写、不同文本的拼贴以及话语的不考究都让我有一种阅读网络文学之感。我甚至倒怀疑起她所获得过的这么多奖来。不过,也正因为此,我可以以较快而不忽视重点的速度进行阅读,反倒在小说情节的推动下,越来越加深了我对人物的共情,并进而在作者所铺陈开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了那些性别、种族和阶级的问题。

作为科幻小说的设定,2039年的美国已经变成了极权主义国家,女主人公埃德莉安因为毕业演讲而获罪,被“流放”到80年前的小镇,继续开始大学生活,可是她不得不接受早已被告训的无处不在的监视,这不由让人想起《楚门的世界》里楚门的遭遇,以及福柯“全景敞视监狱”的理论——人要遭受物理权力的物理控制和来自内心恐惧而对自己造成的意识形态的双重规训。

“流放”“消失”“输送”这样的词语时时刻刻都涌现在埃德莉安的心头,这让她完全无法相信身边出现的任何人——害怕他们是某个训导处和未来派来的人,只要她一旦承认身份,就让她消失。于是她警惕着和任何人交朋友,一心一意埋头在学业之中,在后来有人对其提出赞扬时,埃德莉安只是淡淡地说:“悲伤的力量很强劲”。

这样的女性,带有一种让人怜悯的坚强。之所以说怜悯,是因为她本质上还是很孤独,渴望回到“北美合众国”的父母身边,即使那是一个荒谬的国度,可这里——被流放地——难道就不荒谬吗?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一切都很落后,甚至是男尊女卑和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还很根深蒂固,她无法做任何改变。

唯一可能改变的,是她能够发现爱。她爱上了一个男人,同样的“被流放者”,她认出了他,这让她活着有了信心,在被流放地有了支点——或许,他能把她带走。她靠着这个渴望接近他,和他住在一起。他告诉她这一切的“监控”可能是假的,想带她离开,可是在接受以前她犹豫了很久,依旧是对无处不在毛细血管权力的恐惧。最后,是爱让女人在面对未知的恐惧面前站稳脚跟。

如许多人想到的,结果并不如人意,这或许是技术的惩罚?或是对硬闯入未知生活的提前审判?我们都不不知道,但或许后面发生的事情并不需要在此交代,因为欧茨在此给出了我们面对生活的答案的某个面向。欧茨或借偶然出现的叔叔科斯格罗夫医生表达了对生的看法,同样被流放的叔叔回忆起埃德莉安父亲曾说过的“一次一呼吸”,谈道:“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坚持下去。所有人每次只能过一天”。

类似的回答还有几处,“生活就是现在。生活不在于多思、多想或回溯过去;生活得向前冲;生活就是此时此时,就像电视上那样......”这些回答看似重复,但都正对应着本书看似陈述实则是提问的引言——“自我不过是一套装置,用于表现机能协调一致的反应系统”。这是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说法,在未来的世界里,特别是技术越来越趋向于统治的情形下,自我确实总在滑落。甚至于,人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展现出了普罗米修饰的羞愧。但不管如何,人还是活着,即使自我消失了,依旧还是活着。虽然,这可能只是一场梦,因为“梦境里是永远无法读印刷字的”。

最后的结尾的梦境处理让其呈现出开放性和多义性,生活可能尚未发生或已然发生,不过我们依旧要行走下去,正如小说结尾所提到的——“鹭溪农庄总能再多接待一个人”,这是有苦衷的期待,也是一则朝向未来之来者的寓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漂流在时间里的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