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精选点评:
●kindle免费电子书
●2012.04.18-24 台湾百年千书计划第一批的作品,前几天拿回Kindle3才翻看的,出乎意料的好看。把经典书籍的来龙去脉,讲故事一样说出来,过瘾过瘾。
●读完此书,我又远离“没文化”1纳米……
●我靠。。跟大师学国学系列真坑爹。。
●把历史文本上较为重要的东西都加以讲述,是谓打开之书,没想到朱自清也是个如此的学者。
●确是大家小书,可惜的是标点和错别字有点……
●太好用的一本小书了
●书很好,适合小朋友
●深得我心
●三联中学图书馆文库一种,经典国学散论。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文采,师表与学问
民国文人差不多有三类,其一纯粹写文的作家,身体力行于白话文学革命,如诗人徐志摩和戴望舒; 其二纯粹治学的学者,为往圣继绝学,总结弘扬国故,如钱穆和陈寅恪先生; 其三献身于教育事业,渴望从根本上开启民智的教育家,如梅贻琦和叶圣陶先生。三者兼而有之者并不多,朱自清先生怕算是一个。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里还有没有保留那篇《背影》,朱先生对我们最深彻的影响恐怕就是这篇散文了,说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绝对不为过!但若先生仅仅工于写文,在那个大时代多少显得苍白了点,如此也与他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身份不相称,事实上先生在做学问上也有一定的造诣,而他的这种造诣更多了一点柔情和体贴,身为顶级学府大学教授的他时刻没有忘记对中学生的教育,《背影》和《荷塘月色》的初衷就是供稿与中学语文教材,而这本《经典常谈》便是先生利用平生所学写给中学生的国学入门读物。读的过程中时时在感叹先生语言简练,文辞晓畅,与其他民国大师所写的白话文相比,更加通俗易懂。其实了解一点民国学术界便知道,很大一部分致力于纯粹白话创作的大师们为了摒弃文言的文风所要付出的努力比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还要困难,朱先生怕是做的最彻底的之一了。从内容上看,先生所选的14个古典文学概念基本涵盖了国故之所有范畴,14篇排写的次序大体遵循了成书的年代顺序,而每篇内的内容则力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时刻不忘与前面的篇章呼应连贯,不难看出此种种便是为了方便学识尚浅的孩子们读来容易,不至于对国学望而生畏,其中讲述《春秋》《史记》和《汉书》的文段读起来还有些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是如此啦!等我娃要上中学时,我会让他读读这本书哒,作为中学生的国学导读,恰到好处。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国学入门
大师底子深厚,把国学经典讲了一遍,算是个国学概论和写给普通人的国学入门指南,成功的安利给我老庄、战国策和史记。
国学历史悠久且流派众多,但儒学的礼乐中庸常常被推崇,约么就像佛教一样,演变成了一个统治工具。
儒家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也就是礼治,也就是以德治天下。天生万物,是个很古老的信仰。地生万物是个事实,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儒家把他们都归类为“报本反始”,即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人对天地的信仰中有尊敬,但更多的是敬畏。儒家只说叫人恭敬的礼,建立规范日常生活的秩序和规矩,用以表示郑重、敬意和诚心。
乐附属于礼,包括歌和舞,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声的绵延和融合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古时审乐可以知政,乐歌中能够表达政治气象,后来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
春秋三传也是儒家思想,内容重劝惩而轻征实。一是明辨是非,从成败里得教训;二是退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三传过于注重咬文嚼字,公羊、穀梁两传尤甚。
八股文时期推崇朱注四书,朱熹以中庸传授心法,排除老、佛,建立道统。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现,更得我意。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贵族的统治权渐渐维持不住,社会阶级出现紊乱现象,大家平等自由,“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是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的统称,后世也有士农工商的封建阶级秩序。
老庄道家主张,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必反,处事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以退为进,无为而治。这个比较吸引我,所以我决定读点老庄,毕竟从小就让读孔孟,感觉人都快要腐朽了。
战国时期,七雄分立,不问出身的战国策士们没有理想,没有主张,费心研究利害,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他们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投其所好。他们是职业的,谁用就帮谁,离开后也不留情面,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屈原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他的《远游》中说,要达到游仙的境界,须要“虚静以恬愉”, “无为而自得",还须导引养生的修炼功夫。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他创了一个“神仙道”,庄学只到“我”与自然打成一片而止,而“神仙家”创造了一个无限的世界,似乎比老庄更进一步。我感觉屈原和李白也很像,同样的浪漫主义,用幻想的世界慰藉现实的寂寥。
辞赋诗文是古往今来文学家卖弄风骚的利器。我个人更青睐于读诗文,偏好有灵气的诗词,除了全盛的唐诗宋词,《古诗十九首》也深得我心。钟嵘评古诗十九首,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朱自清说,“十九首”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功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我喜欢古诗十九首,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国学太深厚,弄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顺心而为,一辈子也就能读个大概了。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经典常读
最近找到了一个免费看英文报刊的方法,所以每天都白嫖prospect magzine。有一点让我感到很意外,每个月都有文章讲“classics”。外国的经典到底是什么?对他们有什么意义呢?
我一直以为,西方文化的经典是文艺复兴时期,或者工业革命时期的著作。事实上,他们的经典专指古希腊或者古罗马时期。学习经典,必须学习希腊语,或者拉丁语。在大学里,甚至有专门的经典系(department of classics),和英文系(department of english)常常是并列的关系。在西方文化里,经典是非常受到重视的。
我在想,经典对于他们到底是什么意义呢?首先,既然大学里有这个系,有这个专业,说明有学生愿意学习。在21世纪学习没有人使用的语言是为了什么呢?从一些学校招生的网站上可以看到,经典系毕业的学生,虽然学习到了一些“没有用”的语言技能,但是也能顺便学习一下历史和哲学,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很有帮助,似乎法学院和医学院愿意招收学习经典的学生。
反观我国,经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在大清,经典是仕途的敲门砖。在民国,经典有时被描绘成为吃人的怪兽。再之后,也不需要我多说了。近十几年,经典又有兴起的迹象,“国学热”是几年前的现象,到今天也没有完全退烧。站在现在,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自己的经典呢?
从形式上来说,中国文化的经典比西方的更容易学习。我们的经典用文言文写成。一个完整接受义务教育的成年人很容易读懂论语,甚至一些更复杂的史书。西方的经典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成,为了学习它们必须学会一门新的语言。即使英语和这些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它们也比学习文言文更加困难。当然,很多经典已经被翻译成英文。读过《俄底浦斯》希腊版的,恐怕远少于读过其他翻译版本的。学习的难度也许差别不大,但是也许我们的经典还亲近一些。
从内容上说,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经典,都已经和现代社会脱节了。听到“克己复礼”,大部分人会皱起眉头。听到宙斯的荒唐私生活,即使不是女权主义者也在摇头。那些哲学和故事产生于生产力远远落后的社会,如果把它们当做指引方向的红宝书,那是要出大问题的。但是这些“落后”的经典,也可以成为启蒙进步的源泉。我们都很熟悉马克思同志,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也许这启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你无心成为革命导师,读读经典也能带来不少收获。关在家里的日子,读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想象一下几千年前孔子舒展的心理状态,是不是也心胸开阔了呢?读到普罗米修斯偷天火,是不是能让你联想到守护我们的吹哨人呢?经典也许不符合每一个细节,但是却能呼应一般的现实。
如果夹带一点私货的话,我们的经典和古希腊古罗马似乎在某些基本层面上有不同之处。有人说,未来社会的冲突将是“文明的冲突”。谁知道呢?如果他说的是对的,谁会胜利呢?想知道答案,不得不亲自读一读经典,从你我都熟悉的中国经典开始。
那么,应该怎样学习经典呢?这就说回到这本书《经典常谈》。这是一本很好的介绍经典源流的书。这本书并不适合想读经典的小朋友,而更适合教育小朋友的人,所以叶圣陶的注更值得细读。只有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才能安排出一套合理的学习方法。像过去那样背诵强记是不行的,在阅读中思考一下和现代生活的关联,能带来一些特别的乐趣。
《经典常谈》读后感(四):文而化之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朱自清
◆ 序
gt;>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 《说文解字》第一
gt;> 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gt;> “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的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
gt;> 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gt;>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
gt;> “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地说,象形的字该叫作“文”,“文”是“错画”的意思
gt;> 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也可以叫作“名”
gt;> 严格地说,形声字才该叫作“字”,“字”是“孽乳而渐多”的意思。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gt;> 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
gt;>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 《周易》第二
gt;> 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gt;> 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 《尚书》第三
gt;> 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gt;> 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
◆ 《诗经》第四
gt;> 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gt;> 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是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
◆ 三礼第五
gt;> 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gt;> 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作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
gt;> 是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记得着自己的份儿。
gt;>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时要养成一个人才,必须学习这些
◆ 诸子第十
gt;>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
gt;> 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样以退为进,便不至于有什么冲突了。
◆ 辞赋第十一
gt;> “隐”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8,是用一种滑稽的态度来讽谏。
◆ 诗第十二
gt;> 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
gt;> 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指出
gt;> 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伎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