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典常谈》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20 01:5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典常谈》读后感1000字

  《经典常谈》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6-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精选点评:

  ●不会写传统文化的文学家不是好散文家

  ●失眠夜的温情陪伴

  ●人之道看经,事之道看史,关于经典的训练,原本应当是中等教育的必要项目,现在基本都荒废了。这本是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时写的一个广义上的经典梳理,算是一个古典启蒙的简要索引,第九篇讲《史记》、《汉书》,好看。

  ●把这本书里的经典都读一遍,就很容易判断现在的那些国学骗子了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一本书让你避免被“国学班”收智商税

  国学似乎近些年来逐渐盛起,各种国学班层出不穷、四处可见。很多父母送自己年幼的子女去学习国学,就连宣扬压迫奴役女性的“女德班”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屡禁不止。然而何谓国学,小朋友们穿上所谓的“汉服”向父母老师下跪,或是学习背诵《弟子规》就是学习国学吗?女性服从三从四德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手”就是国学吗?所谓“国学”,是在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之时,对应“西学”的名词。彼时因为中国政治经济上远落后于西方工业国家,“国学”也成为了替罪羊,很多人因此主张抛弃一切全盘西化。

  然而中华文化本身就不是不受其他国家影响,汉代时佛教传入,唐朝时西域文化受到热捧,中国的文化的演变是一个逐渐融合其他文化的过程,“国学”在数千年历史中更是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想要了解祖国古代绚烂文化的人,应该从经典入手,而不是去追捧糟粕。朱自清先生曾经编制了一艘好船《经典常读》,让在经典的海洋岸边徘徊却不得其法而入的人借此航行,不至误入歧途。

  对于想要一窥经典门径的现代人来说,在浩瀚的典籍中该如何航行,需要一个罗盘定位。朱自清先生在序言中即考虑到了普通读者的困难,故而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而古代的解读方式已经不适宜现代人,故而先生将经典书籍整理梳爬,编撰出了这本《经典常读》,让现代人更贴近古籍,不再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编撰这样一本书的难度可想而知,编者必须在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

  全书对那些往往只有所耳闻的”四书五经“进行简单介绍,读者也对此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书中各篇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并根据传统将”小学“之书《说文解字》放在最前面。先生一再强调,这不是一本”国学概论“,因为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例如书中在《周易》一篇讲到:“易”史简易的意思,是说巫法比卜法坚毅的意思。实际上关于《周易》中的易字还有很多中解释,有时当“变化”讲。但想要更深一步了解,当去读相关的专著。

  读过这本书的人,当能寻到入门之径,不再被那些所谓的“国学班”收智商税了吧。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经典常谈》讲述的是经典,而其自身也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是我第二次翻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之前看的是和朱自清先生的另一本代表作《文艺十六讲》收录在一起的。

  “大家小书”系列就是有这样的好处,每一本书的篇幅厚度不是很大,捧在手里小巧而不沉重,但是收录的内容却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

  每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总是会不自觉的想起网络上那个有关于买橘子的骂人梗。书读的少了,连被别人用巧话骂了都不知道。可见这年头,读书尤其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还是相当的重要的,而偏偏朱自清先生又著有这本《经典常谈》。这还真的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巧合。

  现在图书出版业兴旺发达,每年有几十万册的书被出版印刷。这么多的书我们该读什么呢?什么才是浩瀚书海中的经典之作呢?在朱自清先生用十三篇对于古籍的讲解来告诉读者什么是经典。《经典常谈》从最基本的《说文解字》开始讲起,之后历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一些我们熟悉名称却又不熟悉内容的经典国学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让读者明白如何去读经典文学,轻松且顺畅的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其实,即便是在现代,朱自清先生所列举的这些内容也是相当经典实用的。在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中,估计有不少人也和我一样凑热闹般的想要去多看看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一类的书籍。不过真等到翻开书的时候才发现,不要说是完全阅读理解透彻了,就是大致翻翻都不一定有耐心看完几本。为什么造成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局面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看不懂啊!读这些古籍,要是没有个明白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单凭自己去去琢磨,想要弄个彻底明白,还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而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其实正好可以起到一个启迪引路的作用,激发起读者阅读学习这些经典之作的兴趣,一点点的带领读者去品味这些经典之作的魅力。

  同样,在你阅读这些经典之作的同时,若是时不时的回过头来再看看朱自清先生的讲解,与自己正在阅读的那些书籍内容再结合一下,对于其中的内容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经典常谈》讲述的是经典,而其自身也是一部经典之作。还是那句话,朱自清先生在他的书中都已经为我们讲解了许多了,至于能学到多少,就得看个人领悟了。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读《经典》的意义

  朱自清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绿》《荷塘月色》《春》,还有《背影》。

  小时候,我是不大喜欢先生的文字的。年纪太小的时候,读散文是读不出它的好的。辞藻虽然是丰富的,但是还是不能体会到文字的博大精深。用我们今天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略显矫情,这种感觉尤其针对《绿》。等离开了学校,偶然间,再回过头去读《背影》才能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感情。但是依然不知道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深,用散文家的笔触深入浅出的十三篇普及传统文化的文章,当真是大家之作。

  这时候,朱自清先生的文学形象才算是丰满起来。在这本小书背后,不仅仅是一位散文家,一位略带小清新对自然万物敏感的文人,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家。

  朱自清先生在小书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反过来说当年我们阅读先生的散文,总是得不到相应的享受。比如,我小时候就不明白,春来了有那么兴奋吗?你看一支荷花真的会看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吗?父亲那背影你是录下来了还是咋,真的就是现实的还原还是自己为了煽情的臆想?那样额有可能是,你的文化底蕴还不足以体会到文字的美好,你的人生经历还不足体会到那背影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当然都是务虚的,没有更多的实用价值,但是文化还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学起什么来都难,而这年头,你什么都不学,你什么就不懂,当然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离活得好,活得明白还是有距离。私以为,人是应该有两个世界的,而在精神世界里,没有文化是不成的。

  今天的我们,到底受到了多少经典的熏陶?我们对于《易经》的理解就是算卦的,对于《说文解字》的理解就是一本过时的新华字典,四书五经是考试时的正确答案,但是它们代表了什么,涵盖了什么,乏有人能说清。朱先生这本小书,可以说是普及经典的范例,深入浅出、化整为零。但是说句实在话,我这种也算读过几本书的人,也不是能读一本就能看懂的经典普及,理解和阅读起来还是有难度的,这更说明了小书的必要性。谈《周易》篇读了两遍,还是不甚了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认真去学都可能一知半解,不去接触更是一无所知。但是经典的获得这么困难,就直接去接受碎片文字的熏陶吗?我想答案是不,因为这些文字,过了几十年,仍然常读常新,一代又一代需要,而碎片阅读,过了今晚就已经全然过时,被忘记了。就像小时候我们不喜欢的先生的散文,今天居然还能隐约想起其中的几句,也许写作中还曾用到。有生命力的文学才是真的文学,而文化根植于心,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到底是离不开文化底蕴的。

  《经典常谈》读后感(四):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的好帮手

  四大文明古国里边,中国是唯一不必冠之以“古”的国家。这是因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除了当时的区域与现在存在相似之外,其他的一切,人民、语言、文化都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而中国却是一脉相承,语言、文字、文化都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再发展。现在的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或者巴基斯坦人去研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化和历史,那是必须顶尖专家级的人物才能有所成就;但中国却未必,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固然有些复杂,但自隶书以下,除去繁体、简体的区别,已经不足以成为研究的障碍。所以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到现在,中国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一个自娱自乐的国家,而是一个兼容并蓄、心胸开阔的国家,从华夏族到汉族的演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历史、文化屡经磨难,却始终能够曲折中向前,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内力,以及极高度的亲和力。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正在这里。两千年前孔子在《论语》里讲过的那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虽然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况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但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还能够解释、指导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做;《晏子春秋》里的那些故事,直到现在讲起来依然仿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更无论《诗经》里那些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可以单挑出来其中的诗句来进行非常切实实际、心意的表达了,简直可以对号入座、完美指代。可见,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经典的魅力由此得在尽情展现。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还有必要,即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读一读经典、体会经典魅力的原因所在。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可谓著作等身,往往能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就把顶笨重的事实或繁复的理论处理得异常轻盈生动,很快就能弄个明明白白。然后吸引更多的人把注意力转向经典著作本身。所以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经典常谈》会是一个很得力的帮手。

  在《经典常谈》这本“小书”里,朱自清先生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浅出的介绍。这其中任何一本单拿出来,都可以讲上一个学期、两个学期都不带重复的,但朱自清先生的这些“小”文章,却可以让一个本不熟悉这些经典著作的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对那本经典著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见钟情都是有可能的。《经典常谈》虽然写于1942年,距离今天已经近八十年,却历久弥新,依然能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常谈》确实是一个很称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领路人”,肩负的职责就是把帮助那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产生更大的兴趣,剔除掉原本觉得传统文化深奥难懂的人内心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那一种畏惧心理——它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一点儿都不难,而且简直就是轻而易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典常谈》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