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心裁》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1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心裁》精选点评:
●开篇就提42......
●注释还是可以的
●受不了正式出版物里面有疏释这种语气,编按更属于画蛇添足。朱书原文用作国学启蒙读物蛮好。
●看疏释跟原著斗嘴
●周易的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深浅只能由自己,别人是帮不上忙的”。诗,创新、变化,就是进步。对于经典的看法因人而异,没有标准……
●境界很好,要慢慢学习
●看了好几篇,开篇还是看不懂。周易算是我的死穴了,后面的便当个历史故事读读,倒有几分趣味
●好学术
●卓越赠书,一直扔在厕所里打发时间,嘻嘻,很不文雅啊,哈。初读觉得一般,读至后半部才始觉有趣,尤其是看朱老先生、栗强、宗平三人斗嘴,颇有意思。此书中“文”与“诗”两篇尤为好,值得读一读。
●感觉像站在高处,指点江山
《经典常谈心裁》读后感(一):读书读到心里面
十三经 古书 朱自清 栗强 这样一些看来不相干的文字 竟然在这本书里相应地那么好 真是不容易
这年头还有人这么读书 这么写字
感动一下下吧
《经典常谈心裁》读后感(二):读书就读经典
现代人的读书时间好像越来越少了,因为高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但是书不可不读,因此,有限的阅读时间只能用来读最经典的图书。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有好多个版本,线装书局的这个版本就是比较理想的,除了作者的原著,还加入了许多现代学者的注释,非常通俗易懂。很适合最初了解古文化的读者学习。
《经典常谈心裁》读后感(三):理性和趣味兼具的入门书
薄薄的册子,却将诸多经典的面貌勾勒得清晰明了,哪怕对这些典籍毫无了解的人,也可以读得饶有兴味,真是大师的功力。书中的态度是极平实的,论断未必对,但都有所凭据,观点也都合于情理,力求不偏不倚。作为一本国学的入门书,这实在比太炎先生的那几本要好。书里吸收了当时学界的一些新成果,其中有些在今天看来已经证明是不对的了。栗强先生在疏释中多有补充,这自然是好的,唯其文风轻薄,并不足为全书增色,又与宗平先生一道,论道谈玄,有伤全书气脉,功不抵过,委实多此一举。
《经典常谈心裁》读后感(四):自清的书也有了升级版
1942年,朱自清执教西南联大,针对时人习读经典古书的困难,借“避战闲暇”,写了本后世奉为经典的《经典常谈》。散文家朱自清以精辟通俗的文字概括且系统地讲析了诸如《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诸子百家》《楚辞》《汉赋》等经史典籍,可以称得上“包囊百万字,涵盖三千年”。
朱自清说,他的《经典常谈》旨在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本来就够通俗了,那为何还要北大学者再解读——“心裁”呢?由栗强“疏释”的《经典常谈心裁》,是朱自清原作的“升级版”,因为六十年过去了,连繁体字都不会写了的现代人,和经典的隔阂更深了,另外,这六十年中,有很多文献发现,像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帛书,就被栗强用作《战国策》中张仪与苏秦合纵连横的新解。
《经典常谈心裁》是一本包含了新解、补漏,甚至“花边”的经典导读,可能更适合现在读者的口味。(刀文)
《经典常谈心裁》读后感(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看到封面上三个人的名字并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很没文化,因为光看这个封面我根本不能理解“疏释”和“编按”是什么意思。朱自清在我印象中一向以流畅的白话文著称的,难道这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一样的文言文,还需要多于一个注解家来作注?
翻开之后才明白,原来疏释和编按其实都是读后感。栗强的疏释类似于评论,乐于对朱自清评头论足。宗平的编按类似于读书笔记,可以对任何一句话发表见解。
通篇读完,感觉这三人的关系十分有意思。他们都是很有文化的人,但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朱自清先生是这本书的主角。取了“常谈”这种有些含混的书名,用意大概就是为了不落窠臼地表达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研究和看法。
根据重排的顺序,印象中前半部分以考据、说史为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先生的基础知识多么渊博,慢悠且从容地叙述一本经典的来龙去脉,毫不费力。后半部分的经典多为文学领域的作品,于是朱先生也从考据专家变为文学评论家。没想到的是这本几十年前的书里竟有我未曾听过的新奇观点,而且言之有理,读时常常令人莞尔。
栗强和宗平我都不认识,但我能肯定他们是一伙的(笑)。比起“温柔敦厚”的朱自清,这两位就充当起反对派了。其中做疏释的栗强,其任务是在朱文每一段后写写自己的评论。前半部分主要整点朱自清没见过的史料、文物来驳斥他的观点,有时还直接讽刺朱自清的理论。虽然偶尔他也介绍一些对我而言挺有趣的东西,但是这种疏释方法,基本上是欺负古人。宗平则补充更多的语录进来,而且已经显出了唯心的范儿。后半部分到了文学这种更加扯不清的领域,栗强和宗平显出了另一副面目,成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和客观冷静作出评价的朱自清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不时冒出来赞美先秦古人的“明澈”“清明”“灵动”(以及诸如此类不知所云的形容词),或者痛惜后人(自汉以降至今)的文人之“僵化”“糊涂”。他们俩有时简直是在比谁更玄乎。作为听马哲长大的同志,我基本不能理解他们……
后记完全是两位栗强和宗平的地盘了,看到高高在上谈论“人心”“情命”“思维心”“动思”“我执”的他俩,我一点都感受不到“想将这些书与读者间的心灵距离也是这拉近一些”的念头。
总之,你买这本书,要读的是朱自清或读经典,都算找对了门路。要学会如何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体现你的“境界”,这也是一本不错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