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青春》是一本由黑明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过青春》精选点评:
●唏嘘
●无言以对
●那一代人走过的青春,留给这代人什么样的思考呢
●2019.4.24看完 一代人的青春,是黑白色的。家庭出身好,反而命途多舛。一念之差,云泥之分。有史铁生,钟大年,任志强。这不是奉献,是牺牲,是一个家族阶层的降维打击。
●疯狂的年代后都是选择性的遗忘,幸好还有作者这样的人们在关注个体
●历史就是这样,我们不提起,孩子们看不到,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历史与所有正在轰轰烈烈发生的事情一样,实实在在地生长在当事人的身上,就像那些皱纹和伤疤
●“在青春只是青春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不一样的我在前行”,这一代人的青春是一样的,饥饿的感觉和革命的热情倒是和现在的我们有相似之处,只是有的人最终还是过上了本该属于红一代的生活,有的人只能在那个插队的地方终老一生,帝都少爷的孩子在大市场经济的洪潮中一样备受呵护,就连各种名额都被照顾,朴实的陕哥哥总觉得亏了他们很多事情= = 封面的这个男人叫“谢党恩”,而且过的并不好,安排这个人上封面,除了构图需要外,我坚信有别的隐含寓意= =
●人生需要自己的努力与命运的安排。
●2007年
●不寒而栗
《走过青春》读后感(一):同一个开始,不同的结局
本书叙述了北京上山下乡到陕西的100名知识青年的命运,100名知青100种命运。最近在对免费师范政策不满的心境下读者本书,感触良多。国家政策的确对一代人的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在政策之下个体能做的仍然有很多。机遇只是为准备的人准备的,时刻准备着。
《走过青春》读后感(二):生命是不断积累的过程
“黑镜头-中国的故事”这套丛书,我在图书馆翻阅了几本,《走过青春》最为纯粹,最有分量。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本书的黑白照片和朴实文字。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样,为何有的人能“修得正果”?
虔诚、真诚、执着、投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什么事情不都得这样?
可却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犹豫、踟躇、困惑、逃避
生命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人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地,就得接受它,而非逃避它——一生不因此而变得多差或多好,不还是取决于内心的执着的要求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走过青春》读后感(三):一出庞大的荒诞剧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黑明的语言很平实,镜头里却包含很多。那么多无奈的青春,那么多理想的破灭,那么多在时间和空间面前的无所适从。共和国的大船突然停滞倒退,整整一代人跟着颠簸。流放,流落,流浪;失学,失业,失落,他们被生活冲散了,成为了多余的人。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被历史的洪流淘洗得一干二净。那些一直坚持着,求索着,把握住机会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再度和理想重逢,从新出发。可那,毕竟是极少数。
有幸的是,这一出庞大的荒诞剧并未随着那一代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被人遗忘。我相信,很多人,很多并非是那一代的人们,他们思考体悟,在试图找寻出路,关乎国家与民族,当然也关乎自身。每一代人都是特殊的,都有其史无前例的困境,伤疤和创造。感谢黑明,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而你用它来寻找光明,留给我们这些超越记忆的历史容颜。
《走过青春》读后感(四):知青岁月,渐行渐远
三十多年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已经步入老年,许多都有了第三代。除了插队战友再相聚时的回忆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那一段岁月已经渐渐被蒙上了灰。前几年知青文学的热潮渐渐褪去,关注知青的目光也很少了。
但作为知青本身乃至知青子女,那一段历史无疑是每个人、每个家庭命运的转折点。书中100名知青是千千万万知青后来生活的写照。给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其中的“成功人士”,而是那些处于底层的普通人:苍老的脸,茫然无奈的表情,为生存奔波劳碌,尴尬窘迫的处境......一张张黑白照片毫无掩盖的记录了苍白真实的生活。
当年都是青春少年,历史的浪潮把他们推到了陌生的农村,不知道今后会怎样,以为一辈子就会呆在那儿了。于是每日简单劳作,有的和当地人结婚生子。几年后返程大潮开始,又一次被推到命运的路口,自己可选择的又那么少。于是很多人被时代抛弃,甚至他们的下一代也受到了影响。这一段岁月对他们来说一生都是难以绕开的。
黑明拍摄的照片都是一些生活常态,文字也很平实,没有什么感慨和评论。100名知青的命运各不相同,却有着同一个基调,能让人能感受那一代人走过的坎坷道路,以及历史车轮和个人命运的碰撞。也许能真正看懂这本书的只有知青自己......
《走过青春》读后感(五):走过青春
“坐在一群钻研结构力学的本科生边上慢慢翻起这本书。讲的是作者采访的100位当年从北京去延安的知青们。每个人的故事占两页篇幅,一页是文字叙述,另一页是占了整页的巨幅照片。
这里面有很多人,当年从北京来了延安后再没有回去过,一辈子穷困潦倒,当然也有在各领域取得不少成就的,像如今的驻外大使、新华社高级记者、浙大校长。。。。。。
很多人在当地找了对象,然后结婚,生子,生下来时是城里人,从十几岁到了延安开始当一辈子农民,有的做了一辈子养路工人,领着一两百的工资。因为没技术,没单位或单位倒闭,到如今,不少人吃饭都成了问题,有的快一年没吃上猪肉,很多人连回一趟北京探亲都没有办法。书里记的有一个知青,他的愿望只是将来女儿能将自己的骨灰带回北京安葬。这里面当然也有少数杰出的人,但这些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通过努力考上大学,然后离开陕北那块贫穷的土地。书里的其他人,除了一些特别有能耐的,只能在黄土高原等到终老了。
前几天在南期刊翻一期南风窗,也讲到了知青,是去新疆的知青。里面一开篇就提到了几个人这辈子的凄惨遭遇,但他们的故事接下来就被其他已经闯出一番事业来的知青的光辉事迹掩盖了。谁能为他们的不幸买单,没有人。
这本书,一页的文字,短短几百字,就概括了一个知青的大半辈子历程。人生真的好苦。一页一页翻过去,看了一晚上还没看完,就把书借出来,过几天继续翻。
然后,我要继续看英文文献去。"
=====================================================
2010年秋天看的这本书,当时在校内上写了这篇日志。现在把它放上来。2年,一个人可以经历这么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