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帝国》是一本由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548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0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廷帝国》精选点评:
●四星半,立意高于阿拉伯史,见解虽不甚新,于兴亡治乱之数,则颇能道之,独恨译笔不如.
●三星半
●作为参考书还是非常全面标准的,可贵之处在于把每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变迁结合进相当繁杂的政治斗争史之中,且在每章开头都总结了主要原始资料,便于查阅。总体上有相当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史观和决定论色彩,对政教关系和土地问题着墨甚多,以小农土地为基础的军区制的瓦解似乎是理解帝国衰落的关键。看后期拜拜内斗史真是难受,不在于谁上台政策就更优秀,而是只要不花那么多资源和精力互相拆台内耗,形势便好很多。
●东罗马帝国算是罗马的正统一支,四头制、希腊火、拜占庭屋顶等等都是相当闻名或深远。这本1940年代著作里没有小说或传记描写,没有絮叨的战争,也鲜有过多的经济、政治,文化,主体就是本历史硬货。电子书打折后也不便宜,不过推荐给历史膜迷
●~~需要对历史已经有基本认知的读者~像我这样的,就读起来跟猜一样~过于枯燥了~~
●现有拜占庭历史里最推荐的就是这本了,尤其是对每一段时期的史料介绍,我从中获益很多
●体大思精,叙述详实,诚可谓良史。
●里面的地图很珍贵
●拜占庭历史流水账,翻译也奇特。
●目前最佳的拜占庭历史
《拜占廷帝国》读后感(一):学习流水账(061124)-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可以说在西方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这个长达千年的帝国历经战乱,但仍旧顽强地保持了一些自有的特质。在宗教、文化、体制变迁、战争等方面,拜占庭帝国改变了世界。例如对希腊的文化艺术的存留和发展、基督教及各种教派的交织、与阿拉伯人和变化中的欧洲的竞争等等。即便是在其轰然倒塌之后,它的幽灵仍然漂浮在地面之上。即便是对于我们来讲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俄国的影子,也可以看到遍布各地的苏式建筑,而且,还有我们挥之不去的对于古老帝国的情结。这恐怕也是国士厉以宁先生新出的《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下)》所不能完全涵盖的。
奥斯特洛格尔斯基的这本书十分翔实,涵盖了大部分重要的史实和观点,值得一读。译者也是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
《拜占廷帝国》读后感(二):目前国内了解拜占廷历史的最佳版本
正如陈志强所言,长期以来国内忽略了对拜占廷的历史研究。因此,除了吉本的著作以外,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几乎没有一本像样的介绍拜占廷历史的图书面世,就是陈志强写的几本书,其水平也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可是,不了解拜占廷历史,又如何去填补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那段历史空白?
这本书虽然不一定是介绍拜占廷历史的最佳版本,但绝对可以算是当前国内了解拜占廷的最佳书籍。该书每章的第一节专门介绍本章历史所涉的有关历史文献,尤其可见其严谨,至于引用文献,更是长篇累牍。希望陈志强先生尽早翻译瓦西里耶夫的《拜占廷帝国史》出版,以补本书之缺憾。
《拜占廷帝国》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在新时代的遗留物。它表明了罗马帝国按照其本身的政治逻辑可能发展的走向。基本上它的历史就是一部越来越专制和越来越弱小的历史。
在其诞生初期,还有元老院一类的机构,国内也有类似于蓝绿车党之间的争斗。可是它到了后来,这些就都消失了。皇权愈来愈强大,也越来越向东方化的方向发展,君主世袭制也渐渐的稳定了下来。
与此同时发展的趋势是它越来越弱小。本来东罗马分罗马一半,绝对的大国。甚至可以向西击败多个蛮族国家,几乎有重振罗马帝国之可能。可是开始是丢了中东和埃及,后来又丢失意大利和巴尔干地区。最后连小亚细亚东部都不保。只剩下今天希腊和土耳其的一小部分土地。在面临蛮族和伊斯兰冲击下,左支右绌,虽然也算竭尽全力。但是依然只能做到如此了。
我个人感觉,拜占庭帝国似乎有些像拉长的唐朝,都曾经在前期建立起确保小农土地的兵制。可是到后来,这种制度都不能保持,农民破产,投入权贵卵翼下。只能依靠雇佣兵。后来这两国都陷入了分裂和混战中。只是拜占庭所面临的外敌如奥斯曼一类要强大的多。
当然拜占庭帝国的专制程度似乎依然不能跟中国古代相比,他长期实行两帝制度。皇帝下面还有副皇帝设置。而且教会虽然不够独立,但并非完全的皇帝附庸。在8到9世纪的时候,皇帝意图强加教义给教会,结果多年争斗,帝权最终失败。在中国似乎无此可能。
我觉得有趣的问题
1.拜占庭副皇帝制度,它的运转
2.拜占庭教会跟皇帝的关系
3.拜占庭和西方的关系
4.拜占庭和西方教会的关系
5.拜占庭宦官的政治角色
《拜占廷帝国》读后感(四):查士丁尼二世:是无能的伏地魔皇帝还是最具希拉克略王朝气质的皇帝
如果确实成为不了查士丁尼大帝这种千古明君,那做一个像查士丁尼二世这样的疯子皇帝应该也是不错的。
查士丁尼二世是希拉克略王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对于这位小疯子皇帝,大部分历史学家将他视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没有任何优点。但是《拜占庭帝国》的作者却不这么认为。
关于查士丁尼二世其人,留下的记述并不多。
由于具有雄才大略君士坦丁四世英年早逝,这位少年不满16岁就被扶上了皇位,史称“查士丁尼二世”。登基不久,查士丁尼二世首先与哈里发帝国签订了一个和约,保证了塞浦路斯,伊比利亚和亚美尼亚问题。在解决了阿拉伯问题后,查士丁尼二世就迫不及待地撕毁君士坦丁四世与保加利亚人的和约,向色雷斯地区派送了一批军队,征服了那里的斯拉夫人,还强制另其进行迁移,造成斯拉夫人的不满。此外,出于某些原因(笔者不能理解的原因),查士丁尼二世还对位于帝国边境与阿拉伯边境之间的马尔代特人进行迁移。在多重混乱的迁移下,阿拉伯帝国又卷土重来,联合反叛的斯拉夫人,给拜占庭帝国造成重创。与此同时,查士丁尼二世还在国内大肆迫害贵族,他启用的一位行政长官赛奥多托斯,大量没收贵族的财产并将他们用烟管窒息等方式折磨至死。。与查士丁尼大帝一样,查士丁尼二世也好大喜功,热衷于修建豪华建筑,在拜占庭帝国内征收重税。重重矛盾积累,导致帝国贵族不堪其扰,起身反叛。利奥提昂斯,一个伊苏里亚武夫出身的将军推翻了查士丁尼二世,并对其处以劓刑,流放至克里米亚半岛的克森尼索
对于大部分反叛者来说,这或许已经是不错的结局了。但对于查士丁尼二世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好结局。在流放地时,克森尼索的居民曾计划要将查士丁尼二世交给当时的皇帝提比略三世,但是被查士丁尼二世察觉并逃走了。查士丁尼二世与当地的可萨汗王沆瀣一气,并娶了后者的妹妹为妻。提比略三世听说了查士丁尼二世的动向后,向可萨汗王索要查士丁尼二世。可萨汗王打算假借护送查士丁尼二世的名义除掉查士丁尼二世。可萨汗王的妹妹听说了这件事,将他转告给自己的丈夫,查士丁尼二世又跑去投靠保加利亚人首领,并成功说服他与自己一起向君士坦丁堡出兵。到达君士坦丁堡后,查士丁尼二世对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居民喊话,让他们臣服于自己。仗着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防,城内的居民对查士丁尼二世不屑一顾,而查士丁尼二世所带来的军队确实对君士坦丁堡城墙没有办法。最后,查士丁尼二世通过潜下水道的方式进入了君士坦丁堡,重新夺回了皇位对于查士丁尼二世来说,毁去鼻子造成的可怖面容和残疾无法担任皇帝的禁令完全不影响他的统治,也是因为这样一位残忍而又意志坚定的皇帝,使得劓刑这一刑罚变得毫无意义,也因此拜占庭帝国再未采用此等刑罚。。一夺回皇位,查士丁尼二世就立刻展开对君士坦丁堡贵族的无情报复:他或者邀请他们赴宴然后在宴会上杀了他们,或者将他们套入麻袋之中抛进海里,或者将他们吊死在君士坦丁堡城墙上。对于前皇帝利奥提昂斯斯和提比略三世,他让他们在赛马场游街示众,然后砍了他们。而查士丁尼二世对于朋友确实是足够重义气的,正如他对于敌人的报复是足够狠毒的一样。为了报答帮助他夺回皇位的保加利亚人首领特尔维尔,他将“凯撒”头衔赐给了这位外族君主,虽然凯撒头衔早已失去其政治意义,但是仍具有崇高的意义,而且这是拜占庭帝国首次将“凯撒”头衔赐予外族君主。
但是查士丁尼二世的疯狂也为他的覆亡埋下了祸根。由于太过于热衷对贵族的报复,导致朝内大大小小的军事将领都被屠戮一空,只剩下一些无能的军事将领存在。而此时祸起东方,阿拉伯人趁着拜占庭内乱时期再次向拜占庭发起进攻,夺取了卡帕多西亚重要前线要塞提亚那,而拜占庭人对此一筹莫展。此外,阿拉伯人还多次蹂躏了西里西亚地区。查士丁尼二世还对拉文纳发动了一次远征,为了报复拉文纳人民曾经对他的不恭敬,在他离开意大利后,拉文纳曾爆发过一次起义,但是由于事情败露而被镇压下去。此后,他又对流放地车绳进行讨伐,而这次讨伐也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车绳的民众是第一批起兵反抗查士丁尼二世的民众,他们的起义一呼百应,得到帝国军队和海军的支持。因为查士丁尼二世对军队失败的残酷处罚使他们不堪忍受,不若起兵推翻这位暴君算了。这场起义还得到了曾帮助过查士丁尼二世的可萨人君主的支持。亚美尼亚人巴尔达尼斯被 拥立为皇帝,当他率领舰队抵达君士坦丁堡城墙下时,首都对他敞开了城门。在首都城内没有任何人继续支持查士丁尼,查士丁尼的近卫军长官将他的头砍了下来,送去罗马和拉文纳示众,而查士丁尼二世与塞奥多拉的儿子,继承人提比略也被砍头。
一代暴君,希拉克略王朝的葬送者查士丁尼二世的一生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关于查士丁尼二世是否是一个暴君,这个不存在争议,但是否是一个窝囊废,有待商榷。希拉克略王朝被称为拜占庭历史的黑暗年代,这时候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非常之少,而留下来的史料大部分又是记载希拉克略大帝的功绩的,导致对于查士丁尼二世的记载非常少。其中,大教长尼基弗鲁斯的《简史》是对查士丁尼二世时期历史情况最原始的材料之一。而在这部著作中,查士丁尼就是一个一无是处,残暴不仁的皇帝。但是要注意到,尼基弗鲁斯身为大教长的立场,教会与贵族就如农民和工人,那是天然的盟友。面对残暴迫害贵族的查士丁尼二世,尼基弗鲁斯自然不可能给他任何好话。
奥斯特洛戈尔斯基为查士丁尼二世“翻案”,落脚点集中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首先对于过去被视为百无一用,甚至是“自毁长城”的移民政策,奥斯特洛戈尔斯基却认为,正是这种移民政策,使得希拉克略时期确立的军区制,得到大量的由于外调作战的而离开所在地的农兵的补充,保障了军区制的顺利推行。同时,大量的移民迁往曾被阿瓦尔人,斯拉夫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洗劫的地区,产生了一大批自由农和自由迁徙农,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而可能是查士丁尼二世时期颁布的《农业法》,这是一部专门为保障自由迁徙小农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显示了在查士丁尼二世时期,自由农已成为国家的农业生产主体。奥斯特洛戈尔斯基还认为,在查士丁尼二世时期,曾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税制改革,将人头税与土地税分开,促使帝国境内自由迁徙民数量增多。而对于最为时人和后世学者诟病的一点,查士丁尼二世的疯狂残害与报复,作者认为,那是由于查士丁尼二世继续推行希拉克略的改革损害贵族利益,而出于希拉克略家族的残忍血脉使之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对贵族进行残酷镇压。
需要认识到,奥斯特洛戈尔斯基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他的观念中,以小生产者自由农占主体的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西欧的封建化庄园则是落后的体现。在《拜占庭帝国》一书中,作者时刻表现着这种反贵族反封建大庄园主的倾向。对于反贵族反封建大庄园主,维护自由农利益的皇帝,如查士丁尼二世,罗曼努斯,瓦西里二世等,他们可能是时人笔下的“暴君”,但是作者却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
对于希拉克略王朝,作者主要围绕着这个家族在其开创者希拉克略进行的改革上的推动而进行记述,可以说,不安分的躁动的狂热内心正是希拉克略王朝最显著的特征。而查士丁尼二世,虽然他“几乎继承了其祖先的所有缺点,从希拉克略的神经衰落到君士坦斯二世的残酷无情”,但同时他也继承了他的先祖们的极端狂热的改革热情和宗教热情并将之付诸实践。或许他担当不起“查士丁尼”的名声,但他绝对无愧于“希拉克略”这一名声。
写下这一段乱七八糟的东西,是当时某一刻,听学长认为,查士丁尼二世对不起“查士丁尼”这个头衔。当时没多想,毕竟查士丁尼二世又是被削鼻子又是被砍头的,复位完全靠外援,相比起白手起家最后还拜占庭一个几乎最完整的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他丢人得很。但是后面不知怎的,觉得既然宏图霸业终有尽,即使是查士丁尼大帝,他的帝国在他死后也维持不下去,那何必执着一个皇帝是否有霸业呢。那么何必因为他是“查士丁尼”二世,而非要指责他耻于“查士丁尼”这个名号呢?毕竟从骨子里来说,他是“希拉克略”。
《拜占庭帝国》是我见过的唯一一本赞扬查士丁尼二世的拜占庭史著作,其他的拜占庭历史学家,如布莱赫尔,对查士丁尼二世的评价是“他极端无能,却千方百计表现自己”。虽然在历史上,查士丁尼或许就是非常的无能与好大喜功,是一个将希拉克略王朝的最后遗产败光的败家子,但我还是感谢这本书分析塑造了一个我心目中最棒的疯子皇帝,尽管真实的他可能并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