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记》是一本由(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日记》精选点评:
●尽管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轻松,甚至有些混乱,但是还是看到了很多,看不到的自己。。。想在图书馆过一次夜。。。
●为了BrasCubas而借的书,在到期的最后一天看完。日记体的阅读笔记,掺杂了作者自身的生活细节,全书并无放大的判断和评论,只是读者与作者零散真实而又私密的阅读分享,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体验,从而获得某种满足感。正如作者所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要寻找那些表达出我们感知的言辞。
●2007年4月13日~4月18日||虽然有记下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的习惯,但我能记住多少我曾读过的书呢?就连那些曾深爱的故事也会被时光模糊,无奈...... 我喜欢这本书,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和作者有相似之处,尽管处在网络时代,仍不愿让心灵去尝试那些快餐读物,能够阅读是非常惬意的事。
●作者的文风淡雅而沉静,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令人心动。
●2007-5-25
●又有很多书在我的书单子上了,真好!
●很喜欢这种随笔。很想知道不断出现的男人C.和作者是什么关系w我一开始以为C是作者老婆……结果是男的==||但是又……【重点错了好吗
●花这么长的时间学习一种阅读的态度,总是让我有些良心不安。
●个人感觉翻译不够好
●好好看 心情加阅读
《阅读日记》读后感(一):说不清楚是什么体裁的书
看上去是日记加游记加札记的杂烩,对于书封上面的介绍的小说,倒真的是严格按照日期每月介绍一本,但是更多都是像日记一样散乱的书写,书倒是在其次了.
PS:作者非常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喜欢不喜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阅读日记》读后感(二):《阅读日记》(2)
〈阅读日记〉一直搁置着,这些天来我沉浸于复习法语的快乐之中,每天背诵那些简单的法语句子,告诉大家我是中国人,我热爱法语。
今天看到阿尔维托谈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最让我感怀的是〈长袜子皮皮〉和〈洛丽塔〉。前者是我生活的信心,而后者则奠定了我生命的底色,我用了五年的时间来读完〈洛丽塔〉,它跨越了我整个大学时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种冒险,一次挑战,试探我是否会随亨伯特而去。那个为了完成美学作业而和Bobbie一起回忆〈洛丽塔〉的夜晚让我沉醉不已,我还记得Bobbie在那篇论文里所描写的那家旅店摇曳的灯光⋯⋯
如果不能读写,我想我会选择死亡,这是我在看完〈朗读者〉之后在日记中留下的文字。今天,阿尔维托在他的〈阅读日记〉里说:“我感觉到自己从青春期开始以后就再没学到什么东西了。对之前学到的东西,直到现在依然深信不疑;后来学到的则都显得微不足道,无关紧要,或者至多是一种虚饰而已。”我的青春就要过完了,我知道我将继续阅读,我坚信我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去接近最真实的自我,然而是否在青春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答案了呢?在这之后所谓的收获只是一种虚设而已。
《阅读日记》读后感(三):《阅读日记》(3)
一月一日
新年的第一天我没有出门,看了woody allen的scoop。晚上在metropolis shanghai 的歌声中继续看《阅读日记》。接着我喝了一点酒,阿尔维托喜欢的那些侦探小说有点让我厌烦。cd里突然出现爆竹的声音,让我记起今天是新年了。接着是飞机轰炸的声音,这是一支描写1937年的曲子,然后又是歌舞升平。
很难说《阅读日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喜欢或是不喜欢,当初买下它的理由是我喜欢作者的这种随意的阅读方式,虽然他列出的这十二部书里没有一部是我感兴趣的。
一月二日
我越来越无法确定《阅读日记》是一部怎样的书,今天我出去了,在DES LYS 吃午饭,外面在下雨,我想我多少需要接触一点外面的空气。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在这里偷听法国人讲话,算作一种卑劣的语言练习。结果我隔壁桌的法国人在新年的第二天打破了一个玻璃杯。
我依然惦记着成为天主教徒的事,这是我新年的计划之一,但是两星期以来,我始终没有时间去教堂。我希望正式地成为一名天主教徒,也就是说我想预约受洗,这大概要耗费半年的时间。
我开始感觉到自己习惯了《阅读日记》的写作方式了,顺着阅读的次序将思绪往下滑,对,这就对了。斯蒂文森说:“我们人生中的使命不是为了获取成功,而是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不断地面对失败。”
《阅读日记》读后感(四):《阅读日记》(1)
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将整本的<The Changing Face of China>复印了下来,即使我知道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我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它的。
《阅读日记》是更好的选择,我永远都会喜欢将阅读融于生活的人和写作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读萨特的著作却喜欢他的书信集的原因。
Alberto Manguel,1948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阅读日记》之前已有中文版的《阅读史》问世。在《阅读日记》的开篇充满了对阿根廷的忧伤回忆。在这个以欢乐著称的国度,人们依靠一种忧郁的勇敢来将祖国引向光明的未来,并对此坚信不疑。
晚上去看了Yann TIERSEN的演出,我们是抱着他将演奏《天使爱美丽》的浪漫想法去的,但是他似乎更愿意展示穿梭于小提琴和电吉他之间的激情。上海音乐厅的富丽堂皇显得有些愚蠢。
街上已经有圣诞的气氛了,回来的路上经过时代广场,想起将在这里举行的苹果倒计时,有点惘然,在我们的国家,人们是否也在信心十足地建设着显而易见的光明未来……
(睡觉之前)
我开始注意到《阅读日记》中那些经典的语句,用极为流畅的句子浪漫地表达出对于现实的无奈干预。
22 我们总是习惯于猜想事情会以某种方式发生,会猜想一种与世界的模糊的一致性。
《阅读日记》读后感(五):书为人类立此存照
《阅读日记》这本书写的很随意,不过是作者的一些读书随感,但随意之中也有精心,往往是最打动作者的一些片断,又是想到写到,往往跟时事结合起来,作者读书时的心路,便与时下巧妙地联系起来,所谓书是常读常新,作者在回顾这些曾经读过并喜爱着的书的时候,这些书又一次活了过来,新的令人吃惊,因为即使在今天,千百年前的文字也找得到现实的对照物。
读者的参与意义——一本书因为读者的参与而最终完成,读者赋予不同的书以不同的生命和意义,于是一再令手下的书本复活,如果不是他翻动它们,则它们就一直沉睡,而这与死亡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种随意的写法很喜欢,既是所读的书的内容和对心灵的启发,也是与之呼应的其他作家们的话语——在心灵中,其实有那么多的一致和相通,还有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只小猫的生活进行时,有自己的生活,也有外面的大千世界,更有手中的这本书,书似乎从没有这样和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既是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也映衬着生活,让人发觉,书的存在之意义——就是过了千百年,有些思想仍然熠熠生辉。
精神生活。看到这样的词的时候,不由得想起的是现代人越来越贫瘠的精神生活。不错,他们都有文化,甚至不少都上过大学,可是对于精神生活,他们却大多谈不出什么,他们追逐流行,热衷网络,可是,浮华之后,心里留下了什么,有没有考虑自己的真实需要,思考关于人的存在的一些哲学话题呢,恐怕都忙着怎么样作物质化生存,并在其中焦虑不已,不用动脑筋的那些文化产品消费一下便就罢了。
看到南方人物周刊上,牛汉讲到胡风,当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只是文艺思想的不同,胡风想研究人性,牛汉说,其实鲁迅先生赞同的也是文艺是为全人类服务,而不只是工农兵。其实,文学就是这样,在不停的思考人性、思考人,为之描摹、为之反思,从而使人不失去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足够伟大的。因为它的真。
因为它照见我们的样子,让我们有能力也有勇气去看看自己的样子。看看过去,也想想未来。使人的美好的一部分永不消逝。唐吉诃德,西西弗斯,他们是真的荒唐吗?他们的存在难道不都有各自的价值?那些作品带给我们更多,除了一个形象,也是象征,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则一本书的任务远没有实现。
在一代代读者的咂摸中,一本书不断复活,不断增添着人们对人的认识,对自身的反思,美好的书为人类立此存照,并等着它们一再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