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解》是一本由蘅塘退士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三百首全解》精选点评:
●过瘾!
●文本感知力极出色
●每天上班路上看几首,大半年看完。赏析很值得读。
●三颗星是给这个版本的
●预计一年后背下来。 11月9日添加,目前已过去约4个月。完成100余首。符合计划进度。完成部分中包括古诗卷和乐府卷,书中所有超过8句的诗都含在其中。现在的推进速度是每天两首,利用通勤时间即可完成,预计尚需四个月左右完成背诵。
●精彩的本子
●余半年在北京时与小香港处读此书而忘课
●如果我说最近我桌子上一直摆着这本书,你们会不会很鄙视我。。。。
●值得一读,不愧全解。学时所念,一知半解。今复读之,经此一解,深有体会。半是阅历,半赖全解。
● 几乎每天都要拿起来看一段儿,我喜欢赵昌平先生的注解。正如先生所言:注释以实其基,广其识;语译以通其脉,顺其气;赏析以博其趣,撷其神。唐诗好,每每读诗心有所感语不能出,看着先生的注释、语译、赏析,心生感激。
《唐诗三百首全解》读后感(一):诗、风、夜
对于一个过早上学,还读理科的人来说,他的人文知识必然是可怜的,所以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丰富自己的文艺。
读书和我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我记忆不佳,今天读了明天就忘了,我普通话不好,很多诗读的不顺口。
我性格着急、焦躁,做事喜欢直接,很难静静的去品味一首诗,诗人惨淡经营的匠心。
然而有很多次,当我忘记了自己的时候,当我读者投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了解了那些诗人,他们的情感。我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开始尝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时我感觉自己成长了。
读诗,如果能借此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这个竞争激烈,让我惶惶不安的社会中有点慰藉,我愿意在周六周日给自己一个空间。
《唐诗三百首全解》读后感(二):文学小青年品艺术——品菊
飒飒春风,
满院栽,
蕊寒香冷思蝶来。
他日我,
若为阴帝,
爆与菊花一处开。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超凡脱俗的隐逸者多半不好世间所好,你兴趣好爱不古怪点,那你也就没有超脱凡尘,所以古代的人多认为什么修丹炼药,克5石散什么的都是我超脱凡人的表现。在这些艺术家中,龙阳癖者更数不胜数。当然也不是说都是好男男之恋,其实也可以是简单的好菊!
秋,是愁,愁什么呢,家里老婆太多,花丛绕舍呢!我和陶渊明似的一艺术家是吧,所以就,遍绕篱边日渐斜。注意,这日字,动词解。意思就都出来了。这就是文眼呀,阅读难就难在这里。在篱笆旁边,那个什么是吧……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我花中偏爱菊呀,你开过几次就知道那些都是俗物呀,再漂亮也就那样。哪有菊花香呀。
从这可以看出,这诗歌的意境,不仅是完美的,而且是高潮的,额,高超的!!读此,我们不禁捋须长叹曰:高!实在是高!
《唐诗三百首全解》读后感(三):唐诗三百首与启蒙教育——读唐诗三百首全解有感
唐诗三百首与启蒙教育——读唐诗三百首全解有感
说起唐诗,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小时候被长辈逼着要背的《唐诗三百首》,具体的版本时至今日已经记不大清了,只依稀记得当时目录里前三首诗分别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鹅鹅鹅》和李白的《月下独酌》。再拿起这一版孙洙选取的唐诗三百首又觉得很不一样,尤其是诗歌的选取上和我小时候的背的可谓是天壤之别。首先第一感觉是有很懂诗歌并不是那种很熟悉的“大热门”,里面有些诗歌我个人感觉对小孩子来说会有些拗口,也不是非常的经典的类型。那时候还不太清楚版本方面的问题,再拿起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便多少有些神奇的感觉。
说起孙洙版的唐诗三百首,应该是现在民间影响最广的一本。一个版本的书不论在一时的评价如何,能够历时三百多年而依旧受到欢迎,便具有它的独特之处。首先是序中提到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作为一本面向儿童的幼儿启蒙向的读物,唐诗的选取是在奠定孩童三观和语言基础,在选取上不可谓不重要。孙洙在选取诗歌的时候最看重的应该是当时价值观的“正”以及诗歌本身内容上的“优”。
虽然大家一般都习惯于说唐诗三百首,但具体的“三百”却也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唐诗三百首的选定本来也有效仿孔子诗三百想要正人伦。当然,这样的选法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作用不是很大。我个人很讨厌在读什么的时候有人强加一个三观,感觉这样其实很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对于原本读起来还喜欢的诗句产生偏见。就好像小时候背诵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大人们都说这诗非常好,哪怕你现在不理解也得背,长大了就自然明白了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实际上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除了加剧了对这首诗的“怨念”以外作用并不是很大。很多诗句其实现在来看也确实是真的很不错,倒不如说,其实很多教材上的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就是因为它被奉为“经典”了,在实际认真读的时候,这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被跳过的。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入门的唐诗三百首的选取都会是一个会对孩童产生较大影响的东西。选择“经典款”让人背诵入门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或许是无法避免地,但过分夸大奉为圭臬又大可不必。 data-v
《唐诗三百首全解》读后感(四):唐诗解读的上乘之作
现在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由清朝名家蘅塘退士孙洙编著,由于其身为地方教育部门官员,因此入选的诗作多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宗旨,体现了编者“教化至上”的方针。
当代对该作的解读作品不下数十种,各家的评论观点与赏析角度不尽相同,令初次接触《唐诗三百首》的读者在选择时有些不知所措。本书注释得当,语译优美,评析深刻,是一本上乘之作,作为初学唐诗者的入门之阶非常合适。
赵昌平先生的解读最大特色在于“赏析”部分,其风格融前人精华而能独出己意,对诗作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对诗篇艺术特点的分析也切中肯綮。他尤其擅长使用比较读法,通过对比,不仅深切地了解了诗歌本身,而且对诗史的演变轨迹与派别的流变历程能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此外,解读文字本身古雅隽永,与诗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拘泥于前贤的选诗标准,在不少诗作的赏析中提出了独具只眼的看法,令人印象深刻。试举两例如下:
王维的《山居秋暝》历来被奉为其代表作之一,是三百首之类选本的必选篇章。然而若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其中“莲动下渔舟”句更似夏日景象,于题意“秋”字未能紧密切合,在写景方面略有缺憾,因此不宜入选。
张乔的《书边事》本非佳作,不光景物描写前后矛盾,而且首联写边愁,尾联颂太平的结构也令人大跌眼镜。之所以能够入蘅塘退士法眼,无外乎其立意符合诗教原则,愿山河统一的爱国心在当时可谓“政治正确”。看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古已有之。
《唐诗三百首全解》读后感(五):“小心”买 !转~~
“小心”买普及本——看《唐诗三百首全解》序
《唐诗三百首全解》大陆版序
在文字从简的《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画册本争奇斗妍的今天,我却仍以这一无图而又详解的本子献给读者,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呢?然而正如秦韬玉笔下那位“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的贫女一样,“不合”者也自有其可以不合,有以自矜的理由。这倒不仅因为本书海外版的反馈信息给了我信心,更重要的是,当前的阅读倾向,使我深感,一种认真而有新意的详解本,实属必须。 或许因为在唐诗学界小有创获,常有年轻人来问学。中学生向我谈起他们的困惑:虽然读了不少选本,但中考、高考时,面对一首陌生的诗,往往仍无所措手足。青年学人以他们的诗学论文寄我提意见,可惜其常见的通病是由于误读文本,而使立论变成空中楼阁。这种情况在我所经目的大量来稿与硕、博论文中也屡见不鲜。对于以上种种,我开出的药方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味:下工夫去读通,而读通的首务是要知道“诗是怎样写成的”。 这自然需要掌握一些诗学的基本知识,对此,我已在海外版原序中有所提挈,并在解诗时随机而发作了讲析。这里仅想就时下流行的说法:“读诗只须凭感觉印象,不必详究”,再絮叼几句。这说法也有些来头,即所谓“以禅喻诗”。南宗禅倡言以心印心,单刀直入,了然顿悟。这通于诗学,便是传统的点评。应当说精到的点评是读诗的高境界,然而略知禅理者又都明白,心印、顿悟,本须有历久的“积学”为前提。舍积学而论印心、顿悟,其不堕入“狂禅”恶道者几希。传统点评精到处不少,但狂禅般的痴人说梦更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评者读不懂某诗,便斥为伪作。我们那位谪仙人李白的不少名篇,比如入选本书的《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曾遭此厄运。以作诗为日课的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读者,如一味谈感觉印象而无视“积学”,其效果当可想而知。这道理也简单,老杜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可见,企望以浮躁之心去印合精微的诗心,要不出错也难。也因此,这个详解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为本是学诗初阶的《唐诗三百首》,加上一道比较牢靠的扶手,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入门阶梯的作用。 对于大陆版,我还是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作了修订,而其中最花工夫的,恰恰是我最不想做的“语译”。说不想做,是因为诗本不可译,一译便韵味顿失;又偏偏最花工夫,则是因为语译可起到帮助初学者贯通诗脉的作用,而贯通诗脉又是读懂的关键:所以也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尽量“为”得好一些,“为”得有点儿韵味。由此建议读者对于本书正文外的三部分:注释、语译、赏析,也可以先跳过注释读语译;语译有不明处,再看相应的注释;最后再进入我“以心印心”的赏析的阅读。这样读法,也许能更好地达到三方面预期的效果:注释以实其基,广其识;语译以通其脉,顺其气;赏析以博其趣,撷其神。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并无意反对文字从简的图文本。事实上,我也编过这类读本;今后也许还会在详解本的基础上再做一种约简本,也不排斥配图。但目前,我更愿意将有限的篇幅,留给对读者而言更为急需的讲析。希望它能帮助读者掌握一些“单刀直入”的刀法,并能举一反三,较从容地自己来鉴赏一首陌生的诗篇。明此,则读者当不致因我前面引了秦韬玉的两句诗,而责我自矜“风流高格调”了吧。
赵昌平
2006.3.31
看这篇序文就吐了血。文字蹩脚到极至,言语间要说的话别扭到极点。
句句看不入眼,“画册本争奇斗妍”——算比喻也罢了, “使我深感,一种认真而有新意的详解本,实属必须。”——本子没出来就有新意了
?自吹自擂,呕吐。“或许因为在唐诗学界小有创获”——剽窃一个叫“悠哉”的的口吻。“常有年轻人来问学”——孔子倒是有人向他问学。“则是因为语译可起到帮助初学者贯通诗脉的作用”——既然诗不可译,又拿来贯通什么??“诗脉”这个词杜撰的好。六脉神剑化来的吧?打通全身经脉的意思吧?。。。。。。。
“文字从简”——一切从简,遗嘱里用的多,说身后丧事一切从简。当然喜事也用。但都是说事情。
“画册本争奇斗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一无图而又详解”——不通,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偷二不抢。有一就有二,而不是“而”。
“是否有些不合时宜”——有多少不合时宜?很不合时宜,不太合适宜。中国人可以说“不”,不说“有些不”。
“如秦韬玉笔下那位“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的贫女一样”——如李太白笔下那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人一样。居然可以一对一置换。
““不合”也自有其可以不合”——交合、合适,取哪一种?
“这倒不仅因为...”——峰回路转!难怪说:文贵曲折不喜平。中学生作文喜欢一转一转的。“不仅因为”或者“这不仅”再或者直接“因为”可以不?
“本书海外版的反馈信息给了我信心”——别人会说,“本书在香港出版后,读者反应还好,使我鼓足勇气”。信息时代也没必要把信息挂在嘴边。有必要这么大声:海外版?
“或许因为”——又来了,连词累加,中学生笔法。
“在唐诗学界小有创获”——老实人啊。开创性的收获,掌声?荣耀?赞誉?到学界得到的,不是在唐诗学里得到的。
“问学”——提过了。
“往往仍无所措手足”——高,实在是高!但故作高明往往就不高明。不就是“往往手足无措”、“仍手足无措”嘛?!
“青年学人以他们的诗学论文寄我提意见”——“将”!“把”!说你呢,那个以为的“以”字!
“可惜其常见的通病是由于误读文本”——看到没有,别人的书误人子弟,你要读《唐诗三百首全解》
“而使立论变成空中楼阁”——后边呢?——什么?——后边呢?——“由于...而...”?
“这种情况在我所经目的大量来稿与硕、博论文中也屡见不鲜”——先生是博导?
“我开出的药方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味:下工夫去读通”——单方治大病。
“读通的首务”——读通也有领导了?领导的任务啊?不对,是首要的任务。哦~~~凝练!
“提挈”——提携?提起?
“讲诗时随机而发作了讲析”——羊巅疯,也是这样发作的。如说:讲课时随机发作了讲话。有人会怀疑这句话印错了,应该是:那人刚开始讲话,随即发作了羊巅疯。小时候要是这样写文章,老师要打三下手心:一是发作;二是随机;三是讲话里的讲话。
“应当说精到的点评是读诗的高境界”——判断句,不是的。精到的点评须至读诗的高境界才能发出。
历久的“积学”——历年的积雪。
“狂禅”恶道——狂禅有这个词?孤陋寡闻了。恶僧、恶道是有,但这两活宝放一块,居然没在里头打起来,不容易。先生以禅论诗,跟那道士有何干系?
“传统点评精到处不少,但狂禅般的痴人说梦更比比皆是”左倾思想的借尸还魂,批判的继承。但没必要这样“大话”旧诗话吧?
“我们那位谪仙人李白的不少名篇,比如入选本书的。。”官家口气。李白该感激的痛哭流涕。
“如一味谈感觉印象而无视“积学””——几个“积学”了?看来先生造诣深厚,教导后学,要都“积学”。
“印合”——《现代汉语词典》忘收了,吕叔湘主编怎么干的?!还有,还有很多都没收!
“详解本”——《唐诗三百首详析》、《~详注》《~注解》《~新注》。到这里“详解本”出来才集大成了。
“贯通诗脉”——难怪有创获。但一再这样创造字眼,怕是要闯祸,破坏整篇文章。
“因为..便..又..则..因为..而..又..所以..并..由此..也..”瞧这一波三折用的,一浪盖一浪,可以把人打晕。
“最后再进入我“以心印心”的赏析的阅读。”——先生要用心传你功力了,用心学!
“注释以实其基,广其识;语译以通其脉,顺其气;赏析以博其趣,撷其神”——天下功夫,这一家独绝!
“今后也许还会在详解本的基础上再做一种约简本,也不排斥配图。”——还要新版啊?银子啊!
“约简本”——简约、缩减、精简、精编、约见本?是“约简本”,不要篡改先生独创的词。
“单刀直入的刀法”——上边打通我等经脉了,这里才正式传刀法。
“并能举一反三,较从容地自己来鉴赏一首陌生的诗篇。”——掌握了先生所传,不怕他天下强人了。
“而责我自矜“风流高格调”了吧。”——没有比先生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一语定论。这自制的“风流高格调”帽子,也只先生配戴。
补:
“常见的通病”——小学生病句:广场上飘扬着赤色的红旗。
“说不想做,是因为诗本不可译,一译便韵味顿失;又偏偏最花工夫,则是因为语译可起到帮助初学者贯通诗脉的作用,而贯通诗脉又是读懂的关键:所以也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尽量“为”得好一些,“为”得有点儿韵味。”
——因为...便...又...则是..而...又是...所以也就...并。通吗?这条裹脚布够长的。
“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味”——如果是一种,不需用简单来描述。同理,不说“那秃子头上只长着稀稀拉拉的一根头发”。
赵昌平,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主要著作有《顾况诗集》、《孟子:匡世的真言》,合著有《唐诗三百首新编》、《唐诗一百首》等。
马茂元的关门弟子,施蛰存的高足。
马茂元,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其《唐诗选》影响深远。
施蛰存,现当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学专家,一生开“四窗”--古典文学、翻译、创作、金石。其《唐诗百话》是名著。
他们弟子的书该不该买,该!《唐诗三百首全解》先出港版,这是大陆复旦大学新版名字。
毕业于北大,受教于名师,研究的是中国古典文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哪一样掂着分量也重,都得让人刮目相看
施蛰存先生说:“语文纯洁,本来是读者对作者,或作者自己对他的作品的最低要求。”
没有达到这最低要求的书,可以拿来做普及吗?那结果又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