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侬·雷斯戈》是一本由普莱沃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3,页数: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侬·雷斯戈》精选点评:
●永失我爱后就浪子回头了?
●生活中我遇到过好几个曼侬这种性格的女孩,我想你也遇到过。严歌苓《扶桑》里的扶桑有神一样的深邃,博大,慈悲和澄明,我觉得曼侬是扶桑的初代版本,另一些人也许觉得她水性杨花。谁更像天使,见一个爰一个还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忠贞不渝?这是个问题。
●岳阳古玩城淘的还没开始看~
●关于曼侬这类女性形象不必再赘述了。这种由一面之缘引起的终身的如痴如狂赴汤蹈火欲罢不能和爱情根本无关,这是灾祸是劫难,和在马路上走得好好的突然被车撞造成终身残疾的倒霉性质是一样的。
●“曼侬对玛格丽特谦卑”,给三星,是因为真心觉得曼侬不如茶花女玛格丽特啊……
●本书每一个人物做出的每一个关键决策都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应该去看一下医生。
●傻大爷们儿和傻大妞儿的故事,无关爱情悲剧,不矫情地我也不提人品,单纯就是觉得这俩JP缺心眼儿,特别的……
●这女人有些欠抽
●曾经和《茶花女》一起阅读,终于记起来这部书的名字
●年轻单纯的贵族青年和贪图享乐的美丽女人的一场疯狂爱恋的回忆。
《曼侬·雷斯戈》读后感(一):悲伤的结尾
法国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品,这个版本附有几副原版的铜板插图。
前文一般,故事的悲剧性结尾虽然无甚特别之处却实在有着动人的悲伤,想起茶花女来。
封面是名画家王元鼎设计。
《曼侬·雷斯戈》读后感(二):作为爱情基础的经济条件
《卡门》《茶花女》在叙事结构上与《曼侬·莱斯戈》很像,都是我偶遇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向我讲述他的经历,这大概是第一人称小说的一种写法吧。这本小说是作为修士的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有点类似自传的爱情小说,女主对男主的爱是很强烈的,但无法忍受物质上的匮乏,而又拥有冒险精神,所以经常有大胆的想法,男主经历的诱惑太少,年轻,冲动,在爱情之下失去理智,虽然他非常清楚女主的本质,但还是纵容女主的几次冒险行为,也就逐渐断送了他们的幸福。 这本书虽然是讲爱情的,但侧面反应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出身名门的男主,无法与地位不同的女主正式结婚,又没有经济条件把他当做情人来养,经常从比自己出身差的同学借钱,唯一的经济来源却是赌博。反而其他有钱人的父子却有能力包养女主,他又拥有贵族的自尊,不像《娜娜》《幻灭》里一些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情人被富商包养。
《曼侬·雷斯戈》读后感(三):曼侬·雷斯戈
传统的法国浪漫爱情故事,不过开始是美好的,但结局是现实的。年轻的贵族格里欧狂热地爱上了下层女郎曼侬,为此不惜抛弃一切,甚至成为罪犯。可是这里面没有灰姑娘的情节,最终的命运很现实,贵族子弟杀了人,赌了博,从教养院“拐走”了曼侬,甚至绑架了另一个贵族子弟,可是一点事都没有,父亲把他放出来了。而曼侬则要被流放到美洲(尚未开发的蛮荒大陆)。现在的人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钱还是没有出身的,而在封建时代,贵族永远是贵族。 当然从主流观点来看,曼侬也不是个“好”女人,爱幕虚荣,轻浮放荡。不过反过来,就算是她是个贞洁女子,难道她就会成为灰姑娘,回答怕也是否定的。书中格里欧刚开始与她在一起时就没有结婚,怕就是知道不可能结婚的。从这点看,格里欧还不如《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当然聂赫留道夫有自己的财产,而格里欧显然没有。不过也许是聂赫留道夫所处的时代,封建贵族已经没有封建权力了。 故事充满着原始的浪漫主义气息,有着爱情、偷性、冒险、凶杀和野蛮大陆,在当时来看倒是畅销因素一应俱全。也难怪传诵一时,就是今天看也颇为吸引人。
《曼侬·雷斯戈》读后感(四):“曼侬姑娘”及其他
很久以前就知道,普契尼的歌剧《曼侬·莱斯科》,取材于一本名为《曼侬》的小说。那年,在书店里看到,发现——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下载,读毕,有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奇怪,作者普雷沃居然因为它而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曼侬是个迷人的姑娘,一见钟情爱上了某骑士。骑士比较年轻,自然没什么钱,于是,她很快地投入了另一个什么B先生的怀抱,而骑士被家人带走准备重新做人。两年后,命运让二人又见了面,彼此认为还是最爱对方,于是,卷人家的款潜逃。不义之财,被曼侬的更不义的兄长弄走了,他们变成了穷光蛋。这可怎么办?!
曼侬是必须享受的。结果,骑士靠赌博骗钱维持两人奢华的生活,可这钱又被一对私奔的仆人卷走了。抓狂了的曼侬,决定设计哄骗另一个富裕的什么什么先生,完,这次栽了。人家准备把曼侬遣送到当时还蒙昧着的美洲,骑士真痴情,在新奥尔良,他们过了几天幸福生活。好景不长,曼侬又让总督的侄子相中了。没辙,骑士只有和人决斗,可没想到把人搞死了,无奈,两人开溜。途中,曼侬死了,骑士被抓,接着,发现,和他决斗的人没死。若干年后,骑士带着各种感受回到了法国。
小说短短的,看似精悍,实则乏味。仿佛是描写爱情的,可一点也不感人,倒是让自己想起了某人说的“嫁个享受,娶个炫耀”。两个只想不劳而获的家伙,活该有那种下场。
不自觉地,就想拿出《茶花女》和《交际花盛衰记》比较,与之有相似的情节。小说里的茶花女,也曾读着《曼侬》流泪联想自己的爱情,不过,玛格丽特是个多好的姑娘,她美丽、聪明又善良,尽管沦落风尘,却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成全了阿芒的家人,更成全了小仲马。
最喜欢巴尔扎克笔下的艾丝苔,美丽单纯。原是风月场中名媛,遇上吕西安后,“爱情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艾丝苔对吕西安一往情深,渴望过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然而,交际花的身世和地位,使她与沉浮在上流社会的吕西安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社会天堑。我可是顶不喜欢吕西安的,他胆小怕事,却又一心想往上爬,为了享受出卖自己不说,还搭上了艾丝苔。小说中尤为出色的描写是对伏脱冷的,没有他的存在,也不过是如曼侬茶花类似的作品,撒旦一样拥有双面的伏冷脱,与天使一般的艾丝苔,相互映衬着让这部小说极具魅力。看似冗长繁琐的描述,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交际花盛衰记》是一八四七年完稿的,《茶花女》是一八四七年完稿的,出版于一八四八年,《曼侬》比它们早些,我想也不会隔得太久。相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老巴的,对胃口,不是单纯的爱情,还有政治与阴谋,以及更宽广的社会背景。可是,也许正因如此,另外两篇都有歌剧话剧舞剧什么的来诠释,它却没有,太复杂了,难以表现吧。
早前的法国人的浪漫,似乎总是与情人妓女相关,有点像古代的中国文人,喜欢在青楼里弄个所谓的红颜知己,曼侬、玛格丽特、艾丝苔,总让人想起什么圆圆什么小宛什么香君的。看来,人类的情感,本质上没有国界肤色地域的差异。
几年前,看过法国电视二台(记不清了,好像是这个)拍的电视剧《交际花盛衰记》,喜欢。手头有一本《茶花女》的小说,不太想再重读。而《曼侬》,似乎可以把它忘掉,知道普契尼就够了,至少,还能衬得咱比较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