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山庄(上下)》是一本由(英)狄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5元,页数:2册(112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凉山庄(上下)》精选点评:
●狄更斯
●配角个个性格鲜明,斯金波和杰利比太太真是作者奇妙的创造,一个是极端地不考虑利益,一个是极端地只考虑别人的利益,望远镜里的慈善真是比喻得好,不考虑利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只考虑别人是对家人不负责任,只嘴上漂亮的人不会永远赢得信任和尊重,在那层美丽纱幕保护之下,真实的他们只剩下自私自利
●閱讀的過程像大法官判案一般漫長。結尾稍顯倉促無力
●这才是狄更斯真正的最高杰作
●我觉得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小说不应该像这本书那样是指着别人鼻子当面指责的方式,狄更斯就像一个得知别人的罪恶所以一幅理直气壮毫不留情数落别人的人,显然在小说里用这种方式是很不美观的。
●因为你是一个好人,所能把它看成是一场恶梦,能原谅和怜悯那个做梦的人,而且在他觉醒以后还给他安慰和鼓励。
●2005-84
●已收。狄更斯的作品没有读过多少,这本是最喜欢的一部。场景氛围描写拿捏得当,每章节的收尾都颇有深意。
●出乎意料地喜欢
●learn to be kind and considerate to others
《荒凉山庄(上下)》读后感(一):看了好久
用尽了力气看了三个多月把,最后总算以喜闻乐见、皆大欢喜的方式结尾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荒凉山庄是依靠情节取胜的,因为确实冗长甚至无聊,看得人心累。如果已经读过一些其他同时代的作品,这些故事桥段可以说很普通了。但是无论如何,整体情节的推进和支线的穿插,可以说是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状态都包含进去了,这些都可以看出狄更斯驾驭长篇的功底。总体来说这本小说有趣之处更在于其对人物的描写。虽然还是一贯的非黑即白,但是其在人物语言行为等方面的刻画不可谓不老道,可以说出场的每一位角色都有其能够被记住的点。但显而易见,反面的角色更让人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作者擅长用犀利的语言进行讽刺的效果吧,正面人物确实很普通。除此之外,有趣的地方当然是作者随处可见的讽刺手法了,除了直接反讽,人物前后言行的对比,也让人忍俊不禁。
《荒凉山庄(上下)》读后感(二):荒凉山庄
我记得第一次看此书之时,竟然笑了,觉得是一部相当“幽默”的作品。当然是黑色幽默。可是现在回忆起来,不由自主的感到惭愧甚至可怕。我那时是多么不懂事。
我们都知道官僚主义,也知道官僚主义害死人。可是官僚主义还只是组织的弊病。可是书中的大法官庭以及它所代表的封建和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却已经上升为体制问题。它就如同卡夫卡《城堡》中的城堡,普通人永远只可以被其压迫,而且只能够远远望着,永无解脱的可能。如果说官僚主义还可以改良,而这种怕只有革命才可以。
作品的官司竟然在现在生活中真实存在过,这委实让人不寒而悚。这也要让那些天天嚷着法制法制的人多看看。法制固然好,但当它完全脱离了人而拥有了独立的地位的话,怕更加让人恐怖。事实上现在的美国不也有这种感觉吗?律师们已经掌握了一切,当然背后则是巨大的资本。普通人该如何活下去?
《荒凉山庄(上下)》读后感(三):大师的小
费时20天,完成了这部1122页60万字的大作,疲累十分,如一位网友评论,其实冗长的不是字数而是其讲故事的方式,按我的想法,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完全可以轻松完成,怎么能那么啰嗦呢,同一件事,这个说完了那个再来一遍都说完了再议论个长篇。
再之,读完感受这部作品最大的问题一如红与黑上开篇对于霍尔斯名言的引用:你把一群生物放在一起,拣除了坏的,笼子里就不热闹了。负面角色太少太轻描淡写,而正面角色则完美的不成体统,尤其是埃斯特与三位表兄妹之间,过于离谱理想化了也,太不食人间烟火了,与现实主义的相对遥远,使之敬意难成。另一方面,大法官庭与衡平法作为负面的宏观与正面角色的细节微观对比,也是力道不逮的原因之一。
倒是喜其双重叙述的写作风格,算是当时的一个突破和创新。
难不成,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正碰上狄大师的发情期了?要不,如何来的这一批啰嗦、细节与夸张?
《荒凉山庄(上下)》读后感(四):“法律”之恶
古话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统治者又以权力作恶,那么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呢?于是人们想到了法律,这也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所以律师法官一职成为最受人尊重并且是地位高尚的职业。西方舆论也大力宣扬“法律把权力关进笼子”,可是世上之事真有那么完美吗?从现今来看显然不是的,律师检察官法官等司法人员,利用对法律不仅谋求自己的私利并且以此来投靠卖身权贵的行为比比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法律反而成为了另一重枷锁。而此书则是较早指出法律这一危害的作品。 小说的主线虽然是以伊斯特·萨摩森小姐及其生母德罗克夫人的秘密展开。但显然文中对英国司法制度的攻击更为引人注目,小说中的“贾迪斯控告贾迪斯”一案的深刻描写,把当代法律制度的弊病和司法人员玩弄法律的形为表现得活龙活现,记得刚读此书时我还笑逐颜开,可是如今看来真是令人胆寒。再转念回想一下当今世界上的的法律现状,更是毛骨悚然。法律也许是能够把权力关进笼子,可是它也可以把普通人甚至不懂法的人一起关进法律的牢笼,看看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的统治阶层基本都出身于法律界,我都感到后怕。他们完全在站在道德法律的制高点上掌控着我们的一切,我们真的安全吗?类似书中的故事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不是屡见不鲜吗?那么离现实生活离我们自己还遥远吗?
《荒凉山庄(上下)》读后感(五):荒涼山莊
小說中事件發生在三個地點:荒涼山莊、法院大街和切斯尼山莊。大法庭案將三個地點聯繫起來。但大法庭案並不是被正面描述的對象,就小說敘述內容而言,由法院大街出發,真正與案件相關(受到案件損害)的人物是弗萊德小姐和理查德先生,都不處於兩大山莊的範圍。因而我們可以說,大法庭案是一條連接兩個地點的虛線,小說另外要敘述的是兩個故事:關於底層(包括兒童)的故事和追尋貴族夫人私密的故事。
關於小說的敘述者,共有兩個,其一是作為第一人稱自傳的埃斯特敘述:他的敘述範圍大致包括荒涼山莊的生活,涉及的人物有善良的賈迪思先生、艾達與理查德的愛情、假孩子司金波先生,并通過她延伸到山莊以外的社會,尤其是底層,如燒磚人住所、傑利比太太家、查理家等。之所以安排她出閨房走南闖北,其敘述的內容甚至遠遠大於山莊中的生活,其實山莊中的生活敘述得很蒼白,最明顯的是監護人與被監護人之間缺乏張力。埃斯特被安排接觸社會,這與她的敘述角色相關,需要通過她的眼睛過濾人物和事件,承擔敘述任務。因而有些事件中,埃斯特不起推動情節的作用,但也必須讓她到場,免得無法敘述。小說另一個敘述者是隱含的作者,除埃斯特意外的章節,都由作者以第三人稱加以敘述。二者的區別並不大,作者的意志其實是滲透在埃斯特的思想中的。之所以安排兩個敘述者,是爲了彌補單一的敘述者無法將視線滲透完全。
小說結尾帶有鬧劇色彩,伍德醫生從沒有正面推動過故事,他的出現往往是為輔助他人,最後安排他與埃斯特完婚,從賈迪思先生手中接過已與之訂婚的埃斯特,這種婚姻安排不見得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