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8 00:26: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100字

  《三井帝国启示录》是一本由白益民著作,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井帝国启示录》精选点评:

  ●【日本综合商社的思想深入我心】

  ●很厚的大部头,读了近半个月,写的很不错,作者果然对日本比较有研究,也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所以书中对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渊源也有介绍,但更多的是对综合商社的前世今生的介绍,也是我了解了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读完内心很叹息,中日韩的差距,经济实力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软实力,这个无法短期弥补,所以着急。如果可以,希望自己可以以综合商社为目标,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上海图书馆 中文书刊外借室 F279.313.3/2087

  ●它让我对于曾经了解的日本,有了一种新的关联。这个能否称之为发现日本呢?需要我们再做功课。

  ●社会学

  ●东拉西扯了很多有的没的,最后论述出了一个很另类的观点,如果不有后一本在行动支持,这本书估计会被当笑话看。

  ●大学时候看的书,已经差不多忘了讲了什么

  ●里面的资料数据神马的真伪难说,但是保守点算10%是真的,尼玛日本人也太聪明了。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综合商社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计划经济的完美配合。婉转的举国体制。

  ●日本民族企业, a good compare with wenzhou with Japan enterprise.

  ●战略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一):《三井帝国启示录》笔记

  知性纬度、战略能力、社会敏感、政治世故、全球意识,凌驾这一切的,是在变革中保持平衡的能力。

  是优秀的人才而不是计划成就了通用电气,如果不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成功是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任何企业的领导人,都应当建立一个直面问题、采取主动、奖罚分明、将官僚体制裁剪到最小、将相互沟通和学习的体制疏通到最畅快的体制。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二):一般

  基本就是把三井旗下的公司的经营战略讲述了一番。作者很牛,读的书很多,见识很广,思想也很独特。不过,我想作者可以写的再详细一点,重点论述综合商社运营的具体机制和微观原理。也许这个需要一些定量的分析和模式上的总结。

  令人迷惑的是,作者不应该全盘否定西方学者对于企业管理研究的实践。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两种方式应当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作者说应当学习日本,然而日本也正是在学习了欧美的管理方法后才开始逐渐壮大的。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三):日企并不是什么神话

  身在日企你却真的了解它吗?这是白益民先生第一本关于日资企业的书,在三井物产工作12年能荟萃出如此著作确实让我佩服。虽写作技巧有些瑕疵,让我这个历史盲有时有些许茫然,并且是06年出版,在今天看来对于瞬息万变的商场有些已经面目全非,但还是值得参考和发人深思的。顺应时代变迁,结合中西文化,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可能才是我国企业真正的出路。日本一个资源匮乏人口密集的岛国,在吸纳接受我国文化的同时将西方文化揉进贯通,不得不承认这个民族的强大。这些牛企创始人多数出自近江,不得不让我想起当年实习公司的社长,子龙,姐觉得你该看看这本书。当然,在佩服日本大企业的同时,随着历史长河回溯那令中国人悲恸的8年,将来我绝不会服务于三井、三菱、住友这三个日本军国主义强力的后盾。丰田、东芝都属于三井财团,我也是惊呆了。不过你如果问我这些企业如何,基本丰田通商就不要去了,他们的企业文化可以高度概括成:抠逼抠!丰田当年掌握了将钢材边角料回炉再压缩成零件的技术而大大降低成本甩对手好几条街,但是毕竟不纯还是出了问题,你还会买丰田的车吗?这样看来我倒是非常想看看关于德国企业的书籍。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四):丰田为什么卖白薯粉

  我大概有些释然了。在经历那么多反复的自卑和自傲的历史运动循环之后,中国是要找到自己的“白石”。如果没有,那就是上帝的安排。天命如此。中国问题的写作者,最终归根于中华大地。多少历史和文明安息在此。文明的周期,就如同生命的周期。如果在这个周期中,中华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的价值,自然就会凋谢。我们也没有什么可慨叹的。---题记

  这真是一个奇异的关联。制造汽车的丰田为什么卖白薯粉?

  具体给出的解释是丰田利用某种技术可以生产出超级产量的白薯,目的是转化成淀粉后,再生产出酒精,同时,一部分白薯粉可用于饲料。这样的结果就更为让人感觉奇异和混乱了,丰田怎么又进入了饲料行业?这是哪个丰田?还是我们的头脑已经僵硬固化,已经丧失了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

  接下来的答案是丰田看到千叶大学园艺系古在丰树教授所著一文《白薯将拯救21世纪的地球》,其立意在于解决最为严峻的能源和粮食问题。可丰田为什么在意这样一篇关于白薯的文章呢?因为在丰田汽车看来,任何事物都会盛极必衰,再辉煌的事业最终也会变得衰弱,一项事业的寿命再长也不过30年。要想在商界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兴产业。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著名公司文宣版加上了极其新颖的悬念,大概就此可以打住了。但作者意外发现,在丰田汽车的“超级神话”中,还有一个神秘的丰田通商,对此我们几乎无知。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怎么样呢?

  一个为三井物产工作了13年的中国人白益民(本身负责三井在中国的饲料业务)开始追踪这个令人异常好奇的问题。随后,这种感觉真有点像美国国家地理,将长镜头投向非洲大陆,寻求自然历史那些奇妙的关联;这种好奇的感觉真有点像托尔金在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写道:在一个小洞里居住着霍比特人,而后的叙事中《魔戒》就史诗般的出现。

  他发现,那些关于丰田企业管理经验的书籍,几乎不涉及企业的发展环境与历史背景,总感觉像是抽象枯燥的经文。的确,关于丰田“精益制造”的书刊汗牛充栋,无数“仁人志士”赴日参拜,但有多少人能把握其精髓呢?白决意溯流而上。

  白的发现,触动了我对于商业史那种好奇。这并不是为了参见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后一副真理在手的样子,而是相当于一次探险和发现之旅。我们越是陷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编织的商业史。我们越是远离真实的商业。我们既不懂商业,也不懂历史,更不知未来。

  丰田的成功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丰田汽车,而应包括其后的丰田物产。而在这一切之后,是三井集团。我们以财阀,或垄断集团,对其一言以蔽之。但在白益民的探究的商业世界里三井却是一个异常非凡的角色。其塑造的综合商社形态中(经营从鸡蛋到卫星),制造业部分囊括了索尼、丰田、东芝这些世界级的角色。这已经足够让人震惊了。为什么是这样的一部历史?难道我们之前真是一群盲者?必须承认,三井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我们从来就没有扎扎实实的搞清楚。而在这一点我们肯定相当落后,比如,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市场营销的首次实践不是出自西方,而是来自日本。这是在17世纪中叶,三井高利在东京创办的世界第一家百货商店――三越百货中出现的,其经营宗旨是做顾客满意的助手。而查尔斯•汉迪在其《饥饿的灵魂》中对Mitsui(三井)这家已经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长青公司相当重视。汉迪引《圣经》中一段诗句以强调认识真正的自我:圣主对那些坚持不怠的人说,我将会给你一块白色的石头,上面将刻有唯有受赐者本人知道的名字。那么,正如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白石”,每个公司都要找到自己的“白石”。汉迪对于“长青公司”的理解,要远远高明于汤姆•彼得斯在《基业长青》那句风靡一时的:你要做造钟人,而不是报时者。

  白益民懵懂中走上了汉迪所说的认识自我的道路,他透过对三井物产名称的来历的追寻,开始寻求综合商社的文化基因,这让我们面对了一个异常惊人的历史关联。

  日本的公司史和商业史从来没有这样组合,丰田、索尼、东芝的历史与三井的源流完全交织在一起。而一部公司史从来没有能够将一国之历史如此贯穿。白益民对于三井起源的追踪,最终也将中国与日本再次紧紧联系起来,而且是灵魂性的。

  讲了这么多,作者的发现在于:三井起源的三井村,是源于浙江的三井潭,其背景是在大唐时代,不单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教,而且日本的僧人最澄来到当时的浙江之地求法于天台宗,而后返回日本开创日本的天台宗,影响于日本的世俗世界。而浙江的“实学”,传播到日本后,逐步演变为商人哲学,“商人道”,影响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以三井村起源的近江商人成为日本商业的代表力量,三井商人成为支持决定日本近代命运的“倒幕力量”的中坚。而其中明朝“遗民”朱舜水东渡日本讲学16载,其品格崇高,学识渊博,将“知行合一”和“尊王攘夷”等观念传播于日本,埋下明治维新的“种子”。所以,浙东实学实质是“和魂”之实。这样,作者以三井切开了日本近代史,切开了中国与日本的千年命运。

  而日本曾经如此站在中国这个巨人的肩膀之上。随后,沧海桑田。

  三井是不是一个微观经济的王者,我们可以去讨论。综合商社是不是中国公司必须走的路,这可能也未必重要。我想这并不是一部满足中国人对日本心里优势的作品。我也并不是再慨叹日本如何超越中国,发幽古之思情。事物有丰富的样式发展自己。历史从无终极之论。我们不应将历史丰富的关联,转变真理在手的独裁于一端。

  坦率地说,这本书曾经是让我不知如何评价的书。历史的关联如此丰富,如此不同于以往。它的发现、探求,它的执著,与它的软肋,同样明显。

  但随后,你明白,原来你如此不了解日本,更关键的是不了解“中国”。

  那么,我们为什么相信这个叫白益民的人?作者曾忧心忡忡:中国经济的未来将会如何?白苦苦寻求综合商社文化基因,发现其实这个遗传因子“就在我们祖先的身上,可惜被历史掩埋在黄土之下。”白以此找到自己的归属――梦系中国人自己的综合商社。但无论是综合商社,还是所谓的“东方经济学”,在有关竞争的哲学、心学中,白还是无法摆脱强权或达尔文式的力量感。这不是谁的错,因为中国还不能以其现在的文明而自信。

  我大概有些释然了。在经历那么多反复的自卑和自傲的历史运动循环之后,中国是要找到自己的“白石”。如果没有,那就是上帝的安排。天命如此。中国问题的写作者,最终归根于中华大地。多少历史和文明安息在此。文明的周期,就如同生命的周期。如果在这个周期中,中华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的价值,自然就会凋谢。我们也没有什么可慨叹的。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五):三井帝国启示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增长近三十年的日本经济开始转入低迷。GDP平均年增长率仅1.1%,这个数据不仅大大低于其高增长时期,更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关于日本经济的衰退的主题, 成为过去几年从东京到华盛顿各种论坛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对比中国每年不低于7%的GDP增长率和日本“失去的十年”,成为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津津乐道的谈资之一.

  确实是这么回事么?

  失落的十年?

  先从两个方面来做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是对比中日两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近些年来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高技术附加值制成品,如家用电器、汽车、精密仪器等;而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则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为主。

  其次,据相关资料统计: 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75%;海外净资产1.5万亿美元,超过我国GDP总量;海外制造业销售额4348亿美元,与日本出口相当。1991-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年均增长3.1%,净资产年均增长13.9%,均高于同期日本GDP增幅--------------所有这一切正好说明,他们正在默默打造一个海外日本.

  请不要忽略了下面的事实: “到2000年的前5年中,日本在不停哭穷,不停叫喊衰落的同时,静悄悄投到设备技术开发和刺激生产上的资金,已经高达1000兆日圆,约合9万多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在60万亿到76万亿之间。据我国经济学界估算,到2001年,我国社会总资产大约在36万亿到52万亿人民币之间。这也就是说,即使日本过去的工业基础为零,用这笔真正的巨资重新打造一个工业王国,也已经超过了我国社会资产的总和”------------中国前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唐淳风<真实的日本经济>

  如此的数据是谁在构造操作?,是日本政府么?是日本企业么?这么做的根源来自那里?我相信,白益民先生的<三井帝国启示录—探寻微观经济的王者>一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

  透过整体才可以接触真实

  如果国家作为系统对象的话,那么其政治,经济,科技等指标都是我们评价其是否优秀依据,称为综合国力。而作为企业来说,管理制度,财务控制,技术能力等指标也是我们评价其是否优秀的依据。现在市场上单纯研究日本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科技、乃至于具体到丰田精益生产,东芝模式等各个指标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书籍或多或少的给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要素的解释,但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答案。换句话所,此类书籍的更专注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并不是整体的阐述,它们无法详尽的解释为什么是带有强烈计划经济的日本而不是放开市场的欧美;是严格等级制度的日本而不是提倡自由主义的欧美;具体到同样生产方式下的丰田而不是宝马,奔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与技术的奇迹?带着这些问题,三井一书的作者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那就是抛开表面的各个指标直接切入到背后的原因,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结合在日本三井商社12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论述。

  西方技术史还是东方社会史?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

  说它厚重,是因为字数接近40万字,沉甸甸的,不可谓不厚,说它厚重,是因为承载记录了日本企业近两百年来的发展历史,白益民先生如同一个艺术家,把我们所看到残碎片段,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发展进行修补,描摹,通过一步步的分析综合,在经济史的幕墙上构造出一幅宏大的画卷,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默默支撑了日本经济两百多年的支柱---综合商社。

  那么综合商社是什么?它是怎么存在的?它做过什么?。。。围绕这些问题, 近几十年来欧美国家以及中国和日本国内的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课题涉及其模式与发展,历史形成原因,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从单纯技术领域的解释可以参考乔尓.摩吉尓(Joel Mokyr)的意见――”今天在远东实验室中创造的发明在本质上基本是西方的.这些社会中的某些虽然保留了许多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但是在技术领域,西方的传统是没有对手的”

  而按照日本学者苔沙.莫里斯-铃木在<日本的技术变革—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所提出的观点---“近来,在技术史研究中有迹象出现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不理解这些社会中技术变化的复杂过程,技术研究中那些最耐人寻味的问题---文化和社会结构对技术的影响,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等问题,仍然是难以解答的”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强调的是技术进化理论,日本学者强调其单纯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在这些观点以外,本书的作者白益民先生尝试着开始从”综合文化“的角度对上述的论断作出了自己的表达。

  我们知道任何宏观的事物,必然都有具体的操作作为其理论发展的技术支持,日本经济在明治维新后的飞速发展,二战失败后的不断前行,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从小到大,不断扩大份额,侵吞资源….这些事实,不由得我们不做深刻的考虑--单纯依靠产业模式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因为――同样的模式总是可以找到类比。历史的变化使人们看到社会在不断发展中的断层及其连接点,而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看待以前觉得只有唯一性的解答,学会用差异性的目光来审视世界。

  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现象的遮盖下有其生长方式的内在支撑---综合商社的文化特性,透过它,可以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探索日本经济奇迹的秘密。而这个文化特性,就是全书的重点,也是作者“综合文化”思想的具体延伸。

  回 溯

  黄仁宇在其著作<大历史不会萎缩>开篇提出:”历史上的原因只有一个诸种原因的总原因;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原因.但是,各种事物的发生受各种规律的支配,这规律有些我们茫然无知;有些则即将摸索到手”――在进行历史文化方面的探寻的时候,如果我们在历史本身之外寻找原因,如果将历史的任何一个片段抽象出来并就当作整个世界的过去解释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背离了历史,因为每个事件都是必需的,是不可忽略的,基于此,三井帝国一书在历史方面的阐述相当的精彩和到位,有选择的进行了各个重要事件的分析阐述,同时又衔接了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的横向联系和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

  只有当我们把描述特殊事物的科学观点和注重一般事件规律的哲学思维结合的时候,才会让我们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事实中保持清澈的目光和理性。

  因此对待大量复杂的资料方面,作者并没有采取一般笼统的论述方式,而是采取通过一般事件规律方式先对作为日本经济代表性的综合商社―――三井商社发展历史进行了提炼,回顾了其草创、发展、磨难、崛起、乃至辉煌的过程(一般事件规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对三井旗下丰田,东芝等具体实例(特殊事件)的还原,最后综合历史文化的因素,让我们看到了其发展背后的特殊之处。同时回溯了这些文化因素的根源――――他认为,日本近代文化的根源就是今天中国的江浙一带。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看法,现在江浙商人在外的抱团,从“炒房团”到“炒煤团”的行为都很类似日本企业的“军团主义”,而“吝啬”“一分钱也要赚”和日本商人的经营理念何其的相似。为了证明与探寻。白益民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更加重了我们通过东方文化来了解日本的综合商社在资料上的力度,而我觉得,这也是这本书的所以值得购买的原因之一。

  回归东方文化

  按照这个思路,作者开始对日本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探寻:

  首先把“唐化”的日本作为中华文明开始施加影响的开端和后续演变的起点:因为唐时期中国传播过去的佛学,艺术,政治制度为日本后期接受中国哲学思想打了下坚实的基础,到后来宋明的理学、心学、实学等哲学思想传播的过程更加速了其在认识论上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几乎都是在今天的江浙一带产生)。同时横向阐明日本战国、慕府、明治天皇各个历史阶段中国文化的渗透作用:天台宗如何从一个佛教派别演变为日本的日莲教,东芝株式会社社长士光敏夫就是其忠实信徒;朱舜水东渡扶桑,提倡的“知行合一”给日本商人的经营理念抹上浓厚的实践色彩;中江藤树在继承王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共生”的思想,其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映到企业,就是和公司共存亡的主人翁意识;而石田梅岩在“心学”基础下的创建的“石门心学”从思想领域更容易接受西欧化和产业革命的影响,更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取得民众的心理认同……

  作者通过上述中国思想对日本的近代的影响,给出了日本经济之所以“如此”而不是“那般”,“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新颖的解释。

  启示的意义

  我想起了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沙漠中有支古老的游牧部落,长期迁徙,居无定所。但他们有一个坚持不懈的习惯:那就是每次行走了两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有外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们要坚持走两天歇一天?部落首领回答:“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而我们的灵魂走得太慢,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待我们的灵魂!

  在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面对国外企业的步步紧逼,我们的企业家都在寻找着如何突破和发展,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技术, 往往忽略了对于我们“灵魂”的审视,本书尤为称道的是,白益民先生明确的表明了,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千万不要忽略了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关注,不要在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的“术”的当下,模糊了我们的“道”―――中国文化的灵魂,而日本―――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想,这也是白益民先生写作这个本书的真实目的。

  我们为什么会落败于日本企业,请看看这本书, 我们应该如何超越日本企业,更应该看看这本书

  ―――黄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井帝国启示录》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