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纪末的华丽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06 00:5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纪末的华丽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纪末的华丽》是一本由朱天文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23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纪末的华丽》精选点评:

  ●轰隆隆的时代啊。

  ●从前的书,最喜欢《最想念的季节》

  ●恋人之爱。 走在雨天。 藏上海译文版。

  ●第一次读她的作品,忍不住多瞥两下,出众的才华。 第N次看她的作品,哦,就是这个调调。 不过以她4字开头的年龄,还写青春少年之事,写的还算紧跟时代,真是不易。

  ●充满敬畏

  ●越读越催眠。。。。。比较适合写青春剧剧本。老实说文笔还不错,不过写着写着就有点为了文艺而文艺的趋势,实在受不了

  ●小毕的故事 最想念的季节 桃树人家有事 柴师傅

  ●你们台湾女的写作都一个样儿,反正一看就知道台湾的

  ●读过一篇,原来如此

  ●几个女子,衣服的流行趋势,就是她们的生活史。

  《世纪末的华丽》读后感(一):80年代的生活 有些遥远

  第一次看朱天文的书,这本书的8篇文章写作日期集中在87年到90年,虽然我是80后,依然觉得很遥远。而且书中更多的描述的是内战后台湾地区一些小市民的生活的心态。

  基调灰暗,有点腐败的气息,看着会觉得比较沉重~~~意念性的东西比较强。如果你能读得下去《黑铁时代》这样的书,也许你就能读得下去这本

  《世纪末的华丽》读后感(二):以读小说的态度读小说

  看起来,《世纪末的华丽》是个很短的短篇,不晓得我独到的是不是删节本。朱天文的文字风格明显,不过是明显的张爱玲,她说要告别张爱玲,这是可能的吗?张爱玲已经进了她的骨髓,不是哪吒,谁来帮朱天文添藕附莲?

  《世纪末的华丽》有台北的味道,有香港、巴黎、纽约、东京、伦敦的味道,正如书中所说,这些城市组就的网,作为他们生活的整体。都市之外,并无他物,倘若不小心看到城市周边的皱褶,他们必定如米亚一样仓皇而逃。

  或者是刚看过《欲望都市》电影版的缘故——这故事分明是台北的《欲望都市》。或者《欲望都市》抄袭了朱天文也说不定。或者,这些有关时尚、都市、欲望、男女、金钱、孤独、绝望、颓废的故事,从来跟时尚一样,以巴黎或纽约为中心,台风海啸席卷全球。

  或者是他们被风尚裹挟,或者是风尚本来就是一个模子里倒出的各色麻豆,肤色、骨架、高矮尽可不同,T台上细脚伶仃、电闪雷鸣、阴冷糜烂却是一样货色。

  王德威评价朱天文据说最推崇这一篇,喜欢那华丽之上、比张爱玲所说的“虱子”还要阴冷的荒凉,或者说是绝望。我喜欢这一篇,因为它和朱天文所有的文字一样,拘谨、断裂、欲盖弥彰、欲全偏漏,如她的电影剧本一样,看得见文字中间的空隙,正适合想象的翅膀扇动。

  这分明是一部长篇的容量。人物的背景模糊,痛切心扉的暧昧、绝望、欲望,写起来原本可以拖泥带水,都被一笔轻轻带过。时尚的风潮看起来姹紫嫣红,如当时大片将各色女郎混搭,剪接出政治、社会的花纹,同样令今人诧异。在全球的高处俯瞰台北,灯影恍惚,高脚杯欲说还休。凝眸细看,涟漪里有风波,处处是山呼海啸、地老天荒。

  有人说中国人有考据癖,因此西方的学术向前走,中国的学术往后退。我近日读书,设若涉及某一时段,常忍不住相见当时的真实风貌。一本小说背后,我要看的是时代的相关片段乃至整体。比如,彼时的大陆的风尚及其男女,又是怎样。

  考据癖发作到最后,书渐渐不能读了,再好,也只是通向背后的渡桥。忘记一件事情:文学,特别是小说,本是虚构的艺术,在小说里寻真实,岂不是跟妓女谈感情,或者在利益姻缘里求性灵合一,不是不可能,但是显然并非初衷。

  恩,还是要以读小说的态度读小说。

  《世纪末的华丽》读后感(三):四十二 话说朱天文

  第一次看朱天文的书,是看了兔子叔的豆瓣给出了高分。至此,荒人手记成为我最钟爱的书之一,每次情绪低落感情不顺遂的时候,都翻翻出来念一段。她笔法之细腻常让我惶惑,我坚信这就是她的自传小说。直到我看到问江记完全不同的故事叙述时,才发现她是女作家而非男同。失望的同时又对这个笔力非凡的作家腾升起无比的敬意。为什么在她笔下,绚烂如画能成为现实?为什么能带给人们那么强的视觉冲击?

  她对现实的解读是独到夸张又无比真实的。她对现实的观察和体会是旁观者,亦是体验者。不同于亦舒对人物设定的执着与渲染,朱天文的笔下是矛盾的芸芸众生。走在男友家楼下,看到屋里亮着灯,以为他回来了。他是无比紧张的。刚刚捉奸在床,他想听男友解释,又想保持住矜持,遂在小区绕了一圈又一圈,只为能找出一个不经意回去的理由。走上台阶的时候,觉得自己腹痛直想腹泻,一步步把自己搬上楼梯。又是多么实在的描写。前途未知,对恋人爱恨交织又想保持体面的可怜凡人。

  她的笔下都是凡人。电视台制作,家玮,凡,胡师傅。在这个时代里行走的各行各业,形形色色,都是最没有野心与能力的一批人。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女强人式的矜娇,没有功成名就的自律隐忍。每个人都是城市里随处迎面而来的她他它。正因为平凡,而更能打动人心,我们终日饱受折磨的无聊与情绪,有人能用最鞭辟入里的话描写,拆解,清洗,组装。

  她的笔下是台湾现实。台湾的足迹,流行,反转,消寂。几零年代的电影,流行音乐,流行歌,流行明星,衣服款式。人们跟随着潮流而动,出现一些奇怪却让人习以为常的流行。台湾宝地,在中国以东,历经荷兰殖民,日本化民教,还有美国的保护,成长为谁也相似谁也不像的独特风格。那是在台湾承接转合的一代,费多小儿,庞克一代。还有大陆与台湾的链接眷村家属的台胞返亲,下一代对大陆的漠视,对香港的向往,浸润在异国情调里,没有种族之根,没有祖国情怀。没有统一的价值期盼,随着流行飘摇飘摇的一代呵。

  她有最动人的笔力,却执意消解为最淡然消极的描述。

  那个冬夜,孤独如在一个同性化了的乌托邦,那些围绕地中海沿岸多似繁星连神话也没能传下来的不知名小国啊。我只有诵着自己的经,经曰,西湖水乾,江潮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复出。

  “她变得对生活里的某一小部分极度敏锐地发展上去,而对绝大部分却迟钝不收播。因此她总是面目糊滞跟人在讲话,工作,咀嚼食物。”

  她是文字玩家,妙笔生花,只可惜谁都成不了赢家。她的笔下是美丽的地中海,摇曳生姿的风荷举,颜色繁多的织锦花缎,然而没有人能在这繁复的生活中寻求依托和快乐。老人的淡然与规矩,年轻人的自命不凡与洒脱,都是尘世不容心小之人,纯粹生活之人。看着一家家的灯火熄掉,救护车哇啦哇啦扯破长夜,大地边缘渐渐出现了轮廓。凉彻夜,身体暖不回来了,里面倒是焚热的。

  她看见自己白条条像一截挤出的高露洁牙膏光躺在那里,达利的画,屈辱与作践。

  这是人人觉得屈辱的时代,也是笙歌夜克莱蒙德华丽似水缎的钢琴曲里奏不尽的寂寞的时代。

  《世纪末的华丽》读后感(四):浮世的悲欢与绝望

  已经很少有作家能够让我看完她的一篇作品之后会想着去搜求她的全部,朱天文就是这样的作家,让人不能放手。看她的文字让人感到天才型的人物还是存在的,那种才气四溢,极其细腻的感情描绘,张爱玲式的警句,永远让人感到新鲜而灵动的语言,对生活的冷眼观照,都在在使人触动。

  她的电影小说中故事都很简单,却自有感动人的地方。《安安的假期》不过是写安安在暑假的一段经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了一对青年的恋情。在很短的篇幅里容纳了丰富的内容,譬如发生在外公家医院的种种事情,疯女人的故事,跟外公放狗等等。让我自己处理起来,肯定没这么简洁,并且难以达到文中最后传出的那种暖意。《风柜来的人》写几个荡来荡去的少年,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感情的表达很含蓄。人生中所需要经历的那种孤独和茫然却是无人分担的。“潮岸不知伸向何方。他们亦将是,其去未知。”《童年往事》关于童年及慢慢长大的种种琐碎的情节,静静叙述而来,而却如此的打动人心,一种追忆往昔的甜蜜与苦涩跃然于画面中,如水一样漫漫流淌。《小毕的故事》同样关乎一个孩子—小毕的成长,穿插了对毕妈妈一生的简单描写。“其实,这世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故而宁可玉碎。”这样的句子,让人不能不想到张爱玲。《最想念的季节》应该是这几篇小说中最温情的吧,机缘巧合浮世男女相会,生出一段从刚开始读就能猜到喜剧结尾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处理当于电影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但是文字却全然是朱天文式的。

  其它的小说,《伊甸不再》写一个人的三重角色,文字老道而凌厉。“如果能够,她要一把挽住时间的巨轮,永远停在素兰的日子。”然而怎么可能?“总是这样她孤单一个人跌得鼻青脸肿,没有人可以分担一点点。”她最后的自杀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柯那一班》只是一个老师的简单经历,却让人深刻感到人生的琐碎与艰辛。“人一辈子,可奢望的,实在太少。”《叙前尘》和《这一天》当是来自朱天文父母的恋爱与生活经历。《画眉记》从名字看去就有一种温馨的味道,小儿女的生活细事,却有火烧式的刚烈。《桃树人家有事》大陆来台的军官与本省小姐的故事,有一点点像《小毕的故事》中毕妈妈与毕伯伯的故事。不过少一点宿命的悲哀,因为对于孟太太而言,生活还是要继续。《带我去吧,月光》在佳玮的伤心恋史之外,辅以母亲的难偿旧爱。佳玮与香港客户之间的纠葛让人想到《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与白流苏,不过早已时过境迁,故事的结尾不是一个庸俗的团圆而是真实的离别。一向被论者所推崇的《世纪末的华丽》,我不是太喜欢,我更喜欢她前期简单干净的故事而不爱这场文字的盛宴。

  每一篇都有可看可叹之处,加之成熟细腻的笔法,掩饰不住的才情,满溢出来的词汇,都是让人赞叹的,不过最感动我处则是她对于人事的感伤。苦难的生活离我们是如此近,平凡生命的逝去,小人物的哀喜,浮世的悲欢与绝望,这就是真真切切的人生。而朱天文自己却常常是置身事外的。正如在散文《相见欢》中所说:“我可以把舞跳得全场生辉,而我自己的人丝毫不在当中,这就注定了只是玩票。”

  《世纪末的华丽》读后感(五):世纪末的华丽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时期,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张爱玲

  不得不承认张爱玲真是个出奇的女人。她的文字随手拈来都是如此精妙。她写的都是小事,小事中却有着她对大事独特的眼光和见地。

  我最近并没有看张爱玲的东西。这句话是在王德威的书中看到的。他引用了这段话借以评论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我没看过朱天文的东西,不过我觉得看王先生的评论也就足矣。有的时候对于某些作品,并不一定要亲自体验。看着别人的解读,也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收获,或许可以称之为审视智慧。

  今天心情不大好。零零碎碎的事情都不太顺利。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本来打算晚上复习背过的单词的,可是脑子完全不听使唤。于是自己就给自己放了个假,开始随意地看一些书。这样做着,突然想到常森老师上课时用的一个词“恣意欢愉”。

  呵呵,这种体验真是美好。于是我就这样美好地看到了这个题目。

  《世纪末的华丽》是王德威先生对朱天文评价最好的一个小说集子。很遗憾我没看过。所以,我所关注的是这个名字本身。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这类的词。张爱玲喜欢“华丽”,于是我也跟着附庸风雅。

  当代小说很多是以世纪末为背景的,就我看过的而言,就有《世纪末的爱情》,《寂寞鸽子飞》,《沉星档案》,甚至《你以为你是谁》等等。

  世纪之交的时候我10岁,上小学五年级。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多的记忆。只记得那个元旦放假的时候,老师说,把你们的垃圾都带走哦,别把垃圾留到下个世纪去。

  我们都在笑。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一切东西其实都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来临。虽然新世纪,我们小学写作文不只一次畅想过的21世纪,并没有家政机器人,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开飞机。21世纪的太阳并没有更加的明媚,蓝天也没有更加清澈。但是毕竟人为划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动荡的疯狂的改变世界轨迹的20世纪结束了。于是在世纪末发生的故事,尽管它们普通到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年份,都有了独特的意义。

  1999年和2001年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1950年和2050年,一定变化得天翻地覆。这就是世纪的意义。

  所以世纪末的华丽也就可以理所应当地被标榜着,被朱天文写成一个小集子,被王德威仔细地评说着,被我在这样一个不凉不热的夜晚翻看着。

  一切的特殊都是写作的契机,哪怕只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纪末的华丽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