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4 03:0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100字

  《印刷书的诞生》是一本由(法)费夫贺(Febvre)、马尔坦(Martin)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刷书的诞生》精选点评:

  ●印刷术诞生的头50年,西欧印刷书的数量已经超过当时识字人口的总数,这就是革命性技术的影响力啊。改变人类的四大发明大约是语言、文字、印刷术和计算机。

  ●第二次第三次我才读出这本书的好处来:(

  ●年鉴学派创始人著作,由好几人共同完成。史料详尽而近乎冗杂,但是太多史料如法兰克福书市的参考目录极其珍贵,其中稍有引用。此作频频为后人引用,所以观点上已无新鲜感。唯独此书由台湾译者翻译,且很少夹注原文,导致无法了解书中提及人名到底是谁,有时候可能是印刷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却感觉从未听过…

  ●2013.1

  ●人文主义与印刷书、印刷书与宗教改革这两小节不错。

  ●纪录片般,浏览。

  ●只有八章,每一章都需要绷紧脑袋,抓取背景知识。史料特别多,细微末节出作者闪现的情感,读起来很让人动容。是很值得学习的叙述方式。

  ●印刷术,纸工艺,很学术的一本。

  ●单看目录就能题解这本书的书名,①前奏:纸张传入欧洲;②技术问题与解决之道;③书的样貌;④书籍商品;⑤图书圈的小世界;⑥书籍地理学;⑦书籍生意经;⑧印刷书:变革的推手。年鉴学派的一种代表,吃红烧肉,从养猪讲起。书中的知识点是满满的,但是真正与普通读者相关的,甚至能够知道的名词没有几个,这也就不会让它读起来很容易。加之叙述平淡抑或文笔乏味,导致很难一口气读下来。仿佛与教材类似(实际上就是)。印刷书(欧洲式)——马克思所称粉碎欧洲封建制度的武器之一,产生的时间和样式从目前追寻的脉络看也不过是资本主义式的,这本书在讲述的时候也是基于这样的基础的。反观中国的印刷术,直到宋元才有比较像样的叙述,再往前就几乎没有了,只能根据“产品”来反推初期是什么样的情状。上溯一千年,显然展现不了更多的细节。

  ●未加工的材料。没必要翻译过来。这么多印刷文化书籍史的专著里,这本真的没什么参考价值。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一):很有意思

  读书读书 学问掌故

  打发时间 头昏想吐

  相貌堂堂 读成朽木

  若非如此 随便你读

  假使读书 乐趣尽失

  千万不要 爱书成痴

  商场汉子 慎之戒之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二):从书籍看历史

  感觉很好的一本书,探讨了所有他认为重要的问题,而且不仅仅限于年代学的问题(比如最早的那本书到底是谁印出来的)。作者探讨的问题包括:印刷术产生的各种技术条件、以及商业背景;书籍作为一种行业活动的诸因素;图书圈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意识状态;地理学对于图书的影响以及印刷术在地理范围内是如何扩展开的;以及最重要的,印刷术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如何。——无论如何,这本书和《启蒙主义的生意》都是可以互相参考的书,非常可读。

  来随便谈谈书中的几个比较精彩的论点吧。

  作者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印刷术本身只是若干种技术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结合(包括造纸技术和冶金技术),这些技术之前都已经存在,只是在15世纪中期(1450年古登堡印刷圣经,人们一般认为这是近代西方印刷的开始),为了解决某些历史性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当时社会急切想要获取更多的书籍),一些金匠把这些几乎结合起来利用,于是就发明了印刷术。

  印刷术是一种技术,所以我们就不可能认为印刷术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立竿见影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最开始,印刷术的很多方面都延续了手抄本图书的运作逻辑,只不过是一种可以投入更加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比如仍然延续手抄本的页码系统(现代的数字页码系统是在16世纪中期才得到普及的);在装饰上,印刷本也多有延续手抄本风格的。但是久而久之,印刷书籍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剧烈的影响。

  影响之一就是随着书籍的增多,可以读书的人也变多了,书籍从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贵重资源变成了很多人都可以得到的资源。于是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书籍在社会中的价值相对下降(犹如今日的大学)。

  另外的重要影响在于,书籍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社会中的人文主义者们的推动,他们号召回到希腊、罗马的文化,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使用了罗马体的字体,而反对使用在他们看来比较晚近的哥特体。而且也出现了大量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文字的书籍。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随着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也号召用通俗化的方式开启民智(最有代表性的是马丁·路德,本书也讨论了他和现代德文之间的关系),随意反而在不经意之间导致了拉丁文的式微(虽然这个过程也是很缓慢的,而且存在着其他可能的解释)。

  另外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印刷术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其实比较少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比如,我们可以说钟表就是在某种意识形态和技术发展的脉络下诞生的,而后又不可避免的导致<或者是影响?>了人们的时间观念的转变;但是仍然存在其他看待钟表的可能性,比如说中国的皇帝可能把钟表仅仅看作是一种玩好,所以直到近代钟表才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在印刷术上也有其案例,就是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都把印刷术当作是己方宣传的工具,印刷术也受到了天主教会非常强烈的欢迎。虽然另外一方面,很多印刷匠或者是书商都是新教的信奉者,或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大量印刷新教的宣传材料(禁书比较受到欢迎,这是自然,或者可以说,禁止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以法国来说,国王和当局虽然严厉禁止贩卖禁书,但是实际上禁书事业只是越来越发达罢了),在客观上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另外一点有趣的是,就像在《启蒙主义的生意》一书中提到的,印刷只是(或者至少是首先是)一门生意,书商必须去迎合大众的品味,而各领域都受到了这般的影响。大众欣赏的是“乱、力、怪、神”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宣传“真正的科学”或者是正统宗教的作品。所以禁书才会屡禁不绝,而且导致了各种地方文字的兴起。

  ————————————

  历史就如同一条滔滔不绝向前流动的河流,每一时刻的状态都受到前一时刻状态的影响,并且都影响到下一时刻的状态(虽然我们仍然无法知道每一时刻和另外一个时刻状态之间“必然的联系”是怎样的),它冲毁了旧结构的桥梁,并且堆积起新结构的河滩。生生不息,生生不息。

  历史学家作为一个个人,只是在其中试图寻找意义的一个个人罢了,他能做的,无非是按照他能做的那样,寻找可能的连接,追索可能的意义罢了。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三):《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

  《印刷书的诞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作者是法国的费夫贺和马尔坦,由李鸿志翻译。本书围绕印刷书所需的各方面因素展开阐述,聚焦1450至1800年间纸张在欧洲的发展、印刷技术的发展、图书的字体插图装订,到印刷书的出版成本核算、出版印刷书的相关从业者经历、作者版权保护、世界各地区印刷书事业的发展等,展示了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早期图书史。

  最近密集的补之前落下的书目,读着读着时常会觉得内容交叉,特别是这本与《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在部分章节可以无缝对接。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图书,让我对这一页页纸质书产生了别样的情结,彼时的相关从业者为印刷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看来平淡无奇的一本印刷书竟经过如此多的摸索和探究。

  书中几段关于活字印刷的技术攻坚过程让人印象深刻。首先,对于活字本身的用材和制作煞费苦心,要寻找坚固但不会损及阳文字范的金属与合金,以及不会被液态合金的高热所溶解的阴文字模,同时铸成的字还必须能吸着油墨。其次,制作活字时,工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保证活字规格的标准化,而这一点非常困难,有时连同一铸字厂铸出的活字尺寸也未必相同,需要用锉刀修整其中的每颗字粒。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使用的活字印刷机在最初的拉杆式操作中都遇到了三大难题。第一,上墨的时候要设法把待印版从压板下方移开,印刷匠为此设计了滑动架;第二,打印瞬间,不能让油墨溅到纸上,于是印刷工人另以纸张或羊皮包覆待印版,只露出活字部分;第三,为了使每颗活字平均承受压力,压板的尺寸不能太大,也因此印刷机无法一次印完一张全开纸的大面积。

  此前,我对于图书发排之后出的胶片排序一直抱有疑问,不清楚为什么胶片的顺序不是按照页码顺序排列,而是跳跃式。在书中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这样的组版规则看似复杂,却能确保每一贴厚度恰当,并使书册在装订后的牢固程度达到最高。大大便利了装订工人的作业,可以不假思索直接折页成贴,也不会导致页码错编或页序错置。

  书中指出,印刷术本身只是造纸术、冶金术等技术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结合。造纸术是中国人的发明,传到欧洲后加速了印刷业的发展。有趣的是,虽然中国人比谷登堡早近五百年发明活字印刷术,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却与此无关。

  宗教无疑是印刷书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都把印刷书当作自己宣传的工具。印刷书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展,而教会也给予书商经济上的支持。自印刷书诞生后,图书出版业渐成规模,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也逐渐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手抄本时代,思想的传播靠口耳相传和少量的手抄本,范围极其有限。印刷书开拓了大众的阅读空间。宗教思潮以小册子与传单的形式渗入群众,因此印刷书无疑推动了变革。更有一些印刷商,出于信仰和销售图书的原因直接参与宗教事件。

  印刷书的诞生恰恰见证了社会的巨变,印刷量的剧增扩大了新信息、新知识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以拉丁文和各地方言印制《圣经》,使普罗大众迅速接触信仰。“社会的大幅转变,造就了前述所有的发明;而这些发明,也回过头来刺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 印刷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对整个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作用,而反之,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印刷术的不断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四):印刷匠与书商的共轭命运

  《印刷书的诞生》是一部由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贺与印刷史学者马尔坦共同著作完成的专门研究图书演变史的书目。自出版以来,这本书广受好评,已成为西方文化史研究人员和人文学者的必读书目,是公认的学术经典。书中详细讲述了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期间,有关印刷书的技术与商业问题所形成的行业规律是如何影响欧洲文化各方面的彼此推进的。 造纸术是在12世纪从中国经阿拉伯西传欧洲,一直到14世纪晚期,纸张才在欧洲广泛使用。学界将手抄本的演化史分为“院修时代”与“俗世时代”,那时制作一册书的工作量大到惊人,也正是抄写员与书记的工作,替后来的印刷匠预先铺了路。 毋庸置疑,纸张催生了印刷术的发明。而后由于商业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纸张国产的重要性,造纸业与制书业彼此总是有着密切关系,两者可谓共荣共利、相辅相成。在那一时期里,现代工业开始酝酿。到19世纪初,为满足教育与信息的新需要,待印的书籍与报纸越来越多,这使得纸张必须随之增产,这就是造纸、制书业的机械化原因。在书籍演变的过程中,造纸术与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进步,文化传播、思想传播都得益于此。 随着印刷文本的增加,阅读开始普遍出现在社会各阶层,而不再是传统上出身教会、学校或上流社会人士的专利。当时人们为了提升易读性,做了大量内文呈现与开本方面的尝试,包括罗马字体的广泛使用,标题与正文的泾渭分明,使书籍越来越接近近现代的样貌。当时骑士浪漫文学以对开本流通,人文主义者的拉丁诗作是小开本印刷的典型,基于富有想象色彩的文学再度成为大众宠儿的原因,像奥维德的《变形计》等文学作品皆再次以小开本印刷。罗马体的胜利,象征人文主义精神的凯旋。另外在插图方面,最典型的要属沙罗门的蔓壮花纹装饰。以上皆是文艺复兴的趋势。 牟利,从一开始就是印刷商与书商的最主要宗旨,这是不能忽略的事实。印刷商欲争取参与大规模出版的机会,得有相当的资产做后盾,重金购置印刷机,活字柜,乃至于整套活字,都不是绝对必要,设法维系印刷机的持续运作,才是最需要雄厚资本的地方。因此大部分印刷商,经常为财力丰沛的出版商、书商所聘雇。出版书籍永远有风险,因为大众对某本书的好恶永远无法事先预测。从印刷行业诞生开始,印刷商就得面对金钱匮乏的常态。而资金缺乏的出版商,则以财力丰厚的同行为其金主。不能遗漏的还有公家机关的金主角色,中央与地方政府为了印刷自身需要的文献,拨款之事常有耳闻。 而身为卖书的商人,有哪些事情该做,书中也做出了详细描述。从罗伦·阿尼松在1670年写给某个儿子的家书中,可以看出书商在洽公旅行中亲自敲定生意的必要性。在那个年代,去各地旅行是大型出版商的基本业务,他们要在沿途经过的城镇里拜访当地的印刷商、书商,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生意途径。而这样的工作,一般业主会交给自己未来的继承人去办,一如自己年轻时足迹踏遍各地。家族事业的盛行让出版商们的业务能力薪火相传。不同地方的书商价值观也不一样,在法国的书商们一旦赚了钱,都会期待有朝一日谋得一官半职,好让下一代不再需要鬻书维生。而其他地方,又有进爵之后依然经营印刷的事例。继承祖业的商贾世家在出版业里以他们各自独有的观点经商初世。 最初的印刷产业,以美因茨为摇篮,且其演进与三位名人有关:谷登堡,傅斯特,修埃佛。金匠谷登堡是铅活字版印刷的发明者,傅斯特和修埃佛所经营的印刷铺在当时长期稳居印刷事业的重要地位,之后印刷术在巴黎扎根也与这两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出版商的首选,只要是大学、高等法院的所在地,就必然存在对书籍的需求。德国的莱比锡,法兰克福等城市都是当时欧洲主要出版商的聚集地。随后如何构建确实可行的商业网络成为了印刷商们的主要问题,于是图书市集应运而生。其中法兰克福市集的最大创举,当是将市集上供人采买的各种书本,编成商品目录。时至今日,依固定时间发行以提供最新出版讯息的图书目录,应奉此为先祖。 作家这一职业也是依赖印刷而生。在无著作权、人人都有权利抄书的手抄本时代,作家们自无稳定收入,一份手稿卖出,即告卖断,尔后的出版利润,概与作者无关。之后有许多作家开始自力出版一己之作,以保有售书利润,再后来开始出现作家们诉诸法律捍卫自身权益的现象……时至今日,作者的权益不再成为问题,是因为法律中终于承认了著作权的存在。今天的作家得以从著作的销售中获利,凭借的是报税制度,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通则,实则历经了长时间的酝酿。 印刷书的诞生使前人所累积的道德、宗教、文艺遗泽顺利得保存了下来,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观念也是因为书籍的推动,使其倡导过程变得更加顺利。这本书所涉及到的远不止我前面所讲的那些,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太多,值得诸君一读。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五):印刷书“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印刷书的诞生》是一部关于世界(以欧洲为主)图书的断代史。作者之一吕西安•费夫贺(内地通常译为费弗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位作者马尔坦则是印刷史学者。此书出版后已成为西方文化史研究者和人文学者的必读书,是公认的学术经典。

  这部书聚焦于1450年至1800年间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早期图书史,带领我们探究印刷书如何诞生,以及西方文明从手抄本迈入印刷书社会的革命性转型。

  在欧洲图书史上,印刷书是手抄本之后的一种新型出版物。中世纪前期的700年里,“手抄本”主要由修道院里的修士们制作。12世纪以后,随着大学和城市文化的勃兴,学者和学生以及专业的抄书师傅通力合作,“造就了井然有序、活跃非常的制(手抄本)书业”。手抄本多以兽皮为书写材料。纸张在14世纪欧洲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刷书的诞生。“印刷书”就是使用活字印刷术在纸上印制的书。《印刷书》反映了各种书业人士为发展早期印刷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其中种种的艰难和风险是现今人们难以想象的。

  自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诸多印刷工匠为技术改进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书中说:“印刷产业乃是从无到有。其发展之初,举凡阳文字范的刻制、阴文字模的制作、活字的铸成,全靠早期的印刷匠一手包办。每样工作想必都得砸下大量时间跟金钱,且可能只得仰赖最原始的工具。”就拿铸字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金属与合金,既坚固、耐用,也不至于损及阳文字范,还要使字面平整、字粒整齐划一,以利于印刷。然而历经三百多年,仍未能将金属元素以正确的比例配合。这些个活字的制造当真是“粒粒皆辛苦”。除了改进技术外,印刷师傅最大的贡献是广泛推广这项新技术。早期合格的工匠较少,他们出师后,即展开为期数年的游历,离乡背井去寻觅工作,足迹遍及全欧,由此将新技术推广开来。这些印刷师傅就像是播种者,将人类文明的火种播撒到了全欧,随后影响全世界。

  书商们(包括出版商、印刷商和销售商,后者是专门意义的“书商”,即booksellers)把图书视为商品,经营此项产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赢利。在手抄本时代,市场狭小、各自封闭,而且极不规范。在印刷书时代早期,情形也不容乐观。书商们四处奔波,收集信息,探究市场行情;集资建立大型的出版集团,使生产和销售日益制度化,由此形成了跨国性的图书市场。一些书商为投机书业生意而冒险,并付出了极大代价:有人血本无归,有人负债、破产、身陷囹圄,甚至还有人因制售违禁书籍而惨遭火刑。

  可是,早期印刷书的书商并非都是惟利是图的“经济动物”,不少商人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鉴赏品位,也有过人的胆识。其中有些人本身即是人文学者、作家。还有些是人文学者、作家的朋友和合作者。美国学者达恩顿的《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的主角,巴黎大出版商庞库克就是卢梭的忠实“粉丝”。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书商在从事书业生意时满怀着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们对图书出版业也功不可没,他们并非仅仅向书商推销其手稿,而是在建立著作权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在手抄本时代,人人都有权利抄书,作者无稿酬,难以靠写作谋生。印刷书诞生后,越来越多的作者把手稿卖给书商以换取稿酬。随着稿费制度化,作者们要求更多的权利,最终促成相关法律条例的确立。

  读者并不只是思想的被动受体,他们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条件(即购买力)等等都极大地影响着图书市场的规模和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读者牵着书商的鼻子走。欧洲中世纪前期的几百年里,修道院和教会独占书籍的生产,并独享书的文化。12世纪以后,大学和城市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读者群,由此开辟了新的书籍市场,印刷书的诞生恰是为满足新读者群的需要。

  自印刷书诞生后,图书出版业在西方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手抄本时代,思想的传播靠口耳相传和少量的手抄本,范围极其有限。印刷书开拓了大众的阅读空间。在16、17世纪,每20秒钟即可印完一整张纸,书中说“效率实在吓人”,这种高效显然是手抄本生产所不可能有的。印刷量的剧增扩大了新信息、新知识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印刷书诞生的时代,恰是社会巨变的时代。“社会的大幅转变,造就了前述所有的发明;而这些发明,也回过头来刺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者启动了欧洲现代化的进程,而这三大运动都与印刷书的诞生密切相关。就文艺复兴来说,“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学问,就是在印刷书问世之后,才得以传遍欧洲”。启蒙运动也因印刷书的推动而蓬勃发展。书中还说:“印刷书确实在16世纪新教阵营的发展里,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马丁•路德宣传新教思想的文章在印制成书或传单后,经众多小贩之手才流通于全德,“不出15天,该国每个角落都看得到”。可见那些兜售小册子的小书贩们对宗教改革着实功不可没。

  黄敏兰/文

  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印刷书的诞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