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4 01:33: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100字

  《言说抵抗沉默》是一本由郭初阳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言说抵抗沉默》精选点评:

  ●郭老师底子比较厚,能够提供看待课文的多种视角,分析相关的背景,进行多元解读,极大的拓宽了语文的边界,已经非常不错,但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课堂节奏太快,提问太多,看似多样的互动,大部分是老师预设的东西,孩子们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少,传授多,建构少,对于深层的人性分析,语言表达的风格对比,跟学生日常经验的联系都不够,不太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语文课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美的体验,思维的乐趣和成就感,受启发的时候那个“啊哈”的时刻,这些零零星星有,但还不是很够,而且容易被疾风骤雨似的互动提问所冲淡。比如项链,虚荣背后其实是印象管理,这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人身上都有马蒂尔德的影子,由此展开人性剖析,可以让孩子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时,能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去理解马蒂尔德。

  ●恩师的书啊~~~~

  ●序言最得我心

  ●佩服郭老师!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人文精神、丰富知识才是创造一节好课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加善于学习,更加努力思考。教育不是流水线的工程,是个性化的小作坊。基础教育的根本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

  ●看得我几乎是五雷轰顶,珍珠鸟的解读让我全身发麻。语文课果然是这么上才有意思,无法望其项背,但是也总得要有点启示吧

  ●这本课堂实录,绝对的震撼

  ●想知道以前郭初阳的那些学生都怎样了。

  ●课堂实录最精彩的还是《珍珠鸟》与《项链》这两节,虽然因为郭的高度智性,课堂走向难以避免被过分预设,但最重要的还是这种批判与釜底抽薪的姿态。有姿态的自我意识,才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设计。不过,整本书的高潮应该是范美忠的万字评论,让后面的课评基本上显得都是幼稚的重复,也几乎是唯一一个让郭初阳本人自觉惭愧的评文(对比他反驳王荣文的冷酷)。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批评,就是理性发达难免会影响感性的传递。在郭初阳这几节课当中,人的聚焦远远大于文的聚焦。不知道郭初阳会如何处理一篇比如张爱玲的文本。

  ●郭老师好像给我上了3年的语文课

  ●引用前言,郭初阳的课是一扇窗,一扇明亮的窗。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一):非常有冲击力的课堂实录

  作为一个从来不看课堂实录的人,一次小概率事件让我遇到这本书。

  当场就有被雷劈到的感觉。

  然后,我的人生,从此改变。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课堂的内部,蕴含着激发生命质变的力量。

  在这一连串的偶然中,是神的美好应许和祝福。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二):郭初阳刷新了我对语文课堂的理解

  “以主题为核心的知识滚动,以课堂为核心的行动学习”,十年后出现在《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里的这句话,在06年的这本书里,也同样被他轻轻地说出来。

  十年前的课,放到现在,仍然一点也不过时。

  每一节课都是几个核心词的滚动,跳跃出理性和文学的光芒。只是每到高潮戛然而止,有意犹未尽之感。对于如何构建一堂课,有了初步的理解。

  魏勇的评课令我印象深刻,高手过招,又能把招式给观众讲得明明白白。

  期待重版。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三):郭老师的教学魅力和不足

  阅读中感想:写的真好,才看了《项链》这一部分的课堂实录。如果小时候能碰到这么好的语文老师,对我的终生都是十分收益的。课堂并不是简单的上完一堂课就足够,在广硕知识交错多元视角与解读中,有作者的妇女观、原型溯源、主题辨,开阔的视角,平等的师生探讨模式,如此令人着迷。无幸成为郭老师的学生,但期待成为像郭老师一样终生收益于学生的老师。郭老师是我第二任男神了!我快嗑上头了。 读完后:有些烂尾,阅读到后面,对我的吸引力越小,《项链》《珍珠鸟》的解读最为用心细致,郭老师凭借其广博的学识旁征博引,互文式的文本对照,多思维创新解读了文本,颇受启发。但郭老师的教学缺陷还是比较突出,过分“求新求异”,虽对于学生知识面的开拓以及文学体系化的形成深有帮助,但对语言文字的品琢赏析以及语感的培养很是欠缺。 感谢郭老师让我看到了一个语文教学前沿教师的创新和对文本的研讨和创新。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老师的“语文”,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当代教育者,如何把握教师个性的度值得每个教育者揣摩和深思。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四):给理想的语文教育一处高地

  书看完了,值得一读再读。 两年前高中毕业,我只身远赴杭州寻找郭老师,恰巧越读馆的学生们去英国游学了,老郭则在外面进修,没能见到。回耒后,请老罗吃饭,席间谈到郭,他说,郭可贵的点是,他不执着外界的评价与喧哗,只专心做成自己的事,这和柴静一样。 老罗还说,郭是新语文教育的追旗帜人物。2000年以后,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正是新课标之际,语文课堂的何去何从,郭身体力行为众人提供了一种迥然的范式,即学生自主探究、多文本互文式解读、填空、多媒体课堂运用…… 其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教学的每处细节,使课堂洋溢着“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除却凿凿然的教学钻研,他的资源更是庞大到普通老师擦掌眼红,譬如媒体《南方周末》于公民教育之帮扶,譬如出版社出书刊学生优秀写作之鼓励,譬如上有崔卫平、李玉龙等一众师长支持,下有杭外的高素质学生课堂对话,同辈中,是蔡朝阳、范美忠、魏勇等人偕行,当时风光,一如教学界的文艺复兴。 推荐有教育理想且已经具备基本教学经验的师范生及老师阅读,但要注意,“有基本教学经验”的底线标准是,过国审、得教资,无这一底线,会有揠苗助长之弊,别学我哈。 当然,阅读这本书,我有这样一个疑问:十多年了(此书出版于2006年),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大环境有否改变?如果有,新新时代的老师又将如何改良课堂?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五):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言说抵抗沉默》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言说抵抗沉默》

  第一次了解郭初阳是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里,接着又读了他参与写作的《语文教育七人谈》。当时就感觉这个来自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不简单,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像是一位学者。

  这样有深度的老师在中国找不出几个。铁皮鼓、干国祥……也许还会有吧,但是不可能太多。

  在网络中查到郭初阳自己只出过一本书,就是这本《言说抵抗沉默》,可惜书已经缺货了,买不到。过了几天没想到在图书馆里看到了这本书,肯定是以前图书馆买的,但是我没太在意,就放到了书架上,这次一定好好看看。

  郭初阳是个书虫,没少读书,在他的语文课堂上,从一篇课文开始涉及到的内容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旁征博引。很多人的语文课堂都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郭初阳的课堂更精彩的是,他不仅仅引出这些东西,而且他还会引领学生发掘出这些东西后面隐藏的精彩,比如从莫泊桑的《项链》竟然引出来了《灰姑娘》,然后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进入那么相像,那么莫泊桑这么写有什么目的吗?这才是郭初阳要探索的东西。在课堂上郭初阳还引用了莫泊桑关于创作的观点,还引用了《莫泊桑传》,郭宏安的《莫泊桑的眼睛》,金克木的《关于19世纪法国小说的对话》等等,而这些引用并不是因为文章中提到了莫泊桑,都是郭初阳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精心设计的。

  书中除了课堂实录以外,还有一些专家的评课,比如范美忠、干国祥、王荣生等等,课上得精彩,评课也同样评得精彩。而且都毫不留情,深刻剖析,让人对这些课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这么厚的一本书里竟然只收入五堂课的课堂实录,其实如果要是详细挖掘,一堂课就可以出一本书,因为郭初阳老师的课堂就有这个深度,就有这个挖掘的可能,就有这个挖掘的空间,也有让你挖掘的理由。

  中国这么大,有多少个语文老师啊!可以说在中国中小学语文老师,占据了教师的大多数,可是那么多语文老师都只是按照教材,按照教参,按照领导和教研员的指示上课,有个性,有特点,有自己教学方法的语文老师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希望中国能够涌现出更多的郭初阳这样的语文老师,那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希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言说抵抗沉默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