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樋口一叶选集》是一本由樋口一叶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樋口一叶选集》精选点评:
●终于拜读了这位五千块纸币上的先生的大作了。青梅竹马太妙了,决定把书去买来
●电子版
●萧萧翻的比林文月好
●日记很好的 就是不是全集
●不喜欢。。。感觉像落落的笔风( ̄▽ ̄")
●少年心
●大年夜一篇最惊喜,难得的一丝暖意。青梅竹马一篇完美。后附日记十分值得一读。
●pdf,kindle
●贫门贱户百事哀。各种累爱。小说部分短小紧凑,世态炎凉。日记部分又见出小说里缺少的坚强独立和勇敢,可敬可爱。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樋口一叶选集》读后感(一):作者令人敬佩
看完林文月的《十三夜》再来看这个版本,还是比较喜欢这版译文,林的译本略过于文艺了(非贬义),看得有些费劲。
我非常喜欢作者的日记,就和她的小说一样,种种艰难困苦的境况,却用淡淡的似不在意的笔触写出来,看不出多少忧愁。愈往后读,愈钦佩她的坚强和乐观。从她与当时文人的交往和对自己作品的把握来看,樋口一叶似乎很少把自己当作纯粹女人来看待,或者说她缺乏女人的自觉。日记中偶然透出的豪情壮志,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看,说不定有人会觉得她很“中二”呢。有老母和妹妹要赡养,还整天想着不切实际的舞文弄墨,简直是一个不成材的80后嘛!(玩笑玩笑。)但她不在乎,她认定了一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她的头脑之清醒、意志之坚定,在现今世界尚不多见,在当时的日本更是值得敬佩。
最喜欢的几句话:
“不管好歹过着瞧吧!这座架在尘世中的独木桥!”
“樋口家如今只剩了两个姑娘,难道她们没有骨头吗?没有肠子吗?我在真理面前会变成驯顺的绵羊,但在仇人面前是绝不会逃跑的。在这空虚的尘世里,能找到舍身的好地方就够了,干么要在那种家伙面前卑躬屈节呢?”
“尘世如同穿破了的鞋,取舍全凭自己,有财与无财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古人说苦尽甘来,我认为苦中之苦才甘美。……要想获得满足就经常不要满足才对。满足了以后还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事实上在十五日的夜晚也往往会乌云遮月的呀!”
《樋口一叶选集》读后感(二):寂寞而清秀的姿态
这名字是洁尘在介绍樋口一叶的时候写下的,是<青梅竹马>里美登利对最后的水仙花的形容.樋口一叶就是那样模样清秀,一生寂寞.
我在火车的摇摇晃晃中看完<青梅竹马>,很象在看小津的电影,黑白色,平实的如每日的生活,几句话把明治时代的画面描的有声有色.繁华熙攘的花街和年少的隐秘恋情映衬着,在这平淡安详的文字中慢慢显出身影来.
樋口一叶被寓为"近代日本的紫式部",她的一生由优越转到困苦,所以她眼睛里的贫困中的人们和相互间的情感真实而深刻.爱情在她的笔下没有激越的,热情的,汹涌的,都是平淡的,隐忍的,不可言说的.这样的文字,在当时看的时候会觉得稍有不爽利,但是以后很久的时间都会把思绪绕行在雨丝纷飞的故事中.
她在书中写到:"红蜻蜓就在地里飞舞,花街水沟的旁边又传来了鹌鹑的叫声。从这时候起,早晚就吹来瑟瑟的秋风,怀炉碳也代替了上清店的蚊香。石桥附近田村商号磨粉的声音,都仿佛带着一缕缕的哀愁。在花街拐角,海老妓楼的大时钟的响声,也缓缓地传来了凄凉的调子。日暮里发出长年不熄的火光,人们一想到那是烧骨的烟,就会感到无限凄凉;走过堤坝旁的小径时,馆子后楼传来哀怨的三弦声,使人不禁停住脚步,抬头倾听,原来是仲之街的艺妓在施展她的妙技,唱着:蒙你垂怜,同衾枕——这样很平常的歌曲,也不知道为什么使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樋口一叶选集》读后感(三):生动的吉原风情
这篇写暗恋的动人之作,其美丽与哀愁,想必许许多多的人早已写过。而我也没有比他们更动人的评论,只能记一记这篇短篇小说里呈现的,我不熟悉的花街风情和社会常识吧。
吉原花街里演出仁和贺戏的时候,吉原各户以街为单位,一条街上的住户缝制同一色的夏衣,在庙会的时候穿着。
消防工同时负责庙会时的秩序。
故事的男主角是龙华寺的方丈的儿子信如。在花街少年的打架事件中,长吉找信如,想借信如的名气给自己撑场面。信如同意,并给长吉展示了一把短刀。这把短刀在后来的情节里没有出现。刀工是三条小锻冶宗近。在这部作品里看到三条家的刀,有点意外呢。
日本的和尚是可以娶妻的。以及,因为大黑天像被放在厨房的缘故,和尚的妻子也被戏称为大黑。和尚也不忌讳吃荤腥。信如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去给老爹买烤鱼。因为看不惯自己的老爹脑满肠肥的姿态,信如发誓一辈子不沾荤腥。真是耿直可爱的孩子。
这是一对可爱的孩子,彼此之间心意不通的暗恋。想要伸出手去,却又无法触碰。
《樋口一叶选集》读后感(四):你那些青梅竹马
这本仅1962年印出一版的小说集里收集了樋口一叶最著名的一些作品,对于她所生活的地方和时代一切风物人情她有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却看不出她的世故来,有少女的天真,但不显得浅薄轻浮,这些已能基本反映她贫苦的底层生活、敏感丰富的内心和过于短暂的生命。先读了小说集里《大年夜》和《青梅竹马》两篇小说,都好,但只谈谈独一无二的青梅竹马。
余华说青梅竹马是他所读过最优美的爱情篇章,这我也有同感。但还是把爱情放在后面,先说说其中那些散碎的事物:木屐、雪驮、发髻、昼夜带、丸带、仁和贺戏、学老鼠叫的艺妓、被女人在背上的拍打弄得神魂颠倒的客人……太多,记不全甚至数不过来。无论多粗心的读者也不可能忽略这些小玩意和小情调,环境的力量大的要命,无论对于书内的人们还是书外的读者,一幅细腻写实的风俗画背后,苦乐参半的人生,繁华背后的凄凉都已经深入人心。这就算描了一个底。
接着就是各类角色们登场,还是简化些,只谈戏份最重的几个孩子:美登利、信如、正太郎、长吉和三五郎。如果稍作思考就会特别留意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妓女的妹妹、寺院方丈的儿子、当铺财迷的孙子、消防头的儿子和拉车人的儿子,各个不同的阶层从一开始就划定了。于是他们一个爱虚荣爱打扮,一个话很少只常常待在屋里读书,一个整天穿的漂漂亮亮油头粉面,一个“带子系在腰下,草鞋穿在脚尖”的二流子样,还一个穿得最差、憨厚但有些笨。长吉和正太郎的对立是“小胡同”和“大街”的对立,其中当然也有阶层问题,三五郎对于正太郎和长吉的惧怕也是阶层问题,但樋口一叶分明还给人看到另一种力量,她不否认他们有天会象他们的长辈一样(从三五郎的卑微确定了这个必然的结局),但也肯定了孩子们之间的超越阶层的友情,这正是转瞬即逝的“青梅竹马”。回想起来,我们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是否也有这样渐渐分化为两种生活和两种身份的“青梅竹马”呢?
可以说到爱情了,无论正太郎对美登利的迷恋或者是美登利和信如之间那种微妙的尴尬都是至纯至美的,是青梅竹马的点睛之笔吧。正太郎看着美登利的背影说“她可真美啊”以及美登利收藏了很可能是信如留给她的(或者是她和读者都宁愿相信是信如留给她的)纸折的水仙花就是这段三角恋的基调了。尽管朦胧但是明确无疑的,也许看起来有些可笑,但他们比谁都更认真。得失之间所生的哀愁是丝毫也不少的,但只是哀愁而已,没有因爱生恨。美登利不理睬正太郎只让他伤心埋怨,信如无论怎么有意对美登利疏远,美登利嘴上说他有多么可恶,但依然心跳加快,羞涩不已。
最美的段落出现在小说的第十三和第十四节,尽管一直回避,但信如还是因为在雨里跑断了木屐襻子又被风吹跑了伞而不得不在大黑屋(美登利的住处)门前停下来修木屐,美登利拿来条绸带想出来帮帮这个倒霉的人却发现他正是信如的时候,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双双不知所措,而这一个门槛的距离竟成了永恒,那根被丢在地上的绸带也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中。还不得不提长吉经过时脱下自己的木屐给信如穿,说他是光脚跑惯了的却怕信如的脚会被石子硌疼了。最美的爱情和最好的友情都已经在里面了。
至于那样的结尾:美登利终于有了女人才有的“那愁人的事”,而信如穿上法衣出门去了,这正是他们拒绝不了的成长,但那朵纸做的水仙花虽然虚幻,但不正是不会凋谢的,可以始终被珍藏的吗?
《樋口一叶选集》读后感(五):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一
最近“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触动了不少人心中的那份文艺,
大家纷纷转发评论称赞译文比原文更唯美,
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偏好于原文的那句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也许是在纠结于汉译句子中所平白多出的那份主观感受吧,
些许赤裸的荷尔蒙或多或少的让我心生一丝不快,
总觉得更为客观的描述会让句下的爱情纯粹清朗一些,
真是闲来无聊,纠结于这点小事,恶趣味呐。
没理由地就想到了樋口一叶。
想到了她笔下那些男女主人公触而未及的爱情,
还有她在故事中收敛笔锋时的点到为止。
想到了她故事中那些交错在日常琐碎中的嬉笑嗔痴,
还有那些自然而然徐徐铺陈在庸常生活中的锋芒一露。
跟大部分人一样,青梅竹马那篇是我的最爱。
但却又跟大部分人不一样,百转千回停留在自己内心深处的,
不是那条最终落在雨地里没有被拾起的友禅染红绸,
而是结局的那一朵纸水仙花,
“或る霜の朝水仙の作り花を格子門の外よりさし入れ置きし者の有けり、誰れの仕業と知るよし無けれど、美登利は何ゆゑとなく懷かしき思ひにて違ひ棚の一輪ざしに入れて淋しく清き姿をめでけるが、聞くともなしに傳へ聞く其明けの日は信如が何がしの學林がくりんに袖の色かへぬべき當日なりしとぞ。”
“在一个下霜的清晨,不知什么人把一朵纸水仙花插在了格子门里。虽然不知道是谁插的花,但美登利却怀着不胜依恋的心情把它插在了错花格子上的小花瓶里,独自欣赏水仙花那寂寞清秀的姿态。日后她无意中听说,在她拾到花朵的第二天,新如为了求学穿上了法衣,离开寺院出门去了。”
这是一个没有经历生离死别,也没有经历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
但你却在故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份隐含的忧伤,这份忧伤在文章的最后积郁到了临界点,
在你以为即将爆发的时刻,作者硬生生地把它按了下去,
而只是这一按,就足够一生回味了。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故事就像是罂粟,慢慢地浸透进你的心结,
回想起的时候,只一点烂漫就胀满心头。
二
想这种事情的时候,打字的速度总是跟不上思绪。
对,我想到了村上春树的那篇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
上日本文学课讨论这篇文章的时候,跟老师讲,说觉得剧情设定太男性视角,
与其充斥着作者对爱情的臆想,不如一开始就把它设定为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与女孩分手的多年后,主人公渐渐忘却了这段百分之百的恋情,
直到有一天,他带着妻子孩子走在街上,
对面迎来了以前的那位百分之百女孩,未曾想对方也牵着一位帅气的男性走在路上,
两个人视线交集的那一刹那,想起了过去的那份百分之百的恋情,
在尴尬的表情之后却是一份释然的微笑,相互点头示意便也擦身而过了。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世上哪会有那份百分之百的爱情,最真实美丽的不过于两种,
一种是相爱,争吵,磨合之后的日常琐碎,相互依持。
而另一种便是是爱到最美那一刻之后的错过了。
三
话有点多,是想到了文学课上的另一件事。
在讨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水泥桶里的一封信》的时候,
同学们都在讲说写的好啊写的精彩啊写的真实啊反映了无产阶级巴拉巴拉,
但我却觉得这文章局限性很大,并不触动人心。
整篇文章都感觉作者在用一个上帝的视角去看待水泥工以及那位女性所遭受的苦难,
仿佛他们的人生只有苦难没有丝毫快乐,这种单纯以惨作为卖点来博取读者眼球的文章,
受众也就局限于从未体验过底层人民生活的人罢了,
他们看完后抛洒以一丝的同情一两滴眼泪,说是有触动,但一转身还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总觉得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应该是这样张牙舞爪,强买强卖,妄图把一切硬塞进读者的视线中。
而是从一点一滴中触动你,让读者自己去想自己去体味,这才有意义吧。
与其描述女工丈夫卷进机器化为水泥,不如去描写女工跟丈夫在日常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满足,
还有他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所想要得到的微不足道的幸福,
让读者在读过之后体味到自己日常触手可及的东西对这些人来说的遥不可及,
能够真正与读者相连在一起的作品,才更能打动人心不是么。
四
大半夜的跟个老女人一样絮絮叨叨,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