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导论》是一本由R.卡尔纳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哲学导论》精选点评:
●分析和总结了各种观念类名词的逻辑定义,整理三观,启蒙长知识。
●卡爷总是这么龙飞凤舞!
●http://t.cn/Rh6Ntau《科学哲学导论》(本来叫《物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卡尔纳普代表作之一,虽然至今逻辑实证主义已经风光不在,比如观察渗透理论对观察陈述的冲击,比如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确证主义的冲击,但是另一方面其思路是如此清晰的展示了科学如何从无到有,物理学实在的本质。
●此书真的是导论吗?内容组织上来看并不是。。。空间结构那一篇对我来说启发和震撼不小,几百年来科学的飞速发展似乎是欧氏几何的路径依赖,随着观察尺度的变化,非欧几何似乎更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科学的根基也许比我们所想象的脆弱。(纯属个人瞎扯)
●很多都是跳过去了。其他的虽然有点繁琐,但是挺好玩。
●让我对世界的审视态度大不一样,颠覆性的书。
●科学哲学的交融点到底在哪里?
●张五常的推荐
●科学不问为什么,而问怎么样;哲学不仅问怎么样,还问为什么。
●深入浅出的经典。一入科哲深似海,王巍老师我的爱_(:3」∠)_
《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一):我就随便反驳几点
作者认为数学描述的是独立于外部人类社会的事件构成的世界的,数学无法描述和决定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因此数学只是逻辑上和算术上不可推翻的恒常规律,于[可能的多个世界]无关。这显然是非常天真的想法,姑且从以下两个方面反驳这点:
1. 建立数学规律的思维与在一定思维下作出某个行为而导致了事件发生以及[想象可能的世界]都是同一个人类思维,还是同一个世界的产物。而他所谓的想象的世界,由同一个世界的一些广为认可的意象构成的世界仍然可以说是在同一个世界里。如果互不干涉的世界就轻易被定义为不同的世界,那么世界只是一个完结的童话故事,是一潭死水,所谓[想象的多个世界]就是如此,人的想象而得的世界仍然是人类社会构成的世界才可能有的产物。他日若是这个星球上只剩下枯木和怪石了或者被一种更高阶的描述取代了,还会有[想象的世界]和数学吗?或者说,被人描述为火星的地方有人为想象的世界和数学吗?
2. 在人的思维推演中,没有一个个体的观测和推导,下一个个体依然可以推导出一致的定理,在这个层面上规律是大概率恒常的,或者至少统计结果是如此。而如果没有一个个体参与,换成另一个个体,人类社会的事件走向是否还会一致却是无法实证的一件事,因为谁也没法重构一个一模一样的事件前因和背景来证明这点。但同样也无法证明会不一致。因为导致一个事件形成这其中个体的差异究竟起了多少决定因素或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角色扮演中能自发改变因果的能力是未可知的。如果决定事件的走向与随机出现在其中的人无关,那么人类社会的一般事件走向同样是数学、至少是统计学能够把握研究的,对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都适用,这些学科都在以统计方法为根本展开讨论,同理心理学有心理统计学,文学有文本统计学。究竟统计数据与作为个体的人哪个在事件的因果决定中更为优先和可靠,哪个才能成为预测依据。
也许是现在形成了一种一般书籍难以左右我的三观,导致了大部分言论我都想吐槽批驳一番的情结。但是还是需要一种对规律的看法。多数时候我并不想获取不必需的科学描述的知识和信息,也并不在意某一项规律,而是想获取或者生成一种对知识和规律的看法。这种看法越高明越概略越囊括了所有,越容易引起我的注意。
《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二):作为物理学家的Carnap
很懒的总结
这本书写的很好,好在突出了Carnap的物理学功底。这样的人思路是相当清晰的,找不到含糊其辞的地方。
而清晰的思路往往蕴藏着思想的宝藏。不需要丰富的背景知识、洞察入微的语感、体验微妙情感的能力,你只需要一定的耐心就可以享受这本书,这也许算得上体验数学之美唯一的门槛。在阅读到某个细节时,你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谜一般的超越感,仿佛抓到了什么东西,心里的震惊难以描述,就像看见了一望无际的银河一般……
实力虚构了一波,下面写写自己的总结
1.关于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的关系
一般人认为它们是相反的关系,一个是从未知推到已知,一个是已知推到未知,我可以说这是逻辑上最直观的一种解释。
Carnap认为演绎逻辑是归纳逻辑的极限情况。演绎逻辑推出的概率永远为1或者0.归纳逻辑推出结果的概率在0,1之间。
Carnap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在于他认为存在着一种逻辑概率(最早由凯恩斯提出),这种逻辑概率与现实世界无关,“不诉诸于逻辑系统之外”,即只和你设定的逻辑系统有关系。这也是他构造出Carnap归纳逻辑的一个出发点。
我猜想,Carnap受量子力学影响,认为一切科学规律本质上是统计的。其一,用来验证科学规律的现象只能通过统计描述。其二,量子力学中测量一个粒子的完备集(即一个粒子的完备描述)不同于经典力学,量子力学通过引入状态函数(波函数),以此来表述什么是完备集。这可能启发了Carnap,认为一切规律”本质上“是统计的。值得一提的是Feynman在物理学讲义里关于概率的一句话:“我们的许多知识必然总是不确定的。而用概率来表述时,我们所能获得的知识则最多。”
2.科学概念、测量
探讨了科学概念是怎么起源的,或者说应该怎样设定。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参见(世界的逻辑构造)。
分三个步骤:
1.分类
2.比较:在等价,可迁的基础上可以定义准连续序列
3.定量:可以定义连续序列(比如数轴)
在定量的基础上可以测量。
分三种:
广延量(如质量):通过三个规则。规定如何联合两个对象;规定怎样判断两个对象相等;规定一个单位。
时间:如果我们选用自己的脉搏跳动周期作为时间测量标准,我们会发现,在我发烧时(脉搏跳动快),太阳从上山到下山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感觉良好时,需要更短的时间。所以这个周期与太阳上山下山的周期不对应,就会很麻烦。
而幸运的是,我们发现在宇宙里有很多周期是对应的,这些周期形成一个大类。因此我们选用这个周期作为时间标准。借助于方便和简单性的标准做出选择。
长度:略
3.关于循环定义
通过两个量的不断相互修正,使精确度越来越高,循环定义在这个意义上是可行的,因为它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定义,它涉及到对现实世界的测量。
相当精妙的见解。
4.非欧几何
物理学家手把手教你如何理解相对论系列。
那些说相对论只是认识论的人,麻烦你们先搞清楚什么是曲度,什么是短程线,而不是对着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的那张火车图翻来覆去,然后说相对论是相对主义,然后大加批判一番。
就像柏格森,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搞出创造进化论。与当时的爱因斯坦死磕相对论,难怪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如此痛恨形而上学。
还有庞加莱,这个数学家的约定主义也总是被人误会。
这一部分关于非欧几何和欧氏几何不同视角下的相对论介绍的相当精彩。关于二维物理学家的例子更能让人理解广义相对论里面的“空间扭曲”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能让人更好的理解庞加莱想表达的“一切公理在最本质的层次都是出于人们的约定”的意思。
值得一看。个人认为本书最精彩部分。
5.自由意志与决定性
与斯宾诺莎的论证有类似的地方。“即使我是一个程序,我也有自由意志”。前者是物理意义上的可预测性,后者是心理学意义。也可以看做是赖尔的“范畴错误”的翻版。
个人觉得,如果我们能研制出强AI,应该是可以用实验验证这个假说的。
写完了,可以还书了。
《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三):一个门外汉眼中的科学哲学
0 引子
之前读过一本译林的《科学哲学》,觉得奥卡沙写的真是一本好书,现在看来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它又薄又小,便于携带。第二,中英双语,满足了我使用英语的无聊心态。第三,初次接触科学哲学的作品,一切新鲜,像一个婴儿一样没有选择地接受著作者提供的所有理论,甚至对给出的所有例子都津津乐道。
最近花了接近两个星期的时间粗读完了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读完之后觉得,若前面提到的是本好书,那这本可就是经典了。如果说书的内容就像一个人的内涵,那么书的装帧、封面和排版就是书的外表,而外表在我对书的选择中却也是决定性的。这本书是人大社的。之前我对人大社的书印象一直不好,认为它的商业性太强,不注重读者的“悦”读体验。这本书的外表和排版却前所未有的简介和合我心意。
作者更多地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来介绍科学哲学,这似乎也是大多科学哲学家所采取的模式。同样的由浅入深,卡尔纳普比奥卡沙高出不止一个层次。后者的书读来虽也是难度渐增,但与卡尔纳普的跳跃性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同样的由规律、解释、方法论出发,卡尔纳普引出的是测量与定量语言、非欧几何对科学哲学的启发、因果性和决定论,并在篇末提出了让我为之振奋的理论规律和理论概念。分析哲学的符号(A-假设、C-假设等等)简直是在干净的纸上翩翩起舞。之前觉得所谓哲学仅是人们思维的游戏,在改造世界上并没有实际作用。但其实有了逻辑上的语句上的推导,科学理论和经验事实才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只接触了两本科学哲学作品的门外汉,我自认写不出什么系统的理论的东西,因此有意识地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下一系列问题,在看完书后专门花了相当一段时间去思考。现在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关于这些让自己困惑的问题的思考记录下来。
1 因果性和决定论
正如奥威尔在《1984》中所说的,“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我在书中看到一句话,说如果有办法在某一确定的时刻点确定这个世界的一切事实并知道关于世界运行的一切规律,我们就有办法去预知未来。
人类似乎总是有一种寻求认知闭合(心理学名词,简单说即对确定性的偏好)的需要,对不确定性的排斥天性使这种逻辑显得简单且很有诱惑性。第一,在某一时间节点上,已知三维空间中所有的事项,再根据这些事项运行所需的全部规律,一步一步严格推理,由一个事件严格投射到另一个事件——纵使有数不胜数的交叉和分支,但理论上来说,预测未来似乎确实是成立的。第二,在得知未来某一时刻所会发生的所有事之后,人类可能有能力进行干预并改变未来——纵使有蝴蝶效应混沌理论非线性关系等等阻碍,但这些理论终究也是“世界运行的一切规律”范畴内的——这种干预和改变似乎可以让人类活得更惬意。
然而,从两个不同侧面,我都有把握认为这样的提法是欠缺仔细考虑的,为这样的提法欢欣鼓舞也是没有必要的。
第一,在所有科学哲学著作的绪论中,作者都会强调这么一点:“证实”和“确证”有着本质区别。由于逻辑归纳的缺憾,科学研究中的一切理论都不可能被“证实”,无论多少正面的经验事实被发现与理论相符,无论99%的后面又跟了多少个9,我们只能无限逼近完美的理论。因此,理想中的“一切规律”实际上并不能真实存在。另一方面,某一时刻的一切事实也无法被完全探明,不说别的,只需要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我们不可能同时准确确认某一粒子的位置和运动情况——完美地预知未来就只是一场美丽的梦。
第二,退一步说,就算我们人类竟幸运地解决了以上提出的几点根本性问题(实际上不可能),我们也不会真的愿意去预测未来的。就科学的发展现状而言,尚存许多无法测量、无法量化的指标,而这些无法量化的标准便是人类的社会性的特殊价值。科学方法再美,也有其不满。量化的方法不可能总是适用。面对无法量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应选择感激,保持以人为本的态度去还原事情的真实。我认为,不确定性是一种极致的美的来源。聪明的科学家是不会愿意把自己也变成一堆没有感情的不懂欣赏的金属机器人的。
这又带来另外一个小问题,定量科学必然导致机械化吗?在某种程度上,答案是肯定的。对于量的精确追求使我们不得不引入一系列的测量手段,而这些手段是纯人工所不能完成的。但其实答案也可以是相反的,关键就在于对“机械化”的定义。如果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定义为区分机械与否的标准,那么定量科学确实危险了——它正在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引向共同的思维模式,一种倾向于排斥不确定性的思维误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因果性;而这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种缺憾,相反,绝对的因果性之不存在与不确定性是科学家乃至人类社会在无尽的科学道路上前进的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才有美的生活得以享受。
2 可证伪性的时间跨度
书中提到,19世纪的相当一部分生物学家认为生物有机体的运行依赖一种被称作“隐德来希”的神秘物质,但由于这一理论暂时不具备可以操作的确证或证伪手段,因此,它一直被排斥在科学的大门外。
对“隐德来希”的讨论让我们必须直视这样一个问题:可证伪性是不是科学的本质特征?若事情真的像美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所指出的那么简洁容易,那么当然万事大吉——
我们不妨看一下波普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批评。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式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也应该是更为优越的。然而这样的社会至今仍未出现,前苏联等国家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那么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着一个困境:是选择承认马克思理论的不正确,还是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他们选择了后者,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永远是正确的,但这么做同时造成的一个后果便是使马克思理论无论遇到怎样相悖的经验事实都不会是不正确的,即失去了可证伪性,那么马克思的理论显然是不科学的。
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完美——一个不可能被经验事实所否定的理论便不是科学的。那么我们将目光转向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一个被广为接受为物理科学的理论。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观测到的天王星轨道一直与牛顿的理论预测不一致,这一理论遇到了反对的经验事实。而深信万有引力理论正确性的物理学家(简称牛顿主义者)的后继探索发现了海王星,成功用万有引力理论解释了轨道的偏移。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马克思主义者和牛顿主义者,他们所做的都是在一个理论被经验事实否定的时候抱着坚定的信念去维护它,坚持其正确性和科学性。然而缘何前者被那么多人视作伪科学,后者却能够堂而皇之地在物理学殿堂里熠熠发光呢?
在我看来,这涉及到一个可证伪性的时间跨度。上已述及,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谁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来证实某个理论。我并没有看出马克思主义者和牛顿主义者在坚持上的区别。从这点出发,科学确实需要一个又一个潜心钻研的殉道者。他们是这样一群人:笃定自己的坚持,无畏外界的责难。
但这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对一个理论的坚持是不是应该有个度?理论在提出的当时确实不具备解释一切或被确证的可能,但科学的态度应是包容,给予一切新理论以论证的土壤。因为如果按上述观点,任何显得荒谬滑稽的理论最终都可能是科学的。谁知道能量守恒定律会不会被推翻从而引向永动机的发明?谁又能断言人类永远只能靠飞机来翱翔天空?
我的观点是,若从定义出发,则绝对的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理论上来说,我们一直有机会去寻找更多的经验事实来支持一个经完善的所谓伪科学理论。可是,科学家充其量就那么一些人,用于科研的资金也就是那么一些,如今科学家们在做的事与可证伪性的时间跨度并无矛盾,他们做的只是资源最优配置罢了。
3 其他问题
3.1 伦理问题
书中提到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指出几点原则:保证人类被试不受伤害,保证人类被试的知情权云云。这很自然引导我开始对动物被试的思考。美国有一组研究人员指出,两个种群间2%的优势就能在1000年导致弱势种群的灭亡——那么一千年以后地球上会不会只剩下人类了?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突然有种想法,人类对动物被试的任意使用,又何尝不是一种物竞天择?出于运气也好,上天选择也罢,人类在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地球上的支配生物,按达尔文的丛林法则来说,支配性的动物就是有着优越性和统治权。在这层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伤害动物被试是人类为了进一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自然选择使然,无可厚非。
但人类之所以为人,除了生物性还有更重要的社会性。这社会性又分为深浅两层。浅一点的是说,人类认识到自己在地球上终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进化的过程中必定会有更强势的物种出现并迅速上位。深一点的是说,人类社会有着极强的伦理道德维系,人们倾向于用这些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最终,站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的高度,我们只能说科学家应该是承认优胜劣汰的有高尚道德心的一群人。
3.2 拉姆西语句
我必须承认自己对拉姆西语句、集合论和现代逻辑完全是一知半解。但由于在书中看到这么神奇的理论带来的震撼太大,我无法说服自己不写一些关于拉姆西语句的评论。
在作者看来,不可观察的理论规律加之逻辑的对应规则,推导出经验规律。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能够合适地描述一个理论规律呢?因为相当一部分理论规律都是建立在不可观察的理论词之上(如量子力学建立在不可观察的各种微观粒子之上),我们有什么办法用不可观察的事情来推导可观察的事情呢?
拉姆西语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由理论词(T)、观察词(O)、对应规则(C)、关系变量(R)和存在变量(*U)组成的体系。把某一理论表述为:(TC):(*C1)(*C2)(*R1)(*R2)(*R3)[…C1…C2…R1…R2…R3…;…R1…O1…O2…O3…R2…O4…Om…]。这样一来,把动态的叙述改为静态关系的描述,也避免了对理论词的定义,从而省去了在“不可观察的事物如何精确定义”这件事上的争论。
但若我们回到拉姆西语句本身,它似乎就是建立在一种松散的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的。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种微妙的逻辑关联。当沿着这个思路的逻辑被部分否定时,拉姆西语句也就变得一文不值。
3.3 科学的最终目的
我很喜欢书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它以干净的语言写出了清晰的道理。“科学将继续取得更加伟大的进步,我们因此就能够对世界结构做出更加深刻的洞察。”这让我想到卡尔纳普先生在书的开头提到的“科学不应问为什么,而应问怎么样”的理论。
借着这一理论的东风,我认为“哲学不仅应问怎么样,还应解决科学解决不了的‘为什么’”。科学和哲学的互动将伴随着科学自身的发展全程。一方面,在科学为人类一层一层地拨开世界这颗大洋葱的真相的同时,哲学的任务之一是处理——请注意我用的不是解决,因为在我看来,哲学就是不断问问题的思考,就是没有任何功利性或目的的深入钻研——科学留下的缺憾,即为什么世界是这样子的。
另一方面,主流的观点认为,哲学的一些理论成果应作为指导科学家工作的方法论应得以发扬。抛开方法论的桎梏,科学家也需要一种信念的支撑。这种信念是这么一种东西:当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迷失的时候,哲学给予科学前进的力量。
4 结语
科学不断在发展,哲学天天在进步,科学哲学为两者的沟通提供了一种纽带。就我个人来讲,只要跟科学理论有关系的,无论是哲学、美学还是文学、史学,都能激起我的兴趣,这是我被科学哲学吸引的原因。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在向着科学巅峰攀登的过程中,不断地从哲学角度进行反思,发现科学中的缺陷与不满,这也是必要的。
《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四):读书笔记存档
壹.规律解释与概率
1.规律的价值:解释与预言
科学除了能提供观察事实的解释之外还能预言尚未观察到的事实。
规律全称则演绎逻辑,规律统计则概率逻辑。(预言的实质)
全称规律并不总是科学,并不能带来新的知识,但他们是真理。(在论及证实性与证伪性时仍将谈到这一点,同样单称陈述与观察陈述的区别也将是区分标志之一。科哲的一个重要议题即如何从单称陈述推演出全称陈述。)//观察理论渗透//
//幻想的世界是可能的世界,矛盾的世界不是。//
2.归纳与统计概率、逻辑概率
归纳概率(逻辑概率):归纳逻辑(inductive)不一定为真,其结论具有某种概率的确凿度。(证实verification & 确证confirmation)卡尔纳普坚信确证度可以用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这个概率来自逻辑而非现实世界的结构。
统计概率:频率,关于现实世界的概率陈述。归纳概率的陈述若不做边界限制则可作为统计概率的陈述。
3.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天文学实验是无法推动天体运行的,而社会学实验与物理学实验是那么的迥异;故在那些存在着能精确测量的定量概念的领域才特别有效。
确定相关因素——控制变量——寻找联结相关因素的规律
贰.测量与定量语言
1.科学中的三种概念
分类的概念(classificatory客体分类,不必遵循逻辑界定),比较的概念(comparative分类与定量间的媒介,关系逻辑内在界定,对科学而言还必须存在于自然界),定量(quantitative)的概念。
定性(qualitative)与定量的区别:不是性质上的区别而是概念系统中的区别(用语言表示概念系统则表现为语言的区别)定性语言限于谓词,定量语言引进函子符号(functor symbols有数值的函数符号),引进定量时约定起了很大作用,计数是定量的基础。
//选择理论里只有性的比较量的多少并不表示程度。//
2.定量概念的测量
定量的概念来自于测量的过程,约定的规则有一定的选择范围,在一定选择范围内约定成立,满足逻辑一致并尽可能最简。
3.广延量,时间与长度
广延量:相等的规则rule of equality,相加的规则additivity rule,单位的规则unit rule。(加和量additivity与广延量extensive magnitudes的细微差别,另外此书的广延量与现代物理学中的广延量有区别,广延量满足基于相加原理的联合操作可带有主观性,但未必满足加和原理,若满足则为加和量,若不满足则为非加和广延量,物理学里的广延量为此书的加和量。)
时间与空间(长度)的测量需规避循环论证并力求最简,但实际上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我们必须如此。
//数学与物理的实在性,比如不可测量的无理数在物理学中的作用,量子力学的离散性是否暗示某种革命?//
4.导出量和定量语言
导出量derived magnitudes:由原始测量数量(相当于七个基本单位)通过定义引进的数量(为避免程序循环可用连续迫近法。//但是这种极限是实在吗?//)。导出量的值总是可以借助其定义从包含于定义中的原始数量的值中间接确定,有些却也可以直接测量(比如密度,但是若把密度看成质量对其体积的导数,从量子力学的层面看质量分布未必连续)
定量语言可以描述自然界一切事物吗?卡尔纳普认为是可以的,现象给我们展示的是某种“质”,除了可以和离散客体相联系的基数外“量”都是人们通过某种测量手段所附加的,从这个角度看没有什么是不可测量的//但是否也说明这种测量是主观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测量程序是没有作用范围的,一个概念的总体含义是不能由测量程序给出的。(简单说概念的抽象化能否与实际测量程序分离开,如果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同一物理量是否表明这一物理量有多种不同概念?)卡尔纳普认为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用测量程序不断加强的过程,这些对应的操作规则服务于将观察语言的语词与理论语言的语词联结起来。
5.定量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定量非自然界所有而是人为引进,优点:1)提高词汇使用效率;2)便于排列顺序;3)可以表述定量的规律,借助数学的演绎逻辑并做出更精准有效的预言。
牛顿与歌德关于自然观察的辩论。
语言魅力观:某些词与其含义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自然联系。定性与定量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书中举了Kurt Riezler<Physics and Reality; Lectures of Aristotle on Modern Physics at a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cience> 的例子,在Kurt的文中认为定量的科学导致生活的机械化,现代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消灭”了人,其本质在于科学要求的普适性是排斥特异性(比如地域性)的。卡尔纳普对他的冷讽也带有某种冷质。。。
叁.空间的结构
相对论与非欧几何:采取欧式几何还是非欧几何的观点其实也是为了简便人为约定的,采用欧式几何的观点将修正规律,采用非欧几何观点将使某些普遍化规律得以保留。
//但是模型的概念经过爱因斯坦革命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前的模型都是模拟现实世界,直观反映现实,爱因斯坦时代的模型是纯假说性的,甚至假设的事物可以是现实不存在的,是纯数学纯逻辑的,然后加入一些边界条件看是否与实际相符合。//
康德认为知识可以是先天/先验且综合的(经验主义则不认为知识是先天且综合的),卡尔纳普认为康德的错误在于其时代不存在非欧几何,没有认识到物理几何与数学几何的区别。数学几何是纯数学,是分析的先天的但不是综合的,独立于科学只和其自身逻辑有关。物理几何与数学几何在现实中的运用有关,相对论是物理几何,物理几何是综合的。
//关于分析与综合的区别//
肆.因果性与决定论
1.因果性
因果性意味着可预言性,已知一切有关事实和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就可能在事件之前做出预言,先前条件和有关规律的完备描述与事件预言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他举的形式逻辑例子很有意思且很重要,意味着规律是否能陈述出来,规律是否为真的意义,结果是否以必然性跟随原因)任何时候科学都是不完备的。
2.因果性是否蕴涵必然性?
经验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全称条件陈述(关于时间地点的如果—则陈述卡尔纳普不赞同这一说法)。休谟认为必然性不过是事物在时间连续上的相继事件,不存在什么必然性。卡尔纳普的观点是,逻辑必然性即逻辑有效性,自然规律是对大自然的规则性描述,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必然不是逻辑必然性。他认为科学规律的研究应该取代因果性研究,因果性本身就建立在大量观察基础的普遍规律之上。(警惕因果均衡causa aequat effectum)自然不会出错,只有科学家发现的“规律”才会出错。(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因果性,好比先有街道才有地图,但是似乎并没有回到章节的那个问题,不知道是否翻译还是理解的问题。)
3.因果模态的逻辑
因果模态(因果上的必然/可能等等,区别于逻辑上的必然/可能等等,后者为逻辑模态)涉及到反事实条件语句(如果一特别事件不发生则另一特定事件随之出现)规律的全称陈述其反事实形式可以视为一种假象的预言,偶然的全称陈述其反事实形式却无法判断真伪,即便其本身是合理的。这样通过检查陈述的形式,就能初步判断是否为规律。卡尔纳普据此认为与其将陈述分为律则陈述或真正的规律和非律则陈述不如将其分为具有类规律形式(或普遍形式nomic form)和不具有类规律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包含真的或假的陈述。
普遍形式的第一层含义是规律的普适性,与特殊时间特殊地点无关,相比之下很多经济学社会学的规律是有适用范围的;但卡尔纳普并没有接着讨论其他含义,而是据此提出基本规律必须具有普遍形式且同时是真的陈述(他提出陈述具有因果上的真即C-真),他并不认同规律是归纳法下的高度确证(//这种对证实的反思已经有点像波普尔了//)。那些C-真的陈述具有全称形式是广义的规律,不是基本规律就是导出规律,导出规律包括空间和时间受限的规律,是基本规律的逻辑推论而偶然陈述不是。(他还借助了逻辑模态类比因果模态指出因果模态包含逻辑模态。)
4.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如果世界的因果结构强到可以容纳牛顿拉普拉斯的论点那么这个世界不仅具有因果结构且更加特别地具有决定论的结构。(经典力学就是这么一种结构,而量子力学却是非决定论的,规律是概率的。)卡尔纳普并不认为这种强决定论会导致自由意志或者选择的无意义,他认为人们会这么认为是混淆了理论意义上的确定性和强迫,可预言性和强制性是两回事。(他这一段论证很有意思,简而言之就是符合规律的事不能叫强迫,只有外界因素强迫他做违反其意愿的事才没有自由意志,如果他的行为可预言亦不算强迫。除非有因果规律性,否则全然不可能做出自由选择。自由选择的本质是可预见行动的选择。)故而他认为在实践中强决定论的经典力学和不确定的量子力学并没有本质区别,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太小了。
伍.理论规律与理论概念
1.理论和不可观察性
经验规律是关于可观察事物的规律(物理学家的可观察范围通常比哲学家广一些),理论规律不涉及可观察事物。可观察和不可观察是一个连续统,一般(其实并不)可以认为宏观事件(空间足够大或者时间间隔足够长的范围里保持不变)可观察,微观事件(在极小空间和时间间隔里改变以致无法测量)不可观察。但是并不是经验规律高度归纳后就是理论规律!经验规律有助于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并预言尚未观察到的事实,理论规律用以解释已经形成的经验规律并可推导出新的经验规律。(这也是检验理论的方法,新理论若只是优美简洁而不能导出新规律则称不上革命)
2.对应规则及新经验规律如何从理论规律导出
理论规律严格说来并不能导出经验规律,前者包含理论词句后者只包含可观察词句,不可能直接演绎,因为需要这么一种对应规则(不同人有不同叫法,比如“操作规则”“字典”等等)将理论词句和观察词句联系起来。通过这一规则我们才能做到前面这点,当然这又会引发科学到底是解释还是描述的争论。(//故不存在一种方法将理论概念用可观察语句定义,某种程度上科普都是不准确的;同样给可观察词下定义的词不能用来表述理论词,某种程度上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
科学(物理学)是否完备还未可知(他在这里呈现出某种模棱两可),数学某种程度上可以是逻辑完备的(不考虑哥德尔定理的话)。如前面章节所述,物理概念可以有很多也可以不断逼近,布里兹曼就认为每一个不同的概念都由不同的测量操作程序定义。当然这些规则不是定义,同样数学实体和物理实体是不同的。同时是否存在最终理论使其可解释观察事实,当它可解释事实时它就变成非理论的了,我们无法知道这个过程(新规则的稳定增长和新解释的不断修正)是无限的还是有一个终点。
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
3.拉姆西语句
(虽然还是不太理解这个语句但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语句消除理论词却和之前的假设系统有相同的解释力和预言力(理论词包括类词和关系词,其意义来自于理论的上下文)换言之,任何能被经验确证的陈述只要能由理论导出就能由拉姆西语句导出。当物理理论表示为拉姆西语句时,是一种在简单观察语言中的语句,是一种扩大(包括高等其实是整个数学在内的内在逻辑)的观察语言(因为不包含理论词)。
理论的实在论与工具论。(是否需要理论词!)
4.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中的分析
科学语言的语词:1)逻辑词,包括所有纯数学词;2)观察词,O-词;3)理论词,T-词。
科学语言的语句:1)逻辑语句,不包含描述词;2)观察语句,O-语句包含O-词但无T-词;3)理论语句:T-语句包含T-词,分两种:a)混合语句:包含O-词与T-词;b)纯理论语句:包含T-词但无O-词。
科学语言L:1)观察语言,O-语言(Lo)包含逻辑语句和O-语句但无T-词;2)理论语言,T-语言(LT)包含逻辑语句和T-语句(除了T-词外有或没有O-词)。
T-词来自理论T,理论T有两个假设(在拉姆西语句已经分析过)一个理论的假设T-假设(纯粹的T-语句),一个对应(规则)的假设C-假设(包含O-词与T-词的混合语句)。
分析真理是逻辑真理时即L-真:一个语句的形式以及出现在其中的逻辑词为真。所有逻辑和数学陈述(定理和原理)都是L-真。然而观察语言的语句是比L-真更广的分析真A-真(考虑到描述词的含义)所有L-真都是A-真,A-真未必L-真。从逻辑形式上说L-真为真,非L-真的A-真语句是否为真由描述词和逻辑词决定。
A-假设规定越明确分析语句和综合语句之间越能做出精确区别,规则模糊所构造的语言就会包含对于它们的分析性是模糊的语句,但A-假设并不能告诉我们现实世界的真相。
若一个陈述是A-假设的逻辑推论则这个陈述是分析的,必须借助它词的意义为真,通过观察可以确定,这样就弄清楚了观察语言中的分析陈述。
而要通过A-假设弄清理论语言,不能联合TC假设,因为这样就获得了全部理论词,得到的是综合陈述。卡尔纳普在这玩了一个小trick,将拉姆西语句劈成两部分,一部分起A-假设用不包含事实陈述,一部分包含理论的全部事实陈述。
若一语句被观察语言中的A-假设以及任意给定的理论语言中的A-假设的合取所L-蕴涵,则该语句A-真,若非A-真也非A-假则是综合的。
六.超越决定论
定量的决定论表现为两个或更多量的一种函数关系,统计规律只陈述一个量在各个个别场合中取值的概率分布。观测不是完全精确的,始终存在一种不确定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科学规律都是统计规律。
量子论和经典物理的差别在于瞬时状态的概念,无论现在哪种学术观点占上风对于量子力学测不准的非决定论理解将导致另一场科学革命。(文中提到了三种处理方法。)
http://www.15yan.com/story/2EasD0Y9y4Q/?f=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