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21 02:49: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经典读后感有感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是一本由(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精选点评:

  ●我对哲学的思考从他开始

  ●只读了残篇而已。

  ●很喜欢这几句: 写作之路既直且弯。 被血所污者竭力以血洗刷自己,如同落入泥沼而竭力用力用泥浆洗刷自己;任何人见得如此行径,定会认为那人疯了。 爱智者应成为多个领域的探索者。 那美丽的宇宙秩序,不过是垃圾的随意堆积。

  ●不知道为什么选这个英译本,译本也不算权威,这个译者还不靠谱,中文水平都令人堪忧

  ●翻译没有《巴门尼德著作残篇》来得严谨,继《视读伦理学》之后我已经第二次看到有人给我在古希腊整出上帝来了(P192)。记得上学期上吴增定的“现代德国哲学”课程时,吴增定曾提到过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学术著作,考证希腊如何受到非洲文明的决定性影响而产生了哲学。又想到古代也有基督教的神父谈到柏拉图如何读到过《圣经》并受其启发成为了一个最伟大的异教徒。真是够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本身就是前苏哲人中堪称最为复杂者,他还故意自得其乐地搞文字游戏将存在党与是党的问题推到了辩证同一与差异的轮回境界。要是没有金刚钻,那就不要揽瓷器活嘛。这套书好歹打着西方古典文丛的学术著作口号上市的,对照着英文和中文看尚且令人不齿,要真通古希腊语的学者来看不是贻笑方家么。翻译的不学术,学术的不翻译是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打哈哈信奉奴隶道德

  ●❤️

  ●读不懂不怎么丢人

  ●还行,受到圣尼采的影响从新回头来看斯宾诺莎和赫拉克利特,可能还是有些误解,尼采更多是其存在状态涨破了苏格拉底时代,掘了一神教的空间害羞,赫拉克利特也没有真正的和柏拉图有多大的冲突,或者说后者产生了外在的目的性,前者保持着内我的音乐性,对尼采准确的定位还在调整,应该是成吉思汗之后第一个欧罗巴大地性的彻底的转向,航行大海也不是太阳音乐的中央,融化大地金刚才能得到那自杀明点对澎湃的生的点燃,这种大地性的朝向才算是世界历史和精神的开始,其失败性和个人的成功已经不用多说了,妈的,应该当时把真正的亚洲铜的材料灌进给德意志,搞得又在时间里面淹了这么多戏,德意志的血气,河北的血光的大地,亚洲铜芬芳的质量,和在一起是我们这一代非常清纯的材料

  ●好书

  ●老师让用一个小时给自己写一封讣告。作者写自己是一名声名显赫的医生,在著名的医学院里当教授,收入特别高,还获得了很多倾慕,他的父母为此特别骄傲。结果二十分钟后,他发现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想旅行,想去国外生活,相当一个企业家。就这么一瞬间,他惊醒,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医学,纯粹是为了家里在学医,而不是为了自己。然后他就把原来的讣告划掉了,开始重写,他写自己是从事国际商务的人,精通四门外语,在欧洲做着生意,还写过几本商业类的图书,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去世界各地旅行,忙的时候就在商学院教书。 这份讣告才是作者想要的人生规划。写完后,他就不念医科了,念自己喜欢的专业。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赫拉克利特所面对的宇宙是一个未经测量也未经多少人解释的宇宙。他拥有比我们广阔得多的想象空间。他的宇宙观带有一种特殊的隐喻性和诗意。这种观察和判断可以说非传统意义的哲学,也非自然科学,是古典时代的人运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大胆的想象和判断。赫拉克利特运用了一种隐喻的象征手法,以谜语的方式来描述他所以为自己所领悟到的宇宙的logos。世界在他的描述下更富诗意,在这些提示和象征一下。任何有待探索的领域都未受到某种武断认知的限制。如果赫拉克利特看到后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定会觉得他很无趣。认为他像毕达哥拉斯那样,是个骗子。事实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确实封闭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而且产生了误导,因为在许多事情上,他都像赫拉克利特预言的那样,把表象当作了真理。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读后感(二):逻各斯=语言+秩序

  语言的界限——逻各斯=语言+秩序,这个公式如果是按一条直线的方向无限地延伸下去(如果这样要如何推导出结论呢,因为此时结论在无限远处),那么,只要逻辑是正确的,就不会存在矛盾(悖论)。然而,逻各斯走的不是直线,而是一个“美丽的圆”,就算我们的逻辑多么正确多么完美多么无懈可击,按照圆的方向推理下去,到最后回到起点,虽然方向与起点是一致的,但却得出了和起点不同的结论!例如:“下面这句话是错的,上面这句话是对的。”问题在于语言的界限——界限在哪里?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让人无法忍受的事实——语言的界限处处存在!如果我们跳出这个圆,那一切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可是,在那之外并没有谜。在没有问题的地方,要如何找到答案呢?在矛盾的螺旋中无尽的探索,这正是美之所在。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火是万物起源,由火及空气、水、再到土,再回归火。

  宇宙万物,不论外在或内部,都是对立统一成一体,且不同于巴门尼德的静止不变,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引起同一事物在不同对象那里又有不同的效果。

  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即来自于他。

  但有关此句话的解析,尚无定论。

  且不说河流中的固定点,就算是该句陈述的主语人,也不一定是静止的,而赫拉克利特默许了主语的静止性,所以这句话本身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

  而那智慧者to sophan,宙斯,掌管宇宙万物这一切。

  其中的真理,往往有隐藏自身的倾向。

  所以人,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洞察力,去获得理性,从而理解逻各斯logus(即法则,智慧,语言及其应用)。

  在这里,清醒时,人是在公共的世界;而入梦后,则进入个人的世界,或者是在睡梦中继续参与现实中的世界。

  在此,如果灵魂是一个人的真正自我,那么身体便终无用途。

  而对于灵魂来说,它亦或是构成宇宙的生命材料,亦或是理智原理。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读后感(四):大家快来看我对装B者的回应!

  2007-12-23 01:33:58: 湘菜之王  什么王气,简直就是搞复辟,一天到晚,显得很牛霸,很有豪情一样.

  gt; 删除2007-12-23 01:35:03: Mephisto  为什么《柏拉图全集》是笑料?谁告诉我

  2007-12-23 01:37:19: 湘菜之王  简直是装B,你去鄙视胶装书吧,一贯去鄙视吧,最后又来个"有些书",不知道是你逻辑有问题,还是我理解有问题.

  或,又有人在这里说什么翻译不如看原著.真幼稚,一个高水平的翻译,可以化解晦涩,让写书的人装的B变成你能懂的语言,多好.还被要去贴人家冷屁股.

  有些人,就喜欢张口来什么尼采,来什么博拉图,好象多高级,能封口.民族悲哀.先学好老子做好人,认识好宇宙再来讨论什么希腊哲学,OK?!

  2007-12-23 07:00:48: 辞书爱好者  张口就来伟大人物的人名或许不是好习惯。

  但张口就来民族也同样不是好习惯。

  2007-12-23 07:12:37: 湘菜之王  或.老子这是善意提醒,你不张口就来,我会"张口就来"?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动机,毫无可比性,但是充满警示性,发人深思.是的!

  gt; 删除2007-12-23 07:17:03: 湘菜之王  2007-12-23 06:58:03: 辞书爱好者  2007-12-23 01:35:03: Mephisto  为什么《柏拉图全集》是笑料?谁告诉我

  翻译的作者不识古希腊文,是从英文翻译的。但就是英译,也被人批评错讹很多。

  这说明装B者遍布全国,全球,那么可以推断,装B者都是会希腊语的,那么既然他们不满意,为什么他们自己不去翻译,自己明知道希腊语作为"死亡语言"不能普及,还非要对别人的知识普及行为挑三拣四,抱着"唯我独懂"的狭隘心理在这里对别人的劳动进行鄙视,这种人心态,真可怕!倒也不是说你了,问题是既然你厉害,你倒是给我翻译啊,你翻译得好,你也做点实事嘛.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读后感(五):“生”之可悲与丁克宣言(?)

  当赫拉克利特如是言说之际,他的本意即是无条件地、明确地谴责“出生”:“一旦出生,就意味着他们同意活下去,并且直面他们的命运,抑或称之为‘沉睡’,还在身后留下子嗣,轮到他们也继续顺应于他们各自的那种命运。“赫拉克利特谴责“出生”,因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预先知道自己在人世的命运,那么一定不会选择“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一旦出生,就意味着他们同意,顺从于自己的命运活下去。

  这让我想起了索福克勒斯在《特拉基斯少女》中的话:

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尚未死去,他的命运是好是坏,你就无法判断。

  那么,如果是好命,赫拉克利特就不谴责“出生”了吗?也不是,因为生命最终都会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或者克拉克利特的探讨比这个还要深一层,即是说:人如果要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命运活下去,那么和没有活过没什么两样(或者说不值得去活一遍),就像是“沉睡”的状态,无法控制,醒来即是一切皆为幻灭。

  当然,这是我的推测,不一定是赫拉克利特的本意。他的本意,已经几乎不可能从这些断简残编中还原了,这也让后人能赋予这些只字片语丰富的内涵。

  既然如此,赫拉克利特不仅谴责一个人的出生,还谴责一个人让别人(后代)出生。因为:让后代也经历本就确定好的命运,是不正当的行为。就是说:生孩子都是自己没活明白。

  首先,人没有选择自己出生的权利,不过是父母一次性爱的产物。由此诞下了我们,这是强行赋予给我们的“出生”。既然,他们已经面对了自己的命运,那么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就理应意识到“生”的无意义,为何还要让后代再经受一遭呢?看来人类也不过是一种既浪费生命,又不假思索地繁衍生命的物种。正如荷马史诗《伊利昂纪》所言:

凡人的一生,如树叶枯荣秋风吹打落叶,又一年阳春,枝头上又会萌发新芽,人亦如是,一代人出生,一代人老去。

  

以上引文皆自译自英译本(我的意思是,有希腊罗马相关的翻译,可以找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