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中的科学》是一本由(英)布莱恩•克雷格(Brian Clegg)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行中的科学》精选点评:
●翻译的还行
●这书不怎么样 内容比较浅显 不过更新了一些老旧的知识 比如机翼获得升力是因为空气速度方向的改变 还有视觉暂留的错误观点 不知道正确否 不过看作者的头衔 可靠性应该有吧
●有些段落挺有意思,不过翻译做得不够有诚意,英里和公里都不帮忙换一下
●三小时半读完,差不多刚好一个短途飞行的时间。不乏味,主要功用是帮助我复习了一遍高中物理。
●关于飞机和飞行本身讲的太少了,一大半是讲地球的各种地貌和现象…
●很应景
●在高铁上读完的…知识较浅显,但作者的思路很奇特。上一本看完的是流亡中的自在,顺便注
●杂,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细,也说不好玩
●两个小时扫完。。。给文科生补习常识的小册子
●许多高中物理知识,关于飞机本身的不多,大多是生活中现象的科普。
《飞行中的科学》读后感(一):很生动有趣
买了一部kindle,随时随地可以看书了。这是第一部在kindle电纸书上读完的书。本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作者一一解答了飞行中人们会想到的各种问题,开拓了知识面。你以后坐飞机的时候可以在熟人面前好好装一次B了,呵呵
《飞行中的科学》读后感(二):有趣的科普
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读物,事实上我看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但是如果我能做一次飞机,当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会想起这些有趣的事情。
很新颖的描写手法,从起飞到降落,这个时间里涉及的东西能说的都说了,这个世界本身就很精彩,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精彩的眼睛和兴趣,现实让我们盯着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却忽视了与“生活”有着联系的另一些东西。
《飞行中的科学》读后感(三):在飞机上作死的三种办法
本书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在飞机上作死的各种方法,比如,砸碎飞机上的窗户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在上厕所的时候、坐在飞机马桶上同时按下冲水按钮,比如跟全飞机的乘客约好随身装上非常重的东西,等等。以上实验都会附赠亮闪闪手铐一副和免费的警局七日游,当然前提是大家还活着。真是居家旅行坐飞机不得部尝试的三种实验。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非常适合在机场百无聊赖之中阅读。当然如果有恐飞症的话这本书也许不太适合你,除非你想要给自己来一次脱敏治疗。不知道为什么我有好几个朋友都变成了航空业相关从业人员,每次跟他们聊完天我都觉得我这辈子都不想坐飞机了——当你知道了航空公司有多扯淡、多少次"差点就出事"之后,大概没几个脑子正常的人还愿意把自己的性命交到这帮糊涂蛋手中 。
他们也成功治愈了我看见穿波音制服的北欧机长就走不动道的毛病,正如作者说的,"在不久以后绝大多数机组人员都会下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飞行员和一只狗。只有当自动驾驶仪失常时,才轮到飞行员手动操纵,否则狗就会咬他。”
本书评完全没有关键情节透露,你要是真想知道上文提到的三种实验会导致什么结果,不如亲手试一试——或者看看这本书。
《飞行中的科学》读后感(四):飞行中的思索
由于坐飞机多的缘故所以第一眼就找到了这本书,说实话以前坐飞机无聊的时候还经常会想飞行中的各种科学问题,作为一个对科学有探究欲的同志来说这本书恰好可以做一个科普教材。曾经我有很多科学问题(当然现在也不少),比如飞机机翼下面的大罩子是干嘛用的?原来那个是整流罩,稳定飞行中经过机翼的气流用的;比如之前听飞行员和塔台广播时有位机长说要烧半小时然后才准备起飞,原来是因为飞机的重量超过了最大起飞载重,导致的原因不是飞机不能起飞,而是飞机要达到起飞的提升力需要有更长的跑道加速,而机场的跑道是固定长度的所以肯定就没法实现起飞。又不能把乘客赶下飞机也不能把行李扔下去,于是乎最无奈的方法就是飞机停那里白白烧半小时航空燃油,等到重量减轻了再起飞;再比如飞机跑道的编号,飞机滑行时总能看到飞机跑道边上有数字编号,而且都是两位数的,一直想弄明白却总有点一知半解。原来编号是以跑道与正北方的夹脚为依据,以正北为0度,顺时针旋转到正东为90度、正南为l80度、正西为270度,再回到正北为360度或0度;每条跑道就以它所朝向的度数的百位数和十位数作为编号(个位数按四舍五入进入到十位数)例如一条指向为西北284度的跑道, 它的编号就是28,如果是285度,编号就是29。同一条跑道,因为有两个朝向,所以就有两个编号。例如:一条正北正南的跑道,从它的北端向南看,它的编号是18;从南端向北看,它的编号就是36。
除了与飞机相关的很多知识以外,你还能从到达机场开始到登机、滑行、起飞、巡航、着陆等各个时间点里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科学知识。比如用相对论告诉你经常飞行的人会更年轻、滑行为什么飞机要用拖车,巡航高度有什么规定,飞行中的马桶是怎么工作的,着陆时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各种各样有意思的问题零零总总能让你学到很多知识,这位来自剑桥大学的科普作家用在写这本书前一定没有忘记恶补一下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