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父》是一本由一寸山河一寸金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教父》精选点评:
●四天读完,还是挺有意思的,粗略了解了杜月笙的一生。机会还是掌握在有准备的手里,眼光很重要,格局也很重要。
●叙述风格蛮清奇的
●个人觉的不错。蛮好看的。
●作者写的很有趣,也不知道到底是时事容易造英雄呢还是英雄喜欢扎堆出现,感觉那混乱的民国时代,这些大佬们都互相认识并且一起在整个中国翻云覆雨。人性也真是复杂,或许杜老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人的一生太长啦,这本书虽厚但还是不能完全概括,杜老的情场经历和大背景的共产如何取得大势,依旧简略。不过传记是不是都存在一个缺点,容易把书中的主人公写成上帝无所不能?
●杜月笙
●能成为一代枭雄自有其独到之处
●废话真的多,尽扯些没用的,文笔又很糟糕,翻来覆去只会一种写法,类比也或许单一牵强。1/3弃
●还挺有意思的
●辉煌的一生,乱世出英豪
●流水账
《上海教父》读后感(一):流氓青年在乱世
五一放假几天,一口气读完了《上海教父:杜月笙》,话说杜月笙让我产生印象的是在《建国大业》里面的霸气出场,那时候冯小刚扮演杜月笙霸气十足,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人物,而正好4月的时候,环游西湖的时候,路过杜月笙在西湖的别馆(现在好像是印章博物馆),又突然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所以拿了本书读了一下。
杜月笙小时候过的很惨,父母早逝,后妈也突然失踪(作者说可能被绑架了),然后被亲戚收养,因家里穷,只读了几个月书就辍学,之后开始混社会,吃喝嫖赌偷,样样都会,但是杜月笙还是有志向有追求,对于人脉把握能力达到极致。
杜月笙先后跟陈世昌、黄金荣等人混的非常熟,之后开始迈向飞黄腾达的道路,这期间,杜月笙黑白通吃,用尽各种手段来打通人脉,里面公关的水平即便到现在都能觉得十分厉害,而且杜月笙两头通吃方面同样做到极致,例如对待工人阶段与统治阶级,他懂得一个平衡,不能一味迁就一方,跟工人阶级站在一起势必得罪统治阶级,换言之如果跟着统治阶级,也会让自己的价值降低,所以他通过双方的利益博弈,在搞好与工人阶级的同时,同时也树立统治阶级心中的地位。这个套路,在法租界还是在后面国民党,他这一套都通吃。
杜月笙除了会做人,搞人脉以外,杀人也从不手软,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建军大业》,里面张涵予扮演杜月笙在4.12反革命中,做掉了汪寿华,这些暗杀或是明杀,在杜月笙的岁月经常发生。此外,杜月笙还懂得转型,他知道自己读书不多,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穿着打扮非常有讲究,跟普通流氓不一样(虽然大部分做流氓的事情),跟当地的社会名流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
乱世实际上对于杜月笙而言,是不幸,但也可能是幸运,但终究杜月笙还是在那段岁月里面成了上海滩一代枭雄。
《上海教父》读后感(二):人脉带来的荣华富贵
之前看周润发、黄晓明等人主演的电影《大上海》,听人说里面的“大先生”原型是杜月笙,当时还觉得奇怪,杜月笙不是个黑社会吗?怎么被阿发演得那么温文儒雅,是不是偏离原型了?
直至这次看完《上海教父杜月笙》,才发现,那真的是杜月笙。
2岁丧母,6岁丧父,8岁最后的后妈都被人贩卖走了,只留下孤苦伶仃的一个人。12岁开始赌博,14岁开始嫖娼,16岁彻底成为街头巷尾令人无比讨厌的混混。看尽人间人间百态又做尽丑恶人生,然后再为了一口饭吃,为了满足自己那些变态欲望,重新出发,察言观色、曲意逢迎,一步步走上叱咤上海滩三十年的“地头蛇”的道路,不可不谓传奇。
在这本书中,我所看到的杜月笙是一个非常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专家,也是非常善于利用他人的麻烦给自己牵线搭桥走向成功的。从他一开始混进黄金荣的圈子,就是通过黄金荣的太太林桂生(在大上海中由袁莉饰演)牵线搭桥,利用林桂生生病寂寞的时候,无微不至,悉心陪伴照顾,以此获得了林桂生的信任和支持举荐,然后再一步步的走到黄金荣身边、帮助黄金荣、取代黄金荣、超越黄金荣。
人脉,是杜月笙手上的屠龙宝刀,他善于挥舞这把宝刀,而宝刀也能助他攻无不克。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搭上国民党,并一步步走到蒋介石身边,成为老蒋的一把利刃,也给自己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和慢慢洗白的名声。在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事迹就是他搭上宋子文的那一段:财政总长宋子文需要发行国券来换取百姓手中的钱,以便去美国购买飞机。此举不善。他需要一个黑势力来帮助他出面,杜月笙出现了,并且非常顺利且利索的帮助他办好了这个事情。但是杜月笙只是默默的拿走了属于他的这部分钱,并未过多与宋子文套近乎。要知道,当时的杜月笙是非常渴望能搭上政府并且从中获利的。但是他很清楚的知道,在这些机关要职的政要眼中,他杜月笙就是一个“夜壶”,都要用但是用完就想藏在床底下,瞧不起他的。所以他需要第二次机会,来帮助宋子文办事情,并且获取宋子文的信任。机会总是有的,也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宋子良(宋子文的弟弟)在上海风流使一舞女怀孕,舞女纠缠不休,使宋家伤透脑筋。杜月笙听闻后,就默默的出手把舞女做了(是真的做了,扔到黄浦江那种做了)。但他并未直接告诉宋子文,而是把风吹到了宋的耳朵里,让宋心里欠自己一个人情。不可不谓之高明!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书本的最后,竟对杜月笙产生了一丝丝崇拜之情,为他的眼光与手段,为他的上海滩经营。明明是一个大流氓,但却不让人讨厌,他做的坏事是数不尽数的,但是对于这些事情确实最高效而利己的,也许正因为这些利己,才让他身后得不到好名吧。
厉害的杜月笙,可怜的杜月笙。
《上海教父》读后感(三):在这个社会,我们需要的不止是个人崇拜。
最早听到杜月笙这个名字,应该是和考虑上海滩的某种关联性。但到后来让我决定花时间去了解关于这个人,却是因为牛皮明明在公众号上发的一篇《当年流氓真君子,今日君子真流氓》的文章,写的真不错。碰巧在当当读书找到了一寸山河一寸金的这本《上海教父》。初看文字语言和故事情节都还不错,看多了真不敢恭维。然而整部书结构脉络清晰无比,作者对杜月笙及其故事理解的还算比较全面透彻。对于人物形象的设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抛开他对主人公的偏好和喜爱不说,塑造一个如此八面玲珑、叱诧风云的人物,也是要花费一番巨大的功夫的。
因了此书的杜撰,让我了解男人中有格局有气魄有风骨的一面,无意与当今某类男人对比,更是鲜明许多。真要写出杜哪点好,竟一时词穷。对此人的认可让我有兴致去了解了另一个与他命运相关的人物,至于传记与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读到更为客观公正的杜月笙传记。
附经典语录: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2.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这才是花钱能手。
3.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
4.英雄不怕出身低,关键要有一个好脑子。
5.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 场面 情面。
6.对人必须诚恳,即使有人欺瞒我于一时,我总能以诚字来感动他,使他心悦诚服。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你们举一反三,方始可以谈交友。
7.杜先生还曾经对一个有文化的朋友说过: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了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而我呢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了1000年变成了鲤鱼 ;然后再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那你还是一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拉 你说我做事情怎么能不谨慎呢?
8.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9.“我是一个中国老百姓,碍于国家民族主义,未敢从命”。
10.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1.挨骂是假的,银子是真的。
12.人活在世上要靠两样东西,胆识和智慧。
13.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14.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15.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16.你个事体我晓得了,我会替你办好的,好!再会!
17.江湖上有人找杜摆平事体时,杜淡定的说道:“闲话一句。”
《上海教父》读后感(四):读后感
本书名为教父,看杜一生确实是教父的一生,好面子,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收下无数门生,在上海只手遮天。教父的工作就是帮人解决麻烦,利用手中的资源,手下的人成事,这他做的非常好。
书整体按照时间写,从出生到逐渐发际,到煊赫一时纵横捭阖再到病死他乡。作者讲了许多例子和猜想都有据为证,这些例证能反映一些当时状况,不过许多棘手的事,别人做不了他做成了,应该绝对不只作者所说的处理方法,可能有大量埋藏在历史中关键操作不能被后人发现。很遗憾从此书中,我们也看不到这些操作细节。
杜在幼年便父母双亡,所以走上了歪路子,好赌博。这样的背景下,他辗转来到上海,做工又偷鸡摸狗,一直混的像个社会败类,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小在外闯荡的性格使他有两个关键特点,一是好交朋友,二是察言观色能力强,通过这交到许多朋友,朋友介绍让他进入大户当差,他善于察言观色,在大树下一下便攀着高枝迅速成长起来。
有了一些势力后,如果这个人不懒惰,按照之前的工作状态,理论上在一定规模下就会越做越大,因为手中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来手下的人会越来越厉害,钱会越来越多。他也这样利用各国领事,军阀,国民党,大资本家等各个阶层势力和麻烦迅速结成一张自己的大网,势力越做越大。在这过程中组织策划了一些暗杀绑架勒索活动也决定了他的身份终究有黑社会背景。
在抗战时期,杜没有做汉奸,日军占领上海后,他辗转来到香港,重庆。老虎离开自己的山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我想这一部分非常艰难精彩,杜的表现很漂亮,分别在香港和重庆搞起了自己的力量,将手下的牛人重新汇聚到一起,运作资金和人脉做成许多难办的事情。这过程中与伪军很多事情非常有意思,伪军,国军,日军做事情也都在给自己留后路,所以都乐意让他人成事。通过这些运作,杜在这些时期至少保持住了自己的地位。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蒋对杜的态度变了,希望政府洗白,不再支持杜做上海的财政长官,严格打击各类资本运作,甚至抓了杜的儿子去坐牢。然而,蒋是靠着这帮人做的委员长,这帮人终究还是无法真正的得罪。我想这也是蒋败走台湾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解放了,杜由于坚定的站国民党,之前策划过大规模杀害共产党,怕被清算,又从之前蒋对他的态度看透了蒋也不是真能容他。没办法只能又一次出走香港,此刻便开始走下坡路。物极必反,一个人的经营到了鼎盛状态后,一定会开始变衰弱,而杜的来的特别晚,几乎到了他临死前的几年。所以物极必反可能与一个人的身体经历有极大关系。他一生能折腾,能绝处逢生,而年纪大了精力不再,也就折腾不动了。我想若此时杜只有四五十岁,他也许还能东山再起。
全书在他的去世中结束,他的医嘱说自己死后想要回落叶归根,想不到蒋也没有同意,将他的尸体运去了台湾。
书中知识点很多,通过书评是难以总结完的,希望读者们好好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