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英国简史》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狄更斯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狄更斯英国简史》精选点评:
●刚刚看完,文学界的莎士比亚名不虚传,吐槽各朝各代吐槽得一塌糊涂 窃以为仅供娱乐,并不可拿来考究正史
●狄更斯真是太能吐槽了真是好玩
●凌乱在一堆人名中,嗯,反正没一个是好国王…都被吐槽的体无完肤…
●每次阅读中世纪欧洲史都需要巨大的勇气,野蛮,残暴,断头台和绞刑架,战争混乱和瘟疫。触目惊心。
●他用了你可能不会太喜欢和不习惯的方式讲述了历史。
●围绕着英国国王的写的英国简史
●啊啊啊,这不是我想看的
●没觉得翻译不行,四星高了点,6.8分
●人名与头衔太多,记起来真费劲。
●2019.3.26 罗马时代的英格兰,从凯撒第一次入侵的500年历史我们知道的不多,基督教取代了德鲁伊教成为不列颠的主流。罗马人撤离后,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以及撒克逊人不断进攻不列颠,导致沃蒂根君主只能与撒克逊人结盟。 经过了阿尔佛列德和爱德华大帝的两代统治,撒克逊人彻底融入不列颠。阿瑟尔斯坦和六少主时期的英格兰是混乱的,再经历忏悔者爱德华和哈罗德的统治,撒克逊人的统治就到头了。 诺曼底王朝,征服者威廉建立了他的英格兰王国,他的儿子红发威廉即威廉二世继任,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生于此时。好学者亨利一世由于是英格兰人而得到拥戴,可惜他是贪得无厌,报复心很重而虚伪的人。他的王后玛蒂尔德却是心灵善良的人,致力于消除诺曼人和英格兰人的仇恨。最后斯蒂芬统治了19年,王朝终结。
《狄更斯英国简史》读后感(一):英国历史流水账
2019.4.1 罗马时代的英格兰,从凯撒第一次入侵的500年历史我们知道的不多,基督教取代了德鲁伊教成为不列颠的主流。罗马人撤离后,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以及撒克逊人不断进攻不列颠,导致沃蒂根君主只能与撒克逊人结盟。 经过了阿尔佛列德和爱德华大帝的两代统治,撒克逊人彻底融入不列颠。阿瑟尔斯坦和六少主时期的英格兰是混乱的,再经历忏悔者爱德华和哈罗德的统治,撒克逊人的统治就到头了。 诺曼底王朝,征服者威廉建立了他的英格兰王国,他的儿子红发威廉即威廉二世继任,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生于此时。好学者亨利一世由于是英格兰人而得到拥戴,可惜他是贪得无厌,报复心很重而虚伪的人。他的王后玛蒂尔德却是心灵善良的人,致力于消除诺曼人和英格兰人的仇恨。最后斯蒂芬统治了19年,王朝终结。 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开启,统治35年并带来英格兰繁荣,自己却遭到儿子的背叛。狮心王查理,无地王约翰,亨利三世都没什么建树,直到爱德华一世想要一统苏格兰和威尔士。当然,威廉.华莱士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的苏格兰,爱德华一世一生都在征战并死在征战的路上。爱德华二世则是昏君,只知道宠臣。好战者爱德华三世南征北战,除了战功赫赫,温沙堡的修建和威克里夫教会改革也是值得记忆。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出现圣女贞德),爱德华四世,爱德华五世,理查三世,然后王朝终结。
都铎王朝,亨利七世(亨利.都铎),暴君亨利八世,16岁就死去的爱德华,玛丽女王(血腥玛丽),光荣女王伊丽莎白。
斯图亚特王朝,伊丽莎白女王没有子嗣,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为继承人。这是第一个统治英伦三岛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专制王朝。可是詹姆士六世是个昏君,挥霍无度。他的儿子查理一世继承发扬了他的缺点,最后被送上断头台。在经历了护国公奥利弗的时期后,查理二世继位,于是英格兰进入历史上最荒淫无度的时期。詹姆士二世是英格兰最后一位天主教国王,他死后的1689年1月13日,奥兰治亲王和王妃同意英格兰实行新教信仰。
《狄更斯英国简史》读后感(二):时势造英雄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本书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的英国史,包括亚瑟王、百年战争、都铎王朝、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等重要时代和人物的兴衰。
一 历史的发展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了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英国是历史悠久的君主制国家,直到现在,君主在名义上仍然是这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公元前30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
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不列颠的文字记载始于罗马入侵。凯撒大帝带着他的军队和文化远征不列颠,然后军队没能进入不列跌,却带来了文化,通商和税收,两国开展的自由贸易带来的收入超过了任何一次武力征服所得。因此,征服不列颠从未被放弃过,直到公元43年,罗马才成功侵占不列颠。然后罗马的入侵直到哈德良长城为止。他们从未征服过今天苏格兰地区的人民。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历史分分合合,反反复复,有斗争有抉择,一部围绕王族亲戚的斗争史,在血统里千锤百炼,有更深的世俗味。时势造英雄,一个个个体在历史的轮回里展演人性的多样性,推动社会文明的更替、蜕变。个体因历史而成就,历史因个体而丰满!读“野史”,从一个个人物故事里读懂文明发展脉络;读正史,从一个个历史事件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
二 艺术特色
几乎是狄更斯创作水平的巅峰,朴实的语言、犀利甚至沉重的讽刺、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这里融为一炉。他无意迎合年轻读者,也无意借古讽今。他的英国史不无偏见,却因激进和主观更受欢迎。——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持人David Starkey
本书没有教科书般的说教,没有一本正经谈史论经,以讲故事形式把历史、人物演绎得生动,有趣,在轻松阅读中领略历史的更替,人世兴替,一窥英国的古老历史和渊源。
“读史使人明智”。智生于多事,英国王朝更替,风云诡谲,有勾心斗角有宅心仁厚有斗智斗勇有厚黑计策。外敌入侵,异族掌权,同族相煎。欲望的折腾,权利的倾轧,人心的叵测,在狄更斯的笔触中淋漓尽致展现。
本书语言朴实实诚,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语义,一言一语都是场景的再现,没有过多的修饰,反而让人觉得更真实,更感同身受!
《狄更斯英国简史》读后感(三):英国史上的国王群体展
上学那会儿,我一上历史课就打瞌睡。真的,几乎毫无例外!为什么这样,我也不太清楚,充当催眠曲的,不知道是历史老师那激越而铿锵的声音,还是历史书上的单调无聊的内容,后来想,应当两者兼而有之,而后者更甚。 所以,我上学时学的历史都是梦游态的;所以,工作以后开始努力补功课。
补课时才发现,比起历史教课书上的内容,很多历史都是那么有意思。原来,历史可以是有趣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优秀的史书应当是有人的温度的,不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冰冷的有着巨大疏离感的。
决定读这本《英国简史》,除了冲作者的大名而来,更是因为在此之前,曾有狄更斯的《双城记》带给我深刻的影响,虽然它是本小说,但我竟通过小说感受到有别于教科书上的法国大革命,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法国大革命几乎完全不同于课本上的法国大革命。这位卓越的大家有着精巧的手笔恢宏的视角与悲悯的情怀,并且其文笔极其幽默有味。
那么,读读大师 《英国简史》,又如何呢?
我想,它完全不在我未翻书之前的想像里。读完之后,我想这本书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千年英国史上(公元前50年至1689年)的国王群体展,或者叫做《英国历代帝王传》。
翻开书,大不列颠历史上的历代君王便列队走来,几乎一个不漏,而随之而来的,是从不列颠人迎来最早的入侵者——罗马人以及撒克逊人开始,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画卷被徐徐打开,这是一本由国王的传记为经线牵出一部英国简史。这大概是文学家特有的历史笔法(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司马迁的《史记》了,司马迁首先也应当是个文学家,然后才是史学家吧),因为文学是关注人的,人,是文学永恒的第一主题。
所以,不同于严肃庄重的史书,狄更斯在这部“英国君王史”中,简直是充满了嬉笑怒骂,在叙写史实的同时,把自己的嘲讽、愤怒、轻蔑,以及同情、颂扬、慨叹等极具个性化的情感倾注在历史人物身上。 例如:
唉!在天下太平的日子里当个佃户,比在黑暗的年代当英格兰国王和王后要好得多呵,可人世间就是这样的不公平!(少年国王埃德威,王后埃尔吉娃) 唉,征服者啊!昔日多少人尊崇的名字,此时又有谁还会再想起,如果你征服的是一颗真心而不是英格兰,恐怕你的下场要比现在好得多!(“征服者”威廉) 亨利七世并不像平民百姓所期待的,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非常冷血、无比狡诈、机关算尽,为了儿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都铎王朝之亨利七世)这样的历史书,读起来有读历史故事的独特体验,好玩有趣适合慢慢读,每天读一两个人物。像我这样,一口气把它吞下去,后果就是——被N个亨利、N个查理、N个玛丽……全部绕晕,完全分不清谁是谁了,这就尬了!
话说,估计读这本书最大的障碍,大概就是这些国王反复雷同的名字了,谁读谁知道它一准又会让你想起《百年孤独》里一堆的奥雷连诺和苏尔乌拉!哦,天呐~~~~
《狄更斯英国简史》读后感(四):所有历史的底色都是人性
“狄更斯”与“英国简史”的组合,让人油然而生阅读的兴趣,而结果也确实不负期望。
整本书的写作风格,若以中文书做个简单类比的话,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相似,文笔轻松、幽默,阅之卓然有趣,不觉枯燥。不是历史大事记的写法,时间的刻度不强,不像历史类书籍那样罗列“XX年,XX做了XX大事”,而是为历朝历代的帝王“画像”,描绘了这是些怎样的人,或残暴,或虚伪,或愚蠢,或可叹。这些人的所为之事是其特点的说明,因此带有作者个人鲜明的喜恶观与评价,由于作者用简炼而丰富的语言讲述了帝王们的所作所为,所以读者往往会赞成作者的评价,而不觉得偏颇。当然,同样的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不赞成作者的观点,也很正常。
全书内容,从公元前罗马的尤利乌斯·恺撒征服不列颠开始,依次为诺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各位帝王画像,一直到1689年,奥兰治亲王和王妃登上王位为止。在“尾声”部分,则以极其简略的文字,将历史拉通至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和出嫁。
读完之后的感想,除了写作上的特点让我印象深刻以外,主要是历史本身了。
所有的中外历史,无一不是权力争夺、血腥屠杀、尔虞我诈、波谲云诡、翻云覆雨、谜雾重重。不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发展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文明和文化、遭遇到怎样不同的困境和机遇,然而欲望、人性、争斗、追逐却高度相似。在当是时,身在历史中的人恐怕很难跳出自身的局限,或是自以为君临天下,主宰浮沉,或是哀叹生不逢时,身不由己。但是,借着作者的笔,将历史的长卷摊开,我们作为历史的后来者,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时,再辉煌的风云人物也幻化成一个小点。即使一些伟大的人物的思想和 做为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他们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成了过眼云烟,化为一声惆怅的叹息。
如果拿本书和中国的帝王传记对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的方面,一样有精明的帝王和愚蠢的帝王之分:“帝王”这个位置只是给予了他们身份,未必给予他们智慧;一样有幸运的人生和倒霉的命运之分:送上门的王位继承、打破头的争斗、时代的宠儿、欲死不能的悲惨;一样有野心勃勃和混吃等死之分:或是励精图治、国泰民安,或是天下大乱、污烟瘴气。对宠臣无原则的纵容导致自己垮台、对人民血腥残暴的镇压,换一个人名,换一个地名,几乎可以场景互换。
不同的方面,一是西方的历史中,宗教的力量之大,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帝王命运和发展走向,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很难想象的。宗教在我国古代,是帝王们的信仰、爱好、政治手段,是帝王们股掌间的一枚棋子,从未成长为反制帝王的势力。但狄更斯在书中并未就宗教在英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地位展开议论,其书主旨不在于此,只是在叙述各帝王的人生生平时,提到了宗教对他们命运的摆布和捉弄;二是西方的议会制,这与“君权”与“相权”纠缠不休,直到最后“君权”独揽大权的中国历史完全不同。因此,英国帝王所经历的斗争又多了一层内容;三是因为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的诸多原因,英国与周边国家的互相融合与互相争斗贯穿其整个国家的发展史。虽然我国在西汉时期与西域诸国、唐朝时期与周边诸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总体而言,是“君国”与“臣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国家强大到长期与中央政府对抗,并立数十年,也没有通过平等的、互换的、大量的联姻形成错综复杂、影响后代的国家盟友关系。所以,英国历史读到后面,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关系、事件层层叠叠,连狄更斯都不只一次地说“看不清楚”。甚至有时,我得画几笔草图才读得清晰。就好比:中国历史像金字塔型,帝王高高在上,下面辐射了本国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多类内容;而英国历史像蜘蛛网型,帝王坐在中间,牵涉的内容从宗教到议会、从宫廷到国外,每一份力量都足以撼动他岌岌可危的宝座。
E>U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