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古寻踪》是一本由斯飞小组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72.00,页数:1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识古寻踪》精选点评:
●坑钱的。。。
●算是一套較為可靠、齊備且裝幀精良的重要不可移動文物目錄。列出批次並以此為序,將合併登錄的文保單位拆分為子項文物點開列(特別是長城、大運河等跨省單位),這兩點令人滿意。但後一點有時貫徹得不夠徹底,例如天津五大道建築群、張家口堡,並沒有做出拆分,“統計主項”的設置也多有待商榷且並不太必要。
●可。
●亲测一册,好用。纸还可以再好点儿。购买之前请看清楚介绍。
●同学们,刷起福建泉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保爱好者必备,有了拆包信息,再也不怕遗漏国保了!
●居家旅行,常备身边,装帧精良,适合收藏,地址准确,用心良苦,识古寻踪,乐趣无穷
●能走完书里列出的地方恐怕是有生之年了
●搭配“斯飞坐标”小程序,可以来个中国古迹深度游打卡。
●斯飞小组的受益者,尤其是买这套刷保手册得知的斯飞坐标小程序,简直是刷保必备
《识古寻踪》读后感(一):期望值以下
装帧漂亮!东西南北各一册。看清是“国保”的手账了,但还期望更多——比如斯飞小组在识古寻踪过程中的故事。文物会说话,有故事的文物更生动,可惜手账没有写。斯飞这名字也取得有趣,如鸟斯革,如斯飞。感觉像半拉子,但作者明示了,手账手账手账而已。那就当它是导游手册吧。更是工具书,就看读者怎么样利用了。
《识古寻踪》读后感(二):文艺青年装逼利器,国保强迫症患者慎入
发个短评吐槽,结果还被人怼了。干脆多说几句吧。
这套书很奇怪,按说应该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套装和四本单独的分册均有独立的ISBN,也就是五个ISBN,不知道中信出版社的书号是不是多得没地方用了。当然更怪的是四本书都找不到条形码,只有在版权页里才有ISBN。还有更怪的是出版社的名字,书脊上是中信出版集团和中信书店,封面和扉页是中信出版集团,而版权页的信息又是中信出版社。
现在豆瓣管理员把套装和东临青丘分册合并为一个条目了。
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套装4册) ISBN 9787508692425 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东临青丘 ISBN 9787508692449
再说一下书名吧。请文艺青年饶恕我这个老人吧,在此书之前,我真不知道手帐是什么意思。被怼了以后,我还特地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没找到。再上网查一下,原来是个移植过来的日语词,大概呢,就是记事本的意思。本来叫国保手册简洁明了,我记得斯飞最早宣传的时候,好像就是叫国保手册的,当然这个名字就太low了,逼格实在不够高。
各个分册如果直接叫东南西北,当然逼格也不够。“西出阳关”、“南游潇湘”马上逼格就上来了。当然我不知道出了阳关怎么到得了陕西重庆云南?更不知道从潇湘居然能游到海南岛上。
至于内容,编者们肯定是付出了心血的。但很明显,编者们参考了维基百科,不过在前言中,这份功劳是完全属于斯飞小组的,我没有看到任何一句感谢维基百科编者的话。
摊子摆大了,疏漏在所难免。所谓深度拆分,当然会有少数遗漏,有些含有子项的项目就漏列了。当然除了国保强迫症患者,谁会注意这些子项呢?而对文艺青年来说,拆分不拆分对他们也毫无意义,大部分文艺青年一辈子也去不了100处以上的国保,他们只需要对着“手账”,拍张好看的图片,发一下朋友圈。
《识古寻踪》读后感(三):斯飞小组推出定位、导航访“国保”的小程序
与《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配套使用的小程序已经上线,31个省市自治区的4296处国保的简介和定位已经上传,“国保”相应的图片处理完善随后上传。扫描纸本手账最后一页的小程序二维码即可使用小程序,“国保”的查询、定位、导航功能均已实现。点击首页面右下角的橙色图标,在下一个页面点左上角的“标签”可以批量迅速打卡。排行榜分为古迹和使用者刷保数量两种排行榜。小程序的功能将进一步优化,在2018年底前正式构建完成。手账+书衣的套装售价为258元,如购买,请扫描最后一张海报的二维码。纸本手账与小程序配合使用,让访古更有趣,感谢大家支持斯飞!
扫描纸本手账最后一页的二维码进入小程序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国保均已上线,“国保”图片随后上传输入“佛光寺”即可查询定位到这座唐代建筑点击文字部分进入简介,点击页面中的三角形进入定位并导航在点评区内,可以评价古迹,并上传佛光寺最新现状图片在小程序中,点击右下角的绿色钮,进入导航状态利用小程序配置的地图导航,即可前往佛光寺批量打卡模式:选择首页右下角橙色的展开符号,点击下一页左上角的“标签”,即可进入批量打卡模式,页面右侧的字母代表各省的首字母纸本手账+书衣套装售价258元,用书衣保护手账出行防止其破损《识古寻踪》读后感(四):读之可卧游,手捧接千里,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手账
读之可卧游,手捧接千里,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手账,看看我怎么开始利用这套手账刷宝,读书
封面斯飞独家推出的皮套分省内页内页这是我的第一本手账,我平时是不买这种东西的,但是看到预售这四册手账时,我第一时间下了订单,然后就开始了久久的期待,期待成书之心情如若大旱之望云霓是也。
我极少赞美,因为我的审美习惯与知识结构,让我不轻言溢美,但是这四册手账,以及斯飞小组,更加这来之不易的公益小程序坐标,完全值得我的这阙赞美与推荐。
我开始用它去写下我的游踪感悟、贴上我的千里车票、访古单据,我开始使用本书所搭载“斯飞坐标”小程序,开始于虚拟社区留下我的电子足迹,开始通过线上互助与知识共享与Wechat discussion groups里的伙伴们分享行走感悟、看博物馆的心得,我开始关注线下的经验分享会、签售会,试图理解刷遍北国千宝的伙伴们的知识结构与经验分享……
探访马王堆汉墓考古遗址后草书的“为什么马王堆汉墓是意义重大的考古发现”在斯飞坐标这一虚拟微社区内留下的电子足迹——探访天心阁后的遐思与感悟很多人可能还是觉得这只是一套名单,希望懒癌地依赖这本套手账,来提供一个国宝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错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是行路刷宝,怎么能够将生命与时间、空间融合在一起?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我看来,斯飞小组这套手账,不是一页页冷冰冰的国宝名单,而是你探访古建遗址的益友,进行深度“走读”的指南,理解沧桑中国的起点,更是你书写属于你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中国史”与“人生史”的开始。
今天,有小伙伴去探访在河北省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各庄遗址,我最近正好在读一些关于新石器时代和三代的书,我就在“五星出东方斯飞”群里分享我自己看新时期时代遗址的一些方法与想法:
我理解看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需要三个努力:一,以国宝碑背后的寥寥数语为基础进行搜索。达到三个了解“背景”——了解当时此地的一些考古情况——了解该地出土文物的藏处——了解这处遗址对整个这个断代的意义。二,努力通过田野+阅读+访览相关博物馆,比较直观了解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特点”,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出土文物美学特点、考古学特点。三、努力通过走访这类遗址,更贯通地理解三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关系”。毕竟“走过+看过+摸过+读过”,才能对新石器时代“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有很脚踏实地的认知,而非仅停留在教科书中的半坡、庙底沟、马家窑,诸如这样的类型中去。——小蔡Tom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各庄遗址文保碑正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各庄遗址文保碑背面通过“斯飞坐标”定位出来的放大地图,方便理解周边关系从图中我们是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特点的,比如河流,水域, 高地等等,这里的“淀”这个词就是浅湖泊。更进一步地去观照这处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白洋淀的一部分。
而我们知道,白洋淀地区,早在距今8000~3000年的中全新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沼生、水生植被大量地生长;喜暖、喜湿、喜泽的动物也逐渐增多;河网密布,沼泽、洼地、牛轭湖大量发育。
此时的三各庄遗址周边,湖泊遍生,动物四野、温暖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恰恰催生了早期人类的定居生活,更进一步推进了新石器时代的审美与文化生活的发展(如动物的增多可能会丰富器具纹饰内容;自然环境优越,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剩余农业产品出现,催生新阶级,如巫蛊阶级,而巫术的蓬勃反而催化纹饰开始从简单的“再现”,快速进入抽象“表现”的阶段;彩陶器型为适应环境而更加实用等等)。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中期文化(约4000-3500BC.),白洋淀地区的遗址发现的很少,目前只有任邱三各庄遗址一处。代表性陶器为彩陶钵、盆等,多饰红褐彩,图案有弧形三角、圆点等。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有不少相似之处,年代亦应大体相当。 三各庄遗存应是庙底沟类型彩陶向太行山以东地区传播的结果。 白洋淀地区遗址分布图庙底沟彩陶——长沙博物馆黄河流史前彩陶特展文物“弧形三角形+圆点”的庙底沟文化类型彩陶庙底沟的彩陶图案纷繁复杂,色泽艳丽,变化多端,已经达到了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高峰。她传播到整个黄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给人以充满生命力的动感之美。而这位在wechat group里展示其探访“三各庄遗址”的朋友,恰恰站在了白洋淀地区唯一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中期考古文化遗址”的土地上。
事实上,这种彩陶艺术的大范围扩散与被发现,恰恰更深地标志着一种“文化的认同”——这是一种为大一统文明形成奠定基础的“符号认同”。
我们知道,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包括偃师在内的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
从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到多元一体的三代文明,中华文明开始从多元无序,经过百川归海而走向多元一体。
我们站在这样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各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脚下不再是一片田野,眼前不再是一块黑黝黝的国宝碑,手中不再仅仅只有斯飞小组精心打造的《识古寻踪》手账,而是一个中国之前的中国。
这个神话里的“中国”,正慢慢地从我的心中眼底,我的知识世界,我的“斯飞坐标”里,被缓缓唤醒.....
任丘博物馆内关于白洋淀新石器时代的介绍长沙博物馆黄河中下游庙彩陶展许多宝贵的发现,非实地探访而不可得。——斯飞小组您,是否愿意手捧斯飞小组出品的“识古寻踪”手账,去串联您的知识,还原您的世界?阅读更多,行走更远,发现更准?让“斯飞坐标”助您一臂之力,让您心中的华夏,脚下的中国,更加清晰、更加具体,更加鲜活?
我真期待,有生之年,我可以带着“斯飞坐标”,写满“识古寻踪”手账,北望云阁,南游潇湘,东临青丘,西出阳关,走遍中国429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遍34个省级行政区内的主要博物馆、图书馆,走过、看过、摸过、读过,更多值得饱览的山河与岁月,成为一个灵魂更加丰满的中国人。
谢谢“斯飞小组”团队的智慧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