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写给法科生的信》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18 14: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写给法科生的信》读后感锦集

  《写给法科生的信》是一本由陈少文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法科生的信》精选点评:

  ●其实跟“法科生”关系不大,改叫给25岁以下还在念书的人的信也没什么问题。 全书5成鸡汤,3成自吹自擂,一成半对自己观点的描述和半成对自己观点的讨论,营养价值和信息密度都太低,娱乐性也没有,基本属于浪费时间和金钱。

  ●通俗易懂地讲大道理。

  ●讲的不错,不是法学生也值得一看

  ●“如果换了是我,我不会允许自己仅仅依靠体制资源供养自己所有的生活所需,因为我深知,在我丧失经济地位之日,必然是丧失独立意志之时。我会准备好各种退路,以便能够在必要时坚持自以为值得坚持的东西。所以,在你进入任何一个职业之前,你都必须告诉自己,要么让自己不可替代,要么积攒随时走人的资本。这样,你才能真正不忘初心,否则,一切原则都是不切实际的标榜而已。”所以,年轻的时候没有淡泊名利一说,因为你缺乏动作指向的客体。还是要让自己热起来,多经历,哪怕是颓废也没有关系。

  ●文字风格很鸡汤 但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少

  ●如果能早读几年,我会变得很不一样

  ●看过作者的几本中,最喜欢这本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接触到这本书的时间刚刚是自己从本科升入研究生的阶段,更巧的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恰恰又是我目标最含混的阶段。通过少文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能找到自己接下来该如何行动的方向。很佩服少文老师的一段发自肺腑的语言:我只是一条河,要带学生看一片海。简单点:还有理想的时候就把它作为枕前书!

  ●少文老师的一本答疑解惑书,在公众号上已看过,迷茫的时候又会再翻读,总是会有所收获。有幸大三那个暑假遇见了少文老师,老师课堂内外的话语总能让我们法科生不那么地迷茫和焦虑,剩下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和前进。

  ●本書最後一篇的最後一段,我相信有心之人都會發現,這本書的精華在這裡~我願做風清揚与鬼谷子,而不是令狐沖。

  《写给法科生的信》读后感(一):少文老师推荐书单

  看了书觉得作者读书方法不错,因此对推荐书目质量也比较看好,由于一本本搜很麻烦,遂做个书目方便索引。

  中文著作

  《明史学十讲》《我不是潘金莲》《效益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万历十五年》《中国哲学简史》《思想背后的利益》《萨维尼从巴黎来的信》《谁来教育老师》《中国思想史十讲》《律师非诉讼业务的专题讲座》《看见》《刀与星辰——徐皓峰影评集》《程序正义论》《论语译注》《西方哲学史演讲稿》《自由缔造者——无地王约翰、反叛贵族与大宪章的诞生》《我与〈第二次握手》《波斯纳与法律经济分析》《傅雷别传》《香草山》《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英国通史》

  国外译著

  《忒修斯之船》《逃避自由》《梵高传》《致年轻律师的信》《现代世界体系》《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洞穴奇案》《剑桥中国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学原理》《货币崛起——金融资本如何改变世界历史及其未来之路》《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法律的运作行为》《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主义的比较研究》《极权主义的起源》《奢侈与资本主义》《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法哲学原理——自然法与国家学纲要》《金雀花王朝——缔造英格兰的武士国王与王后们》《以赛亚·伯林书信集》《人类的由来》《政府片论》《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读懂印象派》《实践感》《思考法国大革命》《必须保卫社会》《旧制度与大革命》《与手枪的不幸相遇——日本司法物语》《与绝望抗争——寻求正义的3300个日夜》《有节制的生活》《气候创造历史》《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影响这么深》

  《写给法科生的信》读后感(二):学法识得陈少文

  江湖传闻:学法识得陈少文,走遍天下有亲人。

  据说当年印光法师感弟子问题很多,但种类不多,便以“一函遍复”回复所有弟子的问题。这本书就是少文版的“五十函遍复”。

  少文老师的文字具有特别的魔力,犹如魔法石,可以召唤神秘力量。或许是有司考相伴的加持,很多话语总能拉回到当时自己具体的某个情景当中。比如,这句当你摇摇欲坠的时候,别个早已倒下。

  面对基层工作中前路茫然,而困于当下读书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回复中借文革里潘光旦和叶笃庄二位先生狱中翻译达尔文著作的故事,传达恶劣处境下阅读所拥有的力量感。

  很多时候也是一边读一边焦虑。但,想想潘叶二位先生,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有些事不必问。

  做,就对了。

  有些结果不必急。

  等,就行了。

  人生苦短,读着读着就老了。

  而,伟大的生活都有无趣的阶段,练好内功,才会无中生有,变水为酒。

  这些文字,读着便感于时光空间之外有人困惑着你的困惑,这种遥远的相似性,已是足够的安慰。

  方法论上的一些做法亦如同一道微光,点出常常为人忽视之处。如结构化做事的时间管理,其中点出,应用口语思维重构书面逻辑,以输出倒逼输入,事半而功倍。

  面对命运无常,常思本来我无,方知人生皆得。设身处地,值得发半个小时呆。

  幸福,就是不想改变。

  痛苦,就是改变不了。

  鸡汤之外,霹雳常有,对于工作之后,较少有整块时间集中做些事情。便是当头棒喝,真正的成功都是多重角色冲突下的成功;真正的学习场景是日常。

  有大龄青年就恋爱问题发问:感情上应该随缘,一个人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找另一半?

  直言此中“挺好的”未得深思,多为自我安慰。只有因上努力,才能在果上随缘。你什么都不做,你所谓的随缘,其实就是随便。

  不见得正确,确可得反思。

  不可你想要的,你假装不知道。

  如果亦能如此,有一两句话语取得鼓舞人心的作用,不愧此书。

  《写给法科生的信》读后感(三):读书方法论

  年轻人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站在时代的趋势里,做这个时代才能做,我们的前辈没有机会做,我们后代来不及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取决于那些最恶的人做了哪些最恶的事,而不是那些最善良的人做了哪些最善良的事,我们与黑暗就是一体的。

  杰克伦敦说过,真正的勇士,是知道生活的真相以后,仍然热爱生活。

  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

  快乐高于责任

  比较优势

  任何一次读书都是对自身气质的平衡而非强化。

  不用用概念来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思想的背后,是利益。只是,在你明晰了这个世界真实的利益逻辑之后,不要忘了你最初的纯真。

  王阳明: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伪君子,胜过真小人。

  所谓经典,就是对经验困惑的经典解答。

  以输出倒逼输入。

  当理论变得有经验性,理论就会有历史性;而理论有历史性,理论就必然有局限性。而理论一旦有局限性,就必然没有普遍性,而理论一旦没有普遍性,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就会被拉下神坛。

  结构化做事 阅读(特定主题)——课程研发——问题调研——撰写论文——申报课题

  《结构化做事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阅读裁判文书——发现问题——回溯理论学习——继续找答案——实务调研——写文章

  在进入任何一个职业之前,你都必须告诉自己,要么让自己不可替代,要么积攒随时走人的资本。这样,你才能真正不忘初心。

  脉络书和细节书 知识的脉络 把握转换的逻辑 了解历史的细节

  结构化娱乐,在娱乐中找到需要的东西,角度,观察。

  读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的过程,而成为一种培养理论眼光和独特视角的思维训练。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法律和新闻,是自由社会的任督二脉。

  带着宗教般的清单,去从事入世的工作。

  我们所要做的,也许仅仅是找到自己认识这个世界的独有坐标。

  做老师,最可怕的是把自己最喜欢的,当作学生最需要的。

  观察力 提问力 表达力 执行力 反思力

  文章,首重角度,次重结构,最后,才是观点。

  《写给法科生的信》读后感(四):我知道光在哪里

  研究生初试刚结束,不知道要干点啥,之后在网上有学长推荐这本书,还正好是我目标院校的老师写的一本书,这本书不正好能提前了解下法科生的生活吗?于是果断下了单,买下这本专门写法科生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陈少文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解答学生问题的书信集合而成,采用的是书信问答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的共性问题。这些书信是通过“法伯乐”这一微信公众平台,以给法科生的信这种方式传播出去,书中一共摘录了其中的45封信,主要分为四部分,既包括世界观方面疑问的解答,也包括具体方法论方面的回复,还有作为法律人的自处之道,以及法律人如何提升专业素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身处不同阶段学生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刚入学的大学生读这本书,应该感到幸运,在初入大学就能有这样一位好老师的循循善诱,而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我来说,读这本书,我挺遗憾的,没有早点读这本书,大学四年跌跌撞撞的就这样过来了,三年光阴虚度,也挺羡慕陈老师的学生,有这样一位睿智的老师能与他们常常沟通。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导师也是一位好老师,但是导师间的联系不足,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像完成任务一样学习,如果作为学生的我不主动跟老师联系,那他怎么会知道在专业上遇到哪些问题呢?所以,师生之间的互动当中,作为学生的我其实应该更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主动思考,针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要做及时的反馈。另外我学习到的一点就是,在像他人请教的时候,时应该把自己问题具体化,而不是让别人去猜,在自己通过网络查询搜索做相关功课之后,发现问题再去请教,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做一个积极勤奋的提问者。

  为什么我们懂那么多道理,读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关键是懂了还得去实践,这才是关键。我从这45封信当中,总结对我自己影响最多的几种思维与能力。以后常常对照反省自己,完善自我。

  1.结构化思维。结构化写作以及结构化娱乐,结构化时间管理,也就是把握不同事情之间的联系,学会取舍,合并同类项。

  2.批判性思维

  3.培养五种能力。思考力,观察力,鉴赏力,提问力,表达力

  4.关照需求与事实。在与父母交流存在分歧时候,真正的会沟通是关注存在分歧当中的父母的需求,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保障个人自由。关注自我需求,找不到自己兴趣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不爱,人生中可以做排除法,把不喜欢的排除掉,慢慢就找到自己喜欢的。

  写总结的时候才会暴露出真正读懂了哪些内容。读的太快,好吧,现在写不出啥东西,我再去读读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写给法科生的信》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