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间万物之精妙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16 14: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间万物之精妙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间万物之精妙》是一本由大卫·周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万物之精妙》读后感(一):雪花由谁雕琢

  可能稍微了解过量子物理这门学科的人都曾困惑过一个问题,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它们之间的空隙甚至比每个粒子的体积还要大,而粒子可能也并非实在,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力和场的作用下由虚空产生的幻觉,一切混沌、粗糙。

  但若将角度向稍大的方向偏移,透过人类目光之所及,混沌之中的精妙陡然绽放,雪花与叶片之纹理、生物与系统之和谐、DNA编码与星球轨道运行之精密,却都像被神秘地操纵,亿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被打成必然。

  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样子?

  大卫·周在这本《世间万物之精妙》中,便结合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哲学等种种学科,从精神与思想的进化、科技的发展与运用等多角度分析了“物质”这一存在。各个学派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这些学科跨越城墙,共同铸造了一个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却又精确、遵循简洁与神圣之美的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的形成似乎很凑巧,以生命的存在为例。暂且不讨论物质是如何生成宇宙的,因为我们只能通过建模描述粒子的行为,却无法阐述个中原因。而宇宙通过物理法则来控制存在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水的存在、恒星系统的质量与所处的环境、行星自身条件等等,每一个物理参数都是各自概率世界中唯一的胜者,一系列巧合致使12万颗恒星中可能有一颗星球存在生命,从宇宙层面生命的出现在小维度的历史内不可重复。而这还不够,由非生物物质的化学层面到演化的生物层面,各个阶段均充满谋略,在遗传与变异的调节下,经历简单到复杂、逐渐与环境相适宜的进化,一步步偶然形成可以思考的生命。

  这种偶然的精密会让人疑心一切背后是否由某一个凌驾宇宙的存在来控制,这便上升到精神层面中去了。人们试图建立哲学或者宗教思想来解答由物质引发的疑惑,我们的大脑所产生的精神世界为这一切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角度。但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精神的要素,其实都可以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释,比如性格、记忆、情绪实际都与大脑的某个部分有关,又和神经递质有联系,从本质上讲则是微小分子不同功能的总合,材料的触感与自由电子的数量有关,而色彩给予人们的感受则实际是视网膜对某些波长集合敏感反应。

  既然物质这么复杂,那么人类想要通透了解整个物质世界的愿望可能吗?纵使前景暗淡,有些理论无法证实,但人们仍继续挑战。合成生物学为了寻找“最小生命体”,愿意在千万次尝试当中寻找那个唯一的答案,弦理论、量子引力等理论使得人们对宇宙及物质的认知越加完善,而地球科学也在通过地球物理、矿物物理、动力学计算等手段去探索地球内部组成与活动的原理。可能科学家的努力只是整座物质大厦的边角料,而对项目的质疑则是常态。但这个过程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给予我们的努力以肯定。

  回到标题,雪花为何千姿百态又存在统一的分形对称形态,这是物质精确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一个缩影,它由谁来决定、谁来雕琢,是上帝还是物理方程?物质既普通又神奇,而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解释更使得存在与精神之美在此相互映衬,极其美丽,人们总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世间万物之精妙》读后感(二):世间万物之精妙

  《世间万物之精妙》初读的时候,感觉象是进入了专业的高能物理化学的学习教科书,里面专业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本科物理的人,有些太专业了,质子、中子、夸克、粒子,会让你觉得物质是那么神奇,那么精细。而人类对物质的探索是如此深入,如此兴致勃勃。但是坚持读下去,你就会越读越感觉“物”之精妙。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从西方文明起源开始,把物质元素、物质宇宙、物质科技、物质生命讲的惟妙惟肖,从最初的物质组成,最终落脚点放在伟大的生命上,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观,告诉人们,物质与科技的研究最终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谋福,与人类共享。

  不由得想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盘古开天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开始,物质文明与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一起慢慢发展起来,也开始了物质研究的历史。基督教经典《圣经》第一卷写的就是“创世纪”,介绍了宇宙的起源(起初神创造天地),人类的起源(神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和犹太民族的起源。也是上帝全部计划中的开始,它向我们展示神的创造怎样的完美,人类是怎样堕落的,一个民族是如何被上帝拣选发展壮大的。在希腊哲学中,把物质的组成因素分为水、火、气、土,四元素交相作用产生不同的物质,西方哲学家们,就在这样的元素发展论中探索着物质与运动,物质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万经之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实际上就是在讲物质的产生与发展。道是看不见的手,失去着万万物发展。而西方世界里的“上帝”在西方宗教徒的认识里是创造万物的神,也在推动着西方世界宗教文化的发展。

  人类对于物质的研究除了神话里的传说外,从有记载的文字历史依然可以考证。原始社会人类对石头的利用,砍砸器、割削器、尖状器等,不正是人类探索物质世界,谋求自身发展的佐证吗?后来社会更替, 炼金术将陈腐而肮脏的物质通过碾磨、混合熔炼,混凝炖煮等方式,把矿石点化为闪耀光彩的金属,推动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步伐,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境界。18世纪初,工业化的发展在西方世界率先引爆生产,蒸汽机等机器化工具给社会发展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享受着物质研究的成果,生活质量巨大提升。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出现,超级计算机、大数据、半导体芯片、智能化机器人等新事物、新材料应运而生,人们与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人类探索物质、探索宇宙的精度越来越高,效率也越来越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让人们眼花缭乱。

  从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把对人类、对物质、对宇宙的研究从幻想变成现实,又把现实写成历史。从物理学、数学在与宗教波涛汹涌的斗争中分离出来,再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等学科的交叉发展,人类与自然的漫长相处过程,就是物质之间交相辉映的过程,是对物质模糊又清晰的过程,我们研究物质研究存在,所以才有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慨叹。

  科技的发展,让物质在科技的眼前越来越透明,我们在享受研究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尊重物质,如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和平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建共享,维护世界命运共同体。

  《世间万物之精妙》读后感(三):世间万物之精妙

  初读 《世间万物之精妙》的时候,感觉象是进入了专业的高能物理化学的学习教科书,里面专业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本科物理的人,有些太专业了,质子、中子、夸克、粒子,会让你觉得物质是那么神奇,那么精细。而人类对物质的探索是如此深入,如此兴致勃勃。但是坚持读下去,你就会越读越感觉“物”之精妙。作者从远古时代开始,从西方文明起源开始,把物质元素、物质宇宙、物质科技、物质生命讲的惟妙惟肖,从最初的物质组成,最终落脚点放在伟大的生命上,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观,告诉人们,物质与科技的研究最终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谋福,与人类共享。

  不由得想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盘古开天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开始,物质文明与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一起慢慢发展起来,也开始了物质研究的历史。基督教经典《圣经》第一卷写的就是“创世纪”,介绍了宇宙的起源(起初神创造天地),人类的起源(神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和犹太民族的起源。也是上帝全部计划中的开始,它向我们展示神的创造怎样的完美,人类是怎样堕落的,一个民族是如何被上帝拣选发展壮大的。在希腊哲学中,把物质的组成因素分为水、火、气、土,四元素交相作用产生不同的物质,西方哲学家们,就在这样的元素发展论中探索着物质与运动,物质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万经之王《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实际上就是在讲物质的产生与发展。道是看不见的手,失去着万万物发展。而西方世界里的“上帝”在西方宗教徒的认识里是创造万物的神,也在推动着西方世界宗教文化的发展。

  人类对于物质的研究除了神话里的传说外,从有记载的文字历史依然可以考证。原始社会人类对石头的利用,砍砸器、割削器、尖状器等,不正是人类探索物质世界,谋求自身发展的佐证吗?后来社会更替, 炼金术将陈腐而肮脏的物质通过碾磨、混合熔炼,混凝炖煮等方式,把矿石点化为闪耀光彩的金属,推动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步伐,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境界。18世纪初,工业化的发展在西方世界率先引爆生产,蒸汽机等机器化工具给社会发展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享受着物质研究的成果,生活质量巨大提升。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出现,超级计算机、大数据、半导体芯片、智能化机器人等新事物、新材料应运而生,人们与世界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人类探索物质、探索宇宙的精度越来越高,效率也越来越大,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让人们眼花缭乱。

  从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把对人类、对物质、对宇宙的研究从幻想变成现实,又把现实写成历史。从物理学、数学在与宗教波涛汹涌的斗争中分离出来,再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等学科的交叉发展,人类与自然的漫长相处过程,就是物质之间交相辉映的过程,是对物质模糊又清晰的过程,我们研究物质研究存在,所以才有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慨叹。

  科技的发展,让物质在科技的眼前越来越透明,我们在享受研究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尊重物质,如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和平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建共享,维护世界命运共同体。

  《世间万物之精妙》读后感(四):宇宙之大,物质之美,生命之伟大

  研究物质的性质、发掘其潜能,并探寻物质演变及其多样性背后所隐藏的决定性力量,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的首要目标。宇宙浩瀚无垠,人生沧海一粟。相较已经存在137亿年的宇宙,地球仅仅诞生了46亿年,而地球上智能生命的存在只有区区几十万年。自人类文明诞生,就对构成宇宙的物质充满了好奇。而物质之谜亦是人类永远孜孜以求,不懈探究的命题。

  《世间万物之精妙》的作者大卫·周是巴塞罗大自治大学的博士,他不仅是凝聚物理学教授,还是一名诗人。这就无怪乎他能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物质探究的浩瀚世界,了解物质及其与宇宙、科技、生命的奥妙。

一 关于物质的思考

  一切物质本源所共通的基础问题到底是什么?

  天空无边无际,大海波澜壮阔,我们脚踏大地,远眺山河。我们无时无刻会对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先哲们最先发出对物质的思考... ...塔莱斯提出水的本源说;阿那克西曼德认定世间万物源于“无限定”;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恩培多克勒提出了火、土、水、气的四元素学说。德谟克利特首次提出原子学!而柳克里修斯在《物性论》中呈现了清晰且影响深远的原子论。在他们唯物主义著作中,原子论被用来安抚饱受残忍神灵折磨的普通民众。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死亡之后的灵魂,更不可能会下地狱受惩罚与折磨了。约翰·道尔顿在《化学哲学新体系》中对原子论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最终在18世纪,欧拉与博斯科维奇提出了原子理念,孕育并诞生了物理原子理论。在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指明了物质的新方向:物质即能量,物质亦是波。而量子力学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随着人类的实践水平也不管提高,人类的文化知识不断增长,人类的思想不断变化,同样人类对物质的研究也随着仪器的发明而日新月异。人类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孜孜不倦专心致志地找寻着基础的单位、纯粹的真实。在这个有些复杂并不顺利的过程之中,有过艰辛有过曲折甚至有牺牲,但科学的灿烂之花仍然鼓舞着世人。路漫漫其修远兮,直至现在,伟大的科学家们仍旧在探寻物质的真相。

二 物质与宇宙

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莱布尼茨

  宇宙自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漫长的137亿年,而宇宙内容与物质起源是基本物质概念中不可分割且已经缠绕千年的问题。宇宙起源于时空与能量的大爆炸:在狭小的空间内聚集极大的能量,而后产生极为快速的空间扩展。刚刚诞生时的宇宙仅仅包含纯粹的能量,能量即刻产生了包含辐射与所有种类质量粒子在内的混合物。大质量粒子解体,产生了夸克与轻子,即构成了物质的基本组成物。随着宇宙温度降低,夸克结合成强子,分别产生了重子与介子。温度进一步降低,质子与种子合并成了氢、氦、锂等较轻的核。

  当宇宙历程行进到38万年时,物质在引力作用下汇聚,星系开始形成,而恒星形成于星系内部高密度气体区域。原始星系形成之后,第一颗恒星,第一代恒星,第二代恒星,第三代恒星以及行星。我们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单细胞作为唯一生物统治地球的时间大约是13亿年,智能生命在几十万年间不断进化发展,不过我们人类能够与其他星球进行通信的历史不过短短200年。除了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还存在外星生命吗?

  这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每年形成的恒星数量,恒星具有适合生命体存活条件的概率,星星的大气条件与化学组成及气候稳定性。最后大约能够估算的是每600颗恒星中大概只有1颗可以容纳生命生存的环境,每12万颗恒星中将应该可能有一颗星球存在生命。这就是说我们能观察到的上千个星系中仅仅有8个与地球类似有概率孕育生物技术的生命体。可是由于遥远的距离,我们也几乎很难与他们联系上。因为最理想的环境下,我们的银河系中有两颗星球能够拥有智慧生命,可是银河系的半径大概是3万光年,互相的信息传达需要成百上千年。这就时至今日我们也没能与地外文明有信息交流的原因。

  大约1.5亿年之后,太阳将升温膨胀,进而吞噬地球,直至蒸干海洋中最后一滴水。地球上的生命也在大约30亿年后灭绝。预估大约600亿年后,宇宙中的生命也不过将如此消逝。

  无论斗转星系,沧海桑田,我们与其他自然界的物种一样,作为地区上的一员,应该爱惜自己的家园。我们所提前消耗的,只不过子孙后代的有限库存。而当我们感叹生命的渺小,物质的平凡,该想想就连地球的诞生都是奇迹。我们作为奇迹的奇迹,又怎能不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间万物之精妙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